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偉:貴報深情,永駐心田|創刊70年·我與《貴州日報》徵文

2020-12-20 天眼新聞

鄭建偉 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義烏市作家協會理事。有文章散見《上海文學》《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日報》等報刊。

1992年與《貴州日報》結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

那時,遠在重慶市綦江縣的表妹考上了貴陽鐵路司機學校,一次她乘火車回家,途中無意順帶了一張《貴州日報》閱讀。在我去她家玩時,所見那張《貴州日報》上,正好刊發有出色的「婁山關」文學副刊,通過閱讀,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張有著濃鬱地方特色的報紙。

那個時候,在報刊信息數位化還沒有正式實施的年代,想看每一期完整的《貴州日報》有點困難。無奈我就只能在偶爾空時,去當地的圖書館零星翻看一些比較喜歡的《貴州日報》副刊。

雖然那時我已在某些小報刊上發表過一些「豆腐塊」,可是作為業餘文學青年,才疏學淺,內心卻沒有膽量和勇氣向《貴州日報》投稿。

直到後來數字電子報開始網上閱讀上線,能在電腦上及時查閱《貴州日報》相關版面和最新文章,我便又瘋狂地愛上了《貴州日報》。

後來因看「婁山關」文學副刊多了,特別是每次閱讀《27°黔地標》文化周刊「詩歌專頁」上的作品,都會讓我瞬間熱血沸騰,於是,趁著休息的日子,我用心寫了一首詩歌,按照報紙上的郵箱投了出去。

在經歷了一段忐忑不安的等待之後,帶給我意外驚喜是我的詩歌《回歸》在2013年2月8日的「婁山關月」上順利發表了。心中一陣欣喜。

2015年11月21日,我的詩歌《貴陽之美》,再次出現在《27°黔地標》文化周刊的「詩歌專頁」上。這讓作為外地作者的我,再次為《貴州日報》這張充滿詩情和海納百川的博大文化胸懷而稱讚。

如今,在我的電腦裡,我珍藏著這兩期刊發我作品的《貴州日報》的版面圖,它是見證我在文學成長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

從2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到後來留下我在《貴州日報》文學道路上蹣跚起步、艱苦跋涉的腳印,無形成就了我如今在文學創作道路上所收穫的一些小小成績。《貴州日報》編輯老師們真誠地指導和點評,會一直銘記在我的記憶深處。

值此《貴州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謹以一名普通作者和熱心讀者的崇高敬意,恭賀「貴報」越辦越好,成為廣大讀者和作者共有的心靈樂土和精神家園!

《貴州日報》創刊70周年系列活動之——我與《貴州日報》徵文」啟事(點擊查看)

