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八佾篇》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注釋】▲居:處在,處於。▲寬:寬厚。《陽貨篇》17.6 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讀四書·論語丨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譯文:林放問禮的根本。孔子說:「你的問題意義重大啊!禮,與其求形式上的豪華,不如儉樸一些好;治喪,與其在儀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內心真正悲痛。」朱子解讀:林放,魯人。見世之為禮者,專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為問。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
-
《論語》中的禮(下)
《論語》中禮的作用可以做如下歸納,下以《論語》中條目舉例:1、 做人方面的禮:《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拙讀《論語》第六十六篇:上司應該如何對待下屬
原文: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主流譯文:孔子說:「處於上位卻待人不寬厚,舉行儀禮時卻不恭敬認真,參加喪禮時卻不哀傷,這樣的人,我還有什麼可看的呢?」拙的譯文:孔子說:「做上級(長輩、領導或官員)對人(指晚輩、下級或民眾)不寬厚包容,對待禮節不恭敬,親臨喪禮不哀傷,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
論語名句精選:才思敏捷的男孩名,不染世俗
俗話說:「一名之得,可以成龍;一名之失,可以為蟲」,並且我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名字。因此一個簡單又好聽的名字會比較適合。《論語》穿越時代卻仍然有著浸潤心靈,啟迪內心智慧的力量,從中取出來的名字,在感悟智慧人生的同時,還汲取了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
-
論語八佾第三3.25、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解讀」:這一章孔子以善和美的標準對《韶》和《武》作了評價,瞬以文德受堯之禪,武王以兵力革商之餘。武樂雖美而未盡善,大概是孔子認為以兵力得天下,樂多殺伐之氣的緣故吧。此外這裡還涉及評判藝術的標準「善」和「美」,須知若純粹以「善」為善,亦會創造出許多善而不美的藝術來。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
-
四書:《論語》(朗誦視頻+全文完整版)一起跟讀學習吧~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0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0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0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論語起名全集:大富大貴的寶寶名,哪一個才是你心中的白月光?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一、《論語》中大富大貴的寶寶名1. 周子出自《論語·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朗誦視頻+全文完整版)讀一讀吧~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什麼是禮的根本?禮,與其奢華不如節儉;辦喪禮,與其程序周全不如心中有難過之意。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
《論語》全文誦讀(為孩子收藏)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最新《論語》全文誦讀,值得收藏群發!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百日晨讀 |《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8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9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10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
【論語導讀】3.4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之本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四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禮:孔子社會理想的道德行為規範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另一個重要範疇,《論語 》中出現75次。《禮記·曲禮上》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
《論語》全文讀誦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
《論語》全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