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專業學生在鬼屋扮鬼,機電專業的在小商場當導購。
近日,有微博網友爆料稱,河北省黃驊市的渤海理工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渤海理工」)將學生送往外地參與實訓,但崗位與專業不符,且工作超時、沒有工資。有該校學生向中國新聞周刊證實了此事。
圖/網友爆料截圖
「這是屬於『模塊化教學』,是教學計劃的一部分。」該校一帶隊教師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應稱。
「鬼屋是最好的」
李一凡(化名)今年20歲,是渤海理工機電一體化專業的一名2017級學生。畢業在即,學校安排他們到北京、內蒙古等不同的企業參加為期4個月的實訓。在臨行前的會議上,系主任稱實訓是專業對口,大家去北京歡樂谷維修遊樂設備,每天工作8小時。
「不可能!」7月17日,到達目的地後,對接他們的一位負責人態度堅決地說。李一凡稱,在歡樂谷參加實訓的機電工程系學生共76人,無一人被分配到維修遊樂設備崗位。除了他們外,渤海理工經貿系的大二學生一百多人也來此實訓。
李一凡被安排到經營部,在遊樂園出口處的一個商場裡當導購員。「遊客進來,我們看他,如果他覺得這個東西好停了下來,我們就給他介紹。」
同樣的導購員共有70多個,分布在歡樂谷各個商場或室外小攤上。其餘學生在遊客服務部,「有的在外邊站著接待遊客,有的在那些遊樂設備前啟動設備,還有一些拿著話筒喊話的。」適逢三伏天,部分學生在室外工作一天甚至超過12個小時。
還有學生在鬼屋扮鬼。一位學生向《新京報》描述了他的工作:黑暗中,鏈條的碰撞聲、慘叫聲和遊客的尖叫聲此起彼伏。他把手旁的長杆拿起再伸出,用杆頂部「懸在空中」的斷假手輕輕觸碰遊客的後背。
「鬼屋是最好的,那是室內,又可以坐又涼快。」據李一凡所述,那些學生是他們的羨慕對象。
當導購員,接待遊客,在鬼屋扮鬼……學生們不理解,自己的實訓為何與專業毫不相干。
「這是屬於『模塊化教學』,是教學計劃的一部分。」渤海理工的一位帶隊老師回應中國新聞周刊稱。
「什麼叫模塊化教學?就是讓我們來這種專業不對口的地方給人幹活嗎?老師就說這是學校安排的,他也不知道。」李一凡和該校多位學生表示,自己並不知道何為「模塊化教學」,老師也未曾跟他們提過。
「不是簡單的實訓。」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院長馬伯夷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稱,「模塊化教學」是結合職業教育特點,按照崗位需求進行的課程設置。它是設置任務目標,在課堂中進行的。教師組織教學結合企業的需求,以完成逐項任務為目標,學完一個考一個。
該校經貿管理系主任劉尚濱此前回應澎湃新聞稱,學生在歡樂谷實訓的前一個月需要輪崗,直至8月底轉入「與專業相符的崗位培養」。
中國新聞周刊多次致電渤海理工,未獲回應。
圖/渤海理工職業學院官網截圖
「不掙錢,傻幹」
除了專業不對口,工作超時,學生們的不滿還在於沒有工資。
李一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到了歡樂谷後,參加實訓的學生每人領到一張卡,但裡面沒有錢。實訓前,學校曾承諾企業包食宿。「沒說有工資,我們都以為真的是模塊化教學。」
「企業說食宿都跟學校有協議,讓我們找學校。」李一凡表示,最後學校往每人飯卡裡充了770元夥食費,並一次性發了300元高溫補貼。
工資也是問題。他們從同在歡樂谷實習的其他學校的學生口中得知,別的實訓生每月有2000元工資,還有加班費。歡樂谷經營部的經理則讓學生們問學校,「這邊肯定都發了」。
中國新聞周刊致電北京歡樂谷,一位工作人員也表示,這裡每個實習生都有工資。
李一凡和同學們找帶隊老師質問,對方稱實訓一事是學校高層和企業直接商談。「(沒有工資)這個跟別的學校可能情況不太一樣。」一帶隊教師如此回應中國新聞周刊。
「我們也幹一樣的活,不一樣的就是我們不掙錢,傻幹!」李一凡憤怒地說道。
學生們給黃驊市教育局打電話,對方稱此事不歸他們管,這個應該問勞動局。北京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實習期間用人單位沒有與學生籤署正式的勞動合同,不在人社局的管理範圍。
「既然是勞務關係,用工單位也應該給一定的勞務報酬。」「用工單位和學校籤了協議的話,關鍵看那個協議怎麼說。按理說這應該籤三方協議的。」中國新聞周刊撥打12348法律諮詢熱線,對方如此答覆。
據澎湃新聞報導,因為不滿學校的安排,部分學生拒絕參加實訓,已遭警告或「降年級」處分。
「實習的事都是學校安排的,強制性的,如果不去實習就不給畢業證,還有降級的。」該校一名學生也向中國新聞周刊證實道。
因為李一凡提前結束實訓,他的輔導員也給他的父親發了簡訊,稱他是自願離職,需要支付其在歡樂谷的所有花費。此外,他「破壞教學這個環節,自願承擔責任,明年再繼續實習」。
「背離職業教育規律」
小風剛從一所職業學院畢業,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起當時的實訓時,仍連連感嘆「很累」。
小風所學專業為汽車維修,實訓是自己找的,在4S店當了半年的學徒。扛輪胎,放機油,換機油,每天工作10個小時,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待遇一般,包食宿,每月工資600元。
而學校統一安排的實訓是在汽車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作,兩班倒組裝汽車零部件。「覺得被壓榨,但大家都是這樣吧,習慣了。」他表示,有些學校的確會強制學生統一實訓,不參加不給畢業證。
在渤海理工一事的相關新聞下,也有網友評論道,「不就是出賣廉價勞動力嗎?學校拿人頭費。」他們質疑,部分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之間存在不正當利益關係。
渤海理工的做法並非個例。2016年,有媒體報導,蘭州外語職業學院多名學生微博私信爆料稱,學校強制學生去外地實習,時間長達近9個月,「不實習拿不到畢業證」。
2017年,瀋陽城市建設學院多名大二學生通過微博、QQ等網絡渠道發聲維權,稱被學校強制前往富士康(煙臺)科技工業園進行長達3個月的實習並被強迫籤署三方協議。「如果不參加這次工廠實習,就拿不到學分,拿不到相應學分就無法順利拿到畢業證。」
但有一部分網友指出,參與實訓的學生「這點兒苦都吃不了,以後想吃苦都沒地方吃」。他們認為,社會競爭激烈,學生們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鍛鍊機會。而高職院校嚴抓實訓就是為了保證就業率,進而保證招生質量,這有利於學校的長遠發展。
「一定要有指導老師,不是簡單的幹活。……不是勤工儉學,或者到那裡變相打工了。實訓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要有教育投入的。」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院長馬伯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真正的實訓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和教學要求,一定是和課程的學習緊密相連。
在馬伯夷看來,高職院校要想辦好職業教育,必須找優秀企業合作,把學校教育和企業的需求結合好。「不是教幾本書,到點了就放出來實訓,有了就上崗,沒有就算了,這是背離職業教育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