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胚層可調節植物體內穩態

2020-12-08 科學網

內胚層可調節植物體內穩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31:17

英國諾丁漢大學Gabriel Castrillo及其研究團隊發現微生物群與根內胚層之間的協調支持植物礦物質營養的體內穩態。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發11月19日表在《科學》雜誌上。

他們證明了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控制內胚層功能的基因有助於植物微生物組的組裝。他們表徵了由微生物群驅動的內胚層分化的調控機制,對營養穩態具有深遠影響。此外,他們證明了這種機制與微生物群抑制根中對植物激素脫落酸反應的能力有關。他們的發現將內胚層確立為協調微生物群裝配和體內平衡機制的調節樞紐。

據了解,植物的根和動物的腸道已經進化出專門的細胞層,以控制礦物質營養的體內平衡,該平衡必須耐受駐留的微生物群,同時保持體內平衡。對於植物的礦質養分平衡至關重要的內胚層中根部擴散障礙與否以及如何與微生物群協調尚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ordination between microbiota and root endodermis supports plant mineral nutrient homeostasis

Author: Isai Salas-González, Guilhem Reyt, Paulina Flis, Valéria Custódio, David Gopaulchan, Niokhor Bakhoum, Tristan P. Dew, Kiran Suresh, Rochus Benni Franke, Jeffery L. Dangl, David E. Salt, Gabriel Castrillo

Issue&Volume: 2020/11/19

Abstract: Plant roots and animal guts have evolved specialized cells layers to control mineral nutrient homeostasis that must tolerate the resident microbiota while keeping homeostatic integrity. Whether and how the root diffusion barriers in the endodermis, critical for the mineral nutrient balance of plants, coordinates with the microbiota, is unknown. We demonstrate that genes controlling endodermal function in the model plant Arabidopsis thaliana contribute to the plant microbiome assembly. We characterize a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endodermal differentiation driven by the microbiota with profound effects on nutrient homeostasis. Furthermore, we demonstrate that this mechanism is linked to the microbiota’s capacity to repress responses to the phytohormone abscisic acid in the root. Our findings establish the endodermis as a regulatory hub coordinating microbiota assembly and homeostatic mechanisms.

