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植入100根電極:失明16年的患者重見光明

2020-12-25 河北青年報

伯恩娜迪塔·戈麥斯(Bernardeta Gómez)一邊用手指著面前白板上的一條黑線,一邊操著西班牙當地口音說,「Allí」(西班牙語「那裡」)。

對於一名57歲的女性來說,能看到這樣一條畫在白板上的黑線,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但對於失明16年的戈麥斯來說,這卻是了不起的。

42歲時,視神經病變破壞了連接戈麥斯眼睛和大腦的神經,她也因此完全失明,甚至感受不到一點光線。

16年後,戈麥斯獲得了一個機會,可以有6個月時間模模糊糊地看到周圍的世界,雖然她看到的只不過是黃白色的點和圖案。

讓戈麥斯重見光明的是一副裝備有微型相機的眼鏡,視頻經過一臺計算機處理後轉換成電信號。房頂上垂下的一根電纜,把信號經由植入顱骨中的一個埠,傳導給植入在戈麥斯視覺皮質中的100根電極。

佩戴著裝備有相機的眼鏡的戈麥斯

藉助這一系統,戈麥斯能看到吸頂燈、人和印在紙上的字母、基本圖形,她甚至能玩一款簡單的《吃豆人》類遊戲。

戈麥斯在2018年底首次重見光明,這是位於西班牙埃爾切的米格爾·埃爾南德斯大學神經工程系主任愛德華多·費爾南德斯(Eduardo Fernandez)數十年研究的成果。

費爾南德斯為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讓全球儘可能多的失明患者恢復視力。資料顯示,全球失明患者達到3600萬。費爾南德斯的方法令人興奮,因為它繞過了眼睛和視神經。

在使失明患者重見光明的早期研究中,大多數都嘗試通過人工眼睛或視網膜,幫助他們恢復視力。這些研究也獲得了一定成功。

但以戈麥斯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失明患者,都是連接視網膜和視覺皮質的神經受到損害,人造眼睛不足以讓他們重見光明。這也是2015年Second Sight放棄20年的努力,將研究重點由視網膜轉向視覺皮質的原因。

Second Sight於2011、2013年獲得批准,在歐洲和美國銷售一款人造視網膜。Second Sight稱,逾350人在使用其Argus II人造視網膜。

在我(指原文作者魯斯·賈斯卡蓮(Russ Juskalian))最近一次造訪埃爾切時,費爾南德斯告訴我,植入技術的進展,對人類視覺系統更精確的理解,使他獲得了直接通過對大腦進行操作,讓盲人重見光明的信心,「在神經系統中的信息,與在電子設備中的信息沒什麼兩樣」。

通過直接向大腦傳輸信號讓失明患者重見光明聽起來確實大膽,但數十年來,主流醫療設備一直都在利用其基本原理。

費爾南德斯解釋說:「現在,大量電子設備都與人體交互,起搏器就是其中之一,傳感器系統方面的一個代表是人工耳蝸。」

為戈麥斯植入人工視覺系統的費爾南德斯

人工耳蝸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處理系統對外部麥克風產生的信號進行處理,並將數位訊號傳輸給內耳中的植入體,植入體的電極把電流傳輸給附近的神經,大腦對神經傳來的信號進行處理,聽覺障礙患者就能聽到聲音了。

人工耳蝸首次用來幫助聽覺障礙患者聽到聲音是1961年,目前全球有逾五十萬人在使用人工耳蝸。

費爾南德斯說,「戈麥斯是我們的第一位患者,但未來數年,我們將為5名失明患者植入這一系統。我們在動物中進行了類似實驗,貓或猴子不能告訴我們它們看到了什麼。」

但戈麥斯能。

作為實驗對象,戈麥斯需要極大勇氣。她需要通過腦部手術植入電極,半年後再取出來(因為這一技術尚未得到監管機構批准),萬一出點問題,她就可能受到更大傷害。

痙攣和光幻視

戈麥斯是幸運的。在她之前,類似實驗還是很曲折的。

早在1929年,一位名為奧特弗裡德·弗裡斯特(Otfrid Foerster)的德國神經科醫生,在一次手術期間發現,在患者視覺皮質中插入一根電極,患者會看到一個白點。

