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滑洋
編輯 | 了不得
最近,一則新聞令人感動。
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績,湖南省文科第四名。
當晚,校長帶著老師,一行50來人坐著9輛車,抱著煙花浩浩蕩蕩來慶祝。因為要走30裡的山路,進村兒天都黑了。
村民們也跟過了年似的,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連路燈都沒有的村子,夜如白晝。
姑娘的父親說,自己一直在外打工,聽到成績時激動落淚。這是真正全村的驕傲,天大的喜事兒,值得這麼慶祝。
隨後,清華北大的老師輪番上演搶人大戰。網友們也盼著姑娘選個好專業,改變全家人的命運甚至福澤全村也說不定。
最終,鍾芳蓉因為喜歡歷史,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
小姑娘的家人沒說什麼,網友先站出來反對——
「考古?就業的時候分分鐘教你做人」
「這種家庭就應該報以後賺錢的專業」
「估計老師們都失望了,不是一個大富大貴的專業」
「農村家的孩子,亂填志願」
話裡話外,小姑娘做了一個不明智的決定。家窮就不配追求理想,賺錢才是硬道理。
且不說這個想法有多狹隘,主要是一竿子掀翻了太多人。合著鄉裡鄉親的慶祝都是有所圖?合著考古行業的人都要餓死?
面對質疑,鍾芳蓉回應稱:自己就是喜歡歷史和文物,同時也受到了樊錦詩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
樊錦詩,2019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1963年自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後,在敦煌研究所工作了40多年,被稱為「敦煌女兒」。
是真正的文物大家。
這則新聞之所以感人,在於這個女孩出身寒門,卻不慕名利,能坦蕩追求自己所愛。
她的父親在接受採訪時說,女兒從一歲開始,就由爺爺奶奶帶著,在學習方面從沒讓人操過心。女兒把錢看得很淡,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更開心。
窮人家的孩子,有時吃碗麻辣燙都覺得罪惡。她卻能幸福得如此踏實,令人羨慕。
這也是很多父母的疑惑:
家庭條件不好,缺少父母陪伴,為什麼一個留守孩子這麼棒?再反觀那些足夠「優秀」的父母,為什麼孩子卻那麼叛逆。
我曾經的一位來訪者媽媽,說自己和孩子爸爸一個企業高管,一個學校副校長,算是還可以了吧,但孩子就是「油鹽」不進。
不是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嗎?父母優秀,孩子不應該有樣學樣嗎?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但本質上並非如此。
這可能關係到父母以及身邊其他人對孩子的期待,而且這些期待可能會內化成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當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總是不盡人意時,他會失望,挫敗,自我懷疑。
父母優秀不外乎就是功成名就,名利雙收。
但從教育的角度,同樣的「優秀」,不同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
根據父母和孩子對於優秀的接納程度,一般可以分為這四種情況。
1.父母和孩子,都能接納彼此的優秀或者不優秀
孩子認為的父母是自己的驕傲,把父母當成自己的榜樣。
父母只對自己的專業領域提出高要求,不苛求孩子及家人。父母不把對自身的期待,投射到孩子上。允許孩子不如自己,也鼓勵孩子能夠做出自己的成績。
這種「接納」就是我們所謂的言傳身教,也是父母和孩子「雙優秀」的最好途徑。
2.父母接納自己的優秀,孩子卻不能面對諸多的期盼
對於父母過於優秀,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並且可能導致孩子自卑,認為將永遠輸給他心目中完美的父母。
孩子害怕努力,怕面對努力後依然失敗的結果。他也怕自己不夠努力,似乎這樣就不配做他優秀父母的孩子。
矛盾之下,孩子內心充滿挫敗感,無法認可自己。
這種家庭,如果父母「接納」的能力足夠強,充分給孩子自由,可能孩子也能慢慢接受自己。
由於父母的接納,也許等孩子長大後,他們能夠擺脫已經內化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3.孩子接納父母的優秀,父母卻不能接納孩子的平庸
我們常說「醫生家孩子總生病,老師家孩子成績差」,根源就在於此。
孩子能夠接納父母的優秀,也覺得自己可以不好,能夠看到父母和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必要一定要像父母一樣生活。
但父母覺得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憑什麼不優秀,會反思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還是孩子有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失望,本質上是對自己的失望。父母不能接納自己的不足,也不能接納孩子的不足。將失望的矛頭指向對孩子,就能緩解一些對自己的失望。
