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4

2021-02-28 兩岸青年

旺報/編選

•出版社:商訊

•出版日期:2013/10/21

旺報兩岸徵文今年邁入第四屆,透過文筆的描述,民間可以從各自角度與立場出發,更直接去討論社會生活、南北差距、人文變化、習俗風情等等,也正因為如此,經過直觀文筆的穿透力,更具有反思的價值。

從更遠大的視野來看,兩岸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更需要互相借鏡,以尋求未來永續發展的可能,未來兩岸人民要再更進步、更了解、更有同理心的狀態下,來做他們的決定,現在兩岸人民就要透過兩岸徵文平臺交流,打造彼此進步的可能性。

【推薦序】

【大陸人看臺灣】

臺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王塞壬

有意義的他者——賈葭

臺灣一泡尿 激起大陸千層浪——黎勇

我體會到的「臺灣意識」——郟星星

崇高和悲劇總是相互關聯 ——穆建新

臺灣到底有多好?—— 袁舫

臺北人對書店的珍愛 —— 黃梵

淺談臺灣當前的語言文化現象——Tina

將臺灣的精彩帶回大陸——張曼玲

看得見的盲人—— 何凱欣

臺北不是我的家 —— 馬軍

懷念與老師「並肩作戰」的歲月——厲放

要有包容彼此差異的胸懷——厲放

兩岸民間互信的第一塊磚——蔡博藝

他們是國民黨反動派——彼得

臺灣人的周到與自覺——卓九成

我要對你說:我不是共匪——馬琴琴

愛在超商蔓延——李月治

民主的虛榮與民主的光榮——章程

與臺灣接軌 才能真正談統一 ——巴山蜀水

臺灣人規矩文明的原因 ——黎勇

你知道我有多愛你嗎? —— 薛斐

一場宗教娛樂商業合體的盛宴 ——劉二囍

樸素讓臺北人不一樣 —— 黃梵

臺灣的可愛與不可愛——若巧

向臺灣小孩學作文——高翡飛

好辯的臺灣學者 令我錯愕—— 季紹斌

我們可不可以敞開心扉互相面對——李燕語

不一樣的網絡 不一樣的人——七七

在臺第一次搬家 友情總動員 —— 鄧青雲

沒有她 就沒有我的今天 ——宋印偉

【臺灣人看大陸】

我是誰?—— 簡心怡

家鄉,地理還是心理?—— 葉志輝

上海姑娘惹不起 ——林士清

他們的經驗 衝擊我的生命地圖 —— Yatsen Chang

每位陸生都是一面鏡子—— 蔡尚謙

冷漠與熱情的兩張臉孔——張希慈

瘋狂迷上中國好聲音—— 曾令潔

紀念飛虎隊的意義 ——許劍虹

滿清皇族的嘆息——Yatsen Chang

我在那塊土地上過得很好——Ni

四川人的悠閒 ——MOCK

「傻事」做了一籮筐 還是回臺灣吧—— 四月雪

當臺灣90後遇見大陸文革老人——張希慈

新疆奇遇 找回真誠感動 ——陳明慶

「醫」冠禽獸—— 賴佳玟

認同的迷惘與恢復——戚嘉林

疼女人的上海社會——青檸檬

飄洋過海的大陸夢——青檸檬

她是我媽媽—— 珍珠丸子

熱情好客的新疆人——曾泰元

另一種體驗大陸的方式——張妤慎

奮鬥的中國孩子 —— 葉壽婷

在海那邊 有我們的歷史 ——蔡尚謙

十三年前的奇遇—— 葉志輝

見賢思齊 面對陸青競爭力 ——郭家琦

臺灣人該醒醒了—— 劉奎汶

跳出兩岸比較情結 才能真正了解對岸 —— 陳燕珩

聲聲吶喊我要生活!——黃香

有個性的川妹子—— 陳嵩

他們的臉孔 有我們從前的影子 ——洪玉芬

【跋】

建立兩岸社會共同歷史記憶的平臺——黃清龍《旺報》社長