DOI: 10.1126/science.abd0695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18/science.abd0695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CRELD1調節人和小鼠免疫系統的體內穩態
    CRELD1調節人和小鼠免疫系統的體內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21:48 德國波恩大學Anna C. Aschenbrenner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Nature Plants | 轉錄因子bZIP19和bZIP23是植物的鋅感受器,調控植物鋅穩態
    其可在多種酶,轉錄因子以及蛋白相互作用域中作為輔助因子起到結構或催化功能。據估計,真核生物蛋白組有近10%的蛋白是鋅結合蛋白【1】。土壤缺鋅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影響到世界大約1/3的人口,尤其是以缺鋅土壤上生產出來作物為主要飲食來源的人群【2】。植物通過嚴謹的調控網絡調節鋅依賴的基因表達,進而調節鋅的吸收,轉運和儲藏來維持細胞鋅穩態以防止鋅缺乏同時避免鋅毒害【3】。但是細胞是如何感受內源鋅含量的?
  • 研究發現促黃體生成素調節造血幹細胞穩態
    在早期的研究報導中,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包括雌雄激素在內的多種性激素能夠調節造血系統穩態。該工作首次揭示一種青春期起始分泌的腦垂體激素——促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造血幹細胞(HSC)穩態維持中的重要調控功能。  與腫瘤細胞一樣,幹細胞在體內具有無限增殖的潛力;但與腫瘤細胞不同的是,各個組織的成體幹細胞數量處於嚴密的調控狀態,這被稱之為成體幹細胞的計量機制(Counting Mechanism)。
  • 巨噬細胞中的細胞間線粒體轉移調節白色脂肪組織穩態
    巨噬細胞中的細胞間線粒體轉移調節白色脂肪組織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7 16:51:14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Steven L.
  • 高三生物教案:《人體內環境穩態》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人體內環境穩態  【考綱要求】  1.穩態的生理意義II  2.體溫調節、水鹽調節和血糖調節II  【課前回顧區】  1.請用以下關鍵詞構建本節知識框架:穩態、體液、內環境、滲透壓、體溫調節、血糖平衡、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  【課堂探究區】  探究一:穩態  1.體液是指什麼?
  • Tanycytes能夠調節脂質穩態
    Tanycytes能夠調節脂質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0 14:12:16 瑞士洛桑大學Luc Pellerin 和Sarah Geller課題組合作發現Tanycytes(下丘腦室管膜 - 膠質細胞
  • Nature:何勝洋和辛秀芳組發表植物葉際微生物組穩態機制
    植物的地上部分可統稱為葉際/葉圈/葉圍(phyllosphere),而這其中的葉片組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謝的中心部位。2016年,密西根州立大學何勝洋教授團隊在Nature上發表的科研成果揭示了一種細菌感染植物的新機制(Xin et al., Nature 2016),即細菌除了能抑制植物的免疫系統之外,也會在植物體內產生一種潮溼的環境,加上高溼度的條件,容易引發植物病害。
  • 科學史|原來穩態的概念是這樣被提出來的!
    1857年12月,伯爾納在講座中指出,「有機體表現出獨立於外環境的特性是因為在生物體內,外環境不直接作用於組織,在其中間還有由循環於體內的體液組成的內環境保護著組織」 [3]。1865年,伯爾納在其著作《實驗醫學研究導論》中,大量論述了內環境及其恆定性。
  • 期末複習::生命活動的調節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1.一個概念: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主要包括血漿
  • 湖泊生態系統穩態轉換(清水⇄濁水)的化學計量機制
    閾值檢測(Threshold detection)表明,高內穩性種類佔優勢的沉水植物群落髮生穩態轉化的臨界磷濃度較高(0.08 mg/L),而低內穩性種類佔優勢的沉水植物群落出現穩態轉化的臨界磷濃度較低(0.06 mg/L),表明高內穩性沉水植物對富營養化的可塑性更強。隨著富營養化的發展,低內穩性植物先行崩潰,這可作為湖泊生態系統從清水到濁水穩態轉化的早期預警信號。
  • 高中生物《內環境的穩態》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穩態是指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體液和免疫系統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二、參與內環境穩態的系統直接參與物質交換的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泌尿系統 起調節作用的系統:神經系統(神經調節)、內分泌系統(體液調節)、免疫系統(免疫調節) 三、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1、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神經調節2、美國生理學家「坎農」:神經—體液調節
  • 假期複習高中生物知識點:必修三(穩態與環境)
    3、內環境不僅是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而且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4、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種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是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5、溶液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溶質微粒的數目。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 高二生物教案:《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設計(一)
    1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二)能力目標  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三)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關注人體內環境維持穩態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2.認同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維持內環境穩態具有積極意義。
  • 日常飲食調節小腸微生物組-上皮-免疫穩態和腸炎
    日常飲食調節小腸微生物組-上皮-免疫穩態和腸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17:42:16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Eran Elinav和Hagit Shapiro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表明,日常飲食調節小腸(SI
  • 生物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高中生物必修三
    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以前人們認為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體液調節的共同的作用下通過機體各個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實現的。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免疫系統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它能發現並清除異物外來病原體微生物等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而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 深度 | 穩態與環境專題,附高考常用題型
    負反饋調節的主要意義在於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在負反饋情況時,反饋控制系統平時處於穩定狀態。水平衡、鹽平衡、血糖平衡、體溫平衡等的調節就屬於負反饋調節。五、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穩態是內環境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一種狀態,是指各種物質濃度、內環境理化因素的相對恆定,這種恆定是在神經、體液、免疫等因素的調節下實現。
  • 日本筑波大學團隊成功製得心臟中胚層細胞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10日報導,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家田真樹等的團隊在9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在發生心肌梗死部位增殖的成纖維細胞中僅注入一種基因並激活後,便能成功轉換為能分化出各種心臟構成細胞的「心臟中胚層細胞」。
  •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45:58 美國南加州大學J.
  • 微生物膽汁酸代謝物調節腸道RORγ+調節性T細胞穩態
    微生物膽汁酸代謝物調節腸道RORγ+調節性T細胞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6 14:22:30 美國哈佛醫學院Dennis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