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是考研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嗎?
有人說「考研是個信息戰」,「學得好不如報的好」「報的好不如調劑的好」「我前兩天看了一題,居然考了」......
在考研這場馬拉松裡,我們除了要有足夠的驅動力和堅持,其中還有很多不可抗力。
其中,最關鍵的是你如何選擇院校和專業,應該考慮哪些因素,是保險還是拼一把?
為了避免走了很多彎路,浪費了很多時間,前期別一門心思死學,多問多看多搜集。
下面匯總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選擇,真的很重要。
在最初選擇專業和學校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身情況去科學理性的選擇。
不要盲目的選擇名校。建議你選擇自己跳一跳夠得著的院校。名校的競爭過於激烈,所以在選擇名校之前先想一想自己的學習能力、毅力等問題而且考研有時候也有運氣的成分,所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可以適當的衝刺比自己本科好一些的學校,但是不要過於拔高,經驗貼裡那種末流二本考上985名校的同學終究是個例,量力而行這樣在考研的過程中也不會失落感太重。
第二,要明確以後的職業發展方向、地域喜好等情況。
這個還是要根據個人喜好來,不要受周圍人選擇的影響。
拿心理學舉例來說,心理學最早是個「富貴病」,基本的生理需要滿足後,人們對生活有了高層次的需要,當內在需要與外在現實碰撞,出現了各種心理衝突。所以,如果你未來想往心理學方向發展,建議去發達的地方,因為各種資源會更豐富。
因為基本上碩士學校所在地就會是你的工作地,所以要綜合權衡家庭因素,人脈資源,學校資源等等情況。
第三,評估自身英語和數學水平。
如果英語基礎薄弱的話,就不要選擇對外語要求高的學校了,可以選擇考英二的專業;如果數學是硬傷的話,建議避開考數學的專業,因為數學非常的拉分,如果學起來很頭痛的話可以選擇文科性質的專業。
考研的成功與否,只有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努力是必要不充分,不要死學,前期多搜集,多了解,確定好後,定好計劃,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利用這種慣性,上岸就變得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