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貴州省文史研究館《貴州文史叢刊》創刊40周年發展研討會和紀念大會在貴州師範學院舉行。錢理群、沈固朝、王金會、劉江、田文軍、王本朝、藍勇、歐陽禎人、高文強、張曉芝等省內外專家學人,以及《貴州文史叢刊》學術委員會部分委員、編輯委員會委員,《貴州文史叢刊》省內外部分作者、新老編輯,本省部分社科期刊代表等70餘人共聚一堂,回顧歷史足跡,推進期刊建設,共議核心期刊創建之道。
創刊於1980年的《貴州文史叢刊》,是改革開放以後我省率先創辦的學術期刊之一。該刊一直致力於貴州文史的發掘整理、貴州文化特點的分析研究,刊載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獻與研究文章。刊名雖冠以「貴州」二字,但並非裹足一隅,所刊文章中有相當部分是全國性的學術問題。創刊40年來,《貴州文史叢刊》立足貴州本土,面向全國和世界,從文史哲、科技、教育、曆法、民俗、藝術等多學科探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後刊發4000多篇各類文史研究論文、文獻整理成果,聯繫了海內外一大群專家學者,為研究中華尤其是貴州歷史文化以及貴州文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文史學界、人文社科期刊界佔有一席之地。
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館長、《貴州文史叢刊》主編王茂愛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貴州的文化建設成就巨大。可以說,在貴州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貴州文史叢刊》深度參與,並擔任了重要角色。」
貴州師範學院黨委書記石培新在會上表示,館校合作初衷就是挖掘傳統文化的育人可能,通過文史館的資源和平臺對貴州師範學院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將其轉化成高等教育的教育資源,融合到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中。
會上,貴州省文化研究館名譽館員、《貴州文史叢刊》學術委員錢理群發言,他希望借紀念大會重新思考地方文化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希望貴州的文化能與經濟齊飛,希望貴州學人永遠心懷獨特的貴州自信。省文史館原館長、《貴州文史叢刊》原主編顧久,省文史館原副館長、《貴州文史叢刊》原主編史繼忠,以及省內外專家代表也先後做了發言。
當下,《貴州文史叢刊》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歷史上曾一度進入社科核心期刊行列。為助力《貴州文史叢刊》進一步成長為全國性的名刊、大刊,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貴州文史叢刊》創刊40周年發展研討會上,該刊編輯部主任王堯禮簡要報告了該刊的發展簡史和現狀,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副主任、教授沈固朝,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副編審、文藝學科執行主編王金會,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歷史學科副編審劉江先後發言,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貴州文史叢刊》學術委員、武漢大學教授歐陽禎人、高文強,《貴州文史叢刊》學術委員、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王本朝等與會專家,以及省內外同行期刊負責人集思廣益、獻計獻策。
活動期間,省文史館編印的《四十年來文與史——<貴州文史叢刊>創刊四十周年紀念集》《<貴州文史叢刊>四十年總目》也面世首發。陳祖武、葛兆光、毛佩奇、吳光、羅時進、張新民、王本朝、何宗美等學術名家撰述學人寄語。
創刊40周年專家學者這樣說——
顧久(省文史館原館長、《貴州文史叢刊》原主編):當《貴州文史叢刊》創刊40載之際,我仍真誠希望這份已屆「不惑之年」的刊物,能成為文化老人們——特別是貴州文化老人——發表其學術意見的重要平臺;成為中青年學人——特別是探索貴州文史的中青年學人——走向學術成熟的可靠津梁;成為省內外學者——主要是貴州的或關心貴州的學者——研究文史的堅實陣地。從而,使貴州的歷史文化更豐滿動人,更能啟迪後昆。
