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
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目前,大陸人在臺灣主要是兩部分人,陸配和陸生。陸配是指臺灣人的大陸配偶,其中以大陸新娘為主。陸生是大陸赴臺學習的學生,都是年輕人。年初疫情爆發後,蔡英文當局在對待陸配和陸生方面的做法,讓這些大陸人寒心了。
首先是陸配不但赴臺無門,還造成骨肉分離。一家人,因為是兩岸家庭,戶口不在一個地方,有的在大陸,有的在臺灣,於是不得團圓。其次是陸生無法返臺上課,臺灣有關方面反覆阻撓,大陸這邊,國臺辦持續呼籲,對岸就是不理。這讓赴臺學習還未完成學業的陸生情何以堪。
更讓陸配和陸生難以忍受的,是臺灣民眾尤其是深綠支持者對大陸人的態度。這種態度幾乎可以用「敵視」來形容。
這種敵視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陸生在接受採訪時,都不願意曝光自己的名字。一位化名D的陸生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表示:「面對那些質疑,我不在意。很多在網上批評陸生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來過臺灣或沒去過大陸,但我來了,我相信我看到的、我了解到的,別人說什麼,都沒關係的,不要理會就好了,他們在網上敲碎鍵盤也不會真正傷害到什麼。」
網絡上是洶湧而來的對大陸的敵意,但在現實生活中,當兩岸的學生面對面時,敵意就少了。上述D同學就說:「我身邊的、我所有認識的臺灣同學,他們對陸生都沒有太大的歧視和偏見,不會在意你的身分,不會說因為你是陸生就不跟你來往。」這一點還是令人欣慰的。
既感受到了友好,也感受到了敵意,有的陸生撰寫的文章,題目就是「求學臺灣,半是蜜糖半是傷」。這算是真實寫照吧。
與大陸人在臺灣的遭遇和感受相比,臺灣人在大陸的境況則不一樣。
臺商是臺灣人在大陸最大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基本上已經完全融入了大陸的社會和生活中,某種程度上可以稱得上「同呼吸、同命運」。
11月23日,大陸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標誌著扶貧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這個成果中,也有臺企和臺商的貢獻。根據國臺辦的介紹,臺企和臺商以直接投資、技術引進、助力就業等形式參與了各地的扶貧攻堅工作。其中的典型是位於「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甘肅省廣河縣。在這個縣的脫貧攻堅中,臺企和臺商在產業、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實施了160多個扶貧項目,投入和捐贈超過6000萬元人民幣。
與耕耘大陸幾十年的臺商相比,西進登陸闖天下的臺灣學生,是一個年輕的群體。這個群體數量雖然不大,但在最近幾年爆發出了強大的能量。就在昨天(12月2日),一位年輕的臺灣學生李偉國獲得了四川省勞動模範的稱號。這個李偉國,以合伙人和總經理的身份經營著一個指導學生創業的平臺華燦工場,在北京、珠海和成都設有創業基地,先後孵化企業700餘家,其中臺企62家。這樣的成績,讓人刮目相看。
筆者在之前的評論中曾經指出,在兩岸關係中,政治對經貿交流的影響是有限的,即使綠營執政、努力阻撓,兩岸經貿交流依然會按照市場規律強勢推進。
上述情況則說明,在臺灣,政治人物雖然無法影響經貿交流,但可以深度影響民意和民心。
他們尤其善於影響年輕人。
即便是這樣,大陸學生赴臺灣求學,依然有其積極意義。
他們是兩岸關係中一股彌足珍貴的、細細的暖流。(經濟觀察報 作者 王義偉)
來源: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