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迅速集結來自急診科、呼吸科、感染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普外科的12名精兵強將,這支隊伍匯入到北京馳援武漢醫療隊當中,一路衝鋒陷陣,成為了重症救治戰場上的「尖刀連」。
圖為宣武醫院醫療隊阮徵、孫雪蓮、郭京(從左至右)並肩戰鬥。
永不放棄 他們與死神博弈
1月30日,宣武醫院醫療隊的肖漢醫生率先進入隔離病區開展工作。僅僅相隔一日,北京醫療隊負責的第二個隔離病區投入使用後,宣武醫院團隊的護理人員也緊隨其後,進入隔離病房。至此,全體隊員抗疫之戰正式打響。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作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醫護人員的工作艱辛程度,要加上一個「更」字。除了常規診療外,危重症患者的各種突發情況就像是一次次無情的「突襲」。剛到武漢時,可謂「遭遇戰」頻發。患者病情加重、突發病情不斷變化,有的患者被急救車送來時命懸一線……搶救!不放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團隊頂住壓力,與「死神」一次次博弈。
在孫雪蓮護士長的帶領下,宣武醫院醫療隊的8名護士迅速投入戰鬥,孫雪蓮既是指揮員,又是排頭兵,她承擔著和別人相同的護理工作量,同時,還要保障大家的安全,檢查隊員們的防護裝備,構築安全防線。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她冥思苦想,設計合理的排班機制,確保隊友勞逸結合。
呼吸科副主任醫師肖漢在這支團隊中是最特殊的。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別人是遠道而來,他卻是主場作戰。面對幾乎近在咫尺的父母,肖漢醫生選擇三過家門而不入,將所有思鄉之情留於心底,毅然決然投入工作,他把從家鄉學來的一身本領、對家人的思念都化作抗擊疫情的力量。
病床上的患者也都是肖漢的父老鄉親,聽著熟悉的鄉音,既舒心又揪心。大多數醫務人員不懂武漢話,於是,肖漢就成為了病區裡的「翻譯」。「當我把患者的痛苦說給其他醫護人員聽時,我的心裡也是非常難受。正因為這樣,我一定要堅守在一線,讓我的父老鄉親們健健康康走出隔離病房!」
投入戰鬥 展現鋼鐵意志
徐躍嶠醫生在第一次進入病房時,因為承擔著最繁重的任務導致身體近乎虛脫,她迅速調整氣息、動作節奏,剛剛恢復了些體力,就又繼續投入戰鬥,展現著鋼鐵般的意志。
肖鳳豔、陳洪雲兩位護士都是呼吸科出身,具備非常強的專科知識與素養,在重症護理工作中膽大、心細,多次參與搶救,使患者轉危為安。阮徵護士在凌晨去往醫院的路上扭傷腳踝,但仍堅持完成4小時重症班次。
邢正濤、段洪超、王長亮,三位男護士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盡顯男兒本色,在重症護理的戰場上,他們勇擔重任,其他醫護人員需要支援時,再苦再累也挺身而出。
郭京是具有抗擊非典經驗的普外科護士,在這次重症患者造口護理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中,積極與院方造口專科護士進行溝通,指導大家傷口觀察及造口袋的使用,將本專業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李豔
宣武醫院醫療隊領隊
鋼鐵之師 戰之能勝
「宣武醫院醫療隊是一支鋼鐵之師,我對大家的評價就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是一支召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這是領隊李豔對團隊的評價。
李豔多次將命懸一線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搶救回來。一次,一位重症患者全身浮腫,在輸液時護理人員很難找到血管。打通「生命通道」之路無比艱難,李豔果斷要求使用深靜脈穿刺的辦法。為了保障無菌環境操作,李豔在原本防護服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層防護服和一層手套,在自己的感官進一步受阻的情況下,實現了近乎於「盲穿」的深靜脈穿刺操作。
李豔說,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每名隊員都拼盡全力。李全瑞醫生已經55歲,他像鐵人一樣屹立在重症搶救的最前沿。對他來說,這可能是職業生涯中最後一場大戰,他毅然投入到戰疫大軍中。
李全瑞醫生也是首批投入戰鬥的醫生之一。因為年齡大,很多人曾勸他不要第一個班次進入隔離病區,但是他說,正因為如此,他必須第一個上。在戰鬥初期面臨未知時,豐富的臨床經驗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病區剛剛投入使用,一位40多歲的女患者被送了進來,憋喘相當嚴重,血氧飽和度只有80%多,情況十分危急。
在治療其他患者的間歇,李全瑞多次跑到這位女患者床前,幫她調整供氧設備,在病區首日開放經鼻高流量還不能完全匹配的情況下,旁人束手無策,李全瑞則採用鼻導管和儲氧面罩同時使用的辦法,幫這位患者渡過了最初的艱難時刻。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特派記者 景一鳴 王雅賢
本版攝影 特派記者 和冠欣
流程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