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女嫁給大陸男,我所接觸到的那些臺灣人

2021-02-20 顧蔚高淨值生活

同學去臺灣旅遊買回的紀念品

我先生在美國讀法學院的那間大學有很多臺灣人,可能是因為他們那所學校在臺灣比較出名。臺灣女生感覺都比較賢惠。她們在宿舍裡會做麻糬,就是用糯米粉蒸熟了後揉成糰子,裡面可以放紅豆沙。還有陪讀太太會做一桌的菜,請同學們去吃。男生彬彬有禮,也比較可愛,說話都軟綿綿的。

臺灣學法律的學生,有不少政治立場都偏綠。我先生有個女同學,據說就是「深綠」的臺獨,打死也不看大陸書,更不要說去大陸了。十幾年前她有一次陪法學院的教授去大陸出席活動,要路過上海,我先生就邀請她到我先生父母家小住幾天。我公公婆婆陪她逛外灘,豫園這些上海的名勝,結果這位女同學對大陸的印象大為改觀,回來還說我老公家裡肯定很有錢,因為他家好大啊。我們啞然失笑。

我先生家是上海普通家庭,這位臺灣同學實在對大陸期望值太低了。臺灣青年廖信忠的《我們臺灣這些年》中說,他90年代去到北京,目瞪口呆:路很寬,高樓很多,「與想像得完全不同」。反過來說,中國人對臺灣的期望值又比較高,容易失望。臺北市容看上去都是些舊房子,頗具老態,就像中國一個二三線城市。雖然臺灣朋友說,裡面房子裡放的可能都是進口歐洲家具。

臺灣學生和我們一樣,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觸到對方。從陌生變成熟悉,有的還擦出了火花。那位「臺獨」女生,從上海回到美國之後就看起了錢鍾書的《圍城》,還在教會裡認識了同校的一個大陸男生,兩個孩子都挺大的了。


其實現在臺灣海外留學生不多了。最近和美國斯坦佛大學一位華裔教授聊天,他說這些年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大陸學生越來越多,臺灣學生越來越少。這可能和臺灣這些年經濟不景氣有關。臺灣主要的電子代工行業,大多搬到了中國大陸,出現空心化。這一點和日本很像,日本經濟下滑,海外留學生也少了。

作為「泱泱大國」出來的人,我們有的時候難以理解臺灣人敏感的小心靈。有一次和臺灣同學在美國吃飯,點菜下去很久還沒上。我們大陸人不以為忤,臺灣同學把侍應叫來,非常嚴肅地問,別人都有了,就我們還沒有,是否因為我們是亞洲人?

他們的敏感來自於失落,就拿我熟悉的媒體舉個例子吧。曾幾何時,很多跨國媒體公司的中文翻譯部門放在臺灣。一方面臺灣有市場客戶,另外臺灣人英文水平比較高一點。後來大陸客戶慢慢崛起,經常就到底是用臺灣還是大陸習慣來表述一些英文單詞引起爭議。那時候大陸翻譯英文水平還不如臺灣,但勝在廉價。沒過多久,大陸翻譯的薪金已經超過臺灣,大陸客戶的發言權也高過了臺灣。這些年跨國公司也把經營重點轉向中國大陸,而在臺灣的部門則遭受裁員甚至被關閉。

臺灣對於國際媒體非常熱情,但要讓英文讀者對臺灣的事感興趣也不容易,因為這畢竟是個小市場。我有一次去臺灣訪問證券交易所所長,聊了一個多小時後我起身告辭,說太打攪了。對方熱情地讓我坐下,說不忙不忙,再聊一會。

不過每年我作為評委,評審亞洲新聞獎的時候,總是看到臺灣媒體拿走了大部分中文媒體的獎項。臺灣實在沒有什麼大事和猛料,他們的主題,往往都是一些我們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從把新聞做得細緻又徹底,大陸媒體的專業程度似乎又比不上他們。就像去臺灣旅遊一樣,沒什麼特別的景點,但不管是計程車司機的彬彬有禮,還是淳樸民風,它又有自己獨特之處。


