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論評論員 莊媛
近日,渤海理工職業學院「模塊化教學」引發爭議。有微博網友爆料稱,學校將學生送往外地參與實訓,但崗位與專業不符,比如會計專業學生在北京歡樂谷鬼屋扮鬼、檢查遊戲設備,且工作超時、沒有工資。
大學生實訓,就是在歡樂谷鬼屋扮鬼?還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啊。以往職校學生實訓也常常有不少奇葩事件,崗位與專業不符的現象也不鮮見,但會計專業學生去扮鬼,這跨界力度也是服了,實在是刷新三觀。
對此,該校經貿管理系主任劉尚濱回應媒體稱,學生在歡樂谷實訓的前一個月需要輪崗,直至8月底轉入「與專業相符的崗位培養」。至於學生反映的「實訓期間沒有工資」一事,劉尚濱稱,學校將這部分錢全部補貼到了學生日常開銷。
儘管校方美其名曰「模塊式教學」,但和以往職教實習安排的種種「套路」如出一轍。學生們所分配到的崗位與本專業沒有任何關聯,實際上扮演了「臨時工」的角色。學校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以實訓、實習等名義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甚至是苦力,不僅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也違背了勞動力市場的基本規律,更背離了職業教育的方向。
針對職教實訓的種種亂象,教育部等六部門去年曾聯合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規定職業學校和企業開展合作,應當平等協商籤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協議;而針對實習工資,教育部等5部門也早在2016年就發布《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首次提出了頂崗實習學生報酬底線,要求原則上不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試用期工資標準的80%,以貨幣形式及時、足額支付給學生。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仍然出現了「扮鬼」這樣的黑色幽默。沒有所謂的「三方」,實習工資也不是說有就有,更沒有什麼權益保障可言。該校多名學生證實,因不滿學校安排,部分學生拒絕參加實訓,已遭「降年級」或警告處理。如此堂而皇之的「安排」和「回應」,讓我們不由得發出疑問:校方的動機究竟為何?學校和企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有關部門應該好好查一查並給出真相了。
個案的調查和處理理所應當,但由此暴露的實訓亂象也應當引起重視。在相關規定三令五申的前提下,學生的權益依然得不到保證,為什麼?或許糾偏多於治理才是根本原因。職業院校違規組織學生實習,由於權力的不對等,許多學生傾向於忍氣吞聲;而即使被查實,大不了也就是通報批評、整改了之,叫停項目、學生歸校就算了事了,學校及相關責任人並沒有遭受什麼實質性的懲罰。發現機率小、違規成本低,職教實訓亂象自然難以整治。
要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就應該保障學生權益,讓實訓發揮真正的作用。因此,有關部門既要加強職校實訓的監督管理,做好日常檢查工作;也要從制度層面提升違法違規成本,嚴懲涉事學校、企業和相關負責人,還學生一個陽光、有益的實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