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之前不妨跟孩子制定一張作息時間表

2020-12-14 寶寶知道

說起制定作息時間表,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對上學以後的孩子比較適用。其實並不是這樣,對於即將入園的孩子,如果制定一張時間表,讓孩子能夠嚴格的執行嗎,那麼我們可以篤定,這對孩子的順利入園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孩子的入園困難主要表現在作息習慣跟幼兒園不一致,從早晨起床開始,就跟打仗一樣。全家一起伺候小傢伙穿衣服洗臉吃飯,結果還是惹的小傢伙不開心,大哭大鬧更是司空見慣。因此不妨趁著入園之前的暑假跟孩子一起制定以下作息時間表,讓孩子也參與到製作當中,他會很樂意配合。

作息時間表制定好之後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起來,千萬不要貼在牆上當做一張廢紙。可以根據幼兒園的作息時間來制定,每天起床後的早餐時間,遊戲時間,聽故事時間……當然這些的執行還需要家長的配合監督,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至於時間表的制定,並不是孩子入園之後就可以取消,相反的,孩子入園之後要根據幼兒園的作息來調整時間表,更加嚴格的執行。一個懂得遵守約定的孩子,將來的路也會走的很順暢。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天使來過樂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制定一張與幼兒園接軌的作息時間表
    貓老師帶過幾屆新生,很多導致孩子來園焦慮的原因就是幼兒園和家裡有太多不一樣!吃飯、睡覺時間不對,玩的時間不對。。。所有的都不對。
  • 一張小小的「作息時間表」,透露著農村教育的大現狀
    可一小細節上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其中有一個班裡的「四表」其中的時間表,忘了換成後來準備的「檢查版時間表」,被省廳的領導看到了,但領導當時沒有說什麼,在檢查完後的總結會上,這位發現作息時間表的領導,說了這個事兒,但沒有批評之意,在他總結髮完言後,對作息時間表做了這樣一番評價:"一張小小的作息時間表,其實透露著是農村教育的大現狀。」
  • 陪孩子做個作息時間表
    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困擾:當我們遇到搬家、升學,甚至假期等變動的時候,我們的生活規律就會被打亂,孩子也會跟著「亂」起來。這時候,我們要怎樣讓我們的生活儘快重回正軌呢?建立流程,做日常作息表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一張小小的作息時間表是怎麼將孩子的生活引上正規的呢?讓我們來看看家庭教育指導師吳純的建議。
  • 孩子入園無頭緒?3步搞定入園前準備
    根據往年的家長反應,對大部分孩子來說,邁出離家入園這一步,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果沒有提前做好入園的準備,難免會引起孩子們的不適。上篇文章,我們為家長們梳理了入園準備,這期,我們繼續為大家梳理下入園的下一步準備!
  • 孩子需要怎樣的暑假?作息時間表給你參考
    那麼,假期究竟怎麼安排時間,才能讓孩子既玩了又學了呢? 暑假兩個月,不妨分這三步走 第一階段:「散養」還得有,親近自然好時機 時間段:暑假開始的前兩周 【事項】放鬆為主 1、制定作息時間表 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著一起制訂一張暑期作息時間表,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譬如,每天幾點起床,幾點睡覺,要做多長時間的作業,可以玩多長時間
  • 孩子幾歲入園合適
    我認為,按國家規定的時間,三歲入園是最佳時機。國家作出這樣的規定,是有充分依據的,它是建立在大量統計數字的基礎上制定的,根據我國學齡前兒童的身體發育、心理髮育制度的。但凡一個制度或規定的出臺,都是經過大量的調查統計專家論證,最後下發的文件。所以它有足夠的科學依據,相信這個規定,不要自己隨便改變它。
  • 讓孩子順利入園——幼兒園教師給家長的九條嬰幼兒入園指導意見
    初入園時若不適應,可讓老師拿出來讓幼兒看或玩。4.年齡較小的孩子要多準備幾條褲子,以防孩子尿褲子。五、孩子入園前的作息時間準備1.要幫助孩子了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熟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2.家長可以在報名前後了解幼兒園的生活制度,然後告訴孩子每個時間段要幹什麼。
  • 一張擊敗了90%高中生的作息時間表,怪不得人家進名校!
    一張擊敗了90%高中生的作息時間表,怪不得人家進名校!   高考剛結束不久,許多高考生及家長仍然沒有放下懸著的心,等待成績的過程也讓人忐忑不安。
  • 2020年,最適合孩子的《寒假作息時間表》
    寒假已經到來,當孩子們沉浸在放假的喜悅中時,家長們也要好好幫孩子規劃一下,寒假這一個月該怎樣度過。是放縱孩子瘋玩一個月?還是給孩子制定一份科學有效的寒假作息時間表,讓孩子度過一個快樂又充實的假期?所以在制定寒假時間規劃表時,為了讓孩子順利適應假期前後生活狀態的差異,建議家長把寒假劃分為以下3個階段:◆◆學習期◆◆時間:臘月二十八之前(一月二十二日之前)主要任務:按道理,本來經歷了緊鑼密鼓的複習和考試
