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關於吳鎮宇孩子自曝有舞臺焦慮症,而引出如何看待內向性格孩子的文章,不禁讓我想到自己的故事。
從小大人見我就誇我乖巧文靜,可我知道「文靜」不過就是「不愛說話」的美化詞。
春節熱熱鬧鬧,和父母一起走親訪友,卻沒有人知道那是我最煎熬的時刻。因為家中沒有年齡相近的兄弟姐妹,無論到哪位親戚家裡永遠都只有我一個人孤零零的待在一旁。而我也不太會和長輩交談,通常就是剛進門和長輩打聲招呼表示禮貌,然後就是飛快地尋找有沒有不會被逼著聊天的地方。不知道性子和我差不多的朋友,有沒有這種感覺:在群體中,只要人數一多,尤其是一兩個較活躍的人存在時,自己會有種插不上話的感覺,久而久之就變成做個傾聽的人就好了,也就越來越不會講話。和不熟的人交談時,很容易冷場,找不到話題聊天,或者說找不到有趣的話題,一副十分正經的模樣,但其實別人是覺得你很無趣的吧。
還有種情況經常發生,當和別人聊天時,會不知道應該接什麼話而不至於尬場。線上交流還好,如在聊微博的某個話題時,你想不到回答的話,還可以到評論底下看看別人的觀點回答,假裝自己是個有趣的人。可是線下不會講話的性格一下就原形畢露。即使感到無聊孤單,也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更多偏向追劇看書。所以造成當其他人都還有在和很多初高中同學聯繫時,知道很多近況。而我什麼都不知道,因為我的聊天圈子僅限於幾個好幾年友情的朋友。
有一段時間因為性格內向而自卑過,覺得這樣的性格一點都不好。交不到新朋友,很多工作也都要求性格開朗外向,自己這樣的性格是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不是註定要錯過很多機會。其實我也嘗試過去改變這樣的性格,但發現真的太難了太痛苦了。很多時候不是強迫自己那麼做就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反而讓自己感到疲憊,因為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是不會快樂的,反而覺得失去了原來的自己。直到有一天,那是要競選部門部長的前夜,上一屆的部長們為我們幾個要競選的同學組織了一場模擬演練。那時部長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你們幾個中誰適合當正部長?」 我答的是另外一位性格開朗情商較高的同學,不選自己的理由就是不擅長調動氣氛,性子悶不會說話。而其中一位部長說「我覺得你也行,調動氣氛不是每個人都要會的,反而我覺得你這樣的性子很穩重做事也很負責。」 就是因為這句話,我終於開始接納自己的性格,去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是啊,為什麼每個人一定要是外向的,不會主動調動氣氛,那我就當個配合者,也為工作進展獻份力;不會找話題聊天,那我就當個傾聽者,試著去感同身受;不會主動聯繫他人,那就利用和別人聊天的時間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人脈總歸是因為你的能力你的才華而來。
後面的生活中,我漸漸發現每當要分小組作業時,會有同學主動找我當小組成員;有問題時,也會選擇來向我尋求幫助;在撰寫推文素材和新聞稿時,部長有誇我邏輯表達能力好;社會實踐組隊時,隊長主動來問我要不要加入(因為可以負責寫稿哈哈);每次考試朋友都是預測我可以通過,因為我的踏實努力她們看在眼裡,結果是我確實通過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內向是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外向者的嘉獎 」。因為這層保護色,讓內向者在社會生存,而一旦強迫著撕去這層保護色,內向者將覺得適應這社會十分艱難。但是內向者一定就不好嗎?不,並不是這樣的。內向者也可以有自己的優點,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人脈,也可以在生活中閃閃發光。因為內向的孩子,自有力量,也自帶光芒。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學會接納自己的性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不必煩惱更不必因性格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