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柄睿: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上古史選題分析 ——以博、碩士論文、《文史叢刊》及《史原》為切入點

2021-02-15 先秦秦漢史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上古史選題分析

——以博、碩士論文、《文史叢刊》及《史原》為切入點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術傳統悠久、氛圍濃厚、人才輩出。該系的博、碩士論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臺灣地區學者的研究傾向,向來為大陸學者所關注。臺大中文、歷史兩系會在每年的優秀博、碩士論文中擇優予以鼓勵刊印,形成《文史叢刊》系列叢書。此外,臺大歷史系主辦的主要刊登本系研究生論文的《史原》雜誌,亦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重要學術刊物。

 

隨著兩岸學術交流的頻繁,臺大歷史系的博、碩士論文,《文史叢刊》、《臺大歷史學報》和《史原》雜誌,越來越容易為大陸學者了解、引用。臺大歷史系素來以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特別是上古史(先秦秦漢史)的研究著稱。關注該系上古史博、碩士選題比例及變化情況,同時結合《文史叢刊》的選刊情況作一整理,可以對臺大歷史系上古史研究的指導思路,有所了解。分析《史原》雜誌對上古史論文的刊登情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臺大歷史系對該領域學術前沿的判斷和把握。

根據臺大歷史系提供的目錄顯示,截止2011年,通過答辯的博士論文共計110篇。中國古代史68篇,佔全部博士論文的61.82%,足見中國古代史在臺大歷史系的重要地位。上古史論文18篇,佔全部論文的16.36%,佔中國古代史論文的26.47%。其中明確為先秦部分的論文3篇、秦漢部分6篇、貫通先秦秦漢9篇,從數量上看來,以通貫性的選題更為人所青睞。(表格1)

分析時間及選題類型,自1960年逯耀東先生的博士論文以來,臺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的選題一直保持傳統史學的研究習慣,關注政治史、制度史、史學史等。隨著大陸地區出土文獻的不斷湧現,臺大歷史系也相應地出現一些以此為研究對象的文章,但數量有限,且並不將題目鎖定在出土文獻本身。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或許受到西方史學思潮的影響,臺大歷史系的中國古代史專業的選題,越來越打破傳統的史學領域分區,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了跨領域研究。較為明顯的標誌是,1999年李建民的《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將逐漸興起的醫療史或所謂「新社會史」的風氣引入上古史的研究。在此風氣帶動下,中國上古史研究開始多方面向,諸如「醫療與政治」,有金仕起:《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2003年);「物質文化」,有洪進業:《具象與抽象——從形制到觀念的秦漢服飾之研究》(2003年)。正是這些研究的湧現,使得新的研究路徑得以開拓。即令是一些看似較為傳統的題目,也試圖從新的角度切入,如鄭愛蘭:《商周宗教與藝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從器物圖像之「物」看上古巫術與宗教的意識形態》(1999年)。經由不同領域、不同專業之間的積極互動,以及對於傳統史學題目的新發掘和改造,臺大歷史系上古史方向的博士論文選題,向著多元化邁進。

