清華大學附屬醫院長庚: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鈦合金骶骨植入

2020-12-14 電子產品世界

  2016年6月12日凌晨2點,北京清華長庚醫院11號手術室,持續了10餘個小時的手術順利結束。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清華大學新建附屬醫院-,是一所融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於一體的綜合性公立醫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2582.htm

  骨科主任肖嵩華教授帶領脊柱中心宋飛、趙喆等醫師,日前成功為骶1-2骨巨細胞瘤患者實施根治術,精準化整塊(en-bloc)切除高位骶骨腫瘤,並植入3D列印個體化適型假體,重建脊柱骨盆穩定性,成功為患者保住下肢及二便功能,為世界首例。

  

 

  患者術後的骨科照片

  年輕父親的第3種命運

  患者剛過而立之年,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今年4月查出高位骶骨骨巨細胞瘤,部分神經已受腫瘤壓迫,導致患處疼痛、行動不便。骶骨由5節骶椎融合形成,上接腰椎,下連骨盆,發揮著連接軀幹和下肢的重要作用。

  據肖嵩華教授介紹,目前骶骨巨細胞瘤多採用兩種治療方法。刮除術,手術操作簡單,但復發率極高。全骶骨切除骨盆環重建手術,可根治腫瘤,但手術難度高,國內僅少數醫院可以開展。而且該手術往往需要切斷骶神經,給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如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手術切除腫瘤後,如何重建骨盆環,傳統內植物固定系統也各有優缺點。

  有沒有可能既爭取根治,又儘可能提高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肖嵩華帶領骨科脊柱中心團隊,與患者及家屬反覆溝通,最終決定探索第3條路——精準切除腫瘤所在的高位骶骨,並植入3D列印個體化適型假體。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保全患者的功能,將術後併發症降至最低。

  團隊合作備戰「世界首例」

  高位骶骨腫瘤精準切除,精準3D假體植入固定,手術時間和風險,是橫在術者面前的三大難題。

  清華長庚醫院骨科3D列印團隊,根據患者CT薄層掃描和核磁共振結果,率先投入術前準備。醫師聯合技術人員,重建脊柱骨盆三維結構,反覆測算,並結合臨床實際,設計3D列印個體化適型人工骶椎。與通用型人工椎體不同,該假體為一款個體化適型鈦合金假體,經生物學、力學測試反覆確定後,應用於人體,切完全貼合患者椎體形態,並有獨特設計的鎖定系統。

  

 

  為患者量身定做的3D列印假體

  骶骨位置深處,重要臟器及髂總、髂內等重要血管緊貼前方走行。為避免術中大量出血,血管外科吳巍巍主任提前一天為患者進行腫瘤血管栓塞。輸血科馬海梅主任協調調撥20個單位紅細胞懸液,20個單位的新鮮血漿備用。麻醉科主任張歡、趙豔軍醫師準備術前各項麻醉並監測手術。萬事俱備,一場辛苦而充滿挑戰的手術即將開始。

  三步手術跨出骨科精準一大步

  手術分三步。第一步前路游離保護內臟及血管。開腹經雙側腹膜後分離,保護正常組織,並確定前方截骨平面。上方至L5S1間隙,下方至S2椎體骶孔上緣,兩側至骶髂關節,由此保證整個腫瘤組織完整切除,減少腫瘤復發機率。

  第二步翻身後路,行L345及髂骨螺釘固定,整塊切除後方未被累及的椎板,並確定後方截骨平面,前後「會師」。

  第三步再次前路,從腹膜後整塊切除椎體及被腫瘤包繞的右側S1神經根一段,並重新搭橋吻合。植入3D列印個體化適型假體,匹配後鎖釘固定。

  手術在新的一天的凌晨2點結束,術中,跟臺護士更換了3批。前後路的轉換,患者翻身2次,手術歷時10餘個小時,生命體徵未出現波動。患者在ICU病房幾小時後即拔管甦醒。術後的患者如廁正常,並已下地活動,複查X光片,內固定位置良好,假體完全貼合。

  「緊跟現代科技發展,將科研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實現個體化精準切除、精準重建,是脊柱腫瘤手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同時,還要從患者受益最大化的原則出發,根治疾病的同時儘可能保留功能,提高脊柱腫瘤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醫學,就在精益求精中不斷向前邁進。」肖嵩華教授說。