文/鄭建偉

刊頭製作、相框設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吳浩宇

文字編輯/李纓

視覺實習編輯/楊簡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宋豔華:有您,旅途不再遙遠|創刊70年·我與《貴州日報》徵文
    我是從深圳追隨著愛情來到貴州的,六枝特區在我的夢境中從未有過,當我來到這裡安家落戶時,我有過失落和彷徨。在我從教的生涯裡,辦公室的《貴州日報》走進了我的視野。特別是副刊「婁山關」,上面的文章可以說是散文中的精品,讀之愛不釋手。這樣還不過癮,有時趁人不備乾脆就悄悄收藏。
  • 劉傑:兩張全家福上了《貴州日報》一版|創刊70年·我與《貴州日報...
    講述人劉傑,貴州湄潭人。30多年來鍾情於寫新聞和文學創作。在《貴州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報》等媒體發表文字百萬字。獲得國家二級體育健身指導員。現在南明區政府機關工作。2008年8月24日,《貴州日報》在一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改革開放30年影像——老照片·新貴州(引題),跨越23年的全家福(主題)》的報導,文章配發了相隔20多年的兩張《全家福》照片。這應該是《貴州日報》自創刊以來,第一次在頭版刊登老百姓的全家福照片,而且是一次就刊發了兩張。
  • 我與《法制日報》的不解之緣
    □ 法制日報創刊40周年徵文·我與法制日報細細想來,我與《法制日報》結緣已經20年了。工作中因有了《法制日報》而踏實,生活中因有了《法制日報》而安定。祝《法制日報》越辦越好!我喜歡讀報是從上初中開始的。那時父親在鄉食品站工作,星期天,我去他辦公室玩,看到報架上有《山西日報》《忻州日報》《參考消息》等報紙,我便拿過來津津有味地讀起來,不知不覺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
  • 與共和國同行 在新時代閃耀 ——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
    2019年是《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創辦之初的《光明日報》曾經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機關報,後發展為由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聯合主辦。
  • 貴州各民主黨派省委紀念"五一口號"發布70周年
    站在70年的時間節點,貴州各民主黨派省委專門制定方案,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重溫光輝歷史,進一步引導貴州省各民主黨派廣大成員傳承「五一口號」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
  • 溫州日報創刊70周年| 洪水平,最早的報頭出自他的手筆
    溫州日報創刊70周年| 洪水平,最早的報頭出自他的手筆 2017/03/17 09:59 來源:溫州日報 編輯:程瀟瀟 瀏覽:1998
  • 人物 | 盲人英語教育家鄭建偉
    2006年,鄭建偉從一所特教大學畢業,和許多視障人士一樣,他進入了一所中醫院針灸科做按摩醫師。但作為一名視障者,他無法擁有醫生資質證明,工作的待遇也無法與自身的能力匹配。於是在三年後,他決定改變,繼續追尋之前的夢想,讀研究生。
  • 我與河南日報70年|老報業人寄語河南日報:一生相隨 情重如山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七十年歲月變遷,與新中國同齡的河南日報在2019年6月1日迎來了70歲生日。從創刊到現在,王德佑談及《河南日報》感情深厚,「我高中沒畢業就進入報社,在這裡工作,在這裡吃住,報社就是我的家。直到現在,我每天都還看報紙,先看標題,然後再決定什麼新聞現在看,什麼新聞隨後看。
  • 《貴州文史叢刊》創刊40周年,聽聽錢理群等全國學者如何評價
    錢理群、沈固朝、王金會、劉江、田文軍、王本朝、藍勇、歐陽禎人、高文強、張曉芝等省內外專家學人,以及《貴州文史叢刊》學術委員會部分委員、編輯委員會委員,《貴州文史叢刊》省內外部分作者、新老編輯,本省部分社科期刊代表等70餘人共聚一堂,回顧歷史足跡,推進期刊建設,共議核心期刊創建之道。創刊於1980年的《貴州文史叢刊》,是改革開放以後我省率先創辦的學術期刊之一。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1970年   1月 由於大批人員下放到"五·七"幹校,採編力量薄弱,本報主要刊登新華社訊和轉載《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以下簡稱"兩報一刊")社論、評論及文章。這種狀況持續了兩年多。   1月27日 姚文元批示同意撤銷光明日報駐各省市區記者站。
  • 《貴州文史叢刊》創刊四十周年系列活動舉辦
    12月18日,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在貴州師範學院舉行《貴州文史叢刊》創刊四十周年發展研討會和紀念大會。錢理群、沈固朝、王金會、劉江、田文軍、王本朝、藍勇、歐陽禎人、高文強、張曉芝等省內外專家學人,以及《叢刊》學術委員會部分委員、編輯委員會委員,《叢刊》省內外部分作者、新老編輯,本省部分社科期刊代表等70餘人共聚一堂,回顧歷史情懷,推進期刊建設,共議核心期刊創建之道。
