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上古史選題分析
——以博、碩士論文、《文史叢刊》及《史原》為切入點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術傳統悠久、氛圍濃厚、人才輩出。該系的博、碩士論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臺灣地區學者的研究傾向,向來為大陸學者所關注。臺大中文、歷史兩系會在每年的優秀博、碩士論文中擇優予以鼓勵刊印,形成《文史叢刊》系列叢書。此外,臺大歷史系主辦的主要刊登本系研究生論文的《史原》雜誌,亦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重要學術刊物。
隨著兩岸學術交流的頻繁,臺大歷史系的博、碩士論文,《文史叢刊》、《臺大歷史學報》和《史原》雜誌,越來越容易為大陸學者了解、引用。臺大歷史系素來以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特別是上古史(先秦秦漢史)的研究著稱。關注該系上古史博、碩士選題比例及變化情況,同時結合《文史叢刊》的選刊情況作一整理,可以對臺大歷史系上古史研究的指導思路,有所了解。分析《史原》雜誌對上古史論文的刊登情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臺大歷史系對該領域學術前沿的判斷和把握。
根據臺大歷史系提供的目錄顯示,截止2011年,通過答辯的博士論文共計110篇。中國古代史68篇,佔全部博士論文的61.82%,足見中國古代史在臺大歷史系的重要地位。上古史論文18篇,佔全部論文的16.36%,佔中國古代史論文的26.47%。其中明確為先秦部分的論文3篇、秦漢部分6篇、貫通先秦秦漢9篇,從數量上看來,以通貫性的選題更為人所青睞。(表格1)
分析時間及選題類型,自1960年逯耀東先生的博士論文以來,臺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的選題一直保持傳統史學的研究習慣,關注政治史、制度史、史學史等。隨著大陸地區出土文獻的不斷湧現,臺大歷史系也相應地出現一些以此為研究對象的文章,但數量有限,且並不將題目鎖定在出土文獻本身。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或許受到西方史學思潮的影響,臺大歷史系的中國古代史專業的選題,越來越打破傳統的史學領域分區,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了跨領域研究。較為明顯的標誌是,1999年李建民的《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將逐漸興起的醫療史或所謂「新社會史」的風氣引入上古史的研究。在此風氣帶動下,中國上古史研究開始多方面向,諸如「醫療與政治」,有金仕起:《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2003年);「物質文化」,有洪進業:《具象與抽象——從形制到觀念的秦漢服飾之研究》(2003年)。正是這些研究的湧現,使得新的研究路徑得以開拓。即令是一些看似較為傳統的題目,也試圖從新的角度切入,如鄭愛蘭:《商周宗教與藝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從器物圖像之「物」看上古巫術與宗教的意識形態》(1999年)。經由不同領域、不同專業之間的積極互動,以及對於傳統史學題目的新發掘和改造,臺大歷史系上古史方向的博士論文選題,向著多元化邁進。
臺大歷史系碩士論文的數量遠多於博士論文,在題目選擇上,更為精專,往往就一個非常明確的主題進行窄而深的研究;而且問題意識往往限定在歷史學範疇內,較少採取跨領域、跨專業的態度進行研究。與博士論文一致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思路與新題目大量湧現。根據臺大歷史系提供的目錄,並參考臺大歷史系、圖書館所能見的論文,1952-2011年,臺大歷史系共有577份碩士論文通過答辯。其中可準確確定為中國古代史論文336份,佔全體碩士論文的58.23%,仍表現出中國古代史學科在臺大歷史系的優勢地位。上古史方向77份,佔全體碩士論文的13.34%,佔古代史論文的22.92%,略低於博士論文。先秦史、秦漢史及貫通先秦秦漢的選題分別為35篇、32篇和10篇,與博士論文不同,通貫性的題目並不太受青睞。(表格2)20世紀70-80年代,有一些研究商周銅器器形和紋樣的論文,其研究思路與歷史學不同,更傾向於考古學或藝術史。這是因為這一時段,臺大歷史系的碩士生培養分為歷史組和藝術史組,這一類的論文即由藝術史組的教師指導。自藝術史組獨立成為藝術史所後,碩士論文中即不見此類型選題。2000年以後,一些碩士論文的選題嘗試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其視野和眼光極富啟發性。