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永恆

2020-12-10 人民日報

  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

  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今天,他們特地來參觀正在這裡舉辦的「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看了這個展覽,我感覺又回到了戰場。」92歲的呂長浩老人看到志願軍繳獲的美制中型坦克活動地區分判圖時分外激動,時任炮兵第二師3團指揮排長的他常常需要藉助地圖指揮打炮,「太熟悉了,這個展覽非常真實,年輕人都應該來看看,不忘歷史,緬懷英烈,奮發圖強。」

  坦克兵劉健老人在參觀過程中「幾次看不下去」,參加過朝鮮黃海北道漣川郡老禿山戰鬥的他感慨萬千。

  「我不敢回憶啊,犧牲太多了。」劉健說,「我們那時候武器裝備不如人,步兵有一支舊槍就不錯了,但就是在這麼困難的條件下,我們英勇頑強、捨生忘死,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大國地位,憑藉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毅力、決心和必勝的信念!」

  17歲入朝作戰後拍攝的黑白照片、戰勝新型冠狀病毒後與醫護人員互致軍禮的照片、火神山醫院出具的出院證明……與志願軍老兵張兆堂有關的4件物品在展覽中展出。

  站在展櫃前,張兆堂老人拿出黑白照片原樣展示給記者。「我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相當於又打了一仗,這一仗,我又打勝了。」老人說,志願軍敢打必勝的信念一直烙印在自己身上,他住院時給軍隊的白衣戰士們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也是為了和他們相互鼓勵。

  「不論是70年前還是現在,我們的人民軍隊在任何時候都敢打硬仗。」張兆堂說。

  看著朝鮮李大娘與志願軍戰士張喜武擁抱辭別的照片,志願軍老戰士孫秀德想起了入朝作戰第三天遇見的一位朝鮮老媽媽。

  「當時部隊在露營,我和兩名戰友看見一棟房子就想去借宿,到了門口發現裡面就住著一位朝鮮老媽媽,我們語言不通只能給她比劃我們的意思,她沒等我們比劃完就一抬手把我們攏進屋子裡了。」92歲的孫秀德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回憶那位朝鮮老媽媽給他們打洗臉水、趁他們熟睡給他們蓋大棉被、走時給他們的水壺灌滿開水等細節猶如場景再現。

  「我看到我們的炊事員拿菜刀抓過俘虜,文工團員用小提琴抓過俘虜。」時任38軍後勤部審計員的孫秀德說,當時志願軍在戰場上就是想盡全力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奮不顧身。

  在一幅作戰圖片前,炮兵第八師作戰參謀張漢傑久久駐足。「那時我們吃不飽寧可挨餓、渴了就吃把雪,甚至還在零下25攝氏度穿著單衣打過仗,但我們還是為了國家勇敢戰鬥。」

  「我懷念我的老戰友們,他們在那麼艱難困苦的情況下為國犧牲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張漢傑老人聲音哽咽。

  老兵永恆——這,也是我們共同的心聲。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楊雅雯)