臺北的路,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忠孝東路。臺北的路名都打上了中國道德文化的深深印記。市中心的六條主要大道分別被命名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八德。四維,即指「禮義廉恥」,八德則為孔子倡導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臺灣人非常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臺灣男人非常講孝道,妻子是排在母親後面的。在臺灣旅遊,發現那些退休老先生老太太發揮了社會中很大的作用。大型博覽會做義工的是他們,看螢火蟲做義工講解的也是他們。他們沒有年輕人的英語才能,但他們勝在有經驗,而且很有權威。


臺灣有趣的路名

臺灣爸爸對孩子的教育也很嚴格。有一次和一個臺灣家庭吃飯,男孩子在餐廳抬頭看了幾眼電視機,被爸爸非常嚴肅地批評。我們中國家庭出去吃飯,很多爸爸都是把手機扔給孩子玩,然後自顧自說話。開飯的時候我們習慣說小朋友先吃吧,臺灣朋友聽了我的話後正色說,小朋友一定是最後吃,客人先請。

臺灣人也非常注重團隊精神。有一次參加一個有很多臺灣人參加的活動,要每組成員表演一個節目。那些臺灣同學們真是非常認真,一下課就在排練。不管男女老少,他們都是那麼動作劃一,群情激昂,看上去就是訓練有素的樣子。大陸同學說,有一次他們MBA同學搞了個越野拉練賽,大陸的各個隊伍最後都散了架,到了終點站,只有臺灣隊伍隊形不變。

經濟飛速增長期臺灣人也和現在的大陸人一樣,過度追求金錢和事業。錄像裡也有臺灣的退休高官和企業家在那裡反省自己和孩子關係緊張,好多甚至流下淚來。現在他們開始更加關注親情和鄉情。


但這些傳統對於商業發展甚至創新未必是有利的。有個香港出版商說,這些年發現大陸創意行業進步非常快,而臺灣卻沒有什麼變化,可能因為他們太堅持傳統。我有個嫁給臺灣人現住在香港的朋友說,香港人成本比大陸高一兩倍,但比較專業,抱著做好這份工的心情。大陸員工企圖心強,老要漲工資或者想著跳槽。臺灣人不夠積極,動不動就決定到鄉下做農民去了。

這些年來,大陸經濟越來越外向,臺灣越來越內斂。臺灣人對大陸有戒心,臺灣對於資金和人才流出沒有什麼限制,對於流入卻是限制重重。大陸人去臺灣也還是費勁,就算拿了外國身份,只要是出生在中國大陸,籤證也還是很麻煩。而世界上包括美國和日本在內的其它國家,早就為了吸引中國遊客而放鬆籤證。臺灣人自己批評自己,似乎得了懷舊症。

要了解臺灣人的過去和未來,70後臺灣人廖信忠寫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是一份不錯的寫給大陸人看的臺灣家書。