臺大歷史系碩士論文的數量遠多於博士論文,在題目選擇上,更為精專,往往就一個非常明確的主題進行窄而深的研究;而且問題意識往往限定在歷史學範疇內,較少採取跨領域、跨專業的態度進行研究。與博士論文一致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思路與新題目大量湧現。根據臺大歷史系提供的目錄,並參考臺大歷史系、圖書館所能見的論文,1952-2011年,臺大歷史系共有577份碩士論文通過答辯。其中可準確確定為中國古代史論文336份,佔全體碩士論文的58.23%,仍表現出中國古代史學科在臺大歷史系的優勢地位。上古史方向77份,佔全體碩士論文的13.34%,佔古代史論文的22.92%,略低於博士論文。先秦史、秦漢史及貫通先秦秦漢的選題分別為35篇、32篇和10篇,與博士論文不同,通貫性的題目並不太受青睞。(表格2)20世紀70-80年代,有一些研究商周銅器器形和紋樣的論文,其研究思路與歷史學不同,更傾向於考古學或藝術史。這是因為這一時段,臺大歷史系的碩士生培養分為歷史組和藝術史組,這一類的論文即由藝術史組的教師指導。自藝術史組獨立成為藝術史所後,碩士論文中即不見此類型選題。2000年以後,一些碩士論文的選題嘗試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其視野和眼光極富啟發性。如胡川安:《由成都平原看中國古代從多元走向一統的過程——一個社會史的分析》(2006年),綜合利用考古學和歷史學資料,從成都平原由多元走向統一的過程中觀察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李修平:《黃河與長江之間——周代南陽盆地的政治支配與物質文化》(2010年),也表現出類似的研究取向。一些題目立足於傳統史學的研究範疇,卻呈現出嶄新的問題意識,也值得關注。如劉曉芸:《秦漢時期地方官吏公務旅行之研究》(2006年),利用簡牘資料觀察帝國基層官吏的日常公務;黃瓊儀:《漢畫中的秦始皇形象》(2006年),利用漢畫和文獻資料討論秦始皇的形象;遊逸飛:《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2009年),探討天下觀在早期中國的形成、變革和發展的歷史過程。這些論文都提出了不同於傳統史學的問題,而且在材料利用上,力圖將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結合,選題視野開闊,論證方式多元,表現出相當的創造性和學術勇氣。

縱觀臺大歷史系古代史專業的選題原則,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傾向於將上古史、中古史區隔開來,只在上古史、中古史內部考慮貫通研究問題。這一特點,在博士論文選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博士論文選題中,幾乎見不到諸如「漢晉」、「漢唐」的字樣,反映出臺大歷史系古代史培養的特色及研究旨趣。

以時間為標尺進行考察,臺大歷史系的中國上古史博士、碩士論文的大致分割斷限可以確定在20世紀90年代。此前論題選擇較為傳統,此後選題逐漸呈現跨學科的多元化特色。特別是2000年以後,選題更為新穎,新的社會史、政治史的研究視野和思路大量湧現,異彩紛呈。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儘管臺大歷史系的博士、碩士論文選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現了多元化的變化,但是傳統的史學研究領域和研究理念依然為博士、碩士研究生所青睞。一些論文結合出土材料在傳統的社會史領域進行發揮,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推進成果。如劉欣寧:《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2006年),在充分結合中日先賢對中國古代繼承制度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利用《二年律令·置後律》對漢初的繼承制度作了翔實的考證,填補了睡虎地秦律到《史記》《漢書》的文獻記載之間的空白。這表明,對一些傳統史學問題,進行全面的梳理、討論,並試圖從新材料的角度加以推進,是可行的作法。

臺大《文史叢刊》首次出版於1962年1月,截止2012年5月,共出版論文142篇。其宗旨即刊發臺大文學院中文、歷史研究所之優秀研究生畢業論文。每年度不保證中文、歷史各一篇,而是擇優刊發。1987年,李隆獻的博士論文《晉文公復國定霸考》是《文史叢刊》刊發的第一篇博士論文,此前77篇均為碩士論文。2008年迄今,《文史叢刊》均刊發博士論文。經統計,自1962年以來,《文史叢刊》共出版博士論文31篇,碩士論文111篇,分別佔總數的21.83%和78.17%。以《文史叢刊》為平臺,大量優秀的博士、碩士論文得以出版,為學界廣泛利用。其中不惟歷史系,中文系的博士、碩士論文亦有涉及中國上古史部分的選題。分析《文史叢刊》的選題旨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臺大對於文史研究的興趣方向。

臺大《文史叢刊》中111篇為中國古代史方向的選題,佔全部選題的78.17%,這與臺大歷史系博士、碩士論文選題中,中國古代史方向所佔比例為最多的情形一致;此比例高於同類論文在臺大歷史系博士、碩士論文總量中的比重,說明臺大對於中文、歷史兩系在中國古代史領域研究的肯定和青睞。

