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庸,父母該怎樣教育?龍應臺給出的答案最符合實際

2020-08-28 花青閱享讀書

大家都知道龍應臺是臺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學家,她寫的許多教育孩子的書都火爆熱銷,響徹大江南北,得到許多家長的熱烈響應。

她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新穎獨特,並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日常都分享給大家,比如《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就是分享她與兒子安德烈的生活。

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能上名校?

可是,這個世界如此多的人,畢竟平庸屬於大多數人。


父母必定心有不甘,拼盡一切全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就是想讓孩子脫離平庸,成為那些少數優秀的人。

  • 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孩子真的就一定非要成為優秀的人嗎?
  • 非得變得與眾不同嗎?
  • 優秀就一定能生活的好嗎?
  • 這一切,你都與孩子親子溝通過嗎?
  • 這些到底是不是孩子真心想要的結果?

答案都在龍應臺的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中,該主題是我們做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教育方式與要求。

看了之後相信大家一定會冷靜下來,不再功利心,並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

(以下節選自龍應臺的散文)



那天我問你,「你將來想做什麼」,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所以跟我胡扯一通。是因為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與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

我幾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裝瀟灑了。今天的青年人對於未來,瀟灑得起來嗎?法國年輕人在街頭呼喊抗議的鏡頭讓全世界都震驚了:

這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青年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吶喊帶著花環、抱著吉他唱歌,這是21世紀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現實生計在煩惱,在掙扎。

從我的21歲到你的21歲,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60%。你刻意閃避我的問題,是因為21歲的你,還在讀大學的你,也感受到現實的壓力了嗎?  



從18歲開始失業的畫家舉例,提出論據

還記得我們在德國時遇見的那個畫家提摩嗎?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裡,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

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18歲,今年他41歲了,仍舊失業,和母親住在一起。  

沒事的時候,他就坐在臨街的窗口,畫著長頸鹿。在他筆下,長頸鹿的脖子從巴士頂伸出來,穿過飛機場,走進一個正在放映電影的戲院它睜著睫毛長長的大眼,盯著一個小孩騎三輪車。  

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他沒能結婚,自然也沒有小孩。事實上,他一直過著小孩的生活。

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快80歲了。我擔不擔心你將來變成提摩?老實說,是的,我也擔心。


把你當「別人」並不容易

  

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臺上的談話。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你坐在陽臺的椅子裡,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煙。那是清晨3點。  

朋友若看見你在我面前點菸,一定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麼能在母親面前抽菸?你又怎能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菸?」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我不喜歡人家抽菸,因為我不喜歡煙的氣味,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菸,因為抽菸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

可是,我的兒子已經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

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菸,我要如何「不準許」呢?我有什麼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  


我看著你點菸,翹起腿,抽菸,吐出一團青霧,恨不得把煙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

可是我在心裡對自己說,「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

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這個人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  

青年的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也不容易啊!  


如果你願意去給河馬刷牙  

「你哪裡平庸了?」我說,「平庸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聽到這句話,我有點驚訝。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

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

你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


現在我已忘了當時跟你怎麼說的,說我不會失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

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並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

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工作的俘虜。

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假如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