此後,科學家和科幻作者腦洞大開,設想出各種人造視覺系統:信號傳播路線為相機-計算機-大腦。部分研究人員甚至開發出初步的系統。

2000年代初期,這一假設成為現實,一位名為威廉·多貝利(William Dobelle)的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在一名自願接受試驗的患者頭部安裝了人工視覺系統。

令人遺憾的是,在多貝利開啟系統不久後,患者發生痙攣並倒在地上。事後查明的原因是,電流過高,對大腦的刺激過強,超出了正常範圍。這名患者也受到感染。

但多貝利聲稱其系統已接近可以日常使用的水平,並發布了一段視頻,內容為一名失明患者在一個封閉的停車場內駕駛著車輛慢慢行駛。多貝利2004年過世,他的人工視覺系統也煙消雲散。

與多貝利相比,費爾南德斯要保守得多,他幾乎總是說,「我們希望開發出可以供人使用的人工視覺系統,但目前我們只是在進行早期試驗。」

但戈麥斯的確曾重見光明。

戈麥斯大腦的電信號,每個格子代表一個電極,格子中彎彎曲曲的線條,顯示的是來自神經元的信號

釘床

如果說戈麥斯能恢復視力背後的原理——將相機產生的視頻信號傳輸給大腦——相當簡單,但細節要複雜得多。

費爾南德斯及其團隊首先需要解決相機問題,其中一個首要問題是,人類視網膜會生成什麼樣的信號?

為搞清楚這一問題,費爾南德斯從剛剛死去的人眼睛中取出視網膜,把視網膜與電極相連,並暴露在光線下,了解電極的信號。

他的團隊還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將視網膜輸出的電信號與簡單的視覺輸入匹配。這有助於他們編寫軟體,自動模擬這一過程。

實驗的下一步,是將電信號傳輸給大腦。在費爾南德斯為戈麥斯研製的人工視覺系統中,一根電纜與多通道神經電極(尺寸略小於AAA電池凸起的正極)相連。

多通道神經電極上有100個微型電極——每個長約1毫米,它們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微型的釘床。每個電極可以向1-4個神經元傳輸電流。在患者頭部植入多通道神經電極時,電極會穿過大腦表面。

多通道神經電極有100個微型電極,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微型釘子床

費爾南德斯必須一個電極一個電極地校準,逐步加大電流,直到戈麥斯產生光幻視。光幻視是指視網膜在受到機械刺激、電刺激等不恰當刺激時,瞬時產生的好像看到光線的感覺。費爾南德斯花了1個多月時間才完成全部100個電極的校準。

費爾南德斯說,「我們技術的優點是,多通道神經電極的電極穿進大腦,距離神經遠很近」,這使得只需遠低於多貝利系統的電流,人工視覺系統就能產生視覺,大大降低了患者發生痙攣的風險。

這一人工視覺系統的一大不足,以及戈麥斯試驗期限不能超過6個月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人知道電極的正常使用壽命。費爾南德斯說,「人體免疫系統會開始攻擊電極,在電極周圍產生瘢痕組織——會削弱信號。」

電極彎曲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動物實驗以及戈麥斯試用的多通道神經電極判斷,他認為當前的系統可以正常使用2-3年,甚至長達10年。

費爾南德斯希望,經過優化後多通道神經電極使用壽命可以延長到數十年。對於要求通過腦部手術才能使用的醫療設備來說,使用壽命是重要的先決條件。

最終,像人工耳蝸一樣,人工視覺系統要真正普及,就需要通過無線方式向電極傳輸信號和電能。但目前,費爾南德斯的系統還需要使用有線連接,未來還需要許多次迭代才可能最終定型。

