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台州初中生來說,「學習」就是大家的生活主題。
學習,意味著起早貪黑,也意味著永遠望不到頭的習題、做不完的作業。
還意味著考試、競爭和排名,難題帶來的焦慮、失意帶來的眼淚。
中學君相信每個台州初中生都或多或少,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學習這麼苦,我們到底為什麼還要學習?
今天中學君來分享幾個不同國家孩子求學的真實故事。他們縱使國度不同,文化各異,但學習改變命運這條路卻無比相似,希望給各位正在面臨學習挑戰的台州初中生,一些動力和鼓勵。
「學習,不止為了我自己」
中國河南,商城縣觀廟高中。
在教育資源並不豐富的駝峰山區,這所有著1500名學生的高中,是當地如雷貫耳的名校,吸引了很多外地學生前來求學。
每天清晨,學生們都要在操場集合,齊聲高喊:「拼搏!成功!」
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對於無數中國學子來說,這樣的儀式感都如同一針強心劑,讓自己能夠鬥志滿滿地開始一天的學習。
這裡的孩子們更願意談論「成功」,而不是「獲勝」。
「在競爭中獲勝」和「在學習中成功」的微妙區別,看看孩子們的書桌,便能一目了然。
韓文昕,是這座高中的文科年級第一。她的書桌上,看不到「戰勝同齡人」「闖過獨木橋」的字樣,而是一張與父母「對話」的小紙條: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今天我一定會努力(上午)!
爸爸媽媽,上午我用功了!下午我會更努力(下午)!
每當撐不住想要放棄的時候,看到小紙條,想到父母,就能爬起來,忘掉疲憊,「更加努力學習」。
她的父親,靠著在建築工地搬運石塊的工作,供她讀書學習。
這份體力活的收入並不高, 但為了女兒能上大學,父親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父親也深知「學習改變命運的道理」,想讓孩子通過學習能夠換一種不一樣的人生。
當然,在中國有太多太多像韓文昕一樣的孩子,能夠心無旁騖的學習,都是家庭、社會和國家在他們背後奮力地託舉。
而在這樣的託舉之下,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回報家庭、學校、故鄉,乃至為國家創造更好的未來。
「我不喜歡學習」
在韓國江南區的大峙洞。
深夜最閃亮的一個地方,但由這些花花綠綠的霓虹燈牌裝點的招牌背後,是開設到深夜的輔導班。
街道兩邊的每棟大樓裡,少說都有三五家輔導班,最多的甚至有十家。
「只是為了學習這一個目標,成千上萬的學生聚集在這裡。」
這裡的輔導班教學質量高,讓大峙洞成為了韓國房價最貴的區域之一。
晚上10點,學生們陸續放學,坐上回家的班車。
現在的他們,已經在輔導班上了兩三個小時的課。可仍然在回家的路上,在晃悠悠的車上,聽英語做習題,絲毫不得鬆懈。
回家之後,仍然要繼續寫作業,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到休息的時候,常常都到了凌晨一點。
令人意外的是,這樣滿滿當當的日程,並不是高中生的專利:在大峙洞的輔導班大軍裡,奮戰到深夜十一點、十二點的小學生並不少見。
這麼拼命,是因為喜歡學習嗎?