相關焦點

  • 老兵不老,記參加過宜昌戰役的96歲抗戰老兵陶巖林
    作者:莫碧蓮 今天看到陶老兵時,老兵已臥床。聽他兒媳說,十幾天前他摔了一跤,沒傷筋動骨,卻因肌肉受傷,需臥床休息。
  • 老兵再一次「失約」,只為守護一個承諾
    11月30日,當其他退伍老兵都在收拾行囊,準備踏上返鄉徵程的時候,已確定退役的空軍石家莊飛行學院某旅場站通信連四級軍士長毛德超卻依然堅守在崗位。失約與守約、入伍與退役的背後,是一名老兵對使命的「承諾」。迷彩>多彩「參軍入伍,是我始終如一的夢想。」毛德超的外公曾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他是聽著外公講的戰鬥故事長大的,從小就對火熱軍營充滿憧憬。
  • 《永恆之柱2:死亡之火》浴衣控制臺代碼及用法介紹 怎麼穿浴衣?
    導 讀 永恆之柱2死火怎麼穿浴衣?
  • 「一個老兵的經歷是故事,一百個老兵的經歷就是歷史」
    他萌生了「想為老兵拍一張有尊嚴的照片」的念頭。 這十年裡,他的攝像機在與時間賽跑,他尋訪老兵,留下影像,又與老兵告別,送別他們。 到2020年的清明節,平山縣只有二十來位抗戰老兵在世。他知道,「為老兵拍照這件事,終究會有結束的那天,只希望那一天到來得晚一些」。
  • 再見,老兵!
    陸軍第77集團軍某旅  錚錚鐵骨男子漢,  這一刻難忍熱淚,  再見,老兵!  駝鈴聲響,陸軍第83集團軍某旅退伍老兵們摘下軍銜的那一刻,再也抑制不住淚水。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無論將來身在何方,永遠會記得自己曾身穿軍裝,曾有過一段難忘的軍營歲月。
  • 永恆初心——湖北省來鳳縣離休幹部張富清採訪札記
    老英雄張富清與老伴相依相伴幾十年,一起過著簡樸的生活。我有啥好顯擺的……」 這發自肺腑的反問,仿佛一聲響鼓,叩問著每一個人的價值追求;仿佛一面鏡子,映照著一位老兵的永恆初心。 (一) 「人善於縮小自己才可能偉大。」 如果時光可以被濃縮收納,張富清人生中最壯烈也最自豪的生命段落,都封存在那隻舊皮箱裡。
  • 張光北:"真實"是《亮劍》最大的成功 與臺灣老兵在一起更懂文化血脈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張光北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我感觸特別深的是,《亮劍》播出沒多久我去臺灣,有朋友邀請我參加宴會,說是黃埔同學會裡很多國民黨老兵特別希望見我。我去了,很多國民黨老兵,八九十歲的老人家,說平時都不太出來,這次來了,幾乎每個老先生帶一瓶酒,聊得特別開心,他們說,『張先生,你演的這楚雲飛,就是我們當時的狀態。』」
  • 《永恆之柱2:死亡之火》提高流暢度方法圖文分享 遊戲卡頓怎麼辦?
    《永恆之柱2:死亡之火》提高流暢度方法圖文分享 遊戲卡頓怎麼辦? 永恆之柱2卡頓怎麼辦?
  • 三個老兵唱《老兵》唱著軍歌走天涯
    三個老兵唱《老兵》這首獻給復轉軍人的歌曲《老兵》,從作詞到作曲再到演唱均為昨天的軍人。詞作者李昌明與演唱者吳堅出身鐵道兵部隊。李昌明現任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堅現為中國交響樂團男低音歌唱家。曲作者姜春陽系原空政文工團著名作曲家。
  • 江西豐城一餐飲集團董事長辦公室被害,生前經常慰問參戰退伍老兵
    一位熟悉甘某某的退伍老兵告訴記者:「每年八一建軍節前後,都會抽空來看望我們這些參戰退伍老兵,非常感謝他對老兵的關心。」關心參戰老兵每年八一前後都會走訪慰問老兵的話在豐城市政府相關部門此前曾發文介紹甘某某的文章中也得到了印證——甘某某1992年退役回到家後,用了13年時間先後轉輾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酒店餐飲行業打工,學習具有閩、浙、贛特色的餐飲管理經和烹飪枝術。
  • 老兵回憶南京保衛戰:對不起 當年沒能守住南京
    他們是老兵,當年挺身而出,奮起抗爭,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壯烈與不屈,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卻心存歉疚。張修齊直言:「我雖然是老兵,但沒有像吳春祥、程雲那樣參加南京保衛戰,感謝大家正確對待歷史。」  心底的痛  「我等幾位對不起南京人民」  座談會上,4位老兵相談甚歡。
  • 讓退伍老兵不再受委屈!戰爭來臨老兵永遠不會缺席!