如果解析度為10 X 10像素——戈麥斯試用的系統的最大解析度,人可能感受到基本的形狀,例如字母、門框和人行道,但對於感受臉部輪廓來說,這樣的解析度是遠遠不夠的,更不用說人了。這也是費爾南德斯為其系統配備圖形識別軟體的原因,圖形識別軟體的助力,使戈麥斯能在房間內看到人。

費爾南德斯在一個PPT中寫道,解析度達到25 X 25像素後,患者恢復「視力是可能的」。

他說,由於當前的多通道神經電極尺寸非常小,而且只需要很少的電流,在大腦每側安裝4-6個不存在技術障礙,這樣就可以提供60 X 60像素,甚至更高的解析度。

但一個問題是,目前還沒有搞清楚大腦可以從多通道神經電極接受多少信號,而不致於過載。

使用人工視覺系統啥感覺

費爾南德斯和他指導的研究生,將一款原型相機與計算機相連

戈麥斯表示,如果可能的話,她會一直使用費爾南德斯的人工視覺系統。有新的版本出來後,她將首先申請試用。費爾南德斯完成分析後,戈麥斯計劃將她試用的多通道神經電極掛在客廳牆上,留作紀念。

在費爾南德斯的實驗室,他給了我一個機會,試用他用來給患者做檢查的無創設備。

我坐在戈麥斯去年曾坐過的真皮椅子上,一名神經科醫師手拿一根「魔杖」,兩個圓環貼在我頭部兩側。被稱作蝴蝶線圈的這一設備,連接到一個盒子,可以通過電磁脈衝刺激神經元——這種現象被稱作經顱磁刺激。

第一次刺激,讓我感覺到好像有人在敲頭皮,手指不由自主地完全曲起來。費爾南德斯說,「有反應了,刺激的是你的運動皮質。現在我們將嘗試讓你感到到光幻視。」

神經科醫師調整了「魔杖」位置,並調高了脈衝頻率。當她開機後,我的感覺相當強烈,好像有人把我的後腦門當作門環。

雖然我睜著眼,但還是出現了幻視:一條明亮的水平線划過我的視野的中心,以及兩個閃爍的三角形(內部像沒有信號時電視屏幕上的雪花)。這些幻視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只停留了很短時間。