如胡川安:《由成都平原看中國古代從多元走向一統的過程——一個社會史的分析》(2006年),綜合利用考古學和歷史學資料,從成都平原由多元走向統一的過程中觀察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李修平:《黃河與長江之間——周代南陽盆地的政治支配與物質文化》(2010年),也表現出類似的研究取向。一些題目立足於傳統史學的研究範疇,卻呈現出嶄新的問題意識,也值得關注。如劉曉芸:《秦漢時期地方官吏公務旅行之研究》(2006年),利用簡牘資料觀察帝國基層官吏的日常公務;黃瓊儀:《漢畫中的秦始皇形象》(2006年),利用漢畫和文獻資料討論秦始皇的形象;遊逸飛:《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2009年),探討天下觀在早期中國的形成、變革和發展的歷史過程。這些論文都提出了不同於傳統史學的問題,而且在材料利用上,力圖將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結合,選題視野開闊,論證方式多元,表現出相當的創造性和學術勇氣。
縱觀臺大歷史系古代史專業的選題原則,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傾向於將上古史、中古史區隔開來,只在上古史、中古史內部考慮貫通研究問題。這一特點,在博士論文選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博士論文選題中,幾乎見不到諸如「漢晉」、「漢唐」的字樣,反映出臺大歷史系古代史培養的特色及研究旨趣。
以時間為標尺進行考察,臺大歷史系的中國上古史博士、碩士論文的大致分割斷限可以確定在20世紀90年代。此前論題選擇較為傳統,此後選題逐漸呈現跨學科的多元化特色。特別是2000年以後,選題更為新穎,新的社會史、政治史的研究視野和思路大量湧現,異彩紛呈。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儘管臺大歷史系的博士、碩士論文選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現了多元化的變化,但是傳統的史學研究領域和研究理念依然為博士、碩士研究生所青睞。一些論文結合出土材料在傳統的社會史領域進行發揮,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推進成果。如劉欣寧:《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2006年),在充分結合中日先賢對中國古代繼承制度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利用《二年律令·置後律》對漢初的繼承制度作了翔實的考證,填補了睡虎地秦律到《史記》《漢書》的文獻記載之間的空白。這表明,對一些傳統史學問題,進行全面的梳理、討論,並試圖從新材料的角度加以推進,是可行的作法。
臺大《文史叢刊》首次出版於1962年1月,截止2012年5月,共出版論文142篇。其宗旨即刊發臺大文學院中文、歷史研究所之優秀研究生畢業論文。每年度不保證中文、歷史各一篇,而是擇優刊發。1987年,李隆獻的博士論文《晉文公復國定霸考》是《文史叢刊》刊發的第一篇博士論文,此前77篇均為碩士論文。2008年迄今,《文史叢刊》均刊發博士論文。經統計,自1962年以來,《文史叢刊》共出版博士論文31篇,碩士論文111篇,分別佔總數的21.83%和78.17%。以《文史叢刊》為平臺,大量優秀的博士、碩士論文得以出版,為學界廣泛利用。其中不惟歷史系,中文系的博士、碩士論文亦有涉及中國上古史部分的選題。分析《文史叢刊》的選題旨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臺大對於文史研究的興趣方向。
臺大《文史叢刊》中111篇為中國古代史方向的選題,佔全部選題的78.17%,這與臺大歷史系博士、碩士論文選題中,中國古代史方向所佔比例為最多的情形一致;此比例高於同類論文在臺大歷史系博士、碩士論文總量中的比重,說明臺大對於中文、歷史兩系在中國古代史領域研究的肯定和青睞。
中國上古史部分在《文史叢刊》中共計24篇,佔全部選題的16.9%,佔中國古代史選題的21.62%,與其在歷史系博士、碩士論文選題中所佔比例接近。中國上古史選題中,博士論文6篇,其中歷史系佔2篇,中文系佔4篇;碩士論文18篇,歷史系佔7篇,中文系佔11篇。臺大中文系對於中國上古史的選題主要集中在古文字學、經學和禮學方面。全部中國上古史選題中,明確為先秦段有13篇,秦漢段8篇,先秦秦漢段3篇,通貫性的題目並無太大優勢,這與臺大歷史系博士論文選題傾向不同,卻與碩士論文選題相同,與《文史叢刊》對臺大歷史系博士、碩士論文收錄的情況一致。(表格3)
《文史叢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上古史選題多元化的傾向,其發生的時段同樣約為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蔡璧名的博士論文《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中文系,1997年出版)為代表。但此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史叢刊》出版的9篇論文中所僅見。這說明,《文史叢刊》的選刊標準,仍保持了十分審慎持重的態度。