這類父母覺得自己夠優秀、有優勢,能替孩子作決定,掌控孩子的人生。
父母在不斷強調優秀、強調期待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反向形成。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獨立意志,迴避屈從權威的羞恥感,只能朝反方向努力。
4.孩子不能接受優秀父母帶來的壓力,父母也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父母對孩子失望,孩子也對父母失望。
也許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溫柔的媽媽,可是他擁有的是永遠替他做決定的「班主任」。
《變形記》中,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一無是處」,網癮、逃學、打架、高消費……
在潛意識的層面,這些孩子不敢優秀,他們只能用「足夠糟糕」來對抗父母的高期待。
優秀又忙碌的家庭,在一定層面上都會剝奪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孩子不屑於父母的優秀,因為父母的成績是自己的「情敵」,搶佔了父母本應給予自己的陪伴和關注。
所以很多父母孩子一見面就針尖對麥芒,雙方都痛苦。
之前看到過一個北大教授家孩子的經歷,別人都覺得他出身好,自帶光環,含著金鑰匙出生。
父母都是北大學子,留學歸來後回校任教。不僅父母優秀,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名校教授,清華北大、劍橋哈佛都司空見慣。
所以孩子不管怎麼努力,父母都覺得這是件很平常的事。孩子最後只考上了一所985院校,這對於他的家庭,也成了一件讓人丟臉的事情。
父母成了他的天花板,夠不到,也超不過。
他甚至沒有和父母談過心,當他的老師聽他「吐槽」完之後,他說:「老師,謝謝你,我從沒和父母傾訴過。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紆尊降貴聽我抱怨,每天都忙,哪有空聽我的煩心事。」
「取悅」父母是孩子的天性,有的父母能被一個吻取悅,有的父母能被一張成績單取悅,也有的父母只有穩坐年級第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才能取悅。
當孩子發現父母難以取悅的時候,他們最開始會加倍努力。
但隨著父母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高,取悅父母變得越來越難,孩子一想到父母的期待,就會聯想到父母嫌棄的眼神,失望的表情,索性就不再取悅,徹底放棄。
孩子會覺得,我的爸媽太優秀了,而我不夠優秀,不配被愛。
父母或者其他人給予的「高期待」,會內化為孩子對自己的期待。他們心裡住著的是一個完美父母,自己永遠會輸給這個完美的父母。
其實,很可能父母本身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小時候,他們做錯一點事就會被責罵,並且會被冠以「愛」的名義。
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否定、屈辱本身就是愛,能讓人上進。自己現在的成就,就是這種教育方法最好的證明。
所以對自己的孩子,他們選擇以同樣的方式「愛」下去。
優秀的父母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優秀像一個磁場,它會吸引來很多其他問題,無形中給孩子諸多壓力和期待。
那父母到底能不能優秀,該不該優秀?
答案是:我們可以做優秀的自己,但是沒必要要求孩子同樣優秀。
即使我們在某個領域很出色,但我們無法代替孩子長大,也不能代表我們替孩子做的決定就是正確的。
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所需要的愛,是濃度逐漸稀釋地退出。
《我是演說家》中,心理諮詢師賴佩霞,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的母親充滿哀傷,你敢快樂嗎?
她給出的答案是:可能這種快樂,形同一種背叛。我們寧願賠盡了自己的幸福,也不敢快樂。
父母優秀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眼睛裡的失望,可怕的是周圍形成「高期待」的氣場。
我們可以做一個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優秀、出色的個人,也應該做一個「剛剛好」的父母。
不管父母本身是否優秀,都應該保持與孩子之間的邊界,不入侵不破壞;有能力自得其樂,不依賴;能接納自己的好,也能接納孩子的壞。
我們當然應該做最好的自己,但這並不是為了逼迫孩子同樣優秀,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體驗。
作者簡介:滑洋,大成心靈學院創始人,中國海普斯諾動力催眠學院催眠師,資深心理諮詢師,國際認證臨床催眠治療師,親子關係PET教練,親子溝通培訓導師,《青少年學能提升訓練》教材編委成員,廣州公益心理諮詢巡迴導師,長期接受個人體驗與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