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拍攝的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1月25日,送站親友在鐵路南京南站站臺為首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醫療隊隊員打氣加油。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2月11日,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江蘇援黃石醫療支援隊隊員在出徵儀式上。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3月22日,來自湖北麻城的務工人員乘坐「點對點」返崗復工專車抵達蘇州崑山。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在位於宿遷雷射產業園的江蘇華科創智技術有限公司,工人在質檢車間對觸控螢幕進行檢測(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這是2019年6月12日無人機拍攝的大運河無錫段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夜景。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劉亢、凌軍輝、陳剛、王恆志)12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梅綻江南傲霜開——小康「先行者」江蘇奮力開啟現代化新徵程》的報導。
風雲變幻,行遠自邇,方知踏平坎坷成大道。
在「兩個百年」歷史交匯、「兩個五年」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後第一次到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春山可望,篤行不怠,更待八千裡路雲和月。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從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到「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江蘇始終沿著指引方向,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以創新舉措貫徹新發展理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又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小標題)見事早敢擔當,錨定新發展階段時代坐標
11月初,74歲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黃根本上演了一出現實版「千裡走單騎」,5天時間從武漢騎行到南京,只為兌現當面感謝江蘇援鄂醫護人員的諾言。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作為支援人數最多、參戰最早、最不講條件、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蘇大強」不僅在黃根本們心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也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戰場」迸發強大勢能。
常住人口超8000萬、流動人口超2000萬的人口大省,如何實現新冠肺炎患者「零病亡」、醫務人員「零感染」?
在全國率先停發武漢方向客車,率先建立大數據研判專班加強核查管控,非必需公共場所等一律取消和關停……沿著時間軸回溯,江蘇不僅見事早、行動快,牢牢把握住防疫主動權,還立足大數據、利用網格化、發揚「鐵腳板」,建立起全流程追溯、立體化防控體系。
泰州市海陵區錦繡社區1000多戶居民,沒人不知道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陳霞雲。一天要接上百個外來人員線索電話並上門排查,向喜歡扎堆的老年人宣傳防控要求,個子嬌小的陳霞雲與同事日夜奮戰,為社區築起一道「防疫牆」。
在江蘇,像陳霞雲這樣的平安志願者有380萬人。全省近2億人次排查走訪,鑄就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堅固防線,28天就實現本地確診病例「零新增」。
經濟總量近10萬億、市場主體超1100萬的經濟大省,如何率先復工復產、加快轉型升級?
崑山用專列、包車、包機等方式,點對點解決企業用工難和外來員工返程難;鎮江助企政策出臺僅3天,魚躍醫療就拿到了10.8億元貸款;加快智能工廠改造、推出系列新產品,江蘇德和絕熱科技10個月就超去年生產銷售和利潤指標……
疫去「春」來,江山無恙。今年前三季度,江蘇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5%,在經濟大省中居於前列。城鎮新增就業、實際使用外資規模、新增境內上市公司和科創板上市公司等均居全國首位,實現高基數上的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為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恢復正增長作出突出貢獻。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亮眼的「江蘇答卷」離不開接續奮鬥。「十三五」期間,「強富美高」的大寫意日益成為精緻細膩的「工筆畫」。
「強」的潛力加速激發,高質量發展成為主旋律。地區生產總值連邁三個萬億臺階,今年將破10萬億元,13個設區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製造業總量佔全國約1/7,90家企業上榜中國民企500強;南京獨角獸企業數量挺進全國前五,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蟬聯全國第一,全國超過20%的高新技術產品來自「江蘇製造」。
「富」的成色愈發飽滿,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居民人均年收入翻一番,255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蘇北農房集中改善惠及20萬農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超90%,15分鐘文化圈、健康服務圈、養老服務圈觸手可及;南京等8地上榜「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美」的神採盡顯氣韻,環境質量從局部好轉邁向整體改善。姜堰「倒貼」8億元關閉化工園區、張家港「壯士斷腕」關停年稅收2.58億元的化工園……江蘇「刮骨療毒」整治淘汰落後產能,減少工業產值4000多億元。騰退修復長江岸線超60公裡,長江生態型岸線提高到62.1%,一處處生態公園令人流連忘返,水韻江蘇詩意再現。