費爾南德斯說:「這跟戈麥斯的情況很相像。」我和戈麥斯之間的區別是,她看到的是外部世界,而我看到的只是由大腦受到電磁脈衝刺激產生的幻視。

來源:科技生活快報

相關焦點

  • 大腦植入電極後,失明16年的盲人重新看見
    而且她已經失明十多年了。在戈麥斯 42 歲的時候,中毒性視神經病變破壞了連接她的眼睛和大腦的神經束,導致她完全失明,甚至無法感受到光。但是在經歷了 16 年的黑暗之後,戈麥斯獲得了六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她可以看到一個低解析度的世界,儘管只是發光的黃白色圓點和形狀。這要歸功於一副經過改造的眼鏡,這副眼鏡被塗黑並配備了微型相機。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而由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Pieter Roelfsema 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使用全新解析度的植入物和植入技術、尖端材料工程、微晶片製造和微電子技術,開發出比以前的植入物更加穩定和耐用的設備。當然,這樣的前沿技術更實際的應用場景,還是幫助盲人和視力障礙者重見光明。
  • 陳根:大腦植入物可恢復盲人視力,失明患者的光明福音
    文/陳根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令失明患者重獲光明似乎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現在,通過大腦植入物恢復盲人的視力卻將有可能成為現實。事實上,通過植入物刺激大腦產生人工視覺感知的想法並不新鮮,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那時的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光幻視(phosphene)現象能被人為地引發:人們可以跳過視網膜的輸入,直接給大腦的視覺中樞施與一次電刺激,在視覺空間的特定位置產生一個光點,讓被試者「
  • 讓盲人重見光明,電子視網膜植入晶片結構與應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676.htm目前約有30個研究小組正在對電子視網膜植入晶片進行研究。位於德國羅伊特林根的Retina Implant AG公司已經進行一次成功的臨床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視網膜下刺激技術能讓原本失明的患者辨認出字母表上的圖案和字母。
  • 無需用眼 大腦直接成像!失明的人也能重新「看見」
    繞過人眼,只需往大腦中植入一個裝置,在電流刺激後,就可以讓失明患者成功復明?對,沒錯,這不是科幻片,這是科學家們對於失明患者重獲視覺的一項研究。這種植入視覺的研究,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由於植入裝置上的局限,目前能重現的視覺像素,還非常有限。
  • 安裝義眼能否讓小斌斌重見光明?專家解讀電子仿生眼
    竇宏亮說,在視網膜處植入晶片的技術,對視細胞受到損傷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完好的患者有用,這意味著,患者必須有從視網膜到大腦的視神經細胞及一些完整的視網膜細胞,像視網膜色素變性或老年黃斑變性等病的患者,就可以採用這樣的技術,但也只能恢復一部分視力,如光感、輪廓等;而在大腦枕葉視中樞位置植入晶片還沒有臨床的案例。
  • 治療失明新希望!向大腦中植入電極產生光點,盲人將來也能看見世界了
    向大腦中植入電極產生光點,盲人將來也能看見世界瞭然而近日科學家通過向大腦植入電極,徹底顛覆了這一常識。當然,這一研究的實驗對象是猴子。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高清神經假體來觸發猴子對可辨別形狀的感知,這種設備被植入猴子的視覺皮層,使它們看到壓眼閃光(phosphenes)。這些人造點可以以有意義的模式顯示,最終被用來代表現實世界中的物體,這將是治療失明的一個顯著進步。
  • 治療失明新希望!向大腦中植入電極產生光點 盲人將來也能看見世界了
    原標題:治療失明新希望!向大腦中植入電極產生光點,盲人將來也能看見世界了   眼睛一閉,我們就看不到任何畫面,這是基本常識。
  • 大腦植入1024個電極,我們離「虛擬視覺」還有多遠
    最近,科學家在獼猴大腦中植入電極,通過電刺激神經元,成功地讓猴子感知到視覺信息。當然,這不是什麼瘋狂科學家的邪惡計劃,他們希望這種方式最終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由計算機模擬出的虛擬世界?|《黑客帝國》在大腦中,找到視野的對應點 說到視力,大家會先想到眼睛。
  • 人類光明 | 失明16年後重新復明!
    明心淨心,引領潛意識,開發人體潛能2,所有視力問題,只要能感光,足不出戶,自行解決,順便改善身體其他狀況、改善各種關係先天性的弱視,散光,小眼球的患者,失明16年,二級視力殘疾,佩戴著1650度的高度遠視散光鏡。
  • 滬上首例,外科電極鎮痛起搏器植入為患者「神奇」鎮痛