顧蔚是資深媒體人,CFA。長按關注,聯繫請回復。

回復1和滴滴司機聊天,看網絡經濟泡沫

回復2金融危機7年祭

回復3重見因召妓而下臺的「華爾街敵人」

回復4富家女學霸為何爭當選美冠軍

回復5變動的人民幣讓香港冰火兩重天

回復6英國人的潛規則

相關焦點

  • 某些人在臺灣宣揚臺獨 到大陸卻自稱中國人撈錢
    臺灣年輕人「臺獨化」是誤解邱毅臺灣近日有兩份民調出爐。第一份民調是《臺灣競爭力論壇》自2013年以來持續進行的季度調查,顯示臺灣人民具中華民族認同的比例達八成七,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有六成。
  • 臺灣女嫁大陸男成潮流 臺媒稱符合供需邏輯
    此前,類似的喜事兒還有:模特兒出身的女藝人孟廣美與北京世貿天階老總吉增和結婚;鳳凰衛視女主播陳玉佳嫁給了身家幾十億的分眾傳媒創辦人江南春。這幾樁婚事,都是臺灣女嫁大陸男的典型。不過,除卻名人效應的噱頭,這背後折射的卻是兩岸婚姻的新發展。多年來,兩岸婚姻的狀況是大陸女嫁臺灣男的「單向交流」;而如今這兩年,隨著兩岸關係改善,臺灣女嫁大陸男的個案日漸增多,逐漸實現了「雙向交流」。
  • 從林志玲嫁給日本藝人看臺灣的親日
    忽然間臺灣媒體大量報導林志玲的婚事,大陸媒體隨後跟進,於是這立刻成為兩岸的新聞熱點。林志玲看似有些突然地嫁給了日本「放浪兄弟」成員Akira,後者比她小七歲,並且年收入不到其十分之一(Akira1200-1800萬新臺幣對林志玲約2億新臺幣)。總之,這是一對特殊的組合。
  • 揭開臺灣秘史作家藍博洲:我們不能讓大陸認為,臺灣人都是「臺獨」
    在臺北讀輔仁大學時候,我開始接觸「二·二八」事件與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白色恐怖。對於這段歷史,長輩們都勸我們莫談「國」事,但我不知道他們的恐懼與焦慮來自哪裡。  1987年,我加入作家陳映真先生領導的《人間》雜誌社。那年正好是「二·二八」事件40年,「臺獨」派希望將此定性為「外省政權迫害本省人」,陳先生想通過田野調查與寫作,告訴民眾「二·二八」事件真相。
  • 5本女主衝喜嫁給男主的古言,女主不離不棄,男主寵女主上天!
    大家好,我是毛毛蟲,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女主衝喜嫁給男主的古言,女主不離不棄,男主寵女主上天!這一類型的看點就是男主生病,女主衝喜嫁給男主,也算是婚後文,看男女主的甜蜜互動日常,女主不離不棄守護治癒男主,男主病癒後寵女主上天!那些不懷好意的等著看好戲的壞人最終被打臉!
  • 臺灣學生看大陸:與大陸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
    臺灣學生看大陸:與大陸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 原標題:   中新網8月23日電 臺灣《旺報》23日刊出臺灣學生文章稱,開學前的最後假期,作者即將和社團同學們一起組團參加由民間的兩岸交流相關協會所舉辦的大陸參訪團,希望這趟人生中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的旅程
  • 綠媒意淫大陸著名景點「臺獨」,被臺灣網友一句話破功
    原來,不久前有一名臺灣遊客去張家界遊玩時,突然覺得張家界的名勝「天門洞」從某個角度看來很像是臺灣島的形狀,並拍下了一張照片。之後,此人將這張照片發到了一個臺灣的社交組群中去,並很快引起了包括《自由時報》人員在內的一些「臺獨」分子的注意。
  • 「大陸是男臺灣是女」 李登輝之女稱三通猶如逼婚
    李登輝之女、「臺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安妮6日就兩岸「三通」發表一通混淆視聽的言論,稱大陸像男人,臺灣像女人,大陸要逼娶臺灣去當小老婆。她還罔顧島內主流民意稱臺灣不一定非要進行「三通」。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李登輝之友會」昨天上午舉行「『三通』是利是弊?『三通』條件是什麼?」
  • 藍博洲直面臺灣歷史,「我的書對『臺獨』非常有殺傷力」
    也就是在那個階段,他接觸到了文學,並偷偷地大量閱讀毛澤東、魯迅等人的作品。他覺得,是早年進入社會工作的經歷和大量的閱讀,讓他形成了最初對社會的看法以及政治傾向。後來,隨著逐漸深入一批臺灣共產黨人的個人史,他才「更加清楚自己的世界觀,形成了關懷社會、追求社會平等的信念,和樸素的社會主義傾向」。
  • 臺網紅噁心自拍諷大陸人:玻璃心,一聽"臺獨"就哭
    摘要:近日,一臺灣網紅在社交網站上傳的視頻引起很大爭議,他用極為誇張的表情和語調,惡搞大陸網友聽到「臺獨」時的樣子。此言一出,便遭到兩岸網友齊聲討,「好恐怖的人」,「真是有病」。
  • 專訪臺灣政論主持人黃智賢:讓「臺獨」害怕才是我的目的
    因為臺灣根本找不到自己,你找不到自己。左手跟右手打架,左腳絆到右腳,你要怎麼走出去,你還要讓人看到什麼?看到你呈現精神分裂的狀況嗎?當然不。要統一,為了臺灣,為了大陸,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中國人。」黃智賢演講稱,「臺獨」這種荒謬的、沒有人情的存在,(應當)讓它徹底消失在歷史的灰燼裡面。
