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協奏曲」 逐夢「強富美」(奔向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報導)
長沙加快構建具有長沙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格局,打造美麗宜居新農村,健全完善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行走長沙廣袤鄉村,「強富美」的願景正在變成現實。圖為寧鄉市喻家坳鄉湖溪塘村建設的美麗屋場。記者 陳飛 攝
圖為雨花區跳馬鎮石燕湖村詩意棲居的民宿。從種樹賣苗木到種景開民宿,石燕湖村村民走出脫貧致富新路子。記者 陳飛 攝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長沙是一座熱潮奔湧的「智造之城」,也是一座實力圈粉的「網紅城市」。但與此同時,長沙也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居民約400萬人。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鄉村振興這盤棋怎麼走?
長沙的答案是:加快構建具有長沙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格局,打造美麗宜居新農村,健全完善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在長、望、瀏、寧近萬平方公裡的廣袤田野上,「強富美」的鄉村願景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農業更強
端牢「飯碗」,吃得飽還吃得好
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須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2020年長沙完成糧食播種476萬畝,同比增加5.4%;實現糧食產量215萬噸,同比增長3.9%。」長沙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其中新建高標準農田20.9萬畝,而農業機械化率則達到82%。
在望城區高塘嶺街道的廣源種植專業合作社,33歲的種糧大戶肖定正忙著「搞大路」——她準備在200畝田裡試水「智慧農場」,初步實現水稻耕種管收生產全過程的無人化操作,其中包括智慧農機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智能灌溉體系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精準農情遙感監測系統等四大塊。
肖定以前在城裡開小超市,8年前回到老家「女承父業」種起了水稻,並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水稻種植面積從當初的600畝擴大到現在的1628畝,並新建了1.5萬平方米的育秧大棚、標準化育秧工廠、水稻生產循環裝備,經濟效益不斷增加,並帶動周邊農民就業。
今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聽取基層幹部群眾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肖定等10位基層代表先後發言。
時隔一個多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建議都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肖定備受鼓舞、倍感振奮。
展望未來,肖定幹勁十足:「習近平總書記說,農村致富帶頭人要更加積極發揮先富幫後富的作用。我要繼續深化規模化、現代化種植,助力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兄弟走上小康致富路。」
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隨著糧食在產量上穩定提升,提升綠色品質、實現綠色生產有了更加從容的空間。
初冬時節,在長沙縣果園鎮新明村長沙有機谷「智慧農業示範園區」的智能玻璃溫室大棚中,熟透的小番茄掛滿枝,如紅色瑪瑙般誘人。
原本偏僻落後的新明村,憑藉土壤、空氣、水源等方面的生態優勢,打造了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先後引進湖南糧食集團高檔有機稻種植核心基地、新明百歐歡有機文創園等項目。
「現在村裡的農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新明村黨總支書記黃季明信心滿滿地表示,該村將繼續堅持以有機農業構建現代都市農業格局的一環,未來發展必定大有可為。
農民更富
鼓起「腰包」,脫貧致富一個都不能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寧鄉市灰湯鎮寧南村老屋組,貧困戶周永華今年52歲了,因為家貧一直單身。在駐村第一書記、扶貧隊長陳暢的幫扶下,今年他飼養灰湯貢鴨300隻,賣了6600元。最近,他還找到了一份工作,月收入超過2000元。
前不久,周永華感激地給陳暢打來電話說:「多謝陳書記幫我脫貧,我還要爭取『脫單』,找個伴過好生活!」
長沙經濟總體較為發達,但像周永華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4萬多戶、13萬多人,分布在6個區縣市的857個行政村。同時,84個貧困村也分布在長、望、瀏、寧的49個鄉鎮(街道),沒有連成片,屬典型的「插花貧」。
近年來,通過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長沙苦下「繡花功」,走出了一條破解「插花貧」的有效路徑。
「截至目前,84個省定貧困村已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條件。」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鄒春林表示,下一步長沙將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建議的精神,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機制銜接、政策銜接和要素銜接。
據了解,今年全省確定兩個縣(市)為開展建立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試點縣市,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機制與著力點,為今年之後全省乃至全國的扶貧工作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其中一個是瀏陽市,另一個是中方縣。
「不斷地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永恆的主題」,脫貧只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讓農民富裕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目標。
瀏陽市達滸鎮的孔蒲中辦家庭農場辦出了名堂,曾獲評「全國百名傑出新型職業農民」。這些年來,老孔進行「稻田+生態種養」,先後讓甲魚、淡水魚、泥鰍、青蛙等在田間實現「互惠共生」,不施化肥,不打農藥。
「產值和收入都比去年有增長。」11月25日,老孔欣喜地告訴記者,今年家庭農場種植面積擴大到了268畝,產值300多萬元,純收入預計能超過80萬元。
「十四五」規劃建議出來後,孔蒲中注意到,中央強調要繼續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這更讓他覺得吃下了「定心丸」。
「希望給鄉親們帶個好頭吧,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幹,真正過上讓城裡人都羨慕的生活。」老孔表示,自己的家庭農場模式可以複製。11月11日,他作為「三農」領域代表參加省裡的鄉村振興座談會時提建議說,現代家庭農場要發展生態農業、精細農業,政府部門要重視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更多年輕的「新農人」。
農村更美
留住鄉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望城區茶亭鎮九峰山村親水平臺的池塘邊、樟樹下,一場小型演奏會正在舉行,音樂縈繞在綠水青山間,遊客們圍坐在戶外餐桌旁分享美食,一切都顯得舒適愜意。
這是當地一家民宿前不久舉辦的答謝宴。民宿負責人譚劍掩飾不住喜悅,「村裡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好看的景點越來越多,來的遊客自然也多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每年3、4月,這裡的油菜花就會連片盛開,附近還有著名的惜字塔,遊客紛至沓來。但起初,景點不多,配套不完善,客人逛逛就走了,留不下來。為此,茶亭鎮今年結合美麗屋場打造,重塑了「茶亭花海」。
「村裡公路都拓寬提質了,以前只能勉強過一輛車,現在兩車並行沒問題!」項目建設時,九峰山村黨總支書記譚鐵剛每天都守在工地上。
如今,村裡還建起了遊客服務中心,增加了公共停車位,對家家戶戶亭前院後進行了改造和美化,新增了多處景點,引進了多家民宿和餐飲企業,「以後遊客來這裡不僅可以看四季花海,還可以住上幾天,享受不一樣的田園風光,村集體經濟會越來越壯大,村民增收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從「扮靚顏值」到「塑造氣質」,鄉村建設內外兼修。據介紹,今年長沙完成農村戶用無害化廁所改造21萬座,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行政村100%覆蓋,啟動創建了129個高標準的「美麗屋場」。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行走於長沙廣袤的鄉村,房在景中,村在綠中,宛如一幅靈秀的山水畫卷,一個美麗鄉村的生動範本正在書寫。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凝聚信心與期待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這些年來,作為長期奔跑在田間地頭的記者,我們欣喜地看到,長沙農村的建設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豐收的喜悅在這片廣袤土地上洋溢,「強富美」的美好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十四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明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採訪中,「信心」與「期待」是受訪者頻頻提及的關鍵詞,智慧農業、家庭農場、美麗鄉村等豐富內涵必將進一步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豪邁向前,乘風破浪,一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協奏曲」已經奏響,數百萬長沙農民的好日子、甜日子正在路上。(記者 顏開雲 顏家文 張禹 朱華)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