  

 

  清華長庚醫院肖嵩華教授


相關焦點

  • 義大利成功完成首例3D列印支氣管植入手術
    打開APP 義大利成功完成首例3D列印支氣管植入手術 中關村在線 發表於 2020-05-25 15:07:42 (文章來源:中關村在線) 歐聯通訊社報導,義大利一家醫院日前為一名5歲幼兒患者進行支氣管軟化症和支氣管壁嚴重萎縮手術,該醫院首次採用3D列印支氣管植入手術並獲成功。
  • 世界首例!3D列印仿生多孔支撐棒治療股骨頭壞死獲得成功
    據科技日報7月17日報導,近日,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骨科郭徵教授團隊,成功將具有漸變仿人體骨骼結構的鈦合金支撐棒植入股骨頭壞死患者體內,有效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根據檢索,臨床採用3D列印的仿生多孔支撐棒治療股骨頭壞死尚屬全球首例。
  • 巴彥淖爾市醫院完成首例3D列印CT引導下放射性粒子植入術
    巴彥淖爾市醫院完成首例3D列印CT引導下放射性粒子植入術 2018-04-04 1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D列印為何成手術臺上那顆救命的稻草?
    (圖源:3ders.org)    曾主刀完成世界首例應用3D列印技術人工定製樞椎治療寰樞椎惡性腫瘤的北京大學第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坦言,此次審批註冊成功,意味著3D列印植入物得到了認可43D列印鈦合金胸肋骨拯救癌症患者三、3D列印鈦合金胸肋骨拯救癌症患者    近日,西班牙一家醫院成功施行了首例3D列印鈦合金胸肋骨植入手術,被治癒的是一名54歲的男子,他被診斷出胸壁肉瘤,這個惡性腫瘤的生長位置比較特殊,與他的胸肋骨部分長在了一起
  • 3D列印仿人體骨骼結構鈦合金股骨頭支撐棒首次臨床應用
    西京醫院創新設計為股骨頭壞死治療提供新方案術前,根據股骨頭壞死區域影像資料,通過數字個體化設計,3D列印仿人體骨骼結構鈦合金股骨頭支撐棒。術中,微創精準植入支撐棒,支撐股骨頭壞死部位,促進壞死區域骨修復。近日,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骨科郭徵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功將具有漸變仿人體骨骼結構的鈦合金支撐棒植入股骨頭壞死患者體內,有效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經檢索,採用漸變仿人體骨骼結構支撐棒臨床治療股骨頭壞死尚屬全球首次,為股骨頭壞死治療提供了新方案。
  • 莆田第一醫院完成首例高端起搏器植入手術
    近日,莆田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完成了首例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合併有除顫功能的起搏器)植入手術,這是該院一項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技術。CRTD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三腔起搏器,具有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和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的雙重功能,可自動監測並識別惡性心律失常,並自動除顫以防猝死,幫助晚期的心力衰竭患者實現左右心室同步收縮,讓擴大的心臟回縮以改善心功能,主要用於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導致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 威海首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完成
    日前,山東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院心內科成功完成威海市首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標誌著該院起搏器植入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患者為91歲女性,因「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房纖顫」已先後植入及更換起搏器3次。
  • 3D列印+醫療屢有突破 近年內將全面推廣
    記者昨日獲悉,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近日在深圳率先分別應用3D列印植入手術挽救了腫瘤患者的生命,精準植入的鈦合金及聚醚醚酮(PEEK)將代替缺損的骨骼繼續為人體「服務」。記者了解到,由於國家尚未出臺相應的審批制度及收費標準,目前3D列印植入手術在全國各醫院均是零星案例,多應用於疑難重症患者,多是以臨床試用研究進行。
  • 鄭大五附院完成河南首例3D列印面部修復
    □記者 於素文    2016年4月12日上午9點,拯救「雙面人」公益活動——河南首例3D列印技術應用於整形美容的新聞發布會,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整形美容中心拉開帷幕。醫院整形美容中心主任姜南表示,此次公益活動將通過3D列印技術為張麗(化名)免費實施頜面整形手術,這是3D列印在河南面部修復領域的首次應用。  張麗6歲時不小心把右臉摔傷了,隨後就發現面部出現了一點凹陷,當時沒太在意。到13歲時,張麗發現自己的面部凹陷變得非常明顯,在後來找工作時多次被拒。  不久前,張麗找到了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整形美容中心。
  • 梅州市人民醫院完成粵東西北首例 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近日,梅州市人民醫院成功完成粵東西北首例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無導線起搏器(Micra)的植入,這標誌著該院心血管內科的心臟器械植入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植入最小心臟起搏器 解決心率問題 患者賴伯今年75歲,因患有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到市人民醫院入院治療。