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

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相關焦點

  • 父母自己平庸卻要求孩子成龍?心態失衡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
    父母為什麼那麼害怕孩子平庸?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孩子的成績是父母面子的印證。因為自己的平庸,才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庸。對於平庸與成功,有錯誤的認知。接受孩子的平庸,有時比接受自己的平庸還難上百倍。但每個父母都該捫心自問:我的孩子真的是萬裡挑一的人才嗎?
  • 龍應臺的傷心筆記:接受兒子的「平庸」
    龍應臺的傷心筆記:接受兒子的「平庸」 但是經過「陽臺夜話」,龍應臺說,她確定自己可以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家庭教育?公民教育? 龍應臺的「傷心筆記」南方周末:《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親子相處的「教育手冊」嗎?龍應臺:我覺得完全不是。它倒是可以叫做一個母親的「傷心筆記」。裡面是一個做母親的人,在挫敗中如何試著去跟一個成長中的兒子相處,如何去了解他這一代人。
  •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嗎?為人父母都該看看
    人生中三個階段,接受自己父母是個平庸的人,接受自己是個平庸的人,接受自己孩子是個平庸的人。之前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句話,覺得真實又扎心,大部分的我們,一生可能也就是個平凡人。我的孩子是神童嗎?「你哪裡平庸了?平庸又是什麼意思?」龍應臺問她兒子。他兒子回答:「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最後兒子問龍應臺:「你會失望麼?」相信很多父母的答案都是「會有點」。
  • 搶救34天後,河南初三女生不幸辭世:孩子的平庸,你願意接受嗎
    透過她的筆記,似乎能收穫一些答案。 你要有這個信心,你的孩子,以後錯不了!」 在面對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時,爸爸能夠以最輕鬆的態度站在孩子身後,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望子成龍」或許是潛藏於內心的一種意識或潛意識層面的欲望。
  • 家長們是否想過,孩子可能會很平庸,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源自網絡,侵權必刪然而,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孩子其實很平庸時,除了非常失望之外,又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呢?這可能會是很多父母的困惑。首先這裡梳理兩個思路:我感到非常失望,因為孩子很平庸。我感到非常失望,因為我對孩子有著很高的期望。第1種似乎是在責怪孩子,比如責怪孩子不爭氣?第2種似乎更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
  • 瑞思學科英語|龍應臺:「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選擇」
    據數據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100個家庭裡有90個家庭選擇給孩子報興趣班。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但是實際上,很多孩子都沒有按照父母希望的那樣發展,置身於人群中依然顯得有些「平庸」。那麼,面對孩子的「平庸」,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平庸"?最成功的人生,莫過於用自己的方式過
    教育理念往往都能代代相傳,也許此刻身為父母的你,也曾被自己的父母如此要求過。父母都對孩子有著極高的期望,他們盼望孩子能有更好的成就,"廚師"在他們眼裡太過平庸,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
  • 真正優秀的父母,是敢於接受孩子的平庸
    近日,知乎上有個熱度很高的問題: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這位家長覺得自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他不喜歡他的爸爸總是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但自己為人父母后,居然也開始對孩子產生急功近利的想法。這個問題在知乎引 8828 人圍觀,瀏覽量高達 300萬 +。
  • 從《親愛的安德烈》中看龍應臺的教育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龍先生(龍應臺)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作家,排開政治立場上來說,她的文字能給青春期的學子們以精神上慰藉,很多年輕人喜歡讀她的書,我也很喜歡。在每個人17、8歲最迷茫的時候,最適合讀龍先生的書。
  • 龍應臺:有效期內才是父母
    原標題:龍應臺:有效期內才是父母 穿著很新潮,塞著小肚子,後面寡出腰的部分還有一個刺青。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餚上也有刺青。兩個人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是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外國女孩時,她才8歲。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地畫出來。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人生是場馬拉松,你不必贏在起跑線上
    身為母親的她,在與孩子溝通和教育中,存在著未知與探索;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獨立人的龍應臺,有著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這些都與當代父母存在著極大共鳴。父母與子女關係、子女教育問題、父母自身價值等等,這些問題可能在每個家庭都被激烈討論過,也深深困擾著每位父母。今天,就讓我們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試著尋找答案。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有多少父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從這一角度來看,陳同學父母「鋌而走險」的行為可謂「用心良苦」。04作為父母,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嗎?相信很多父母衝口而出的答案是「不能」。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子女將來可以出類拔萃,我們都希望子女能超越自己的成就,我們都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怎樣的父母會不容易接受孩子的平庸?成就越高的父母,越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其實最成功的人生,是用自己的方式過
    聽到他的回答,小華突然覺得這個答案很耳熟,回想了一下,這不就是小時候父母灌輸給小華的想法嗎?這種教育理念還能一代一代的傳承?看來,這確實是中國的一種普遍現象。很多父母都有對孩子成龍成鳳的高期待,而不願接受孩子將來只是一個「平庸」的人。
  • 魯迅和龍應臺聯手給父母上了一課: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文/黎庶 在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讀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只覺得龍應臺文字細膩樸實。 當我為人母,再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它會觸碰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我才能理解龍應臺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旁,靜靜的看著華安用五歲的小手,慢慢去把一個蝴蝶結紮好。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不管是讀醫、讀商,不管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選擇任何一種職業,都離開不對於人性的最深刻的認識,這樣才可能讓自己的事情做得最好,也才知道自己存在的位置。文學用美,用想像,用文字的魔幻的撞擊力,最能夠使我們在平庸、忙碌、無暇思索的生活之中搶下一個慎思明辨的空間。
  • 孩子很「平庸」父母非常失望,這種迷局怎麼破?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負面情緒。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說「我們家寶寶哪哪哪不好,還沒趕上平均水平」——這樣的父母認為孩子達到自己的預想,明顯表現出對孩子的「失望」。當父母給孩子傳遞了「只和昨日的自己比」的價值觀時,我們的孩子才會自立、自信,不斷地進步。
  • 要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有多難?
    大多數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大多數父母自己笨鳥、聰明鳥都沒飛遠,就想下個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讓他們繼續替自己飛。大多數父母在一開始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未來一定會比自己優秀,他們會獲得更好的生存,取得更高成就,得到自己奮鬥終生也得不到的東西。假如,父母們付出了所有,孩子自己也盡了最大努力,可還是平庸,他們能接受嗎?
  • 每個平庸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成器的父母。
    「控制型父母」: 從孩子出生時,便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對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和限制,期望絕對的服從,並且不做解釋; 孩子能做的,就是在父母設計的劇本中愉快地扮演,一旦出格,便要遭到責罵或是懲罰。 控制型父母的一個典型心理特徵是:難以忍受子女離開自己的掌控範圍之內。 孩子似乎永遠都長不大,一舉一動,都需要自己的指點。 這類父母最常用的手法是,用獎勵與懲罰來塑造孩子的成長。 本質上卻是,以愛的名義,控制著孩子的人生軌跡。
  • 最不該在教育路上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最真實的鏡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成績,但只要父母做好家庭教育,讓孩子在家裡也熱愛學習,勤學苦練,孩子至少會不斷進步。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習慣,但只要父母擁有好的習慣,孩子就會模仿,用好習慣贏來一生的優秀。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品行,但只要父母給予孩子好的教育、好的教養,孩子就會擁有良好的品格。那些覺得賺錢最重要的父母,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貢獻給工作,以至於一次次缺席孩子的成長。
  • 如果孩子將來是一個很平庸的人,你會不會對他很失望?
    有沒有在某個瞬間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平庸的人,愧對於自己的父母,同理,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很平庸的人,你會不會失望呢?我有時會被這個問題困擾,看看龍應臺是怎麼回答他的兒子安德烈的這個問題的。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