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民宿之苦,一成都市民歷時一年調查寫了一份建議,以期釐清小區民宿情與法的邊界。
網上下單,電子解鎖,拎包入住……民宿漸漸成為了外地人在成都住宿的新選擇。
隱藏在居民區中「民宿」儘管讓許多旅行者體會到了獨特的人文風情和居住體驗,卻因缺乏法律規範的監管,其消防、治安都存在著隱患。在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關於居民區民宿連續報導中,可見各種因之而起的矛盾。
成都市民張威(化名)住在成都市繁華商業區太古裡附近。他所在的那個高端小區裡住著600戶居民,由於地理位置好,民宿經營者聞風而來,最高峰開了近百家民宿。
民宿如潮而起,給張威的生活帶來了明顯的影響。為了弄清楚住宅能否有民宿?如何實現原住民和民宿的和諧相處?他歷時一年觀察與調查,與律師朋友王勁夫共同撰寫了一份《關於「住宅改商用」問題的建議》,以期釐清個中邊界。
一個業主的民宿驅逐戰
調查
高端小區600住戶 潛伏了近百家民宿
小區裡的民宿越來越多,原本睡眠就不好的張威也愈發苦惱。
去年開始,張威注意到小區裡來來往往拉著行李的人多了起來,深夜經常有人按錯門鈴,早上出門樓道裡經常看到隨地亂扔的菸頭和垃圾。最近一次,他曾在凌晨5點被樓下「住戶」看電視、開Party的聲音吵醒。
高端小區怎麼突然變得如此嘈雜?為了搞清楚原委,張威決定自己去調查。
通過長達一年的調查,他發現,小區裡不少人悄悄做起了民宿生意,有的是業主自己經營,還有的是委託給民宿租賃公司統一運營。漸漸地,他發現小區裡的民宿越來越多,自己的家對門就是民宿。「裡面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今天又住進了新人。」出入小區的陌生人變多了,他感覺安全沒有了保障,環境衛生也比之前差了很多。張威介紹,這些人都沒有在物業備案。對此,小區物業也表示比較棘手,儘管也採取了一些行動。「我們在小區的外面懸掛了『一律不準開設民宿』的宣傳條幅,並嚴格門禁制度。」小區物業告訴記者,民宿「侵入」的情形還是防不勝防,很多人複製了門禁卡,直接大搖大擺就進門了。
不僅如此,民宿客人還曾和小區安保人員發生了多次衝突。該物業人員說,雖然民宿的數據是動態的,但據不完全統計,在一期小區600戶人家裡,高峰期有近百戶開起了民宿。
反擊
居民聯合物業 勸退一批,卻防不勝防
一方面是新興事物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小區裡業主們強烈的反彈。
張威曾去過臺灣,在他的觀察中,臺灣之所以能把民宿做起來,最重要一點是其經營場所合法合規,有單獨進出通道,獨門獨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權益。他就此表示,在成都進行民宿從業登記時,應必須提交消防合格等證明。另外,在居民同意的情況下,可探索將某一棟或某一部分樓單獨出來,集中用於經營。
在張威看來,小區裡開起來的民宿,本質上就是住改商。根據《物權法》規定,將住宅裡將小區改成商用,要經過小區裡所有業主的同意。「這裡說的是全部業主,那就意味著,不是說三分之二,或者是六分之五,只要有一戶不同意就不行。」他介紹,根據《成都市物業管理條例》規定,住改商要經過住建、發改委、規劃等相關部門審批。「審批過關難度極大。而目前包括民宿、酒店、餐館等在居民區活躍的經營活動,也都是違法的。」此外,以小區管道為例,都是按照民用標準設計的,如果大量商用很容易堵塞。
成都資深民宿老闆楊思也坦承,如果完全參照酒店業的標準,目前幾乎沒有一家小區內的民宿可以拿到消防等許可證。
張威還告訴記者,一開始他希望能通過協商的方式來解決。他先聯繫物業出面協調,通過物業的清查和溝通,成功勸退了一批民宿。小區物業也坦承,在業主和物業的配合下,的確有一批民宿退了出去。
但張威發現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小區裡的民宿只是表面上收斂,「很多民宿開始從地下車庫將客人運送到房間,讓人防不勝防。」
如今,在小區裡依然存在包括民宿在內的住改商。
建言
先要有資質備案 再徵詢全部業主意見
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民宿行業規範化?歷時一年時間,張威綜合走訪調查的情況以及權威資料,與律師朋友王勁夫共同撰寫了一份《關於「住宅改商用」問題的建議》。
張威介紹,小區住宅改商用後,可能存在極大的消防安全隱患及治安管理等問題。例如,為了達到商業用水用電的需要,往往會對水電進行改造,從而造成消防安全隱患;同時,住宅用水、電負荷較小,在進行商業運營時極容易引起超負荷運行而導致火災,會給住戶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住宅改商用問題如此嚴重,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他建議,要聯合公安、市場監管、規劃、街道辦事處等力量對開在小區裡的民宿進行整治,以街道、社區為區域單元,建立網格化監管制度,開通網絡舉報和公開處罰制度。在他看來,住宅改商用在處理時如不能一刀切,應當界定「住宅改商用」範圍,同時應當嚴格辦理相關住宅改商用手續,並取得合法經營資格後才能經營,對非法經營者應當嚴厲打擊,高層住宅和純居住小區應當嚴格禁止住宅改商用。
一個懸而未決的民宿之問互動一下成都,如何留住「網約房」?
民宿能不能開在封閉的住宅小區?輿論幾乎呈一邊倒的態勢。在很多居民看來,小區裡開民宿,不僅擾民而且存在安全隱患,是萬萬不可。
但在民宿資深住客殷舟看來,民宿對體驗者、遊客的吸引力在於它的特色——可以融入到當地文化和生活,而不是局限於千篇一律的「標間」,「能給人家的感覺。」至於民宿是否應該開在封閉的住宅小區裡?殷舟表示,國內包括成都的民宿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是否應該開在住宅小區,的確存在討論的空間。
在成都資深民宿業主周敏看來,民宿能否開在居民小區,不能一刀切。周敏表示,隨著共享經濟風口日盛,成都已成為不少民宿房東的創業首選之地,就像網約車一樣,開在居民小區的民宿更像是「網約房」。
正如網約車在面世時所遇到的尷尬一樣,作為一種新型的房屋共享出租形式,民宿也尚處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白」地帶——相關管理法規尚未出臺。一些業主和居民對民宿持反對和排斥態度,簡單地將民宿定義為黑旅館,甚至有些小區業主和民宿經營者、遊客還發生了不文明的衝突……對此,她認為,成都作為國家級旅遊城市,西部最重要的旅遊中轉城市,也是全球吃貨們必來打卡的城市,「讓市場走向規範化,從而實現持久有序發展才是當務之急。」
作為旅遊城市的成都,如何推動民宿規範化,在此也歡迎您參與互動,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