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因為有一系列的法律以及嚴格的法律,才能維護社會治安,讓天下太平。在古代的封建律法中,對斷頭飯也是有著種種規定的。例如宋朝,古代死囚所吃的斷頭飯,官府會特意在上面放一塊腥臭的生肉,而囚犯們看到這塊生肉後,不但不生氣反而會感激。
想必很多人聽到這個情景時會非常疑惑:官府為何要將腥臭的生肉給死刑犯呢?不僅如此,很多死刑犯非常感激官府的做法,這背後與當時人們的想法有關。
西漢的時候有一位大儒學家董仲舒認為朝廷的「慶、賞、罰、刑」等這四個大事,要順應天時,也就是要和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相對應,如果違背了天時行使這些大事,就會招來禍害,受到上天的懲罰。當時的古人對董仲舒的話深信不疑,所以慢慢的「秋後問斬」就被加入法律中。
對於我國古人來說,「秋後問斬」這個詞不僅僅是順應天時,其實這個行為也算是為這個死囚謀得最後的一線生機。在這個「秋後問斬」的過程中,囚犯的家人可以去尋找各種機會或者途徑來翻案或伸冤,在某種程度上「秋後問斬」也是防止了一個冤案的發生。
在我國古代的人眼裡,一個人生前無論犯了多大的錯誤,在被判「秋後問斬」的時候,這個人就已經受到懲罰了,於是就不會太計較了,所以他們都是會給死囚吃最後一頓飽飯的,也就是斷頭飯,讓他吃飽了再上路,這也體現出古代比較樸實的法律人文關懷。
早在我國的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給死囚吃斷頭飯的行為了。當時楚國的君王楚莊王曾平定了一次內亂,便要處死作亂的大臣,他為了彰顯出自己的仁義也為了收買人心,便在這些犯人處刑前給他們吃了一頓十分豐盛的飯,他的這種做法立刻獲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從這之後,斷頭飯便產生了,並且各朝各代也沿用下去。
民以食為天,任何人活在這世界上都離不開食物,死刑犯被關押在牢中日子過得肯定很慘,經常會飢一頓飽一頓,畢竟有可能還會有別的犯人跟他搶飯吃,或者是好吃的都被獄卒所私自扣下。
所以這最後一頓飯,古代官府裡的衙役都會也把這餐飯準備得很豐盛。雖然古代的生活條件差,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半年家裡也見不到葷腥,但是死囚吃的斷頭飯是有雞有肉的,而且飯食管飽。
不過,古代死囚吃的斷頭飯裡,官府還會特意在上面放一塊腥臭的生肉,而囚犯們看到這塊生肉後,不但不生氣反而會感激。
其實,斷頭飯也一定程度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佛教的文化當中講究有來世輪迴,讓死者吃飽了再上路,轉世之後他跟你之前的恩怨便煙消雲散了。
同時,根據民間傳說,說是奈何橋上有一條惡狗,這條惡狗會撲咬死去的人,為了避免受到惡狗的傷害,斷頭飯裡面是必須要有一塊半生不熟的肉的,這塊肉便是餵給惡狗的,肉給了惡狗,惡狗便會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