張新民(省文史館館員、貴州大學教授):我自己既是《貴州文史叢刊》的長期撰稿人,也是忠實閱讀者,編輯部寄贈的每期刊物一到,都如同故交舊友重逢。由於有了與《貴州文史叢刊》長期交往的深刻記憶,《貴州文史叢刊》40年來不斷成長和發展所走過的道路,實際也與我個人40年來學思變化所留下的足跡同步,因而我清楚地知道幾代人為辦好該刊付出的心血,了解他們持守嚴正學術立場並持續發展的不易。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我也是目睹幾代人歷盡艱辛,親見他們創辦刊物之不易,了解許多重要微妙細節的歷史見證人。
《貴州文史叢刊》自創辦以來,國內著名大家如譚其驤、陳子展、羅章龍、蕭乾、趙景深、張畢來等,都先後賜稿揭載於該刊,日本學者岡田武彥、原田鍾成、湯本國穗等,也都有重要文章刊發於《貴州文史叢刊》。
史繼忠(省文史館原副館長、《貴州文史叢刊》原主編):顧紹炯、覃雨甘把他們多年的研究寫成文章在《貴州文史叢刊》發表,著名學者傅振倫、蕭乾、張朋園、張畢來、謝孝思等也給《貴州文史叢刊》賜稿。據統計,1980年至2000年,《貴州文史叢刊》共發表2400多篇文章,其中有146篇文章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轉載。《貴州文史叢刊》推動了貴州文史研究,活躍了貴州學術空氣,而且成就了一批專家學者。
編者是溝通作者、讀者的重要紐帶,對文章作較大修改一定要與作者商量,出刊後要多聽取讀者的意見,使作者、編者和讀者形成一個「朋友圈」。陳福桐老先生身邊就有許多作者,在他的啟發下,黃萬機潛心「沙灘文化「,張新民努力鑽研方志學;龎思純原先是位中學教師,在他的啟發下走上文史研究的路,著有「六千舉人、七百進士」的專著。
黃萬機(省文史館館員、省社科院研究員):記得有位南京大學文科碩士生剛畢業,準備報考該校博士生,寫了一篇論文寄來,希望《貴州文史叢刊》採用,我看後覺得質量還行,推薦編輯部並及時發表。因這篇文章的發表,該生不經過考試,直接保送為南京大學文科博士生。畢業後回黔在某大學任教,現已評為教授,擔任某學院領導職務。
張祥光(省文史館館員、貴州師範大學教授):40年來,《貴州文史叢刊》登載學術文章數千篇,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貴州地域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對該刊有深厚的感情。
2005年,受《貴州文史叢刊》編輯部之聘,我成為不佔編制的編輯。《貴州文史叢刊》在早幾年已聘黃萬機先生為不佔編制的編輯,我是此類編輯的又一人,從此我與該刊的關係又進一步。編輯部分配我看歷史類來稿,每周開一次審稿討論會。10多年來,審改用稿數百篇,不少文章為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所複印。見到我編審的稿子刊登後得到學界肯定,甚為欣慰。
林建曾(省文史館館員):《貴州文史叢刊》不僅幫助貴州學人刊發論文,還進一步啟發貴州學者的思路,多次組織學術研討會,如紀念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研討會、丁寶楨研討會都開得很成功,既宣傳了貴州,也充分展示了貴州學人的實力。
也正是此類學術會的召開,促使一批貴州學人脫穎而出,貴州本地的學術隊伍從此形成並且不斷發展壯大,在國內亦形成一定的影響,而《貴州文史叢刊》也已經成為貴州人文社科的一塊重要陣地。
譚佛佑(省文史館館員):學術叢刊四十年,黔中學術繡華箋。金聲勁奏鉤玄調,玉振平和提要篇。館宿精書青汗紀,鴻儒翰墨藝英研。春秋一統三才合,寶典勳輝椽筆端。
龎思純(省文史館館員):回顧往事,我感慨不已。在我奮鬥的40餘年間,其中的甘苦難以言表。然而毋庸諱言,我從迷茫到治學,從挫折到有所建樹,無不與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及《貴州文史叢刊》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貴州文史叢刊》是我治學之始,是我研究貴州歷史文化的開端。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無不得益於恩師陳福桐的教誨和文史館學術氛圍的薰陶。如今我韶華已逝,老景己降,但銳氣不減,壯懷激烈。我將一如既往,為弘揚貴州歷史文化而傾盡心力。
文、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相康 實習生 曹芳芳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編輯/趙相康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