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感謝六層樓接受視覺志採訪
本文圖片經六層樓先生授權發布
微博:@六層樓先生
作者 | 不一
/01/
「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一名婦產科男醫生?」
這幾乎是六層樓每次接受採訪時,都避不了的一個問題。
婦產科和男醫生的組合,每每提起總要引起一番熱議。
正如郎景和院士所言:「 婦產科男醫生是男人中的特殊群體,是醫生中的特殊群體,是婦產科醫師中的特殊群體,因為特殊,人們會特殊地看待他們。 」
六層樓在門診出診時還曾被人當面詢問:「你學婦產科,心理是不是變態?」
然而他的理由卻異常簡單,只是單純覺得婦科手術更有挑戰性,更吸引人。
研究生階段,六層樓和同學要在醫院的不同科室輪轉實習。
在婦產科,他參與了一場接近12個小時的手術:病人是一個卵巢癌復發的患者,整個手術已經遠遠地跨過了婦產科這個領域,變成盆腹腔的一個綜合性的大手術,將泌尿外科、婦產科、普外科、肝膽外科等領域都聚合在了一起。
「這個手術簡直太神奇了」。
「那臺手術讓我覺得我就應該去幹婦產科這個事。」
六層樓所在的醫院泌尿外科位居亞洲第一,當時室友的大多選擇了泌尿外科,而那場手術之後,他選擇走上了婦產科的手術臺,成為一名婦產科男醫生。
婦產科的段子手六層樓
▽
/02/
「在醫院裡,我一共哭過三次。」
接受過處變不驚的高強度訓練,六層樓很少感情用事,在科室的形象也一直是帶給人歡笑的,然而仍然有些事讓他無法釋懷。
那個19歲的女孩,之前從來沒體檢過,一次運動的時候陰道出血,去醫院檢查發現是原發性絨毛膜癌,一種惡性程度非常高的惡性腫瘤。
病歷寫了兩百多頁,先後進行了三次大手術,卻還是沒把女孩救回來。
最後一次手術結果很不好,出來後面對女孩父親期盼祈求的目光,六層樓轉過身就哭了:「如果時間可以退回到一年前,我多希望可以提醒她早點兒去檢查啊。」
還有一個姑娘,高中剛畢業沒多久和男友去開房。
沒人告訴她任何無防護的同房都是不安全的,都有懷孕的可能,哪怕是蹭蹭或外射.....
懷孕之後,小情侶不敢告訴家長,拿著攢的零花錢去了一家私立小診所倉促地做了人流,術後沒有好好休養,也沒有正確用藥,後來出現肚子疼也不當回事,吃點藥就過去了。
20歲,月經越來越少的女孩去醫院做B超,結果顯示宮腔粘連存在大面積粘連,可能以後再也不會懷孕了:「我看著她往外走,眼眶又溼了,是那種憤怒中帶著一些可惜的感覺。她才20歲,如果懂得保護自己也不至於這樣......」
成為婦產科醫生之後,面對不同的病人,六層樓有個很深刻的感受:其實很多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有人只要多提點幾句,就不用走上手術臺了,有些人注意一些,就不用大手術只要小手術。」
/03/
「那個時候正好在豆瓣上看到一個小組:『拒絕婦科病』,就覺得我可以為組裡的女孩子做一些貢獻。」
之後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他開始在網上解答女生提出的婦科問題,後來,提問的人越來越多,問題許多又很相似,他便開始自己發帖統一分享正確的婦科知識。
六層樓在豆瓣分享的帖子
▽
看的人越來越多,分享的內容越來越多,加上醫生工作本身強度就很大,對於六層樓而言,時間也就越來越不夠用。
六層樓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動手術的日常
▽
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因為內容輸入要求很多,他每天都只睡三四個小時:
「門診出完寫,休息時間寫」;
「兩臺手術的間隙,就坐在地上寫」;
「值夜班的時候還挺開心,因為不用回家,老婆管不到,我可以整夜不睡覺的寫」......
有人問:這又不是你的工作,為什麼要沒事找事呢?少寫一點就是了,幹嘛把自己搞得這麼累?
但看著充斥著漫天謠言和錯誤信息的網絡世界,六層樓卻有自己的堅持:
「每多做一天,可能就能影響多一些人。」
「能幫助多一個,那麼受婦科病困擾的姑娘就少一個。」
但一個人的精力終究有限,一邊工作一邊科普也不是長久之計,六層樓慢慢誕生了辭職的念頭。
「在科普的過程中,我慢慢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不再是在科研方面攀登頂峰,而是竭盡我個人所能,儘可能發揮我最大的能量,去幫助更多的人。」
/04/
「知道我想辭職的時候,我爸媽覺得我瘋了。」
他就業的醫院是國內著名三甲醫院,導師是業內泰鬥,而他也在手術臺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辭職去搞什麼科普,聽上去實在是個不明智的決定。
然而導師的一段話,卻讓六層樓徹底下定了決心。
「 挺好的。」
「我一輩門診看了10萬個病人,手術做了幾萬臺,我活到老活到死也差不多就這個數了,我能幫的人就這些了,但是你不一樣。你年輕,你在網絡上只要不瞎寫,你能幫到的人比我多得多,如果有一百萬人看,就能幫到一百萬人,為什麼不做呢?」
「網上很多搞科普的都是微商藥代,你這個專業的不去寫,讓他們去騙人嗎?」
雖然堅定了辭職的念頭,但真正辭職後,六層樓還是哭了兩三天 —— 那麼熱愛的手術,以後就真的要說再見了。
但這便是人生,選擇一條路就必定要捨棄另一道風景。
只是科普這條路,簡簡單單兩個字,卻並不容易。
/05/
「從年初被罵到年末。」
前不久,六層樓整理了一份文件,裡面是2019年「被罵」得最慘的10篇微博。
「被罵」幾乎成為了六層樓科普生涯裡的一個常態。
「紅棗水不補血,紅糖水不治痛經」;
「月經期間可以吃芒果、山楂、雪糕、可樂、奶茶」;
「月經期間可以同房,但要注意清潔」;
「燕窩從臨床來說價值不大」;
「宮頸糜爛不是病」;
「『蹭一蹭』也可能懷孕」
.......