  • 澳門日報舉行酒會隆重慶祝創刊60周年
    ,隆重慶祝創刊60周年。8月15日,澳門日報在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舉行酒會,隆重慶祝創刊60周年。中新社發 鍾欣 攝  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特區代理行政長官陳海帆、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張榮順、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葉大波、解放軍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周吳剛、澳門日報社長陸波等主持了酒會開幕式。
  • 70歲的瀋陽日報 記錄了一座城市的歷史和繁華
    石沛田說:「我退休前是瀋陽市塑料三廠的一名員工,也是瀋陽日報的忠實讀者,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我就成了瀋陽日報的通訊員,在瀋陽日報上發表過不少作品。發表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7年12月20日見報的一首詩,那是我為瀋陽日報創刊39周年特意創作的。見報的詩經過當時的瀋陽日報總編輯劉黑枷同志修改,他是讓我永遠尊敬的老師,讓我受益匪淺。」
  • 70年崢嶸歲月丨我與三峽日報
    三峽日報社70年來堅持「艱苦奮鬥,爭創一流」,今後仍需與時俱進,堅持、完善和發展「宜昌日報現象」,實現新聞宣傳、人才培養、經營產業加快發展的新突破。弘揚「宜昌日報現象」應該是對報社創刊70年最好的紀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有責任讓花場河青春永駐」
    12月18日9時許,在澄邁縣福山鎮花場村,花場村委會委員、同時也是花場河管護員鄧惠文拿著一個垃圾袋和一根長夾子,一邊巡河,一邊高興地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  此時,村裡有婦女兒童來到河邊散步、晨練,幾名男子架起魚竿悠哉地釣魚。  看到這一幕,鄧惠文有些感慨。2001年,她嫁到花場村,花場河在她眼中是條美麗的河流。
  • 20世紀40年代——《大眾日報》創刊前後的影響
    《大眾日報》創刊號儘管只有一半套紅,但在1939年元旦清晨五點四千份報紙即全部印完。裝訂工人馬上包好,交通員張之佩頂風冒雪送到王莊報社,報社的同志早已起來等著看第一張報了。營業部的同志迅速把報分送給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領導同志以及所屬各部門及外村所駐單位。
  • 我與法治日報|我與《法治日報》的三個「第一次」
    □ 豐建平在《法治日報》40周歲生日之際,作為引領我走上寫作之路的全國第一法治大報,我將與她所結下的3個「第一次」記錄下來,作為奉獻給這位「良師益友」的禮物。第二天,《法制日報》社區版又以《摸底先期預防需求,對象不同課程各異》為題刊登了一篇;沒過幾天,我與姜東良又共同採寫了一篇《膠州檢察院設立愛心基金——幹警一天一元幫扶濟困》的稿件,刊發於10月13日《法制日報》政法版。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能在全國第一法治大報上連續發表3篇文章,這在基層檢察院是很少見的。在我受到莫大鼓舞的同時,也引起了領導的注意,更是激發了我寫作的熱情。
  • 柬埔寨第五家中文報紙《高棉日報》正式創刊
    新華網金邊11月2日電 柬埔寨第五家中文報紙《高棉日報》2日正式出版發行,柬埔寨參議院主席謝辛、首相洪森、國會主席韓桑林分別籤發賀詞和賀信,對中文《高棉日報》創刊給予高度評價。謝辛、洪森通過賀信表示:「目前,柬埔寨華人已達到一百多萬,華人在柬埔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希望中文《高棉日報》能「全面見證柬埔寨社會發展步伐,為柬埔寨國家提供一個對外交流平臺與形象推介窗口」。
  • 湖北日報,70歲生日快樂!
    《湖北日報》是我的良師益友,給我知識,給我信心,給我力量,伴隨著我一路櫛風沐雨,共同成長。創刊至今,我都在湖北日報學習、工作和生活。我與《湖北日報》共同度過了70個春秋,留給我深深的記憶和感動。對祖國無限忠誠,對家鄉飽含深情。2008年,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發起的「改革開放30年·影響湖北30人」頒獎儀式上,聶海勝深情表白:「我是湖北人民的兒子,家鄉人民哺育了我,我一定繼續努力。」2009年,受聘湖北日報形象人物後,每逢重大時間節點,聶海勝總是通過湖北日報向家鄉父老送來祝福。
  • 「影」盡貴州70年!貴州攝影70年70人優秀作品展在貴州大學開展
    或記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的輝煌成就,或展現多彩貴州的美麗風光,或見證貴州發展的精彩瞬間,或呈現貴州攝影藝術的創作實力,12月17日,由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指導,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師範學院、貴陽學院聯合主辦的「多彩視覺:貴州攝影70年70人優秀作品展」,在貴州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