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方外圓」描繪出來的樣子,總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古錢幣。
「內方」可理解為做人的原則,「外圓」則指與人相處的技巧,兩者結合,方顯中國智慧的處世之道。
回到本文的主題,我們就從「內方」和「外圓」兩個方面來談談長安汽車方舟架構。
▍ 「內方」的方舟架構
截止目前,長安汽車方舟架構還有什麼秘密可言?
11月14日,長安汽車聯合央視平臺,由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高調」發布了全新的方舟架構,在半月有餘的時間裡,相關信息的流量得以持續高熱。
方舟架構是以依靠智能和大數據的能力,實現車身、底盤等整車基礎性能迭代進化的基礎模塊化平臺,同時將高階自動駕駛前置化布局,並搭載智慧成長型的電子電氣架構。
獲益於此,方舟架構孕育出的汽車產品特點明顯:
其一,高智能的:現階段將實現自主品牌首個L3級自動駕駛量產。但這僅僅是入門,未來可支持實現更多自動駕駛場景和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
其二,更安全的:以高安全基準賦予架構之下所有產品全方位安全屬性。覆蓋全球NCAP、美國IIHS五星評價,以及中保研指數(C-IASI)優秀安全性能評價。
其三,多元化的:該架構兼容8種發動機狀態,覆蓋1.2—2.0L大跨度排量,兼容48V低壓混動、高壓混動、插電混動3種電氣化動力,匹配8種變速器模塊,動力組合高達16種形式。
其四,高性能的:其新一代產品零百加速時間最大縮短24%,百公裡油耗最大降低8%(PHEV車型降低15%)。同時,可達成動力總成布局更緊湊,產品重心下降,前視野提升,俯仰側傾降低等與「操控」緊密關聯的技術參數的大幅優化。
其五,更親民的:該架構之下,零配件通用率達到70%以上,新車成本得以降低。鑑於長安汽車5年推出105款新車的計劃,高產必然讓製造成本進一步降低。
所以,方舟架構保證了產品在自動駕駛、經濟性、操控性能、整車安全等方面,較之在售車型都有大幅度提升的同時,還可以實現面向未來產品需求的迭代進化。
按照長安極具規模的「香格裡拉計劃」,截止2025年,將全面停產燃油車。所以,方舟架構之下的3種電氣化動力形式,將成為未來產品動力解決方案的絕對主選。
事實上,在長安過去數年,在淘汰20餘款低競爭力產品之後,現有經典序列也會逐步納入「方舟」造,朝著智能化、電氣化方向不斷進化。
這正是獲益於從十一五(2006年)至今,長安堅持執行,無論企業處於什麼狀態,其研發費用都不得低於銷售收入的5%,甚至到7%的規定,累計投入近1000億元的結果。
在「產品向新,品牌向上」的路上,長安兜兜轉轉,探尋多年,最終以「內方」的處世哲學,換來頗有「規矩」的方舟架構。
但是,全新方舟架構來了,一個新的「疑惑」也隨之而來。
我們知道,架構之於產品,如同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2020年可謂自主造車「架構元年」,吉利之SEA浩瀚架構誕生,長城之檸檬、坦克平臺面世,一汽奔騰之FMA架構亮相……從邏輯關係上看,企業都是先推出架構,然後再涉及到該架構下的首款車型。
然而,長安卻「反其道而行之」。
2020年6月,長安高端產品序列「引力」旗下首款產品UNI-T上市。彼時,長安只談「引力」的概念以及UNI-T的產品意義,至於其造車架構,硬是沒有透露一星半點的消息。
隨著方舟架構的發布,長安這才和盤託出,UNI-T就是方舟架構之下的首款產品。在長安替我們「補課」之餘,不禁要問:為什麼在UNI-T上市之時,長安對其造車架構避而不談?事實上,彼時,該架構已經成熟到可以推出產品的地步。
所以,帶著問題,我們來談第二個話題。
▍ 「外圓」的方舟架構
如果要更具體的探尋長安方舟架構既成的時間。我們可以給出這樣一則消息作為參考。
今年3月,在國家智慧財產權商標局的官網上,可以看到長安汽車一組新商標的註冊信息。根據信息顯示,長安汽車在3月10日註冊了數十個新的商標,其中包括,「長安方舟」、「長安方舟架構」、「長安UNI-T」、「方舟架構」等名稱。
也就是說,至少在今年3月,甚至更早的時間,方舟架構已經「呱呱墜地」,只等選一個好聽的名字。而長安引而不發,在等什麼?
