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節裡談育人,南京農業大學穠味思政課坐而論「稻」

2020-12-25 騰訊網

交匯點訊 22日是中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當天,在南京農業大學,一堂以「尊稻」為主題的特色思政課在教工食堂開講,師生們圍坐餐桌前,聽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丁豔鋒教授、李剛華教授從微視頻《穠味思政·尊稻》說開去,講述一粒稻米背後的故事。

「稻米養育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中國人的祖先最早挑選出優質的野生稻,並進行馴化種植,幾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滲透著稻作文化的氣息,……」李剛華首先從中華文化烙刻的稻作基因說起,通過生動的故事與案例,串聯起稻香裡的文化自信、稻田共作背後的生態理念、稻苗生長為何重在拔節孕穗期,以及中國近年來先進的水稻種植與栽培技術如何擔負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任,藉助線下講授與線上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在豐收節裡與青年學生一同談文化、論擔當、話人生。

尊稻,尊的是什麼?在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水稻栽培學教授丁豔鋒看來,這場師生圍坐一桌、氣氛活躍的坐而論「稻」,尊的是農耕文化之道、尊的是生態和諧之道、尊的是民生溫飽之道、尊的是厚德育人之道。

在現場,教授們還與學生分享了自己的導師、「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創始人、凌啟鴻先生,80多歲還躬耕一線、視察稻田,影響著一代又一大代「新農人」將新技術、新知識投身實踐、服務社會的動人故事。

丁豔鋒表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蘊涵人民情懷的好事,是一件能夠提升億萬農民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的喜事。

丁豔鋒認為,南農師生以特色思政課的方式慶祝豐收,內涵豐富、意義特殊,一是有助於激勵師生在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事業中肩負責任、勇擔使命,在弘揚農耕文化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科學技術,用硬核科技助推農業發展。其次,在豐收節發布稻作課的課程思政視頻,圍繞專業課程特色,尤其利用青少年成長過程和作物生長周期規律性的互相映照,實現價值觀教育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目的在於引導青年學生立「農之為大、為國為民」的大愛大德,倡議農業高校樹「知農愛農、頂天立地」的時代新人。丁豔鋒還以「翹起來是空癟的穀子,垂下的飽滿的穀子」的生動比喻,勉勵青年學子俯身大地、謙遜為人。

南京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四學生楊弘毅表示,尊稻視頻立意高遠、娓娓道來,從稻作文化中的文化自信說到了「東方神稻」的世界擔當,看後倍感振奮和自豪。經歷了今年疫情的洗禮,我們倍感農民的艱辛,同時也意識到現代農業科技的重要意義,作為農業高校的學生,我們要以身作則、發揮表率,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厲行節約,珍惜每一粒糧食,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南農大農學植物實驗班大四學生林淳昊表示,現場授課中聽到了一場生動的傳承故事,稻裡有「道」,這個「道」是以凌啟鴻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求真務實、無問東西、耕讀傳家的奉獻精神,也是師兄、80後新農人黎泉身上所展現的將所學投諸所用、用科技守護一方良田的奮鬥精神。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樣的精神將激勵我們,做一株成熟灌漿、壓低了頭的飽滿稻穗,在充滿希望的田野向下紮根、在現代農業的廣闊天地俯身躬耕。

「尊稻」課上,李剛華教授還帶來了不同品種的大米,與在場學生共同品鑑。

據了解,從「尚茶」到「尊稻」,南京農業大學通過打造「穠味思政」課程思政品牌,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搭建起農業特色的立德樹人載體,立體化、藝術化、多元化地呈現專業課程中所承載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

