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到22日,由動脈網主辦,畢馬威中國、君聯資本、BV百度風投、為來資本、普華資本、清華野村中國研究中心、長嶺資本、聯想之星、元璟資本、中國研究型醫學院學會網際網路醫院分會、艾美達、清科資本、研值聯合主辦的「2019未來醫療100強」論壇在北京.九華山莊拉開帷幕。
本屆大會報名人數超過5000人,設置15場論壇,分別為:未來醫療峰會、百強峰會、領袖峰會、健康醫療基金合伙人峰會、中日健康產業發展論壇、創新藥論壇、創新健康險論壇、數字病理與精準診斷論壇、健康管理論壇、醫療器械論壇、網際網路醫院論壇、智慧醫院建設論壇、藥企數位化營銷論壇、生物技術論壇、醫學人工智慧論壇,覆蓋2019年度11大熱門領域。
在12月21日下午舉行的中日健康產業發展論壇上,株式會社野村綜合研究所諮詢事業本部尾本巧發表了《日本健康產業數位化的現狀》的主題演講,本文對其精彩內容進行了整編。
以下是演講實錄(有刪減):
背景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醫療健康產業中QCA缺一不可。Q:品質,即服務質量;A:可及性,即醫療便捷程度;C:成本:費用。日本在QA兩方面具有優勢,但C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醫療費用佔GDP比例高、老齡化程度高導致醫療成本不好控等。
目前日本的醫療和護理制度中,覆蓋率100%的社會保險制度所需的資金全部來源於社會保險費及稅收。在醫療費用方面,患者一般需要負擔30%(視年齡及收入而定,有些情況下只需負擔10%或20%)。在護理費用方面,患者一般需要負擔10%(視收入而定,有些情況下為20%)。但日本政府會對個人負擔的部分設定上限。且醫療和護理服務的價格基本上全由政府制定,患者可自行選擇醫生、診所和醫院。
隨著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老年撫養比也將由2000年的1:3.6,預計到2040年的1:1.4。因此,醫療費用和護理費用今後仍將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後生勞動省資料日本政府的行動
在此背景下,人們希望可以通過數位化的方式,利用科技的手段來提升效率(降低C)及優化服務內容(改善QA)。因此,日本政府以2040年為時間點,力圖建成一個國民在保持個人長期健康狀態條件下保證自身作用發揮的社會。在此目標下,政府制定了三種類型的方案,力圖通過對公費支付及個人自費部分進行重新評估等措施來確保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
多種形式的就業和社會參與:確保可工作到70歲的就業機會擴大非應屆生錄用的規模、推動副業和兼職的開展針對人生百年時代,推進年金制度改革等;
延長健康壽命:到2040年,男性和女性的健康壽命均能夠延長3年以上,達到75歲以上。讓大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疾病、預防重症化、推進護理預防服務、推進虛弱症的防治及痴呆症的預防等;
醫療與福利服務改革:到2040年,單位時間提供的服務量實現5%(醫生為7%)以上的提升。推進機器人、AI、ICT等的實際應用,推進健康醫療數據改革、進行組織管理改革、擴大經營規模、加強協作等。
在數位化醫療服務改革方面,日本政府設定了4大重點領域:
第一,推進基因組醫療及AI的應用
在基因方面,在全國範圍內,利用全基因組信息等來查明癌症等病因、推動診斷和治療方法的開發,推動個性化醫療的實現。
資料來源:由NRI根據厚生勞動省《今後的醫療健康數據改革的推進方法》等資料製作而成
在AI方面,力圖在未來開發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完善環境,以便在全國任意地方均可接受最先進的醫療服務、減輕醫療和護理從業人員的負擔,使其能夠專注於患者的治療等。並制定了6大AI重點領域來投入資源:
第二,推進PHR(個人健康數據)
通過將政府和醫療機構所擁有的PHR數據反饋給個人來幫助其改變個人的生活習慣,改善健康狀況。
第三,推動醫療及護理臨床信息的應用
日本希望建立一個覆蓋全國患者醫療信息查詢的體系,在日本任意一個地方都可以查詢並參考歷史診療記錄,並接受最適合的醫療和高品質的護理服務。此外,希望能夠減少重複用藥等現象。並通過推進護理機構的ICT化來減輕護理從業人員的工作負擔。
第四,推進對資料庫的有效利用
推進醫療和護理領域的大數據建設。一直以來,醫療的數據是分離的,但將其完全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的資料庫是未來的趨勢。去年日本通過了一個新的法律《新一代醫療基礎法》,這個法律在「患者同意」方面做了更改,之前是使用其個人信息需要經過個人同意,更改後的法律是只要患者不明確標明反對,就意味著數據可以使用,但需匿名化。
民營企業的措施
第一,健康管理服務
如:Link&Communications公司提供專門針對飲食的健康改善服務
第二,商業保險
如:第一生命保險公司不僅為痴呆症患者提供Protection(保障)服務,同時也致力於開發和銷售痴呆症預防類的「Prevention「(預防)保險。
第三,臨床檢查
如:Sysmex株式會社作為一家生產加銷售的醫療器械公司,其檢測設備可將運行信息實時反饋,後臺通過分析數據可進行預防性維護,今兒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率。
第四,製藥
如大冢製藥在美國發售了一種數字藥物,該藥物中嵌有可攝入人體的微型傳感器。可感知患者是否服用藥物,進而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幫助其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
第五,院內溝通軟體
如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引進了醫務人員之間的信息溝通應用軟體,由此成功縮短了診斷時間和住院天數,降低了直接醫療費用支出。
通過使用具有聊天功能的軟體,醫務人員可實時共享CT、MRI和心電圖等各種醫學圖像及手術室內的影像。作為一個封閉性的SNS,僅允許預先註冊的醫務人員進行信息交流。通過該軟體,幫助醫生診斷時間縮短40分鐘,直接醫療費用減少8%、住院天數減少15%。
第六,機器人
如順天堂浦安醫院利用機器人來進行綜合導診以及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該院每天接待的患者人數約為2,000人,特別是在繁忙的上午,為了提高對來院患者的服務水平,該院利用機器人(Pepper)來進行綜合導診,由其向患者介紹就診方法及院內設施等。
值得一提的是,護理型機器人雖未實現普及,但其技術已引起了護理領域的。
來源: 動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