  • 北醫三院完成首例CT引導聯合3D列印模板指導粒子植入治療腹膜後...
    12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腫瘤放療科完成CT引導聯合3D列印個性化模板指導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療腹膜後復發腫瘤治療。54歲的患者盧女士患有腹膜後間質瘤,因靶向治療後失敗,失去手術治療機會。經過綜合評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腫瘤放療科王俊傑主任決定對患者進行粒子治療。
  • 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世界首例Mr混合現實技術輔助的乳房重建手術完成2017年3月,湖南省腫瘤醫院醫生術中頭戴已經輸入患者三維影像信息的HoloLens眼鏡,術前3D血管數據個性化精確設計切取面積為22cm*14cm的股內側穿支皮瓣游離移植一期重建乳房,手術歷時6個小時就得以安全順利完成。
  • 精準微創 完美治療——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例神經內鏡經顱腦室...
    近日,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緊跟國內學科前沿,不斷拓展內鏡神經外科診治範圍,將神經內鏡微侵襲技術的發展成果應用於腦室系統出血的重症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馮國餘副主任(左)和應建有博士(右)為患者進行腦室血腫的內鏡手術這是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例神經內鏡經顱腦室血腫清除手術,該手術由神經外科應建有副主任醫師帶領團隊獨立完成,標誌著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神經內鏡微創技術領域又邁上了新臺階,可以更好地滿足廣大患者需要,提供更加完美的治療方案。
  • 中國醫大一院婦科成功完成東三省首例達文西機器人陰道骶骨固定術
    中國醫大一院婦科成功完成東三省首例達文西機器人陰道骶骨固定術 2020-07-27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省醫院完成西南首例3D列印半骨盆複合髂腰重建手術
    今年7月,國家藥監局、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定製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的公告(2019年第53號)》,標誌著醫療3D列印的春天來了!7月11日,64歲的蘇女士左腳穿著防旋鞋,安靜地躺在病床上。這也是四川省人民醫院成功完成的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半骨盆複合髂腰重建手術。蘇女士罹患左側骨盆腫瘤3年多,曾在多家大型醫院就診,花費20餘萬元,並沒有控制住病情進展,被建議姑息治療。之後,她來到省醫院就診。由於蘇女士病情嚴重,經會診後確定,需要進行定製3D列印人工半骨盆假體後入院手術治療。
  • 國際領先 天津市胸科醫院完成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
    央廣網天津8月1日消息(記者王漪 蘇平)日前,天津市胸科醫院成功獨立完成該院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該例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標誌著天津市胸科醫院心內科心律失常診治邁入國際領先水平。  接受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的患者王奶奶(化名)今年81歲,出現間歇心悸症狀已有兩年,近期病情加重後來到胸科醫院就診後收治入院。經診斷,王奶奶患有心律失常,包括陣發房顫、竇性停搏、竇性心動過速、高血壓三級(高危)等情況,需植入永久起搏器進行治療。
  • 臺完成首例非親屬臍帶血治好重度海洋性貧血案例
    臺完成首例非親屬臍帶血治好重度海洋性貧血案例
  • 河南首例!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7 月 8 日,記者從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近日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的介入手術室內,在董建增院長的指導下,邱春光教授團隊完成了河南首例無導線 ( Micra ) 起搏器的植入手術,開啟了我省心律失常無導線起搏治療, 將為更多患者送去福音。
  • 國內首例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成功實現臨床植入
    12月8日,由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聯合開展臨床試驗。此次臨床試驗採用5G技術,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教授凌至培和北京天壇醫院教授張建國,跨越近3000公裡遠程互聯交流完成手術植入。據悉,這也是國內首例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的臨床應用。
  • 國內兒童首例!4歲女童植入長壽命心臟起搏器
    今天,記者從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心臟中心李小梅教授團隊日前成功為一名4歲女童萌萌(化名)植入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使用周期可達17至19年。這也是該款起搏器全國首例兒童植入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