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賣掉了大明湖畔的小院,花費了約200萬元學費,去澳大利亞留學的濟南女孩曉曉(化名),回國後從事媒體工作,實習工資只有1300元。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促使其辭職,準備走考博之路。
乍一看,這好像又是一個海歸回國的失敗案例,美好的期許又一次被殘酷的現實所擊敗。其實,這類事情的本質沒什麼「失敗」可言,只不過是現在的常態而已。
不光海歸碩士如此,就拿媒體行業來說,國內名校畢業的碩士甚至是博士,也逃不過見習期工資「1300元」的命運。我在國內學新聞專業出身,記不得自己經歷過多少份沒有一分錢工資的實習崗位,而且還遇到過某211大學博士實習沒工資的情況,類似案例聽到耳朵生繭。
1300元的實習工資,可能很多人還要羨慕,也沒啥可大驚小怪的。這不僅是傳媒行業的現實,也是大多數行業的現實。對於這樣的狀態,哭和後悔是沒有用的,去正視現實反而更好。當然,也不要過於悲觀,這只是實習工資,至於轉正之後的待遇和升值空間,還是要看個體的表現和能力。
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也可以窺探出一點,那就是大眾認知裡的「留學生性價比」需要重新考量,留學價值也逐漸回歸常態了。
當然,這也與國內教育和接受本土教育的年輕人的崛起有關。現在留學生歸國之後,大多數還是和在國內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非常激烈。這一點是不可逆的,無論是留學生,還是在國內讀書的年輕人,都得適應。這實際上是一個值得「點讚」的現象,去掉鍍金的表面榮光,大家平等競爭,在相對公平的大海裡遨遊,多好!
現在,留學真的只是一種「學習方式」而已,與其他任何學習方式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也算是回歸到了本質了。本來嘛,留學的真正價值在於開拓視野、提高見識、磨礪心性,更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成長經歷,不應該與未來職業和工資高低掛鈎。
至於高額的留學成本,不能將其片面視為投資未來的成本,而應該看為「成為更好自己」的成本。否則,就在心靈層面形成死循環了,折磨的還是自己。我有很多同學都選擇出國留學,真心想通過深造多學東西的有,想混一個文憑回來好找工作的有。我更敬佩的是把出國留學當成「價值體驗」的那類群體,他們看透了,自然不會過於在意一時利益得失,讓人尊重。
講直接一點,現在無論是海歸,還是國內的年輕人,都要把姿態放低,實實在在的奮鬥為上策。我們要明確一點,腳踏實地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才是常態,靠投機、走捷徑來「鹹魚翻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年輕人對於理想的期待,還是要與自身實力和能力相契合,而不是漂亮的履歷。
當然,前面說這麼多並不是要針對誰,也不是要教訓誰,只是在傳遞一種常理罷了。單純就「海歸碩士回國實習工資僅1300元」來說,其實當事人對於留學的價值,看得比誰都明白,也認同留學帶給自己的收穫,並沒有隨隨便便就被1300元的現實擊倒。
那為什麼一些海歸碩士還要在意工資待遇等物質層面的東西呢?答案並不複雜,在意物質只是表象,深層次上是在意個體的獲得感,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價值追求。這癥結其實不在於留學與否,而在於相關年輕人找不到堅定的生活方向。
說白了就是「迷惘」,可是誰沒有經歷過迷惘的時候呢?關鍵得看怎麼認識和對待。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首先要有鬥志,其次要貼合興趣,最終還要付諸堅持。留學也好,考博也罷,工作也罷,方向一旦確定,大膽幹就行了,美好的未來一定會向你招手。
撰文/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