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還是要對自己負責

2020-12-25 書蟲時光

本文是龍應臺記錄下兒子21歲時他們的一場對話。她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曾在微信微博上瘋轉: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那天我問你,「你將來想做什麼」,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所以跟我胡謅一通。是因為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與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我幾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裝瀟灑了。今天的青年人對於未來,瀟灑得起來嗎?法國年輕人在街頭呼喊抗議的鏡頭讓全世界都震驚了:這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青年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吶喊—戴著花環、抱著吉他唱歌,這是21世紀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現實生計在煩惱,在掙扎。從我的21歲到你的21歲,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60%。你刻意閃避我的問題,是因為21歲的你,還在讀大學的你,也感受到現實的壓力了嗎?

從18歲開始失業的畫家還記得我們在德國時遇見的那個畫家—提摩嗎?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裡,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18歲,今年他41歲了,仍舊失業,和母親住在一起。沒事的時候,他就坐在臨街的窗口,畫著長頸鹿。在他筆下,長頸鹿的脖子從巴士頂伸出來,穿過飛機場,走進一個正在放映電影的戲院……它睜著睫毛長長的大眼,盯著一個小孩騎三輪車。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他沒能結婚,自然也沒有小孩。事實上,他一直過著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快80歲了。我擔不擔心你將來變成提摩?老實說,是的,我也擔心。

把你當「別人」並不容易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臺上的談話。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坐在陽臺的椅子裡,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煙,那是清晨3點。朋友若看見你在我面前點菸,一定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麼能在母親面前抽菸?你又怎能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菸?」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我不喜歡人家抽菸,因為我不喜歡煙的氣味,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菸,因為抽菸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兒子已經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菸,我要如何「不準許」呢?我有什麼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我看著你點菸,翹起腿,抽菸,吐出一團青霧,恨不得把煙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可是我在心裡對自己說,「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這個人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青年的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也不容易啊!

如果你願意去給河馬刷牙「你哪裡『平庸』了?」我說,平庸』是什麼意思?」「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聽到這句話,我有點驚訝。「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現在我已忘了當時跟你怎麼說的,說我不會失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並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不記得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同樣的,抽菸不抽菸,你也得對自己去解釋吧。