有人因為他所傳達的知識和自己的認知不同,也不查證,先罵上一通;有人因為他用的某個詞,說的某句話,用的某個比喻,斷章取義,立刻給貼上標籤,扣上帽子;還有人將他當作發洩口,反正網絡世界誰也不知道誰,怎麼難聽怎麼罵。
每天的私信裡,總會有一些觸目驚心的辱罵
▽
——Q:那些惡意的言論會對你造成影響嗎?
——A:會影響我的思考:去思考我是否嚴謹,是否客觀,是否理性,表達的是否是我真實想法,有沒有在迎合誰?
而對於針對他傳達知識的非議,他並不介意有不同的聲音:
「我的觀點有時也會招來非議,但沒關係,科學的特點就是它允許打臉。科學就是在不斷打臉中前進的,如果我說的不對,你來指正,我一定會更正、道歉。」
只希望在各種抬槓和口誅筆伐裡,一些真的東西能傳達出去,能夠影響到一些人,能夠幫助到一些人。
/06/
「生為女性,也太太太太太太太難了。」
「女權主義」是六層樓經常被貼上的標籤,認為他在討好女性,總是替女性說話,製造男女對立。
對此,六層樓的回答是:「 我也知道男性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撇開這些,有些事情真的只有女性才需要擔心 。」
一個月來一次的大姨媽;
女性尿道更短更寬,因此更容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
生產如同從鬼門關走了一遭,產後更常常面臨產後感染,痔瘡和便秘,陰部疼痛、產後抑鬱等問題......
這是生理層面的,還有更多精神層面的壓力,很多攻擊只針對女性。
催婚催生;
懷孕時,長輩盼男不盼女的壓力;
患婦科病遭受輿論的非議;
職場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始終存在......
「前幾天看到一條微博大致是在說生孩子不要打無痛,女性就應該經歷疼痛,那些疼痛都是女性的光榮勳章,並且表示女性先天就比男性更扛疼
」
一些女性分享自己生育後的故事
有些痛只有女性才懂
▽
六層樓自詡「沒有感情的科普機器」,但做科普的過程,糟糕的性別觀不斷推到他面前。
提倡對女性的關注不是爭取特權,而是替不公平發聲。
「他們認為我對女性關注地太多了,但其實是因為太少,所以他們會覺得我是個異類。」
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正視擺在我們面前那種種不公平的性別觀,人與人之間才能有更多理解和呵護。
/07/
「 聽眾沒聽明白,不是他們的錯,是科普者沒講明白。」
最開始科普的時候,六層樓回答的最多的是「宮頸糜爛」的問題,5年後,依然每天會收到很多和宮頸糜爛相關的問題。
——Q:一遍遍重複回答相同的問題,會心生倦怠嗎?
——A:偶爾會覺得無力,但持續保持熱情。
他說:做科普就像西西弗斯推石頭,說了很多遍的事,還是沒有改變,那就只有再說一遍,換一種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之前寫的內容有讀者反饋太嚴肅,那就重新寫,寫得更通俗易懂,用更簡單的語言更有趣的比喻講明白一個知識;
文字不夠,就用圖片表現,於是硬核食物科普應運而生。
利用水果解讀【何為子宮肌瘤】
▽
利用甜甜圈說明【宮頸問題】
▽
圖片不夠,那就做視頻;
視頻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做線下的脫口秀,見面會
.......
利用視頻講解【同房出血】
▽
今年7月,他還出了自己的書——《女性呵護指南》:將女性會面臨的問題,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一一說出來。
出書的初衷很簡單:女性不是弱者,但因為承擔更多的問題和壓力,所以需要呵護,尤其是要懂得自己呵護自己。
和六層樓聊天時,他還談到未來的很多規劃,想要去嘗試更多的方式將正確的知識傳達給更多的人。
/08/
「我是六層樓,我愛這個世界。」
做科普5年,原創文章寫了1200多篇,累計字數超過200萬字…....
每一篇文章的結尾,六層樓都會寫下這樣一句話:「我是六層樓,我愛這個世界」。
別人誇讚他做得了不起,他卻看得透徹: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在用普通人的方式去愛這個世界,你有多大力量,就做多大事。
此前還有人問他:目標是什麼?是微信,微博達到多少粉嗎?
六層樓回答:「我的目標不是一個節點,就是想把科普這件事做得儘量久一點,每天堅持做,不要停,每多做一天,可能就影響多一些人。」
他的微博簡介永遠是一句話:
做一件有價值的事,一直做,不偷懶,不犯渾,不計回報。
這個世界是殘酷的,不美好的,但總有那麼一少部分人,在儘自己的全力,將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一點,再美好一點。
六層樓是其中一位,希望我們也可以成為那個傳遞美好的普通的存在。
最後,僅以六層樓寫在《女性呵護指南》扉頁的兩句話做結:
願我們都擁有知識組成的鎧甲,
願我們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