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去臺灣旅遊買回的紀念品
我先生在美國讀法學院的那間大學有很多臺灣人,可能是因為他們那所學校在臺灣比較出名。臺灣女生感覺都比較賢惠。她們在宿舍裡會做麻糬,就是用糯米粉蒸熟了後揉成糰子,裡面可以放紅豆沙。還有陪讀太太會做一桌的菜,請同學們去吃。男生彬彬有禮,也比較可愛,說話都軟綿綿的。
臺灣學法律的學生,有不少政治立場都偏綠。我先生有個女同學,據說就是「深綠」的臺獨,打死也不看大陸書,更不要說去大陸了。十幾年前她有一次陪法學院的教授去大陸出席活動,要路過上海,我先生就邀請她到我先生父母家小住幾天。我公公婆婆陪她逛外灘,豫園這些上海的名勝,結果這位女同學對大陸的印象大為改觀,回來還說我老公家裡肯定很有錢,因為他家好大啊。我們啞然失笑。
我先生家是上海普通家庭,這位臺灣同學實在對大陸期望值太低了。臺灣青年廖信忠的《我們臺灣這些年》中說,他90年代去到北京,目瞪口呆:路很寬,高樓很多,「與想像得完全不同」。反過來說,中國人對臺灣的期望值又比較高,容易失望。臺北市容看上去都是些舊房子,頗具老態,就像中國一個二三線城市。雖然臺灣朋友說,裡面房子裡放的可能都是進口歐洲家具。
臺灣學生和我們一樣,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觸到對方。從陌生變成熟悉,有的還擦出了火花。那位「臺獨」女生,從上海回到美國之後就看起了錢鍾書的《圍城》,還在教會裡認識了同校的一個大陸男生,兩個孩子都挺大的了。
其實現在臺灣海外留學生不多了。最近和美國斯坦佛大學一位華裔教授聊天,他說這些年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大陸學生越來越多,臺灣學生越來越少。這可能和臺灣這些年經濟不景氣有關。臺灣主要的電子代工行業,大多搬到了中國大陸,出現空心化。這一點和日本很像,日本經濟下滑,海外留學生也少了。
作為「泱泱大國」出來的人,我們有的時候難以理解臺灣人敏感的小心靈。有一次和臺灣同學在美國吃飯,點菜下去很久還沒上。我們大陸人不以為忤,臺灣同學把侍應叫來,非常嚴肅地問,別人都有了,就我們還沒有,是否因為我們是亞洲人?
他們的敏感來自於失落,就拿我熟悉的媒體舉個例子吧。曾幾何時,很多跨國媒體公司的中文翻譯部門放在臺灣。一方面臺灣有市場客戶,另外臺灣人英文水平比較高一點。後來大陸客戶慢慢崛起,經常就到底是用臺灣還是大陸習慣來表述一些英文單詞引起爭議。那時候大陸翻譯英文水平還不如臺灣,但勝在廉價。沒過多久,大陸翻譯的薪金已經超過臺灣,大陸客戶的發言權也高過了臺灣。這些年跨國公司也把經營重點轉向中國大陸,而在臺灣的部門則遭受裁員甚至被關閉。
臺灣對於國際媒體非常熱情,但要讓英文讀者對臺灣的事感興趣也不容易,因為這畢竟是個小市場。我有一次去臺灣訪問證券交易所所長,聊了一個多小時後我起身告辭,說太打攪了。對方熱情地讓我坐下,說不忙不忙,再聊一會。
不過每年我作為評委,評審亞洲新聞獎的時候,總是看到臺灣媒體拿走了大部分中文媒體的獎項。臺灣實在沒有什麼大事和猛料,他們的主題,往往都是一些我們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從把新聞做得細緻又徹底,大陸媒體的專業程度似乎又比不上他們。就像去臺灣旅遊一樣,沒什麼特別的景點,但不管是計程車司機的彬彬有禮,還是淳樸民風,它又有自己獨特之處。
臺北的路,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忠孝東路。臺北的路名都打上了中國道德文化的深深印記。市中心的六條主要大道分別被命名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八德。四維,即指「禮義廉恥」,八德則為孔子倡導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臺灣人非常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臺灣男人非常講孝道,妻子是排在母親後面的。在臺灣旅遊,發現那些退休老先生老太太發揮了社會中很大的作用。大型博覽會做義工的是他們,看螢火蟲做義工講解的也是他們。他們沒有年輕人的英語才能,但他們勝在有經驗,而且很有權威。
臺灣有趣的路名
臺灣爸爸對孩子的教育也很嚴格。有一次和一個臺灣家庭吃飯,男孩子在餐廳抬頭看了幾眼電視機,被爸爸非常嚴肅地批評。我們中國家庭出去吃飯,很多爸爸都是把手機扔給孩子玩,然後自顧自說話。開飯的時候我們習慣說小朋友先吃吧,臺灣朋友聽了我的話後正色說,小朋友一定是最後吃,客人先請。
臺灣人也非常注重團隊精神。有一次參加一個有很多臺灣人參加的活動,要每組成員表演一個節目。那些臺灣同學們真是非常認真,一下課就在排練。不管男女老少,他們都是那麼動作劃一,群情激昂,看上去就是訓練有素的樣子。大陸同學說,有一次他們MBA同學搞了個越野拉練賽,大陸的各個隊伍最後都散了架,到了終點站,只有臺灣隊伍隊形不變。
經濟飛速增長期臺灣人也和現在的大陸人一樣,過度追求金錢和事業。錄像裡也有臺灣的退休高官和企業家在那裡反省自己和孩子關係緊張,好多甚至流下淚來。現在他們開始更加關注親情和鄉情。
但這些傳統對於商業發展甚至創新未必是有利的。有個香港出版商說,這些年發現大陸創意行業進步非常快,而臺灣卻沒有什麼變化,可能因為他們太堅持傳統。我有個嫁給臺灣人現住在香港的朋友說,香港人成本比大陸高一兩倍,但比較專業,抱著做好這份工的心情。大陸員工企圖心強,老要漲工資或者想著跳槽。臺灣人不夠積極,動不動就決定到鄉下做農民去了。
這些年來,大陸經濟越來越外向,臺灣越來越內斂。臺灣人對大陸有戒心,臺灣對於資金和人才流出沒有什麼限制,對於流入卻是限制重重。大陸人去臺灣也還是費勁,就算拿了外國身份,只要是出生在中國大陸,籤證也還是很麻煩。而世界上包括美國和日本在內的其它國家,早就為了吸引中國遊客而放鬆籤證。臺灣人自己批評自己,似乎得了懷舊症。
要了解臺灣人的過去和未來,70後臺灣人廖信忠寫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是一份不錯的寫給大陸人看的臺灣家書。
顧蔚是資深媒體人,CFA。長按關注,聯繫請回復。
回復1和滴滴司機聊天,看網絡經濟泡沫
回復2金融危機7年祭
回復3重見因召妓而下臺的「華爾街敵人」
回復4富家女學霸為何爭當選美冠軍
回復5變動的人民幣讓香港冰火兩重天
回復6英國人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