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採兒在一檔節目中表示:樂器絕對是父母的堅持,音樂家、鋼琴家都是逼出來的,(我)寧願自己當一個「壞人」,也要逼兒子練琴。
此言一出,引起無數琴童父母的共鳴,太真實了!在琴童眼裡,逼迫他們練琴的父母就是十足的「壞蛋」,剝奪了他們出去玩的機會,讓他們和冷冰冰的鋼琴在一起,練琴偷懶還要遭受批評。
但是父母不當這個「壞人」行嗎?看完這篇文章,或許你會得到答案。
1
每一位琴童的背後,都站著狠心的父母
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可愛的Jasper吸了一大批叔叔阿姨粉,幾年後,奶萌的Jasper搖身一變成為了應採兒口中會彈鋼琴的小紳士。提起這件事,應採兒表示小時候自己也學過鋼琴,但是「三分鐘熱度」,很快就失去了對鋼琴的興趣,導致新買的鋼琴就此閒置。
多年之後應採兒回想往事,最感嘆不是浪費了買鋼琴的錢,而是母親在她放棄學琴的時候沒有狠狠地逼她一把。深有感觸的應採兒為了不重蹈覆轍,在兒子Jasper學鋼琴這件事上非常嚴格。
在《新生日記》這檔節目中,Jasper彈鋼琴的時候媽媽應採兒來到了客廳開始手把手地教導兒子。這本該是一幕溫馨和諧的畫面,但是在Jasper幾次彈錯之後,平時愛笑的應採兒立刻變得嚴肅起來,但也根據Jasper的問題耐心地找到了解決辦法。
從應採兒的身上,幾乎可以看到所有琴童父母的影子,他們狠心、嚴厲、不講情面,在孩子練琴的時候總是陪伴在一旁,成為了孩子練琴路上的指引者。
2
不能一味地奉行「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曾風靡一時,該理論認為教育應該順從孩子的本性,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這個理論隨即被指出是典型的「毒雞湯」,相當一部分接受過快樂教育的孩子,在成年後可能在抗壓能力方面較弱、遇到事情容易放棄、逆商低等。
在郎朗的自傳《千裡之行,我的故事》裡,記載了父親逼他練琴的全過程:晚飯後練琴會到七點,後來延遲到八點,再後來又到九點,十點甚至十一點。其他孩子放學後可以看電視,我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可以看一會兒動畫片,周末的時候其他孩子的父母陪著孩子去逛遊樂園,我的父親一直陪我練琴。
你看,朗朗的童年快樂嗎?談不上吧!童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練琴,枯燥乏味,就連郎朗自己都說:「那是一段殘酷的歲月。」但隨即他表示:「如果沒有我父親的逼迫,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我。」
3
兒時會埋怨,長大會感激
應採兒說,她寧願做一個「壞人」,也要逼孩子練琴。其實這何嘗不是琴童父母的心聲?對父母而言,逼迫孩子練琴是一件心酸卻無法言說的事:逼孩子練琴會得到孩子的埋怨,甚至有人戲稱「想毀掉良好的親子關係嗎?逼孩子練琴吧!」;但是不逼孩子練琴,孩子能自覺嗎?
所以很多琴童父母果斷選擇了逼迫,哪怕孩子埋怨他們,他們也默默忍受著。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小不懂事,不明白現在吃的苦是以後的甜。但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小時候被父母逼迫的琴童,長大後都會感激父母。
就像周杰倫一樣,小時候母親葉惠美拿藤條逼他練琴,而他在功成名就之後卻非常感謝母親的付出,並將這些感慨寫成了一首《聽媽媽的話》。
其實家長在孩子的藝術學習中,充當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孩子年紀尚小時,家長及時督促、鼓勵和陪伴,也許年幼的他對此並不理解,但是當他長大後,擁有一門引以為傲的特長時,他就會感謝家長曾經的付出。
「快樂教育」不應是家長跟著孩子的興趣盲目選擇,而是要在孩子感興趣的前提下,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不斷堅持,最終完成教育的真諦,收穫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