推薦序

千言萬語堆砌一句:「原來你也在這裡!」

兩岸最近的地理距離,在金門;金門與大陸最短距離為2,310公尺。即便這麼短,兩岸對航的便捷水路,從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到2001年小三通,開了整整52年。金門著名的翟山坑道,原是戰備水道,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現在已經開放為觀光景點。一入坑道,兩旁標示停泊小艇的號碼依舊清晰可辨。只不過,四周一片幽深靜巧;走到坑道尾,也就是原來小艇出海的位置,洞口外的海潮流動澎湃。讓我不禁懷疑,坑道內外分別住著兩個集體靈魂:一個擁著家國情懷,沈睡在花崗巖盤的懷抱,醒不過來;另一個,務實地隨著時代潮起潮落、看盡人世滄桑。

在兩岸徵文選粹中,同樣可以發現有兩個類似翟山坑道內外的思維,一種懷舊的、一種現代的。每一篇文選都是鏡子,是歷史的探照鏡,也是當代生活的放大鏡,兩者的心得與觀察彼此驗證、互補,增加兩岸民間對彼此的理解。

「大陸人看臺灣」的遠東獎/首獎—王塞壬<臺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提到「『寧靜革命』曾經創造過許多臺灣奇蹟。如今,它創造了許多寧靜的臺灣人。這些臺灣人遵守著早已化為無意識行為的小禮節、小尊敬,是她們最不能被忽略的品德。」令我不禁想到,一個年輕下士之死,讓臺灣25萬「白衫軍」平和理智堅定上街頭遊行,他們散場後沒有半片垃圾留下,這當中所展現的公民力量。

而「臺灣人看大陸」的遠東獎/首獎—簡欣怡<我是誰?>以一個臺商或臺幹之子的自白,告訴我們身份與歸屬,仍是某些年輕一輩極大的疑惑與課題,這是一群自小離開臺灣到大陸居住的「臺灣之子」的認同危機。她說,「小時候,來大陸是父母的決定,我和弟弟沒得選擇;現在長大了,回臺灣可以自己做主了。可是,我已經弄不清楚,到底是『回去』,還是『回來』?在大陸同學和同事的眼裡,我依舊是,也必須是,一個單純任性的臺灣人。一個外在於他們的『他者』。而回到臺灣,我還是『你們』,是不屬於『我們』的那個人。」

深圳《晶報》駐臺記者黎勇無疑是所有作者中,最勇於實證的,他以最Kuso的行動來核實,臺灣公務機關對庶民的平等與開放。一篇<臺灣一泡尿 激起大陸千層浪>讓人在笑淚中,感受兩岸民主的差異。他描述,「我『勇闖廁所』的部分情形在微博上直播之後,引起眾多網友的轉發和關注。不少評論認為,『廁所給不給人方便是文明指標』」。黎勇歷經多次「實驗」後,得出結論:「臺灣的派出所不但可以喝水、上廁所、存包、休息,甚至還可以借錢、借宿、衝澡、煮泡麵。有網友就發微博介紹說,去臺灣派出所上廁所,因廁所有人,警察就給客人倒杯茶水等候;另有網友貼出臺灣派出所的告示稱,因廁所在維修,無法讓民眾使用,特此道歉。」這真是有趣的發現!

遠東集團涵括十大領域,年產值高達數千億,「以人為本」始終是我們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集團內無論是產業布局、公益活動推廣,都與兩岸有極深的互動。包含每年透過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支持旺報徵文,透過太平洋SOGO百貨推動童年紀事兩岸兒童繪畫比賽,有遠東新世紀在大陸的穩定投資、遠傳電信與中國移動的結盟、亞洲水泥的開發、遠東百貨的展店、遠東銀行辦事處即將落腳上海,甚而是整個集團積極籌設位於浦東的大陸總部。