    昨夜應景的冬雨今日不舍的離別伴隨著12月第一片樹葉開始凋零老兵,該旅「文藝輕騎兵」攜手共建單位用真情實意,為全旅退伍老兵精心打造文化盛宴,細數軍旅珍貴回憶、重溫軍旅芳華。整場晚會以歌舞、小品、情景劇、詩朗誦等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講述了8年、12年、16年的退伍老兵們紮根軍營、歷經磨練,最終百鍊成鋼,自信走向人生另一戰場的動情故事,再現了一幅幅「有恆勁、有韌勁、有闖勁、有幹勁」的「老槐樹」傳人典型風採。
  • 抗戰老兵珍藏一幅書法,字裡行間道出老兵功績!作品珍貴值得收藏
    今天我也從一位抗戰老兵的家中見到了一幅書法作品,和抗戰老兵經過交流也得知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珍貴,搞戰老兵會把這幅書法作品一直珍藏下去,我們看到這位老兵對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珍愛,還用面子包裹著,這足以證明這幅書法作品對於抗戰老兵來說是無價的,而且抗戰老兵還說一定要把這幅書法作品收藏下去,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想打開欣賞一下這幅書法作品呢
  • 老兵再見!祝你前程似錦
    在老兵即將告別摯愛的軍營,踏上新徵程之際,武警永州支隊積極開展「學老兵、贊老兵」活動,用實際行動讓老兵深切感受到部隊大家庭的溫暖。 該支隊黨委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科學部署「學老兵、贊老兵」工作。基層單位迅速行動,積極靠上去,主動詢問老兵的實際困難,真心實意送上關心,切實為老兵做好事、做實事。
  • 單仁平:對老兵問題的認識應當實事求是
    一些退役老兵在山東平度聚集並與特警對峙的消息不斷在網際網路上擴散。從星期天網上流傳的最新視頻看,警方維持治安的行為還是相當克制的,一些老兵情緒激動,但也沒有動手,雙方無新的衝突。希望這樣的克制能夠延續、擴大,直至這次事件徹底解決。中國退役老兵的訴求幾乎都集中在福利待遇方面。
  • 「這是最高的獎賞」——兩岸老兵樂見部分國民黨老兵將參加抗戰...
    原標題:「這是最高的獎賞」——兩岸老兵樂見部分國民黨老兵將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  新華網北京/臺北6月24日電(記者李寒芳、何自力、李慧穎)「這是最高的獎賞,我聽到後非常感動、激動。」國民黨抗戰老兵李熹宗24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 日本二戰老兵:隨政府推卸責任 借國家賠償領高額「恩給」
    在他看來,戰後日本的天皇制沒有被廢黜,應該是日本老兵乃至日本政府不肯承擔侵略戰爭歷史罪責的根本原因,而留下這一禍根的,應是美國佔領軍司令麥克阿瑟。此外,戰後日本政府曾經號召國民進行「一億總懺悔」,意在推卸天皇的戰爭責任,這也導致老兵們拒絕承認罪責。戰後的日本政府除了推卸戰爭責任,還給這些老兵及其家屬非常優厚的待遇。在這樣的背景下,讓老兵懺悔和反思變得很難。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他把臺灣老兵的骨灰盒帶回大陸,以實現老兵回家鄉的最後願望。有人說,劉是現實世界中的靈魂船夫,他在祖國大陸和臺灣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劉祖籍臺灣屏東縣高樹。他來了,在平靜中努力工作,最後在這裡定居下來。李相赫是一個有許多老兵的特殊地方。20世紀40年代末,他們隨國民黨軍隊來到這裡。
  • 新聞特寫:火車站送別退伍老兵
    今天(9月6日),武警台州支隊139位老兵告別軍營,退伍返鄉。在台州火車站,退伍老兵與前來送行的官兵深情話別,現場溫馨動容。   武警台州支隊支隊長上官恆輝:「感謝大家兩年來辛苦的付出和奉獻,也希望大家回到地方以後,能夠更好地發揮部隊的作風和精神,為自己、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祝大家一路順風!」
  • 深圳發起「致敬抗戰老兵」公益行動
    央廣網深圳7月14日消息(記者鄭柱子)近日,深圳多家機構發起「致敬抗戰老兵」公益行動,市民捐助800元可為一名抗戰老兵敬送一份致敬大禮包。  目前國內健在的抗戰老兵已不足2萬人。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做出過特殊貢獻的老兵們大多隱匿鄉間,一些老兵還在陸續被發現,其中不少人生活清苦,依靠低保或救助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