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二(上)

2020-08-29 錢英醫生

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

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

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

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低年主治醫的我,眼中的抑鬱症

經典病例回顧

——還是李阿姨,但她「重生」了

2009年的一個下午,我剛準備開始門診,一個熟悉的聲音傳過來「小錢大夫你好,還記得我麼?」

我端詳了她片刻,「李**」,我和她不約而同地喊出了她的名字。「您現在氣色真好,還年輕了許多,真快認不出來了。」我驚嘆。「怎麼做到的?」我追問。

李阿姨回答:

「不瞞您說,小錢大夫。第四次在您這住院效果並不理想。我就到**醫院看了,還是沒效果。不過在那個醫院,我認識了一個病友,她在**寺學習佛經,我也跟隨學習。學了兩年,我放下了很多思想包袱,現在很輕鬆自在,只用吃少量藥物。我老伴,我兒子,我孫子現在都經常跟我上**寺,小孫子還會念佛經呢……」

寺廟果真有這樣的治療作用麼?究竟是寺廟的什麼導致了李阿姨的重生?篇目四將會詳述。

——見證藥物快速起效:畢業危機的陳同學

陳同學的碩士畢業答辯時間是兩個月後,但他竟然抑鬱了:除了整夜失眠,白天也無精打採,只想躺著。即使勉強著坐到電腦前,注意力也無法集中,大腦也仿佛生鏽了,思考不出有價值的內容,常常是幾小時過去了,論文沒有絲毫進展。

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對不起家人,對不起導師……他準備退學,雖然導師建議他辦理延期,但他認為延期也於事無補……

恰在這個時候,陳同學的大學好友分享給他一個秘密:原來這個好朋友之前也遭遇了抑鬱發作,結果他到六院進行了治療,不到一個月就明顯改善,現在一切正常。聽到這個消息,陳同學揣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到了我的門診。

詢問病情過程中,我進一步了解到,原來陳同學來自內蒙農村,一直靠助學貸款維持學業。這次之所以耽誤論文,也是因為他一直在兼職掙生活費,留下準備論文的時間太短。

也許是醫者與生俱來的助人情節在起作用吧,我覺得必須拉他一把。我告訴他

「同學,你選擇來六院來對了,你患的是抑鬱症,我們醫院是最擅長治療這個的。你選擇這個時間來也對了,因為如果你屬於對藥物反應敏感的患者,1個月就可以讓你的病情明顯改善,還剩一個月時間,你抓緊一些,應該恰好能夠順利答辯。」

聽完我的話,他半信半疑,但還是很配合地開始服藥。

(未完待續)