集團內有這麼多的兩岸互動,是因為我們對兩岸交流有使命感!我們相信,兩岸透過不斷的溝通、互動,如同旺報徵文的千言萬語,建立同理心、逐漸拉近兩岸之間文化的溝渠,創造雙贏的未來!屆時,我們將歡天喜地,拉著彼此激動道:「原來你也在這裡!」

遠東集團代表—太平洋崇光百貨董事長 黃晴雯


從長遠的視野看兩岸

大陸的朋友來臺灣,總是感嘆在臺灣所感受的中華文化內涵,遠比大陸深厚。不管是在生活中、街道邊、市招上都讓人感受到;更不用說各種文化演出、藝術活動、以及為人津津樂道的濃厚人情味了。

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則是:臺灣城市建設的速度遠不如大陸,一些國外朋友來此,有時會感嘆臺灣怎麼有一種停滯感。

相對的,臺灣人對大陸的觀感也在不斷改變。從1990年代的經濟落後,強調經濟發展至上,到今天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地區,經濟成長迅速,亞洲與國際的影響力正不斷增長。但文明的普及與生活的安全感,仍有所缺乏。而高度的城市化發展,更帶來空氣汙染、社會穩定破壞、人文生態失序的種種危機。

兩岸民眾的對看,互相觀察與反省,因此有一種不同於政府的、官方的意義。政府的立場終究只能從政策面著眼,看大處,看政策的影響力,而很難像一般民眾,由細微之處,觀察到一個社會的深刻變化。

而民間則可以從各自角度與立場出發,以直觀去談社會生活、南北差距、人文變化、習俗風情等等。它可以是細緻的,也可以是百無禁忌的描寫。也正因此,它往往具有更強的直觀的穿透力,甚至更具有反省的價值。

舉例來說,當一個大陸作家認為臺灣是一個充滿中華文化底蘊的地方,有一種「溫良恭儉讓」的特質時,也許有臺灣人反而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夠勇敢的過度溫柔。當大陸人來臺灣看著電視臺的談話節目是如此辛辣,而感到民主臺灣的不可思議時,臺灣人可能已經疲倦於這種節目的型態。但相對的,大陸人所喜聞的經濟發展,對臺灣人來說,可能更擔心其環境的破壞,遠大於急速發展的效益。

從更遠大的視野來看,兩岸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更需要互相借鏡,以尋求未來永續發展的可能。

基於此,我曾倡議兩岸成立一個民間的「兩岸永續發展論壇」。

「這是由於我們已經體認到現在的兩岸都面臨發展的難局。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面臨了政府貪腐、社會正義、人民參與等重大政改問題;臺灣也面臨產業轉型、政府效能、司法、國會、媒體改革的難局。而兩岸共同的課題則是:西方現代化用了三百年所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體系,曾為西方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及進步,但也漸漸浮現出各種族群的落差、公平正義的受損、霸權掌控資源,不同文化的衝突…,已不是用金錢遊戲或船堅炮利所能解決。而中國的現代化只有短短幾十年歷史,我們雖沒有歐美的成熟體系,但卻有可能在此時來尋找一種符合中華文化(或廣義的東方文化)的更永續的新發展模式。

所謂「永續發展」,包含著: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正義。大家所關心的人文關懷、政治改革等議題,都將包含在內。基於此,我們認為兩岸可以設立一個「兩岸永續發展論壇」,以此機制,由民間先開始,每年設定議題,撇開現實的統獨,談未來的中華民國及未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雙方共同參與討論,為未來的兩岸;無論是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正義,甚至政治制度等找到改進的作法,規劃出進步的、創意的、合理的、可持續的願景。

這個機制最好由民間推動,以避開政府互相承認與否的尷尬,同時尋求兩岸、朝野、海外有代表性的人,不分意識形態,不分政黨派別,共同來參與探討兩岸人民的未來。但它又必須有兩岸政府充分的信任及重視,才能有相對的影響力。這個機制如果設計得好,能有進度,能得到雙方民意的信任,產生更大的實質影響,那麼未來的兩岸人民無論作出什麼樣的決定,兩岸都將因有這一努力的過程,而演進成為更進步的、對人民更好的兩岸。