中國上古史部分在《文史叢刊》中共計24篇,佔全部選題的16.9%,佔中國古代史選題的21.62%,與其在歷史系博士、碩士論文選題中所佔比例接近。中國上古史選題中,博士論文6篇,其中歷史系佔2篇,中文系佔4篇;碩士論文18篇,歷史系佔7篇,中文系佔11篇。臺大中文系對於中國上古史的選題主要集中在古文字學、經學和禮學方面。全部中國上古史選題中,明確為先秦段有13篇,秦漢段8篇,先秦秦漢段3篇,通貫性的題目並無太大優勢,這與臺大歷史系博士論文選題傾向不同,卻與碩士論文選題相同,與《文史叢刊》對臺大歷史系博士、碩士論文收錄的情況一致。(表格3)

《文史叢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上古史選題多元化的傾向,其發生的時段同樣約為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蔡璧名的博士論文《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中文系,1997年出版)為代表。但此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史叢刊》出版的9篇論文中所僅見。這說明,《文史叢刊》的選刊標準,仍保持了十分審慎持重的態度。

《史原》雜誌是由臺大歷史系博士生編輯,設定為專門刊載該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的雜誌,內設「論述」(後改稱「專題論文」)、「書評」、「研究討論」、「索引」等版塊。創刊於1970年,21期以後一度停刊;2010年復刊並改版,稿件來源擴大至系外,復刊後共出版3期。許多日後知名的學者都曾是《史原》的作者,如逯耀東、阮芝生、杜正勝、邢義田、黃寬重等等,而且在21期以前,《史原》也吸收了部分教師的稿件。

前21期《史原》共發表專題論文133篇,其中上古史29篇,佔總數的21.80%;復刊後發表專題論文11篇,上古史2篇,佔18.18%。與博、碩士論文選題的比例接近,由於《史原》採取邀稿制度,會平衡不同方向稿件,這個數字能反映出上古史研究生在臺大歷史系中的比重。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史原》通過書評的方式,及時引介、吸收海外漢學界和史學界的成果,其步伐遠遠領先於大陸學術界。如第3期(1972年)有張永堂:《評介瑪麗萊特<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據點——同治中興>》。第4期(1973年)有劉石吉:《羅拔福格<鐵路與美國經濟成長評介>》,引入「計量史學」的概念。有些評介對該學科的學術史作了較好的梳理,如第21期(1999年)有李建民對謝利恆著《中國醫學源流論》(1935年)的評介。通過對新醫史的誕生過程和醫學變遷的歷史情境進行敘述,非但明確謝著醫學史的重要價值,更為後來治醫史者指示研究路徑。這些書評,可能是作為課程材料,也可能是作為博、碩士論文的學術史被閱讀的,無論以哪種情況被利用,都可以說明,臺大歷史系在引進海外漢學、史學的新成果的速度很快,視野很新。但是也可以發現,在上古史方面,臺大歷史系並沒有太多的引介,這當然與海外漢學界在上古史領域的研究現狀有關,在這種情況下,臺大歷史系上古史研究在新觀點、新方法方面的吸取並不如其他方向迅猛。更能帶給上古史研究以推動的,是簡牘材料的發現與利用。

《史原》第14期以後有多篇受到出土文獻影響,或直接利用出土材料進行創作的文章。計有李貞德:《漢初律令中的倫常觀》(第14期,1985年)。林富士:《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第15期,1986年)。在第17期(1989年),專門組織四篇《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研究報告刊發,分別是王健文:《秦簡<為吏之道>與秦的吏治》;金善珠:《試論秦始皇的「統一法令」——以雲夢睡虎地秦簡為中心》;李訓祥:《秦簡中的盜罪》;金甲均:《試論雲夢睡虎地秦簡「編年紀」談「吏誰從軍」解》。這些習作,與學位論文密切相關。在韓復智指導下,李貞德以《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為題完成了碩士論文(1985年),金甲均以《秦律的形成與發展》為題完成了博士論文(1991年),李訓祥以《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為題》完成博士論文(1999年)。《史原》因其刊登研究生論文的獨特定位,成為本系研究生進行練筆和學術訓練的重要平臺,更為其學位論文的撰寫創造條件。(此段論述承臺灣大學遊逸飛博士提示,特此致謝!)