聽到這個問題,一位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女生,斬釘截鐵地給出了否定答案:
「我不喜歡學習。」
「是必須要學才學的,因為要去好的大學啊。」
允葉媛,就讀於韓國益山市某初中的初三。
乍一看如同千千萬萬普通初中生一樣,每天過著學校與家兩點一線的生活。但是為了考上私立高中,她付出了我們不敢想像的努力。
每天學習超過10小時,凌晨2點依舊埋頭奮筆疾書,在這個點睡覺實在是「奢侈」。
教科書熟悉到閉著眼睛都能寫下來,並且默寫一遍就是2,30張A4紙正反面。
手實在是太疼了怎麼辦?用橡皮筋把手勒住,就算手指沒有力氣也可以靠手腕進行書寫。
困到不行的話,只能偷偷喝背著媽媽藏起來的咖啡驅趕睡意,最多一天喝掉5、6罐。
葉媛有個醫生的夢想,為了考上醫科大學,就一定要先努力考上升學率高的私立高中才可以。而現在為了考上私立高中,每天睡眠不足3小時。
雖然她在自己的學校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次次考試全校第一,但心裡十分清楚:自己真正的對手是在學校外,是在「首爾」這種大城市。越是大的城市中,教育資源就越是集中,生源也愈發優秀。
她不敢有一絲鬆懈,在課餘之時還開始自學高中課程。相對於大城市中那些已經學習完高中課程的孩子們來說,現在才剛剛開始的她已經很晚了。
甚至有7.5%的韓國高中生從小學開始就學習高中英語與數學課程。
即使自己如此努力,但是心中卻對未來越來越沒有信心,因為「一想到自己要和大城市的那些孩子們競爭,就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
不滿足於現在的家境甚至可以說是厭惡,葉媛更加拼命學習,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縮短與夢想的距離。
高壓的競爭環境,不僅讓韓國學子走進了形形色色的輔導班,還催生了一種特別的「出租屋」:
考試院。
昏暗的小房間裡沒有窗戶,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張書桌、一面書櫃。
陳設十分單調,但住在這裡的學生們,只要能夠有一方天地可供學習,也就沒什麼不滿足了。
考上好的大學,得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過上舒適的生活……想要過上夢想中的人生,學習幾乎是唯一的途徑。
中國高考是「一考定終身」制,平時考試的排名只是作為參考,不會真正影響到後續高考成績,憑藉著高考超常發揮一躍龍門的學生也大有人在。
而韓國則與中國不同,平時每次稍微重要一些的測驗都會被記錄下來,對於後續參加各個學校的招生都會有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排名只是下降了2-3名而已,但是卻會如此傷心。
拼命學習,是為了不在競爭中被淘汰、成為同齡人中的「失敗者」。
更是為了在不確定的未來裡,過上想要的生活。
沒有學習,人生沒有可能性
印度新德裡,貧民窟。
髒亂、狹窄、貧窮,一切都與現代化的城市景象格格不入。
貧民身份,不止代表著物質的匱乏,還意味著身份「低賤」:
處在種姓制度最下等的「達利特人」,被認為是「骯髒的」「不可接觸的賤民」。
印度有超過2億達利特人,佔總人口的16.6%。
他們中的許多人,祖祖輩輩都遭受著社會的歧視,做著最苦、最髒、最累的工作,拿著微薄的收入,居住在擁擠破敗的房子裡,度過一生。
就在這仿佛不見天日的貧民窟裡,卻有一間狹小但整潔的教室。
攝像機是無法在這裡找到理想角度的,連老師都貼在黑板前,幾乎轉不開身。
對於擠在這裡的10個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可以學習」更珍貴的存在了。
他們的父母,寧肯餓肚子,也要節衣縮食,供他們讀書學習。
環境昏暗、悶熱,小小的窗外就是嘈雜的街道。
但教室裡沒有一個人犯困和走神,每個人的眼睛裡,都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學習,意味著希望,意味著一個有可能的未來。
儘管出身卑微貧窮,這些達利特人的孩子,卻在小小的年紀,顯示出成熟而睿智的思考。
他們深知,學習對一生都意義重大,不僅為謀生,更事關生而為人的尊嚴。
知識充實頭腦,更是內在的武裝,讓人在殘酷的生活面前,不必輕易屈服。
在與生俱來的不公平面前,這群被冠以「不可接觸賤民」頭銜的孩子,沒時間抱怨。
貧民窟裡,他們竭盡所能地守護著希望的綠芽:學習。
學習,就是未來。
為了升學和證書,為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能夠爭取到一席之地。
為了父母不再如此操勞,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尊嚴。
為了不被快速前進的時代拋棄,為了成為更好更完善的自己……
對於處在學生時代的孩子們來說,廣闊的未來還未展開,學習就顯得更加重要。
學習的終極目的,是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