案例均為真實案例的組合,改編和濃縮,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分享



相關焦點

  •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二(下)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二(下)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一(下)
    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三(上)
    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篇一(上)
    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篇三(下)
    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 抑鬱的功能 精神科醫生的反思與突破·總結篇
    如果您是精神科醫生,本文或許能促使您反思和突破您當下的治療思路;如果您是其他科大夫,本文也許可拓寬您處理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診療思維;如果您是抑鬱患者,本文或許能為痛苦無助的您重新打開一扇窗;如果您是抑鬱患者的家人,本文也許可在您幫助患者康復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 精神科醫生:我們不是心理醫生 也要和抑鬱對抗
    也許你並不知道,當你因為感到抑鬱,走進精神科醫院尋求幫助時,坐在你對面的醫生,很可能自己也是一位病人。也許你並不知道,在中國,作為抑鬱症患者最重要的「拯救者」,這個醫生群體加在一起只有2.04萬人。也許你並不知道,這個醫生群體因工作壓力、收入等問題,幾乎在醫衛領域裡處境最艱難。
  • 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
    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 在過去精神科醫生同精神性疾病的病人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得了精神上疾病,卻讓人感覺害怕,生了這樣的病,身邊的人就會對你產生歧視和恐懼,萬一你有一天得病了,最親的人也會離開你,結婚的也要離婚的。現實的社會就是這樣,如果去了精神科的醫院,就會談精色變。
  • 醫者 專訪|精神科醫生 劉虹曄
    精神疾病的範圍很廣,大到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物質依賴,小到抑鬱、焦慮、強迫、睡眠障礙,從童年期的孤獨症、多動症,到老年期的阿爾茨海默病等等,全都屬於精神科範疇。其實精神疾病在我們身邊非常常見,廣義的精神病人在中國人口中的佔比例就已經有16.6%。以抑鬱症為例,就有非常多的隱性患者,由於群眾對自身精神健康的忽視和忍耐,或者因為諱疾忌醫,以及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確診率低。
  • 抑鬱焦慮症看哪個科?看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
    抑鬱焦慮症看哪個科?看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 時間:2021-01-15 14:02:51 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 抑鬱焦慮症看哪個科?看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抑鬱焦慮症是什麼呢?
  • 精神科:失眠,抑鬱煩躁想跳樓?2000年前張仲景有個「神奇良方」
    當然,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說,還要區分是內攝型抑鬱還是情感型抑鬱,這兩者的治療是很不同的,所以,如需確診請大家聯繫專業心理人士或精神科醫生。再臨床上,也有很多人擔心自己抑鬱了,治不好了,這輩子都得服藥了,對抑鬱症的恐懼和擔心甚至超過了抑鬱情緒本身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
    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 封閉病房的精神科醫生:最常聽到的訴求是「陪陪我」
    前幾年,安定醫院日門診量為2000人次,不到兩年突破了5000人次,抑鬱症的號源供不應求,哪怕是普通號,放出不久也會被橫掃一空。有人尋求治療,有人尋求評估。最終入院的患者,男女老少,症狀各異。最常與抑鬱關聯的詞語是「自殺」,事實上,這個疾病的複雜性超過公眾想像。
  •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北大分析:厭學、抑鬱是什麼毀掉我們的孩子
    文/老K寫這篇文章是之前看了北大徐凱文的一則演講有感而發,相信很多心理諮詢師應該都知道徐凱文這個人,他年紀不大就已經成為北大的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引發的思考徐凱文老師在高校工作,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同時高校做心理諮詢服務
  •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北大分析:厭學、抑鬱是什麼毀掉我們的孩子
    文/老K寫這篇文章是之前看了北大徐凱文的一則演講有感而發,相信很多心理諮詢師應該都知道徐凱文這個人,他年紀不大就已經成為北大的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科醫生。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引發的思考徐凱文老師在高校工作,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同時高校做心理諮詢服務(自殺危機幹預與常規心理諮詢)。
  • 想查自己是否抑鬱去什麼科檢查? 北京德勝門精神科
    想查自己是否抑鬱去什麼科檢查? 北京德勝門精神科 時間:2020-10-16 15:56 北京精神科醫院 想查自己是否抑鬱去什麼科檢查?可以去精神心理科明確的診斷一下的,你也可以自己嘗試進行一下抑鬱量表的測試來自我評估一下。治療抑鬱症選擇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專準確的設備醫療我們都知道好的醫院需要好的醫生,以及好的醫療設備。所以好的醫療設備和醫生的專業技術對治療患者的疾病非常重要。好的醫療設備能準確的檢測和治療。
  • 看中國精神科醫生行業現狀
    基本需求至少 4 萬醫生中國有多少精神科醫生?南都記者從國家衛計委了解到,截至 2015 年底,全國有精神科執業 (助理) 醫師共 2.77 萬人。這一數字較往年已有所增加,但缺口巨大。按照需求測算,可能要有 4 萬以上精神科醫生才能基本滿足最初級需求,如果要達到更高質量的精神衛生服務,4 萬精神科醫生也遠不夠。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 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 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觀察:厭學、自殺、抑鬱…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非常優秀的學生,以他的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