經過上文簡要分析,可以發現整體上中國古代史在臺大歷史系以及中文系較受重視。其中上古史在臺大歷史系的博士、碩士選題中,處於三分之一弱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跨學科、跨領域的題目更為受到研究者的青睞。《文史叢刊》作為臺大資助中文、歷史兩系優秀論文發表的重要平臺,對於傳統題目更為重視。《史原》作為臺大歷史系的刊物,在鼓勵學生創作,引入新的學術風氣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今天,考察臺大歷史系的學術傳統,跟蹤該系的學術興趣和新動向,必須關注其博、碩士論文、《文史叢刊》和《史原》的狀況。

附錄:

臺大歷史系博士論文網上目錄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46R_new.htm

臺大歷史系碩士論文網上目錄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47R_new.htm

臺大《文史叢刊》目錄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c_pub_wenshi.htm

史原論壇網站

http://shi-yuan.blog.ntu.edu.tw

相關焦點

  • 《貴州文史叢刊》創刊四十周年系列活動舉辦
    創刊於1980年的《貴州文史叢刊》,是改革開放以後我省率先創辦的學術期刊之一。期刊一直致力於貴州文史的發掘整理、貴州文化特點的分析研究,刊載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獻與研究文章。刊名雖冠以「貴州」二字,但並非裹足一隅,所刊文章中有相當部分是全國性的學術問題。
  • 《貴州文史叢刊》創刊40周年,聽聽錢理群等全國學者如何評價
    該刊一直致力於貴州文史的發掘整理、貴州文化特點的分析研究,刊載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獻與研究文章。刊名雖冠以「貴州」二字,但並非裹足一隅,所刊文章中有相當部分是全國性的學術問題。創刊40年來,《貴州文史叢刊》立足貴州本土,面向全國和世界,從文史哲、科技、教育、曆法、民俗、藝術等多學科探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後刊發4000多篇各類文史研究論文、文獻整理成果,聯繫了海內外一大群專家學者,為研究中華尤其是貴州歷史文化以及貴州文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文史學界、人文社科期刊界佔有一席之地。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類)專業介紹
    1981年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地區國別史、世界近現代史和考古學(當時屬歷史學系)5個學科點獲得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中國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學科點被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學科。1992年歷史學系被評為全國高校歷史學科第一家博士後流動站。1994年被評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本科)培養基地。1998年獲得國家首批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
  • 幕後的話| 拿了2020年臺灣社會學學會的碩士論文佳作獎
    我是赴臺的「陸生」,我也聽說評審方面是有堅持,只以學術為準,不以「國籍」、語言之類的外在因素為參考。不過我也不確定之前有沒有非臺灣籍學生獲獎過。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的吳心越學姐也剛獲得臺灣社會研究學會的「批判與實踐博士論文獎」。
  • 序跋 《武漢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珍本古籍叢刊》總序
    武漢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約20萬冊,其中善本800餘種,1.4萬冊,有300多種古籍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有66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武漢大學圖書館館藏1600餘種地方志、400餘種家譜,均為有特色的地方文獻資源。2009年,武漢大學圖書館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 臺灣碩士論文:《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今年7月,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一名研究生一篇名為《失能的恐懼—— 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 能去臺灣讀博了 北大碩士收到臺灣大學錄取通知書
    王欽收到了來自臺灣的錄取通知書    昨日,北京大學碩士王欽收到了從臺灣大學寄來的博士班錄取通知書。他將成為首批赴臺灣讀研、讀博的大陸學生之一。    自從6月初得知自己被臺灣大學錄取後,王欽就一直盼望著能收到來自臺灣的錄取通知書。    昨天下午,他回宿舍時,在布告欄的黑板上看到了有自己的信件,於是趕緊去了收發室,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錄取通知書。    「等得我可著急了。」王欽告訴記者,錄取名單一公布,他就從臺灣大學了解到,錄取通知書在6月13日寄出,原本以為是特快專遞,結果寄了平郵,近一周才到達。
  • [海外版]不能忘卻的《新臺灣叢刊》
    《新臺灣叢刊》封面 《新臺灣叢刊》封面 近日,在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紀念成立65周年活動上,臺盟中央盟史研究委員會委員吳藝煤的一篇回憶文章,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採訪中,吳藝煤向記者介紹了臺盟早期刊物《新臺灣叢刊》的創辦過程及情況。 香港出版 1947年7月,參加臺灣 「2·28」起義的愛國人士謝雪紅、楊克煌、蘇新、周明等人,經廈門、上海輾轉抵達香港。
  • 《新臺灣叢刊》香港出版後 密送到臺灣(圖)
