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
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
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
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錢英
(內容接上篇)
病房裡,李阿姨這樣的患者比比皆是,她們任何人的故事都足以寫一本悲劇小說。因此,「命運多舛,反覆發作,每況愈下」,是當時的我和其他住院醫,對抑鬱症的總體印象。
還清楚地記得,當時一個一起輪轉的醫生,她是研究型碩士(有半年輪轉病房機會),但對臨床工作感興趣,原本計劃畢業後轉臨床工作。可是半年輪轉結束時,她告訴我:
「我放棄轉臨床了,決定繼續攻讀科研博士。因為半年的輪轉讓我看到,原來精神障礙的結局都這麼悲慘,我覺得我以後無法成為一名好的精神科醫生」。
那個時候,儘管教科書寫明,與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礙相比,抑鬱症對患者的損害要輕得多。但在內心深處,我對抑鬱患者仍舊秉持著悲觀態度,我身為醫者的無力感也相當強烈。
那個時候,稍微能讓我有些力量感的是藥物,儘管也有患者像李阿姨一樣,即使堅持藥物治療仍舊病情反覆,但我還是切實地看到了很多嚴重患者服藥後煥然一新的變化。
所以,年資尚淺的我,那個時候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是,反覆叮囑我的患者和家屬一定要堅持藥物治療。
我甚至還在我們醫院給患者的刊物《精神康復報》發表了《如何當好住院病人》的文章,核心思想大約是告誡患者堅持長期服藥和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果用坐標軸來比喻不同嚴重程度的抑鬱患者,那麼病情嚴重、結局不良的住院患者應該是聚集在坐標軸的負無窮端,相反,病情輕微、結局良好的患者應該是聚集在正無窮端。
住院醫的我,主要是收治住院患者。住院患者本身就屬於病情較重的,而到我們醫院住院的,相當一部分又是全國其他地方治療療效不好的。
因此,當時的我,看到的僅僅是抑鬱坐標軸負無窮端的風景。
然而,當時的我仿佛井底之蛙,其實只瞥見了抑鬱世界的一角,竟以為那就是浩渺的抑鬱的全世界。所以我才有了當年的悲觀,才有了當年的無力感,才有了那時對長期藥物治療的過度認同和強調。
(本篇完,敬請期待下篇)
案例均為真實案例的組合,改編和濃縮,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