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乎上有個熱度很高的問題: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
這位家長覺得自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他不喜歡他的爸爸總是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但自己為人父母后,居然也開始對孩子產生急功近利的想法。
這個問題在知乎引 8828 人圍觀,瀏覽量高達 300萬 +。
▲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很多人都跟知乎這位提問的題主一樣,明知道拿自己家孩子同別人家孩子比這種行為,於孩子於自己都不好,也會因此焦慮,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人是社會中的人,你身處環境中的一切都會影響你。
當初電視劇《小歡喜》大火時,有不少人表態,優秀的父母,就是要敢於接受孩子的平庸。
與其說平庸,不如說是「普通」。平庸帶著貶義,而普通是中性的。
美國比較心理學家裡查德所著的《正態曲線》一書中提到:
人們的智力呈正態分布——特別聰明和特別笨的極少極少,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而聰明的孩子也沒那麼聰明。
所以,其實是「你內心還無法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這個事實」。
針對這個問題,你可以先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你覺得自己是普通人嗎?
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自己普通,但僅僅這樣做並不能緩解仍想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的情緒。
那還可以怎麼做?這就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的意義。
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無天賦的孩子,只有不會發現天賦的父母。
孩子在 10-12 歲時(有些孩子更早),會進入高級技能發展階段,所以父母就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觀察孩子並發現他們的天賦。
究竟什麼是天賦?
天賦就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不需要通過特別的學習就能具備的能力,外在表現就是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時特別輕鬆,或者是總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或者是在做某件事時他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些都能說明這個人是有天賦的。
就像有媽媽跟我說,他家孩子比同齡孩子掌握的詞彙多,表達能力特別強,這就是天賦的表現。
科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但我們現在對天賦的理解,往往局限在「學術」方面。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就指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包括語言、音樂、數理、空間、動覺、人際和內省等等。
美國一位傳奇的攝影師「戈登帕克斯」,是好萊塢第一位黑人製片人、導演和主演,他創立了《精華》雜誌,並擔任三年主任編輯,被人評為天才詩人、小說家、傳記家。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極具藝術天賦的攝影師,卻未能上完高中。
▲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倘若他因自己沒有接受到正規教育而妄自菲薄,那他在藝術方面的天賦就會被埋沒。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的職業要麼需要原創,要麼需要人來做機器做不了的那部分,這都需要天賦的支持。
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你可以提前幫他發現他喜歡什麼、適合什麼。
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都來自當下。
比如:
別人家的孩子現在已經會彈鋼琴,而自己孩子卻不會。
別人家孩子現在在班上前十名,自己家孩子卻還在平均線上掙扎。
別人家孩子學畫畫一學就會,自己家孩子怎麼就學不會。
……
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別人家孩子 5 歲會彈鋼琴,說不定你家孩子 7 歲也能彈;別人家孩子小學班上前十名,說不定你家孩子初中後也能名列前茅;別人家孩子學畫畫一小時學會,說不定你家孩子一個星期之後也能學會。
著名教育機構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高考考了五次才考上北大,他曾在北大的畢業典禮上對他的同學們說:
我追了你們五年都沒有追上,往後你們五年做成的我可以十年做成,你們十年做成的我可以二十年做成,你們二十年做成的我四十年做成,如果這輩子都不能追上你,那我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康健,等到八十歲的時候把你們一個個送走我再走。
林語堂說,教育孩子,目光放得更長遠一點,你就不那麼傷心了。
目光放長遠一些,你會發現很多困擾你的事情都會迎刃而解,心態上會更平和。
陪孩子學習你想要他練就的能力
孩子在早年的時候,行為上很容易模仿父母,所以:
如果你想孩子作文寫的好,那你就跟他一起多讀書;
如果你想孩子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那你就和他一起學口語;
如果你想孩子成為一名畫家,那你就跟他一起學素描;
你想要孩子博古通今,那你就讀史書然後講給他聽;
如果你想孩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那你就減少自己平時發脾氣的次數。
家長要做孩子的依靠,而不是孩子的壓力來源。
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而不是孩子的教唆者。
你想要孩子擁有哪種能力,你就去陪他練習那種能力。
孩子的起點沒法改變,但起點之後的那條路如何走,卻是你和孩子共同決定的。
家長有怎樣的孩子沒得選,但用心教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去幻想那些理想的孩子,這個卻是每個家長力所能及的,且這個過程不僅是養育孩子,也是滋養自己。
適當跟孩子討論這個問題
有時候,大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充滿童真的孩子反而能從他的角度給你答案。
可以跟孩子交流一下自己的焦慮,孩子也許會給你提供更多思路。
孩子對大人的世界總是好奇的,他們喜歡問大人的事兒,還總是愛問「為什麼」,跟孩子討論此類問題也是給孩子了解大人生活的機會。
有些家長怕孩子年紀小,聽不懂這些道理,但事實正好相反。
天才作家 蔣方舟 曾在《圓桌派》中說過,她小時候鬧著要買玩具,但是媽媽不給她買,她便問她媽媽為什麼,媽媽說因為家裡沒錢。她緊接著問為什麼家裡沒錢,媽媽回答她,因為爸媽的工作能力不強,所以不能掙很多錢。
她知道了媽媽不給買玩具的原因後,就不鬧了。蔣方舟說,大人以為孩子聽不懂,其實孩子能理解。
▲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立刻做到接受自己孩子的普通是不可能的,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造成了傷害,你也可以像《請回答 1988 》裡,德善的父親那樣向自己的孩子道歉:「我也是第一次做家長,做的不好的地方,還請多多擔待」,這樣可以讓你和孩子的關係緩和很多。
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反覆不斷地刺激。每當對孩子的普通感到憤怒或焦慮時,你可以問自己一句:孩子盡力了嗎?
如果盡力了,就別再責怪他,也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