  • 開學在即,孩子入園難!4項準備,幫助孩子順利應對入園挑戰
    作息 儘量保持孩子的作息時間與幼兒園一致,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儘早適應幼兒園的作息安排。● 年幼的孩子需要足夠的睡眠。一般來說 3~5歲的孩子每天晚上需要 10 個小時的睡眠,中午還需要 30~90 分鐘不等的午睡或休息時間。所以上幼兒園前要幫助孩子制訂作息時間表,每天在規定的時間準時上床睡覺。
  • 幼兒園報名後,家長發愁孩子入園焦慮,有些有效方法助其快速適應
    有個小朋友在入園的時候總是哭著想媽媽,後來老師和媽媽商量,可以讓孩子帶一張媽媽的照片入園,這樣想媽媽的時候就可以看一看能夠緩解傷心的情緒。還有的幼兒園允許孩子帶一件喜歡的玩具,或者是安撫巾之類的,有利於孩子午睡的時候緩解想家人的情緒。孩子在剛入園的時候,第一本能渴求的不是吃喝睡這些基本生理需求,而是愛和歸屬感。
  • 陽光幼兒園大老師給孩子的寒假作息時間表,請家長查收!
    擔心孩子好不容易在幼兒園建立的習慣被打亂;更擔心假期太長,孩子在家只會玩,白白浪費了時間……因此,大老師分享給陽光寶貝一份「寒假>在家作息時間表」。這份表格清晰明了,操作簡單,相信我們的陽光寶貝在經歷一個寒假後,身體更加健康、習慣更加規律、規則意識更強、視野更加開闊、心情更加開朗~ /溫馨提示/本作息時間表著重於培養習慣、建立規則、調整情緒、儲備知識、保障健康。
  • 9月孩子即將開園,培養好這些能力,家長可以放心孩子入園了
    轉眼間,很多孩子在家宅了半年。金色九月,幼兒園將迎來一大批「小神獸」開心入園。但是,面對九月的開園季,家長和孩子做好了入園的準備了嗎?這裡,給各位家長提個醒:開園前,最好利用好這個假期,培養孩子以下能力,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這樣開園後,家長才能安心的將孩子送到幼兒園。
  • 如何嚴格遵守作息時間表
    要怎麼跟寶寶玩呢?動作一定要很輕。餵完奶、拍背打嗝後,可以跟寶寶說話,唱歌給寶寶聽,看著寶寶的眼睛,擺動寶寶的腳,抱著寶寶在家裡走一走。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常讓她們趴在毯子上,讓她們看看家人在做什麼。如果大家在吃飯,就把寶寶放在飯桌旁(或飯桌上),寶寶可以看大家吃飯。這時大家當然會忍不住一直看著寶寶,對她微笑,逗她開心。
  • 一張9歲「小P孩作息時間表」火了:每天學習18個小時(圖)
    每天學習18個小時,9歲孩子作息表驚人近日,朋友圈裡一張「小P孩作息時間表」的圖引發了網友熱議,按照這張作息時間表,「小P孩」每天從5點起床,一直要各種學習到23點才能睡覺。說起自己給9歲上小學的兒子做的作息時間表爆紅,劉女士連呼沒想到:「我真的沒想到這件事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很多人都甚至認為我是變態,可我和很多北大的同學聊過,他們都覺得很正常,培養時間觀念和自律習慣真的很重要!實際上我從小也是這麼長大的,我爸爸是當兵的,當時也是這麼教育我的。」聊起被網友們吐槽:孩子不應該課業太重,該有個幸福童年。
  • 孩子總是完不成目標?試試「洛克定律」,制定合理目標很重要
    文丨十月育兒小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麗麗是一個很有計劃性和目標感的寶媽,在孩子剛入學後,麗麗就給孩子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標計劃,她相信有了目標感的催促,孩子一定會在學習方面更加積極主動,可是事與願違的是,孩子身上的表現和麗麗的預期大相逕庭。
  • 高二學生作息時間表攪熱朋友圈
    開學兩周,一份由武漢市第十一中學高二學生制定的「狠強」作息時間表經班主任轉發後,攪熱朋友圈,引發家長驚羨聲一片。 如何駕馭好時間這部馬車,是普通學生和「學霸」都要面對的思考題。 4日,記者看到這份手寫作息時間表,頓時明白為何一眾家長紛紛留言:「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放個假」。
  • 孩子入園的最佳年齡
    王曉曄:我覺得孩子入園必須是在2歲之後,甚至是2歲半左右,這樣比較合適。主要是有兩種理由:第一,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集體生活的出現。這種集體生活的出現,需要孩子具備一定能力去適應它。
  • 高二學霸「狠強」作息時間表攪熱朋友圈
    開學兩周,一份由武漢市第十一中學高二學生制定的「狠強」作息時間表經班主任轉發後,攪熱朋友圈,引發家長驚羨聲一片。如何駕馭好時間這部馬車,是普通學生和「學霸」都要面對的思考題。4日,本報記者看到這份手寫作息時間表,頓時明白為何一眾家長紛紛留言:「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放個假」。
  • 幼兒園轉給家長的《寶寶入園焦慮全攻略》
    這類孩子在入園初期最常見,一般哭鬧持續時間較長,最長的大約需要三周時間才能逐漸適應。消除消極心態,堅持送孩子入園,多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與孩子交流時要注意語言導向。不要問一些帶有消極暗示的問題。如  「有小朋友打你嗎?」  「你今天哭了嗎?」   「幼兒園的飯吃得下嗎?」這會強化孩子的分離焦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