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
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
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
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還是李阿姨,但她「重生」了
2009年的一個下午,我剛準備開始門診,一個熟悉的聲音傳過來「小錢大夫你好,還記得我麼?」
我端詳了她片刻,「李**」,我和她不約而同地喊出了她的名字。「您現在氣色真好,還年輕了許多,真快認不出來了。」我驚嘆。「怎麼做到的?」我追問。
李阿姨回答:
「不瞞您說,小錢大夫。第四次在您這住院效果並不理想。我就到**醫院看了,還是沒效果。不過在那個醫院,我認識了一個病友,她在**寺學習佛經,我也跟隨學習。學了兩年,我放下了很多思想包袱,現在很輕鬆自在,只用吃少量藥物。我老伴,我兒子,我孫子現在都經常跟我上**寺,小孫子還會念佛經呢……」
寺廟果真有這樣的治療作用麼?究竟是寺廟的什麼導致了李阿姨的重生?篇目四將會詳述。
——見證藥物快速起效:畢業危機的陳同學
陳同學的碩士畢業答辯時間是兩個月後,但他竟然抑鬱了:除了整夜失眠,白天也無精打採,只想躺著。即使勉強著坐到電腦前,注意力也無法集中,大腦也仿佛生鏽了,思考不出有價值的內容,常常是幾小時過去了,論文沒有絲毫進展。
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對不起家人,對不起導師……他準備退學,雖然導師建議他辦理延期,但他認為延期也於事無補……
恰在這個時候,陳同學的大學好友分享給他一個秘密:原來這個好朋友之前也遭遇了抑鬱發作,結果他到六院進行了治療,不到一個月就明顯改善,現在一切正常。聽到這個消息,陳同學揣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到了我的門診。
詢問病情過程中,我進一步了解到,原來陳同學來自內蒙農村,一直靠助學貸款維持學業。這次之所以耽誤論文,也是因為他一直在兼職掙生活費,留下準備論文的時間太短。
也許是醫者與生俱來的助人情節在起作用吧,我覺得必須拉他一把。我告訴他
「同學,你選擇來六院來對了,你患的是抑鬱症,我們醫院是最擅長治療這個的。你選擇這個時間來也對了,因為如果你屬於對藥物反應敏感的患者,1個月就可以讓你的病情明顯改善,還剩一個月時間,你抓緊一些,應該恰好能夠順利答辯。」
聽完我的話,他半信半疑,但還是很配合地開始服藥。
(未完待續)
案例均為真實案例的組合,改編和濃縮,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