  • 打擊「臺獨」囂張氣焰,大陸敏感時刻公布臺灣間諜案詳情
    11日,大陸首先披露了一起「臺獨」分子幹預香港事務的典型案例。島內媒體注意到,案件公布正值臺灣「雙十節」剛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年的「雙十講話」雖然表面上語氣「變軟」,但實則謀「獨」本質未改。民進黨當局不斷推動謀「獨」行徑,勾連外部勢力進行挑釁,正是眼下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本原因。  典型案例  去年香港持續數月的暴力示威中,「臺獨」勢力的鬼影時而顯現。
  • 一旦大陸動武,拜登會派兵協防臺灣?島內一個聲音讓「臺獨」心涼
    據臺媒10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39.3%的受訪民眾認為未來美國與大陸的關係會變好,41.2%認為維持不變,僅有7.7%的人認為會變差。此外,48%的民眾認為拜登執政下的美國政府,在未來兩岸爆發軍事衝突時不會派軍協防臺灣。對照10月的調查「若兩岸爆發軍事衝突,35.0%的民眾認為在川普執政下的美國政府不會派軍協防臺灣」,顯示臺灣人認為美國不會派兵協防的比例增加了13個百分點。
  •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餘克禮評連宋大陸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賈慶林1月28日在紀念江澤民8項主張發表10周年所作的重要講話,對臺灣的各個政黨發出了呼籲,希望兩岸能夠在「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和接觸,甚至對主張「臺獨」的民進黨也公開表明,只要他們能夠放棄「臺獨」主張,放棄「臺獨」分裂活動,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來,我們也可以立即同他們進行接觸,並展開對話。
  • 臺灣人「大陸落後」偏見從何而來?
    近日,臺灣《旺報》刊載文章,講述了一位來自臺灣新北市的學生在大陸參加文化交流後的感悟,「北京處處的行動支付讓自己開了眼界,那一瞬間,誰還敢嘲笑大陸的『落後、沒水準』?反而自己活脫脫成了從『落後臺灣』來的鄉巴佬。」作為一名在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筆者對這篇文章所描述的現象感同身受。
  • 大陸女生的臺灣印象:男人很娘 不嫁臺男
    Rita是20歲的上海大學生 最想去臺灣追星臺海網6月27日訊 兩岸包機直航進入倒數,有人說是「臺灣熱、大陸冷」,臺灣《蘋果日報》特派記者前往上海、崑山、蘇州,發現大陸民間對於包機直航的確仍處於慢熱狀況
  • 我所見過的「臺灣人」
    因為90年代,關於臺灣的信息越來越多。偶爾聽身邊的人談論起臺灣,往往是說某某家有一個臺灣親戚,回鄉探親時給老家人帶來了好多錢,還有金銀首飾之類。總之,如果誰家有一個臺灣親戚,周圍人都羨慕。離我就讀的學校不遠處,有一家小飯店,很普通,卻有一道老家人都挺喜歡的美食——燜餅。
  • 臺灣添3萬大陸內線 蔡英文臺獨大本營失火
    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郭震遠近日提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可概括為「在聲稱不斷釋出善意的掩護下,大力推進臺灣島內全面臺獨化」。她之所以會堅持這一策略,是基於3個誤判:第一,認為大陸忙於發展,無暇對「臺獨」出手;第二,認為中美關係生變,臺灣作為美國籌碼的地位提高;第三,認為島內支持「臺獨」民意已徹底佔據優勢。
  • 「臺獨」如同大陸巨足邊上的臭蟲 小心報應太快
    蔡英文當局迅速顯示出與前當局顛覆性的施政苗頭,而做這一切從新任高官到民進黨「立委」興致高昂,幾無顧忌。「臺獨思維」正在民進黨控制的島內各政治平臺上瀰漫開來,而且顯得很囂張。「天變了」,「搞臺獨可以公開了」,這是來自島內政壇的突出信息和印象。作為新任「總統」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顯然對這一局面的出現負有責任。
  • 法媒: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工作,有人隱藏「臺獨」立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郭鵬飛】不久前,臺灣媒體曾透露,當年參加「太陽花學運」的青年中有人早已來大陸工作,甚至隱姓埋名。法新社20日的報導的現象似乎對此加以了印證。該報導稱,臺灣正面臨青年人才越來越多流失到大陸的窘境,即使他們中有人「支持臺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