未來的兩岸人要在更進步、更了解、更有同理心的狀態下來作他們的決定,現在的兩岸人就要為未來寬廣的空間,打造那個進步的可能性。」

基於這樣的理念,中國時報的《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一書的編輯寫作,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它讓兩岸的認知與溝通,從民間開始。而民間的了解與互動,才能建立兩岸交流的民意基礎,這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後的關鍵。

中華民國文化總會會長 劉兆玄

註:以上轉載自博客來網絡書店介紹。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兩岸青年微信公眾平臺,謝謝。



========兩岸青年========

投稿郵箱:497748393@qq.com

投稿內容:關於你和臺灣、大陸的所有,字數不限

具體詳情可點擊底部的「閱讀原文」直達徵稿頁面。

相關焦點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5
    目錄【推薦序】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劉長樂/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許嘉璐/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院長兩岸交流善知識,文化耕耘種福田江松樺/升恆昌免稅商店董事長文化築起兩岸溝通之橋/深圳博林東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張育美/天成醫療體系董事長【大陸人看臺灣】
  •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寺廟收費多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寺廟收費多 2011年07月08日 10: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大陸人看臺灣:有錢不能買回臺灣人的心
    環球網3月11日消息,臺灣《旺報》「大陸人看臺灣」欄目發表一篇名為《有錢不能買回臺灣人的心》的文章,全文如下:原本以為我們廈門人對臺灣很熟悉,祖上同宗同源,平素耳濡目染,相互知根知底,行走臺灣不過「外境猶吾境」、「他鄉即故鄉」。不久前應邀二度赴臺,走馬觀花,卻心有震撼。先從商界美女講起。
  • 臺灣人看大陸:90後女生行走大陸 返璞歸真
    臺灣人看大陸:90後女生行走大陸 返璞歸真 2011年07月07日 08: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兩岸徵文評選打造「心連心」新平臺
    兩岸徵文評選打造「心連心」新平臺 2012年12月09日 07:5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大陸人看臺灣:快樂生活在臺南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快樂生活在臺南》,作者來自廈門,筆者自己生活中親身體驗與臺南人的接觸,逐漸摒棄了此前對於臺南民眾的偏見,筆者在赴臺個人遊的日子裡,體會到「臺南,一個並不算大的城市,一個看起來並不發達的城市,但是,真正的內涵是文化和文明。生活在這的人民是很快樂的。」
  • 看兩岸天翻地覆 一臺灣人眼中的臺灣和大陸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位普通臺灣民眾眼中的臺灣和大陸。    「一個中國」原則在大陸老百姓的口中更為親切:兩岸都是一家人。然而,一海之隔的家人卻讓大陸人愈發看不懂。就在幾天前,臺灣一座蔣介石塑像被人砍斷頭顱,十分駭人。    這個面積為大陸265分之一的島嶼,似乎成為遠離大陸的孤島。
  •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用語比臺灣更為簡單明了
    臺灣《旺報》「臺灣人看大陸」欄目刊登讀者文章,比較兩岸用語差異,全文如下:兩岸雖然同文,但在許多用字遣詞上早已大不相同。想當初在接觸大陸信息時,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漸漸弄清楚彼此的慣用語有何不同。我發現有些大陸用語其實還比臺灣用語更能直接表達要闡述的意思,若非旁人聽不懂,否則我已經習慣在言談、書寫中使用這些詞句。
  • 大陸人看臺灣:"萬人遊臺灣"期間的兩次"國共內戰"
