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PMI指數(採購經理指數)廣受關注。在市場普遍擔憂疫情嚴重衝擊經濟的情況下,3月製造業PMI從35.7回升至52.0,非製造業PMI從29.6回升至52.3,整個走勢呈現V字形。PMI大幅反彈釋放了什麼信號?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出現回暖勢頭?
PMI指數是國際上通行的經濟監測指標之一。以50%作為分界點,PMI指數高於這一數字,意味著經濟增長勢頭較好。3月中國PMI指數反彈至榮枯線上方固然可喜,但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數字更多反映的是一種環比變化情況,它僅能說明採購經理們認為3月的情況比2月有所好轉。
從高頻數據來看,3月經濟逐漸向正常回歸。截至3月底,全國高爐開工率回升至65.88%,已經高於上年同期1.24個百分點;六大集團發電耗煤增速逐旬回升,生產繼續改善。同時,在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的情況下,生活服務業開始復甦。從PMI分項指數來看,大型企業的改善速度相對較快,各行業PMI普遍出現反彈,其中汽車、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反彈更為明顯。可見,經濟活動的有序恢復拉動了PMI的大幅回升,顯示出中國經濟邁出了重回正常發展區間的堅實一步。
但是,我們依舊不能小覷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一些掣肘因素還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居民消費回補空間有限。部分行業失業風險進一步擴大,消費者預期更趨謹慎,電影、旅遊等消費需求具有「過時難補」的特點。比如,外部需求明顯轉差,導致出口更為困難。近期情況顯示,一些外貿企業已經開始遭遇生產向好但國外訂單突然取消的情況。與之同時,全球產業鏈協作受到疫情影響,一些國內企業所需的國外供應商很可能停工停產。
總體來說,我們既要承認困難,也要保持信心。著眼各方面舉措,我們能夠看出中國經濟渡過難關的基本思路,那就是綜合統籌供需兩側,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政策作用,促生產、擴需求。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充分挖掘多種潛力,中國經濟具有較強應對挫折的能力,完全可以率先從疫情的陰影中走出來。
(《北京日報》 4.3 鄒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