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了鍾美美喜提GQ封面的新聞。
雜誌上的他擺出酷酷的表情,撅著厚厚的嘴唇,眼神看過去格外靈動。
看到這條消息,朋友跟我吐槽:
這不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天生演技精湛,自家娃卻跟驢一樣,怎麼教都教不會!
曾經,我也有這樣的想法。可是孩子上小學後,我逐漸發現:
越是優秀的孩子,越是有一對不急於求成的父母。
就像鍾美美,幾個月前,他因為本色扮演「老師」一角在網絡上爆火。
面對人氣高漲的兒子,鍾美美父母沒有「把握商機」,逼他長大,賺快錢,甚至拒絕了一紙100萬的合同!
試問有多少家長有這樣的格局呢?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愛孩子,就是讓他自然而然地長大,不逼迫,不壓榨。
01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格局
有格局的父母,更懂得教會孩子愛與責任。
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則新聞:
因為一張「十年父子照」火遍全國的棒棒父親冉光輝,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家兒子,每天平均負重100多層樓,夏天裡一天要灌下20斤白開水。
貨物多,工作壓力大,他吃完晚飯常常要幹到凌晨才能休息。
因為長期保持一個姿勢,手指的關節都扭曲變形了。
孩子心疼他,想輟學幫忙,他卻說——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你好好讀書,考上一個好的學校,我們的幸福才會來!
靜潔在《父母的格局》一書中說: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視野,有廣度的胸懷,有厚度的理想。
比起眼前的勞累,有格局的父母往往更在意兒子的未來。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指向行進的方向。
好的父母往往把眼光放在更遠處:
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蕃,就有這樣的「大局觀」。
鍾南山讀大學時,奪得了男子十項全能亞軍,還打破了當時的男子400米跨欄記錄。
北京體委慕名找到他,說:「你來我們這裡做職業運動員吧!」
鍾南山有點動心,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運動員就像體育明星一樣,活在掌聲和光環中,收入也不菲。
他向父親問詢建議,鍾世藩卻說了這樣一番話:
「鍾家優良傳統有兩個,第一就是要永遠有執著的追求,第二辦事要嚴謹要實在。」
當時的鐘南山已經考上了醫學院,鍾世蕃正是不希望他半途而廢,旁敲側擊地提醒他。
因此鍾南山最終放棄了成為職業運動員的機會,也為日後成為醫學名家打下了基礎。
拘泥於眼前的蠅頭小利,很有可能毀了孩子的未來。愛孩子,千萬不要讓他變成「方仲永」。
父母的作用就是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一定要為孩子指明未來!
02
不揠苗助長,孩子才能飛得更高
越是成功的父母,越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因為一時的欲望揠苗助長,只會毀了孩子的下半輩子。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鬧得轟轟烈烈:
6年級小學生憑藉結腸癌研究獲獎,通過調查才發現,原來該名小學生的父親是研究員,兒子竟然蹭了父親的光環!
輿論發酵後,更多蛛絲馬跡浮出水面。
西南交大學生陳某某跟著父母掛名SCI論文、以成績造假騙取中科大保研資格的事件曝光。
關於科研造假,《半月談》雜誌調查寫道:
一位「985」高校的博士說,他曾撞見不少孩子在父母實驗室裡擺pose、錄視頻的場景,從選題、發明到寫論文不一而足,而孩子們的課題竟選得比研究生論文還難。
父母圖一時「光榮」,卻教會了孩子投機取巧、撒謊!究其原因,都是太過急功近利。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視頻,一個4歲的孩子曦曦開講座,教導成年人人生道理。
坐在臺下的成年人提出很多問題,他都能用雞湯一一解決。說實話口才還不錯,可這樣老氣橫秋的回答,真的令人有點疑惑。
視頻播到兩分半,一個女子問了一個關於「如何面對逆境」的問題,曦曦愣了愣,轉頭問他的爸爸「她在說什麼?」。
爸爸重新解釋了一遍問題,他依然沒聽懂,然後爸爸再次提醒:「她是問人生全是逆境怎麼辦?就是沒有順境。」
曦曦仿佛一下子想到標準答案,接過話講到:「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
這麼小的年紀,連三觀都沒有養成。卻被家長逼迫「背誦」出這些標準答案。
所謂神童,不過都是家長製造的騙局。
比起年少的功利,我更心疼這個孩子早早失去了童年,和如此美好的童真。
03
讓孩子強大,離不開這3個方法
林清玄說,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讓孩子強大,離不開這3個方法:
1.與其逼迫,不如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在生活中觀察孩子對事物的熱情,引導孩子的興趣,讓他找到自己喜歡並適合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 Daniel Pink曾在《驅動力》一書中,提出驅動力的概念:
我們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學習並創造新事物,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的內在需求。
擁有內驅力的孩子,不需要家長逼迫,就會堅持並取得成績。
2.幫助孩子摒棄誘惑,讓他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人的精力有限,為了更好地讓孩子提高,需要設定一個長期有效的目標,在實行過程中避免其他事物的幹擾,這樣堅持下來才有效果。
3.鼓勵、支持孩子,幫助他在目標實行各階段完成計劃
羅森塔爾效應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隨機挑選了一些人,寫了一份「最好發展前途者」的名單。
最後實驗的結果是,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並且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
家長通過鼓勵、表揚等心理暗示,可以幫助孩子樹立信念。比如彈小鋼琴,孩子每學完一節課,就告訴他「已經提高了5%」。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首先要做到避免焦慮,你的負面情緒很容易傳達給孩子,甚至摧毀他做事情的信心。
無論如何,找到孩子的興趣點,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進步,這才是重中之重,結果也更容易達到。
4.理解孩子,才是真正的愛
紀伯倫曾說過:孩子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他們借我們而生,卻並非從我們而來。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實在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一昧強加在孩子身上,而要尊重孩子的愛好。
樸樹父親是一名北大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他曾說到:我不懂音樂,但我尊重孩子的樂趣。音樂是他的生命,學術是我的生命。
懂得孩子,對孩子尊重,才是父母最深沉的愛。
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
我們留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展出本來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挖掘出自身潛能,也知道要讓自己的夢想成真,要用什麼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
擁有一對理解自己的父母,絕對是上天給一個孩子最好的禮物。
金星曾在節目金星秀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家長不能太急功近利,可以有目的的去塑造自己的孩子,要懂得發現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愛好,尊重孩子的習慣。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歷程,在父母羈絆下難以飛向更遠的天空。
放開手,讓他們活出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