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鎮稻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團隊是我市唯一水稻育種專業團隊,已在該領域深耕60載。一代又一代接力,團隊始終以選育「優質高產多抗」水稻品種為己任,大力開展科技攻關,用品種創新支撐鎮江糧食產業的發展。近日,記者來到田間地頭,走近這支榮獲2019年市創新爭先成績突出的科技團隊,聽他們講述稻之「道」。
科技引領,品種創新促發展
市農科院水稻育種團隊源於1958年,歷經4代人。為了適應種業新形勢,從2010年開始,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逐步形成了現在的「鎮稻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團隊」,目前團隊成員共8人。
採訪時,團隊的專家們都穿著長筒雨靴在各自的「責任田」裡忙碌著:有的在記錄數據,有的在割稻取樣……團隊負責人、市農科院糧油作物研究室主任龔紅兵介紹,團隊旨在立足我市、面向全省,服務於黃淮海及南方稻區稻作生產,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良鎮稻系列新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5年來,我們先後承擔國家、省、市各類科研項目20多項,育成並審定了鎮稻18號、鎮糯19號、鎮糯20號、鎮稻21號等鎮稻系列水稻新品種10個,其中5個水稻新品種已實現經營權轉讓,直接轉讓收益超過2000萬元。」說起一項項成績,龔紅兵如數家珍,他介紹,鎮稻系列新品種在江蘇、安徽等省推廣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10多億元。近年來,團隊先後榮獲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鎮江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3件、品種權14項,制定省級地方標準10項,發表研究論文25篇。
針對外來軟米品種「常吃膩味,久放易陳」等問題,團隊通過應用分子標記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積極開展集成創新,先後培育出鎮稻656、鎮稻448、鎮稻9077等中低直鏈澱粉粳稻新品種,既解決了軟米品種存在的突出問題,又提早了生育期,有利於實現稻麥周年豐產豐收。
無私奉獻,汗水澆灌稻花香
皮膚黝黑、渾身散發著濃濃泥土味的團隊「掌門人」龔紅兵,是位大名鼎鼎的水稻育種專家——省「333工程」和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市「169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此外,團隊成員中還有省「333工程」培養對象4名、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1名,市「169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科技骨幹3人。
科研是寂寞又辛苦的。團隊每位成員幾乎沒有休息日:「5+2、白+黑」,天亮就要趕往基地,天黑了才回到辦公室。杜燦燦是團隊裡最年輕的一員,畢業於揚州大學農學院碩士的她今年30歲,孩子剛兩歲,一家三口卻分居三地,「一年四季完全歇不下來,我愛人在南京讀書,只能把孩子送去徐州老家。」眼眶有些溼潤的這位年輕媽媽,已經很久沒有抱一抱自己的孩子了。
農科院的農業科技創新基地擁有300多畝農田,院裡12個人負責這麼大面積的土地,工作量可想而知,「我自己負責的區域裡,走一圈的話需要四五天時間。」杜燦燦說,農作物不會休息,他們當然也不能歇!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團隊成員為保證早上7點能趕到基地,不少人將孩子送到學校的時候往往校門還沒開,只能託付給傳達室。
秋去冬來,團隊部分水稻育種人會像候鳥一樣往南遷徙,追著太陽、趕著時間,在祖國最南端的海南島一住就是半年,辛勤耕耘;留守者則一頭扎進實驗室,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加速水稻育種進程。
60年不忘初心、60年披風瀝雨,一代又一代鎮稻育種人奮戰在科研第一線,形成了「勇於創新、不斷超越、百折不撓、永不懈怠」團隊精神,為水稻事業奉獻著青春汗水。(胡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