    帶狀皰疹後,遺留胸背部及腋下頑固疼痛達8年之久、疼痛評分8至9級、多年夜不成寐、體重減輕十餘千克、引發焦慮抑鬱⋯⋯這一切,都發生在一位79歲患者身上。 多年來,他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均無效,近日卻終於「重獲新生」:由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賀石生主刀,在其疼痛部位對應的脊柱硬膜外腔隙中,植入了一部俗稱「鎮痛起搏器」的脊髓電刺激器後效果顯著,術後當天,困擾數載的劇痛顯著緩解。 第一眼見到受帶狀皰疹後遺症困擾的患者,賀石生團隊就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無助甚至絕望。
  • 腦科學日報:繞過眼睛,大腦植入視覺!當大腦遭遇「運輸故障」……
    1,《科學》:植入視覺!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人類治癒失明僅一步之遙來源:學術頭條腦部刺激產生人造視覺近日,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NIN) 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通過在大腦視覺皮層中植入新開發的高解析度電極,可以使受試猴子大腦中出現人工植入的視覺形狀和知覺。
  • 復旦大學團隊讓失明小鼠重獲視力
    視網膜是一類重要的感光組織,能將光信號轉變為神經信號,從而讓大腦「看見」光。然而,一類叫做視網膜退行性疾病的頑疾卻會讓感光細胞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影響人的視力,甚至導致失明。今日,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的一項發明,有望為視網膜退行性疾病帶來治療的希望——他們帶來的一款人造光感受器,讓失明小鼠重新對光產生了應答!人造光感受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此類設備有望通過與受損的視網膜進行連接,人為將光信號轉為神經信號,幫助患者重見光明。
  • 【科學闢謠】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說。視力對人至關重要,一旦失明,生活質量就會大受影響。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
  • 長庚醫院電子眼技術助男子重見光明 亞洲僅兩地可手術
    長庚醫院電子眼技術助男子重見光明 亞洲僅兩地可手術 2019年01月03日 15:0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視力惡化數年全盲,男子植電子眼重見光明。(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1月3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30餘歲的左先生16歲時被確診為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從原先的夜盲逐漸轉為全盲。去年7月接受長庚醫院電子眼植入手術,恢復了部分視力。左先生表示,最感動的一刻在於,上班前看見2歲的兒子為自己開門時模糊的肢體動作。現在的他,可以看見簡單的字母、形狀,也能夠自己搭公交車外出。
  • 聾啞人右眼扎傷或失明 換上"人造角膜"將重見光明
    1月26日上午,醫生檢查患者李女士術後狀況時說。據悉,我省3患者「人造角膜」移植術均取得成功,這也是西北首次使用「人造角膜」替代稀缺的供體捐獻角膜。  右眼扎傷 聾啞人面臨失明  52歲的安康患者李女士是聾啞人,1月初砍柴時不慎被樹枝扎傷右眼,從縣醫院轉入西安市第一醫院時,右眼幾乎失明,被診斷為真菌性角膜炎。
  • 視網膜投射:盲人重見光明
    Second Sight公司曾在今年初發布Argus II Retinal Prosthesis,一款可以幫助盲人通常這種設備都是需要戴一個裝有攝像頭的眼鏡實現,但最近的這項試驗中,研究者直接可以不使用攝像頭,將盲文圖案直接投射到患者的視網膜上。以下是Argus II的日常運作方式:義體會被植入到病人眼中,在視網膜上面放置60個電阻排列的設備。
  • 大爺體內3根電極服務近10年 救命神器隱藏致命威脅
    李詩敏 封面新聞記者簡婷婷本是用於救命的心臟起搏器電極,卻因感染變成了可能致命的「兇器」。在醫院多學科團隊的努力下,用微創的方式將三根在體內服務近10年,粘連已異常嚴重的電極順利拔除。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於人體內的治療設備,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再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此時,電極在救命的同時,卻反過來又成為了陳爺爺的「生存隱患」。
  • 3D列印的眼睛真的可以讓失明人士重見光明嗎?
    智能醫療將會在未來各個方面影響到我們,比如如何讓一名失明人士重見光明,聽起來你可能不太相信,但現代醫學已經給出了一份相對比較滿意的答卷。近日科學家朝打造世上首隻仿生眼又邁進了一步。一旦研製成功,成百上千萬的盲人將有機會重見光明。
  • 96歲婦產科教授重見光明
    、華西醫院眼科教授劉誼為她實施了白內障手術,昨日,老人重見光明。&nbsp&nbsp&nbsp&nbsp張光玗教授1923年生於四川成都人,華西醫科大學婦產科學教授,老人93歲還能看門診,但今年,96歲的老教授高度近視加白內障,眼睛已經幾乎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