《史原》雜誌是由臺大歷史系博士生編輯,設定為專門刊載該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的雜誌,內設「論述」(後改稱「專題論文」)、「書評」、「研究討論」、「索引」等版塊。創刊於1970年,21期以後一度停刊;2010年復刊並改版,稿件來源擴大至系外,復刊後共出版3期。許多日後知名的學者都曾是《史原》的作者,如逯耀東、阮芝生、杜正勝、邢義田、黃寬重等等,而且在21期以前,《史原》也吸收了部分教師的稿件。
前21期《史原》共發表專題論文133篇,其中上古史29篇,佔總數的21.80%;復刊後發表專題論文11篇,上古史2篇,佔18.18%。與博、碩士論文選題的比例接近,由於《史原》採取邀稿制度,會平衡不同方向稿件,這個數字能反映出上古史研究生在臺大歷史系中的比重。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史原》通過書評的方式,及時引介、吸收海外漢學界和史學界的成果,其步伐遠遠領先於大陸學術界。如第3期(1972年)有張永堂:《評介瑪麗萊特<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據點——同治中興>》。第4期(1973年)有劉石吉:《羅拔福格<鐵路與美國經濟成長評介>》,引入「計量史學」的概念。有些評介對該學科的學術史作了較好的梳理,如第21期(1999年)有李建民對謝利恆著《中國醫學源流論》(1935年)的評介。通過對新醫史的誕生過程和醫學變遷的歷史情境進行敘述,非但明確謝著醫學史的重要價值,更為後來治醫史者指示研究路徑。這些書評,可能是作為課程材料,也可能是作為博、碩士論文的學術史被閱讀的,無論以哪種情況被利用,都可以說明,臺大歷史系在引進海外漢學、史學的新成果的速度很快,視野很新。但是也可以發現,在上古史方面,臺大歷史系並沒有太多的引介,這當然與海外漢學界在上古史領域的研究現狀有關,在這種情況下,臺大歷史系上古史研究在新觀點、新方法方面的吸取並不如其他方向迅猛。更能帶給上古史研究以推動的,是簡牘材料的發現與利用。
《史原》第14期以後有多篇受到出土文獻影響,或直接利用出土材料進行創作的文章。計有李貞德:《漢初律令中的倫常觀》(第14期,1985年)。林富士:《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第15期,1986年)。在第17期(1989年),專門組織四篇《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研究報告刊發,分別是王健文:《秦簡<為吏之道>與秦的吏治》;金善珠:《試論秦始皇的「統一法令」——以雲夢睡虎地秦簡為中心》;李訓祥:《秦簡中的盜罪》;金甲均:《試論雲夢睡虎地秦簡「編年紀」談「吏誰從軍」解》。這些習作,與學位論文密切相關。在韓復智指導下,李貞德以《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為題完成了碩士論文(1985年),金甲均以《秦律的形成與發展》為題完成了博士論文(1991年),李訓祥以《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為題》完成博士論文(1999年)。《史原》因其刊登研究生論文的獨特定位,成為本系研究生進行練筆和學術訓練的重要平臺,更為其學位論文的撰寫創造條件。(此段論述承臺灣大學遊逸飛博士提示,特此致謝!)
經過上文簡要分析,可以發現整體上中國古代史在臺大歷史系以及中文系較受重視。其中上古史在臺大歷史系的博士、碩士選題中,處於三分之一弱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跨學科、跨領域的題目更為受到研究者的青睞。《文史叢刊》作為臺大資助中文、歷史兩系優秀論文發表的重要平臺,對於傳統題目更為重視。《史原》作為臺大歷史系的刊物,在鼓勵學生創作,引入新的學術風氣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今天,考察臺大歷史系的學術傳統,跟蹤該系的學術興趣和新動向,必須關注其博、碩士論文、《文史叢刊》和《史原》的狀況。
附錄:
臺大歷史系博士論文網上目錄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46R_new.htm
臺大歷史系碩士論文網上目錄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47R_new.htm
臺大《文史叢刊》目錄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c_pub_wenshi.htm
史原論壇網站
http://shi-yuan.blog.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