「高」的境界持續攀升,文化自信更加堅定。蘇州近千家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以文化人,揚州24小時城市書房燈火長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樣板……江蘇努力構築思想文化引領、道德風尚建設、文藝精品創作「三個高地」, 28個全國文明城市數量居榜首,社會文明不斷升華,美德善行融入生活。
6年前視察江蘇,提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殷切期望;進入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又賦予「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既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又包含更高期望、賦予更大責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中央有重託,江蘇有基礎,幹群敢擔當,奮進正當時。」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表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江蘇自覺對標對表,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以創造性落實交出合格答卷,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
(小標題)以人民為中心,恪守新發展理念由始至終
進入新發展階段,很多事情沒有先例可循,要堅持用新理念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在發展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天地之大德曰生。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沿線的人們發現,那條自小就在身邊流淌奔騰的運河又「活」了。眼看著野生蘆根、蒲白等重現江湖,宿遷餐飲老闆孔祥亞不僅找回了記憶中的運河模樣,家傳絕活魚頭餃子也成了地方非遺技藝,「魚頭餃子對食材要求特別高,兒時的味道又回來了。」
糾正與新理念不相適應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江蘇精心描繪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讓更多群眾享受「綠色紅利」。
100多年前,實業家張謇對家鄉南通五山地區的願景是「花園及風景區」。但這段長江入海口的黃金岸線,一度密布碼頭工廠,「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經過四年關停並轉、生態修復,港城「鏽帶」蛻變為「城市客廳」,張謇的夢想終成現實。
不僅修復生態,更重構監管。「有船隻進入一級水源保護區」「有工地裸露土超過50%未覆蓋」……這些以往很難及時發現的問題,如今在「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大數據平臺監控中心得以「秒預警」、快處置。一年多來,平臺全面覆蓋泰州97.8公裡長江岸線的排口、工業源、幹支流水質等生態要素,成為母親河生態「保護傘」。
「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從鐵腕治汙、全面禁漁,到生態修復、創新驅動,再到大數據監管、法治化治理,江蘇系統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為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江蘇提升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不斷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
71歲的常州市民老楚發現,經過兩年慢性病運動幹預訓練,「三高」問題得到很大改善。這一運動幹預項目,常州市體育醫院已開展兩年。「我們正幫助社區衛生中心建設隊伍,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進行科學的運動幹預治療。」副院長劉雲清說。
體育人主動出擊,構成健康江蘇圖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江蘇近期發布體醫融合意見,加速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加快從「治已病」到「治未病」轉變。
健康是「1」,後面「0」越多,百姓幸福感就越強。年初,一部熱播電視劇《幸福院》描述了新型養老社區的老年生活;歲末,全國首個國際化適老社會科技創新中心落地南京溧水,「幸福院」照進現實。
人間煙火氣,最撫百姓心。咖啡書店、音樂手工、民坊小食……老舊菜場一經改造便脫胎換骨。「新菜場,老味道。」住在蘇州雙塔市集2公裡外的蔡阿姨不僅喜歡坐公交來買菜,還時而約朋友來喝個下午茶。
新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疼痛點成為幸福增長點。從水泥船到岸上平房,再到塑膠運動場、多媒體教室,洪澤湖的水上小學不斷「進化」;「家庭醫生」上門服務、「適老化」改造進門入戶,鎮江孤寡老人的日子更加舒心;溧陽一號公路變成「網紅」,江寧「小川藏線」韻味悠揚,鄉村生態旅遊線路頻成「爆款」……江蘇「民生紅包」越來越大,「美好生活」新圖景日漸清晰。
高品質生活有賴於高效能治理。江蘇增強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科技賦能、共建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南京市新門口小區的居民們沒想到,老舊小區也用上了人臉識別「高科技」。通過對接水務、燃氣等23個專業系統及公安、民政等14個部門數據,這個智慧網格管理平臺能第一時間發現並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困難。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高效能治理要落實到「每一根毛細血管」。廣場舞協會介入基層治理,很多社區管理者曾頭疼的「廣場舞大媽」成了公益熱心人。
「垃圾分類這麼好的事,我們也要美美地說給大家聽。」城市治理公眾委員、老年舞蹈隊負責人郭愛寧和老姐妹們化好妝,走街入戶宣講垃圾分類。大家議、自發管、智能收、各界督,南京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努力在共建共享中畫出最大同心圓。
群眾所呼所盼,就是治理風向標。80多年前,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對中國農村發展提出的很多根本問題,正在江蘇鄉村高效能治理中找到答案。在宿遷市杉荷園新型農村社區,錯落有致的集中住房現代又不失古韻,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新型鄉村治理體系輪廓已現。