本文選自《親愛的安德烈》

作者: 龍應臺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千山萬水美好,千山萬水莫名其妙
    抵不過那座遠在美好之外的空巢只被幾塊石頭壓著的空巢你肯定無法想像他們匍匐著穿越這個國度的模樣蜷縮著,單腿站立著,憤怒又興奮著你肯定聽說過死在途中的候鳥你甚至親身體驗過死亡但你還是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沒有翅膀沒有翅膀為什麼還有那麼強烈的飛翔的願望那麼擁擠,悲壯,慘烈
  • 瑞思學科英語|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選擇」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平凡的成長道路時,一定要認清自己內心的焦慮,不要被情緒裹挾,蒙蔽雙眼,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尊重孩子的選擇。貳一天晚上,享譽兩岸的華文作家龍應臺和二十一歲的兒子安德烈,坐在酒店的陽臺上,默默地看著凌晨三點的大海。這時兒子對龍應臺說:「媽,你要清楚的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 龍應臺給出的答案最符合實際
    大家都知道龍應臺是臺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學家,她寫的許多教育孩子的書都火爆熱銷,響徹大江南北,得到許多家長的熱烈響應。她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新穎獨特,並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日常都分享給大家,比如《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就是分享她與兒子安德烈的生活。
  • 龍應臺: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
    文|龍應臺那天我問你,「你將來想做什麼」,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所以跟我胡謅一通。是因為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與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
  • 魯迅和龍應臺聯手給父母上了一課: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文/黎庶 在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讀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只覺得龍應臺文字細膩樸實。 當我為人母,再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它會觸碰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我才能理解龍應臺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旁,靜靜的看著華安用五歲的小手,慢慢去把一個蝴蝶結紮好。
  • 我們為什麼要去讀書,龍應臺的回答,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龍應臺龍應臺對他兒子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她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所以對於工作而言,我們不應該要有抱怨,而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步,慢慢地把工作做好,只有這樣才會有所回報。如果當你不懂得讀書時,那麼你已經失去了自由,在未來的生活中,你將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只有當你年少時,努力地去用功讀書,學會了一生的本領,那麼你的未來,才會比別人更加精彩。
  • 龍應臺的作文課
    龍應臺說,國文老師本身也應要充滿想像力和判斷力,跳脫以往的機械式教育方式跟解釋字義,才可能教出不同想法的孩子,學校教育應要鼓勵活潑的老師,透過自己的課程,支持願意這樣花心思教育孩子的老師們。「你一定要意識到,世間所有黑跟白之間,有非常非常多不同層次的灰,要去看見不同的灰色來做自己的抉擇……跟你意見不同的人往往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在不同的狀況下不得已的選擇,你們往後會碰到的人生抉擇,往往不得已的。」龍應臺提醒學生。
  • 我們的愛隔千山萬水
    我們總會忙碌於自身的事情上,只是偶爾和朋友相約,我們對電腦手機的依賴超過身邊的人。我們會突然微笑或流淚,我們獨自一人,卻過著完整的生活。因為我們,是異地戀。我們的愛情隔著千山萬水,承受著旁人無法承受的痛苦。因為我們知道,在那個遙遠的城市,有著自己想要的幸福。
  • 龍應臺《目送》:人生中有些路註定只能獨自修行
    筆者對於龍應臺的印象停留在,她是個心思細膩的又有些愛說教但還是尊重孩子的母親(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今日重讀《目送》的第一篇文章時,卻有些淚目之感,從前是覺得龍應臺有些傷春悲秋的,心思又細膩,看著康橋裡的天鵝也要感動到落淚,以為所謂的感觸不過是她自己的感時傷逝。
  • 龍應臺: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送別
    如果大家天天聚到一起估計該覺得厭煩了吧,畢竟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經營我們的情感,也只是彼此若干重要事情中的一項。恰巧,前些天讀到龍應臺的《目送》。①父親龍應臺八十多歲的父親依然喜歡自己開車出門,而且隔三差五地出一次小車禍。大家都很擔心,決定讓作為女兒的龍應臺強行把車鑰匙要過來。父親乖乖地交了鑰匙後不久,就生病了。
  • 祖籍湖南衡陽的龍應臺:用心觸摸「夢鄉」
    人物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龍應臺 文丨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黃廣明 發自香港 我們想報導一個內心深處的龍應臺。她告訴我們,要先看她的書。我要自己去發現中國。」 龍應臺可憐巴巴地說,「難道,連一個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兩人眼晴都不眨一下,異口同聲地說,「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無奈之下,到了上海,龍應臺只得與安德烈和飛利普分住兩處。龍應臺說,作為一個母親,她真的很受傷。
  • 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對生活負責,要做一名負責任的人!
    孩子是責任,是必須要照顧的事情。工作上那不叫責任感,那叫個人興趣,因為喜歡而去做,因為工作能夠滿足他的價值感,自尊心,能獲得巨大利益和好處,所以去做,跟責任是兩碼事。一個真正有責任心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是同等的責任感,就是對那些必須要去做的事情的態度上。
  • 龍應臺《目送》觀影暨交流會
    活動正式開始,首先放映紀錄片《目送》,之後會有觀眾與龍應臺先生互動的環節,最後是龍應臺先生為各位讀者籤名留念。 南方周末總編黃燦上臺致辭,他稱龍應臺的到來是」貴人出門多風雨「,引來觀眾們大笑。他以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作結。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一個人要走過許多路,要經歷許多事,要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路啊,只能一個人慢慢走,誰也陪不了誰一輩子。《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余光中先生曾說:在五四之後七十多年,龍應臺竟然還像梁啓超那樣,披上啟蒙先鋒的戰袍,用直接而有力的雜文,「筆鋒常帶情感」,來揭示我們社會的病情。那筆鋒,介於胡適的理性與魯迅的感性之間。
  • 龍應臺:天長地久莫強求
    還是她一貫的文風,治癒敏感略帶憂傷的筆觸,細膩地描寫了一個女兒照顧一個失智的母親時的感受。飽含著對母親歉疚,渴望著母親健康如舊。65歲的龍應臺努力把93三歲的美君當成朋友,就美君過往的生活展開來,寫盡了她對生命的感悟。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 龍應臺:大陸歷史斷裂比臺灣嚴重得多
    龍應臺。  特約記者_黃奕瀠 臺北報導 攝影_鄧宗德 黃集昊  11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在日頭狂肆下,民眾到了投票所,選擇自己所在地區的各級民意代表。今年七月,在國民記憶庫上線記者會上,龍應臺便說自己在寫《大江大海1949》過程時體悟到「歷史就像一列火車,我們所有人的記憶都在跟這列火車賽跑,而且一定會輸」,她數次強調,「等我的書出版,書中採訪的人有一半已過世。」
  • 龍應臺:辭別官場,重回文壇
    騰訊文化:你寫過《龍應臺評小說》,也說過臺灣有很多文學獎,但是文學評論沒什麼獎,現在這個情況還是如此嗎?龍應臺:臺灣的文學評論跟電影評論,幾十年來還是同樣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學界做的人很多,尤其是文學評論。但是我們講的評論,是指在江湖裡面的評論,出版界、作者、讀者關注的那個「活」的評論,一直都沒有真正地建立起來。包括電影評論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