答案是「外圓」的方舟架構在等它的「孿生兄弟」——純電高端智能品牌,其一旦敲定,就為長安「品牌向上」,徹底贏得一個 「一炮雙響」的機會。
果然,11月14日當天,在朱華榮發布方舟架構的同時,由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三方官宣,將聯合打造一個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
長安太需要抓住這個提振人心的機會,長安的「小心思」可見一斑。
從2015年長安成為第一家產銷兩端破百萬輛的自主乘用車企業開始,長安踏上了「品牌向上」之路。最終,長安用一個燃油車高端產品,一個純電車高端品牌的「雙高」戰略規劃,回報了5年時間的努力。
為這個全新的新能源高端品牌,長安甚至一度受到質疑。期間過程非常複雜,好在長安從未放棄。
8月下旬,長安汽車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將長安蔚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納入了合併報表範圍,長安汽車在該公司的直接持股比例達95.38%。
這就相當於官宣,「長安蔚來」的未來,將由長安主導。從此,蔚來僅憑4.62%的股比,成為「單純的財務投資人」。因為蔚來不能持續投入的問題,「長安蔚來」的合作名存實亡,長安借力蔚來在智能化領域的優勢,上位高端的計劃就此作古。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實上,長安與華為的深度合作,早在2019年1月15日,就已確立。
彼時,華為與長安全面深化戰略合作暨聯合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重慶舉行。本次戰略合作內容涵蓋:雙方共同打造全新的用車生態;雙方更加深入地在L4自動駕駛、5G車聯網、C-V2X等10餘項前瞻技術領域展開合作;雙方將共同打造國際一流、中國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平臺。
而與寧德時代的合作,則姍姍來遲。
在2017年長安正式發布全新的新能源戰略「香格裡拉計劃」不久,長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收購鎮江德茂海潤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基金份額的方式,投資寧德時代。雙方算是建立起了資本聯繫。
此後,雙方多有交集,但由於諸多原因,直到2020年9月中旬,長安與寧德時代的戰略合作協議才最終完成籤署。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及智慧新能源生態領域建立長期深入的合作夥伴。
以長安為主導的「桃園三結義」果然耗費了一些時間。而此時,長安有意,啟用「長安蔚來」的殼,成為結義三兄弟的「議事大廳」。這時,蔚來以4.62%的股比夾雜其間,就稍顯尷尬。
所以,坊間傳來最新消息,蔚來徹底退出,騰訊加入。而長安、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的全新電動車平臺,取三家企業的首字母,命名為「CHN」。
基於「CHN」平臺下的首款產品將於2022年上市。當然,如果「CHN」啟用成功,此名也將與中國在聯合國的國家代碼相同,其意義非凡。
▍寫在最後
1986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車輛工程系的朱華榮一腳踏進長安汽車,34年來,從未離開。
2015年,時任長安汽車黨委書記,副總裁的朱華榮在見過成千上萬輛奔奔、悅翔們下線之後,萌生推出一個「全新中高端品牌」的想法。因此,朱華榮成為提出長安打造高端品牌「第一人」。
其後,無論是長安CS95的「不盡如人意」,還是CS75 PLUS的「揚眉吐氣」,或者UNI-T的「一炮而紅」, 朱華榮為此都身體力行。
根據計劃,未來5年,長安平均每個月將有近兩款新車上市。
方舟架構因為「內方」,所以有能力扛起大旗。
方舟架構因為「外圓」,贏得一個「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名場面」。
朱華榮的之於長安的情感需要宣洩,長安之於未來更高品質的成功需要昭示。
長安方舟架構,「內方外圓」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