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告急。在咱們全體海內外中華兒女眾志成城的努力下,迄今為止多個省市都有好消息,但是此時仍舊不能放鬆,必須時刻嚴肅面對。
其實,這場疫情戰役,兩岸本來可以開啟合作之窗,共同對抗疫情,可惜的是民進黨當局仍舊大打「逢陸必反」的兩岸對立牌。雖經各方努力,600多名滯留湖北的臺灣同胞眷屬已用搭臨時航班的方式返回臺灣,但這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受到衝擊最多的一個群體更需要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他們就是臺灣同胞的另一半——「大陸配偶」。在這場疫情之下,他們被臺灣綠營政客、媒體和網絡輿論抹黑攻擊不僅一次。
說到「大陸配偶」群體在臺灣的境遇,他們所碰到的酸甜苦辣兩岸同胞都一定要知道,凡是關心兩岸關係的同胞們更必須知道,以下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這些年大陸配偶在臺灣所遇到的酸甜苦辣吧!
首先,臺灣當局長年對大陸配偶的歧視性政策,雖然逐年放寬,但仍舊是「身份從嚴,生活從寬」,搞得裡外不是人。依照現在有的文獻資料,兩岸婚姻自1980年代末通婚至今,早期對於大陸配偶有每年都有嚴格的配額限制,探親時每半年都得出境再入境,同時尚未取得臺灣身份證件時不能合法工作,直到2009年馬英九時代進行修改規定後大陸配偶的基本權才大大獲得改善,簡言之在此之前大陸配偶在臺灣的基本權比外籍勞工都不如。但是即使修改規定後放寬了大陸配偶在臺灣的基本生活工作權利,但在身份上仍有嚴格的限制,若要取得臺灣地區身份證件最快也需六年的時間,比起其他外籍配偶的四年仍舊是慢兩年。同時在取得臺灣地區身份證件後,在參政權上除了投票權外,被選舉權和參與「公務員」的考試權等仍有極大的限制,依照臺灣法規必須再取得臺灣地區身份證後滿十年後方可行使這些權利,如此的歧視性政策最終搞得大陸配偶在臺灣裡外不是人。
其次,臺灣社會對於大陸配偶刻板印象的「歧視性眼光」,餐廳裡的福山萵苣竟被稱為「大陸妹」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實例。
凡是在臺灣的市場買菜和餐廳用餐,有一種蔬菜就叫「大陸妹」,事實上是指福山萵苣,大陸稱之為「生菜」。為何會有帶有如此歧視性的說法?根據考據,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新聞長將「大陸妹」指稱是「非法偷渡來臺之大陸籍女子」,直到2000年後這個詞隨著閩南話的發音變成通俗的菜名,但這無疑已經造成生活在臺灣的大陸同胞的不滿和憤慨。有一個例子,臺灣有一位男孩子調侃一位大陸配偶二代女孩,稱「你就是大陸妹」,只見那位兩岸婚姻二代的小女孩眼角泛著淚光,卻無力反駁,看的是令人憤恨不平。即使現今臺灣不少人要求餐廳和菜市場不要再用「大陸妹」這個詞語稱「福山萵苣」,但筆者在小菜館吃飯和買菜時,一般臺灣民眾仍舊稱「大陸妹」,要如何改正臺灣民眾的歧視性認知真的還有段漫長的路要走。
其三,「語言隔閡」和「文化差異」是大陸配偶如何真正融入臺灣社會的一大關鍵,臺灣社會該用更多的愛與包容支持大陸配偶,因為大陸配偶始終是我們的一家人。
語言是人際關係溝通的橋梁,若是日常生活中無法使用共同的語言進行交流,在情感、觀念表示上就會面臨極大的阻礙,語言在文化的內涵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大陸配偶雖然與臺灣民眾都講臺灣普通話,但除非本身來自操閩南話和客家話之大陸各省市地區大陸配偶,在使用方言上卻沒和臺灣本地民眾交流融入,使得許多大陸配偶在一般日常生活中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無法運用熟練的方言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以致於無法融入臺灣家庭朋友的生活圈之中,最終造成語言上的隔閡而自我孤立。
此外,文化是一個人類生活的共同體,在每個社群裡的結構裡也有所不同。文化差異從學界的分析主要在於因種族(族群)因素和地理因素。大陸配偶與臺灣民眾都同屬中華民族,但因兩岸分隔70 載,存在制度、社會、文化等等的差異性,加上大陸地大物博,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從東北到西南到內陸到沿海,每個省市間的文化差異性都非常的大,兩岸同胞間雖操著同樣的語言和相近的文化,但在一些文化生活、習慣觀念上仍有部分差距。大陸配偶來到臺灣後,因為文化差異造成對於事物的認知與臺灣有所不同,無法真正適應和融入臺灣社會。所以臺灣的社會該用更多的愛與包容支持大陸配偶,因為大陸配偶始終是我們的一家人。
總之,看了大陸配偶在臺灣30多年來的酸甜苦辣和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在這次疫情之下又無端被抹黑攻擊,此刻更需要更多的兩岸同胞一同支持我們大陸配偶。特別是島內的臺灣同胞,更該向惡意攻擊抹黑大陸配偶群體的無良政客媒體輿論說不,唯有如此才能消彌對於大陸配偶的各種歧視。因為大陸配偶是我們臺灣同胞的另一半,更是我們兩岸一家親身體力行的親歷者與實踐者。(瀋陽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 羅鼎鈞)
來源:海峽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