江蘇省省長吳政隆表示,努力在新時代新徵程中「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江蘇將在務實功、求實效上下更大功夫,把更多力量和資源向基層下沉,不折不扣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各項政策措施在江蘇落地生根見效,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高質量發展帶來的高品質生活。
(小標題)服務全國大局,構建新發展格局蹄疾步穩
黃海之濱、長江北岸,機器轟鳴,塔吊林立,206公裡長的海岸線一派火熱建設景象,將料峭冬意一掃而空。「江海門戶」南通加速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將打造「公鐵水、江海河」無縫銜接的集疏運體系。
沿海大省江蘇的「灣區夢」由此起航,不僅為「向海而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更致力扭轉江蘇「江強海弱」、長三角港口「南強北弱」格局。
操其要於上,分其詳於下。「十四五」即將開啟,江蘇加強前瞻思考、全局謀劃,以更深層次改革破除瓶頸、匯聚優勢,以更高水平創新驅動發展、自立自強,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
巨輪泊於海岸,貨車忙碌穿行,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連雲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一條聯通「連雲港—裏海」的供應鏈通道即將打通。連雲港將成為「中轉站」,實現消費類商品在裏海五國和國內、日韓地區的雙向流通。
連雲港自貿片區只是江蘇改革破冰的縮影。成立一年多來,江蘇自貿區實施全國和全省首創改革舉措60餘項,115項制度創新成果中,3項在全國推廣,40項在省內「複製」。截至今年6月底,江蘇自貿區新增市場主體2.91萬家。
展望「十四五」,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李侃楨說,在現代化建設新實踐中,要努力找到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路徑,在沒有路的地方趟出一條新路,在沒有先例的領域率先做出成功案例,以區域性實踐為全國現代化建設先行探路、積累經驗。
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內涵型增長,攻克「卡脖子」技術是關鍵。對標世界先進,江蘇加速建設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和深海基地裝備技術「太湖實驗室」等科研「重器」,致力突破基礎前沿技術。
GDP佔全國十分之一、製造業佔七分之一,江蘇創造性激發需求引擎,打通斷點堵點,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
從交通流量中挖掘需求、創造效益,江蘇高速服務區升級後變身「蘇州園林」「商業綜合體」「科普館」等,打破人們「價高質次服務差」認知和「上個廁所就走」習慣同時,五年時間從虧損2.6億元變為盈利1.5億元。
服務區「小窗口」,透視打通雙循環真功夫。找準用戶高品質服務訴求、回應民營資本投資渴求,江蘇交通控股瞄準「20%車輛進服務區、每車停留20分鐘、單車消費20元」目標,變交通流量節點為消費新增長點。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江蘇致力打通關鍵堵點,服務全國大循環。12月11日,全球首座高鐵懸索橋五峰山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連淮揚鎮高鐵全線貫通,江蘇「縱軸崛起」,資源要素流動更為高效便捷。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江蘇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一日聯通全球、半日通達全國、2小時暢行全省。
融入國家戰略,重塑競合優勢。「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加快提升揚子江城市群、沿海城鎮帶、沿大運河城鎮帶、沿東隴海線城鎮軸、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和水平;系統謀劃海洋經濟,建設令人嚮往的沿海生態風光帶、濱海風貌城鎮帶和高質量發展經濟帶,打造「藍色新增長極」;加快建設通州灣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和徐州國際陸港、淮安空港、連運港海港「物流金三角」,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通道建成。
履方致遠,踔厲奮發。作為小康「先行者」,江蘇高水平決勝全面小康後,繼續風雨兼程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小橋流水畔,庭院花香濃。走進建湖縣九龍口鎮收成村,一排排粉牆黛瓦的小樓錯落有致,一改往日「空鬥牆、舊瓦房、雜亂無章」的舊面貌。在外打工多年的王澤回來了,空閒之餘把家鄉變化拍成100多個短視頻上傳分享,最高點擊量近10萬次。
一個個「收成村」,一次次「好收成」。江蘇重構城鄉關係,加速彌補城鄉區域不均衡短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
郡縣治,天下無不治。「早上遞交材料,下午就拿到證了。」超高的辦事效率,讓辦理營業執照變更的梅哲奎吃驚;「把申請表和病歷給代辦員,不用自己跑腿。」便捷的服務體系,令申領慢性病醫療補貼的村民趙阿姨點讚。鎮村治理「一張網」,政務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江陰構建集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等一體的縣域治理架構,探路社會治理現代化。
江陰並不獨行。2019年5月,江蘇在南京江北新區和江寧、無錫江陰、常州溧陽、蘇州工業園區和崑山五地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在打造自主可控產業體系、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提升城市品質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扛起為全國發展探路的使命,江蘇以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矢志在中華民族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作出江蘇貢獻。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表示,江蘇奮力在「沒有先例」的方面力爭率先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力爭做得更好更快,在解決「共性問題」上積累先行經驗,通過新的實踐不斷把「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推向新的高度,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江蘇實踐的新圖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