    照片為《新臺灣叢刊》封面。  近日,在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紀念成立65周年活動上,臺盟中央盟史研究委員會委員吳藝煤的一篇回憶文章,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採訪中,吳藝煤向記者介紹了臺盟早期刊物《新臺灣叢刊》的創辦過程及情況。
  • 臺灣一大學研究所被舉報碩士論文與專業不符!
    新華社臺北12月3日電(記者查文曄 吳濟海)臺灣中州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工程技術碩士班,被舉報部分學位論文與專業不符,出現命理、夜市、教師幽默感教學等題目。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邀學者專家檢視,認定確有偏離專業領域,日前提報私立學校諮詢會討論後,決定該所從2020學年起停招。這是臺高校研究所因論文偏題不符教學專業而被停招的首宗案例。
  • 臺灣中山大學推反抄襲偵測系統 遏止論文抄襲歪風
    臺灣中山大學推反抄襲偵測系統 遏止論文抄襲歪風 2009年06月22日 18:3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一碩士論文疑似抄襲大陸博士論文
    > 近日澎湃新聞接連報導山東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涉嫌抄襲,這一消息引起了學術圈相關人士的注意和反思。
  • 在碩士期間只發表了一篇C刊論文,還有機會讀博嗎?
    高中的時候夢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學的時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夠順利拿到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但是當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很多的碩士研究生卻並沒有很積極、很主動地表示要去讀博士,或者說直接便放棄了讀博,而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畢竟博士是真的沒有那麼容易讀的。
  • 睿媽有約(視頻)ㅣ 方惠宣,去臺灣做工作假期
    我三年級的時候去上海的復旦大學交換了一個學期,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去中國生活那麼長的時間。那一學期我體驗了很多新的文化,也在復旦大學學到了很多東西,是很有意思的時間。交換學生是大學活動之花嘛,我真希望大學生們都有機會到國外交換。 Q 你2019年曾經去臺灣做了為期半年的工作假期,你是怎麼有這個打算的?
  •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簡介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成立於1924年,多位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如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岑仲勉、劉節、梁方仲等曾任教於此,開創了深厚的學術傳統。  本係為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擁有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及博士後流動站,2019年入選首批「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歷史學實踐教學是我系人才培養特色,「新時代卓越歷史學人才培養體系」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世界史是廣東省重點學科。
  • 免費下載國外知名大學和臺灣碩士博士論文的方法!
    對於中國科學院的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則可以通過中科院的學位論文知識發現系統下載高清版本,不過該系統最近一直在升級中,可能暫時用不了。而國外的學位論文一般很少見到,部分優秀的博士論文可以通過下面這個網站免費獲取。
  • 曦園星光 史苑流芳:慶祝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建系九十五周年!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不僅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也為復旦大學及其歷史學系開創了新篇章。 1952年的院系調整,這一共和國重大的教育變革,使復旦文理諸系的綜合實力大為提升,跨上了前所未有的新臺階,歷史學系尤甚。由於江浙與滬上多所大學的著名史家加盟,復旦歷史學系頓成東南史學第一重鎮。
  • 2019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招生複試通知_北京中公教育
    本文整理2019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招生複試通知,更多2019考研複試公告,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查排名看分差>>>2019考研成績排名查詢系統2019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招生複試通知一、複試基本分數要求及複試名單我系「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計劃」(以下簡稱「少幹計劃」)和「退役大學生士兵計劃
  • 臺北教育大學 - 中國臺灣網
    年改名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1927年分割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前身,南門校區)、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今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芳蘭校區),1943年兩校再合併為臺北師範學校(南門校區收預科及女子部,芳蘭校區收本科生;日治時期國語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籍簿全部移至芳蘭校區,即今臺北教育大學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