    中新網2月14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載一名大陸遊客的回憶文章《遊臺灣的兩次「國共內戰」》。作者去年參加廣東省「萬人遊臺灣」活動,旅程中發生兩次小摩擦,不過都得到愉快解決。作者不禁在歸途中感嘆「兩岸同胞皆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 。文章摘編如下:2010年8月,我參加了廣東「萬人遊臺灣」活動。
  •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有很多大陸朋友都喜歡看《讀者》,因為它有很多美文,有深度,文字又雋永,而且也便宜。  但是臺灣人不喜歡看這樣的雜誌。就算它是繁體字版。  2011年1月1日起,《讀者》開始在臺灣發行,成為第一本進入臺灣發行的大陸雜誌。據我所知,賣得不好。它的臉書粉絲團,也就只有712個贊。而我之前做過的雜誌,《FHM男人幫》卻有81萬個贊。  為什麼這樣?
  • 臺灣學生看大陸:與大陸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
    臺灣學生看大陸:與大陸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 原標題:   中新網8月23日電 臺灣《旺報》23日刊出臺灣學生文章稱,開學前的最後假期,作者即將和社團同學們一起組團參加由民間的兩岸交流相關協會所舉辦的大陸參訪團,希望這趟人生中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的旅程
  • 大陸人看臺灣:老爸迷上臺南的「阿土伯」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2010年9月2日刊載題為《大陸人看臺灣 老爸迷上臺南的「阿土伯」》的文章,作者講述了他初次接觸電腦時和父親共同迷戀的一款臺灣電腦遊戲《大富翁》,因為遊戲裡「阿土伯」的角色,正有如父親當年奮鬥的縮影:家境貧寒,但很勤奮,希望成就一番大事業,以及樂觀質樸的生活態度……  文章摘錄如下:
  • 臺灣人看大陸:橫掃臺灣土特產一點也不手軟
    中新網3月19日電 臺灣《旺報》19日刊載一篇投稿文章指出,隨著兩岸交流的愈來愈密切,越來越多的大陸人對臺灣特產的需求變得愈加挑剔,常會開出一堆明細,委託往返兩岸的親朋下回順道帶過來。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 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 臺灣人到底用不用微信?(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56:15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身在大陸的人都知道,微信已經是超級app了,基本上它不只取代了電話,也取代了媒體的功能,甚至還取代了
  • 臺灣人看大陸:我是如何認識大陸的
    對於大陸的認識,應是小學六年級地理課本開始,當時的課本對於大陸各個地區、省份皆有詳盡的描述。初中時雖然為「一綱多本」,但大陸的地理歷史仍舊存在,透過課本的介紹,再輔以課外讀物,更能了解大陸各省的特色與文化。
  • 大陸人看臺灣:雨中遊日月潭 真實而美的享受
    中新網10月24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 雨中的日月潭》,作者來自大陸,在遊覽臺灣的過程中,奔赴久負盛名的日月潭時,卻不期遇到小雨,因而作者在煙雨中遊覽了日月潭稱「別有一番韻味」,遊覽之後作者稱讚「雨中遊日月潭,這是真實而美的享受」。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共同主辦的臺胞青年大陸創業就業研討會時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談及臺胞青年來大陸就業等相關問題,郭雪筠一開始幽默的說道「我來大陸工作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行測題太恐怖,我不會考而已。」
  • 大陸人看臺灣:日本的影響無處不在
    中新網10月19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載上海復旦大學學生的文章《大陸人看臺灣-日本的影響無處不在》,作者初來臺灣,強烈感受到臺灣受日本的影響很深,大街上幾乎全是日本車,學校、住宅樓使用的空調品牌都是日本貨,電視也充斥著日本節目,在作者身處的淡江大學,交換生一半是日本學生……作者不禁感嘆:日本文化的向心力如此之大,讓人吃驚又警戒
  • 臺灣人看大陸:一胎化背後的隱憂
    中國臺灣網4月16日消息 臺灣《旺報》16日刊發臺北市Yatsen Chang投稿文章,文章認為,大陸一胎化造成很多6個大人供養一個小孩的家庭,表面看似一幅很美的天倫畫像,但背後卻深藏隱憂和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