交匯點記者 張宣 通訊員 楠穠宣

相關焦點

  • 實踐育人激發思政課無限活力
    早在幾年前,武漢紡織大學就邁開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步伐。2019年,學校進一步加強思政課實踐環節的頂層設計,專門成立思政課實踐教學課部,同時淘汰實踐「水課」,努力打造實踐「金課」,致力於構建綜合性、開放性、社會性的實踐課程體系,進一步規範思政課實踐教學。
  • 南京農業大學創新思政育人方式紀實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
    日前,一場名為《紅船》的話劇登上了南京農業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的舞臺。臺上演員長袍飄飄、青春蓬勃,臺詞言辭懇切、氣勢恢宏。  這既是一場話劇又是一堂思政課,也是該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任課教師與表演系師生攜手進行的一次實踐教學嘗試。用實踐教學給思政課做「加法」,讓思政課的元素立體化、多面化,圍繞這一目標,南京農大鍥而不捨地探索著。
  • 武漢大學百餘新生 稻田裡開啟勞動思政課
    校園本報訊(石蕾 劉振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雷宇)新學期伊始,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勞動教育與專業學科相結合,組織150餘名新生來到雜交水稻實驗田,接受首堂勞動教育思政課的洗禮。10月25日,在位於武漢郊區的水稻試驗田基地,一場火熱的勞動思政課拉開了帷幕。上午9點左右,150餘名新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每10名同學組成1個小組,4人割稻,3人搬運,3人打穀,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同學們在田間割稻穀。
  • "四史"學習融入思政課 大中小同備一堂課
    新學期伊始,如何上好第一堂思政課?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教師們利用該校的優勢資源,與附屬紅橋中學的思政課教師們同備一堂課,通過了解大學生的中學歷史基礎,有的放矢地準備開學第一堂課,力爭將思政課真正上到學生的心坎裡。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主任高京平教授以&39;四史&34;為題首先作專題示範課。
  • 大連海事大學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雙向融合 構建育人共同體
    「思政課教師擔任兼職指導員,能讓老師們把握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發現並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融合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壁壘,讓思政課貫穿課上課下,實現課程教育與日常教育的有機銜接。」大連海事大學大學馬克主義學院院長吳雲志表示,近年來,大連海事大學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就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進行研究。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書記新學期聽評思政課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吳琪瓊)8月3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新學期開學第一天,該校黨委書記管兆勇在黨委宣傳部、教師發展與教學評估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的陪同下,走進思政教學一線聽課評課,並就新學期持續加強和改進思政課教學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
  • 堅守在思政課教學一線——記海南大學教授張雲閣
    他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實踐育人、課程育人、品格育人。他是學生學業上的嚴師,是生活上的慈父,更是思想上的引路人。——題記每年大學的畢業季,都是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雲閣最忙的時候,學生們都希望在離開學校前,再次得到他的指導。張雲閣總是盡力滿足學生們的要求,白天時間安排不下,就安排在晚上。
  • 我省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研討會在蘭舉行 堅決扛起思政課鑄魂...
    近日,由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和省教育廳共同主辦,蘭州大學承辦的甘肅省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研討會在蘭州舉行。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王嘉毅,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出席研討會並講話。
  • 中國計量大學:讓思政課「生動」起來
    日前,中國計量大學思政教師充分利用義烏校區周邊紅色資源,帶領義烏研究生院的2020級252名研究生赴陳望道故居和侵華日軍細菌戰史實陳列館進行思政課現場實踐教學。  而這,只是中國計量大學探索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縮影。
  • 江西財大出臺思政課「十條」 大學生思政課建設再上新臺階
    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始發教授最近比較忙,忙著起草《江西財經大學關於「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舉措》(簡稱《舉措》),直至《舉措》11月6日在學校黨委常委會2019年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獲審議通過,他才如釋重負。此舉標誌著該校大學生思政課建設再上新臺階。
  • 讓思政課引領青少年立德樹人
    文章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課是培養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科目,近期,大中小學正陸續開學,步入人生的新階段,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如何加強思政課教學,貫徹「八個統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各學校要深入學習講話精神,交流研討思政課建設的新方法新路子,要迅速行動起來,以貫徹「八個統一」為切入點,辦好思政課
  • 海澱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組」成立
    成立海澱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組」,旨在區域層面落實落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相關工作部署和要求,切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不斷強化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課程的作用。頒發聘書首期海澱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組」 有16位教研員,由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四所高校的教授,七所中小學的一線教師與海澱進校教研員共同組成。與會領導為海澱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組」教研員頒發聘書,8位教研員代表接受聘書。
  • 江南大學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中心
    同一主題,大學和中學思政課如何上?日前,在無錫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上,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唐忠寶、無錫市第一中學教師郭倩華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教學主題先後作了精彩的微課展示。「中學注重知識傳授,大學注重學理分析」,二者差異引發了現場思政教師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貫通培養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 探索實踐「四化」教學模式 切實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
    ,近年來,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堅持思政課是第一課、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第一學院、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政治素質是教師考核第一標準,深刻把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時代要求,紮實推進以「教師團隊結構化、授課內容融合化、教學環節模塊化、教學實踐體驗化」為主的「四化」思政課改革創新,研磨思政「金課」,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 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中強調,「要有仁愛情懷,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思政課質量,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對於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
  • 上好高校戰疫思政課:讓大學生的身邊事成為育人的著力點
    高校思政課具有唱響和傳遞這種聲音的能力和場域。如果說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是與疫情的正面交鋒,那麼上好高校戰疫思政課則是抗擊疫情最有力的後方補給。把戰「疫」和思政課有機融合,是特殊時期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關鍵所在。高校思政課要善於把有意義的戰「疫」紀事轉化為有意思的教學理論。
  • 新華社報導: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辦好思政課...
    全國教育系統和廣大師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結合自身工作學習實際,認真思考新時代思政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堅定了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信心和決心。
  • 如何上好思政課?河北工業大學與附中同備一節課,老師:心裡有底兒了
    新學期伊始,如何上好第一堂思政課?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教師們利用本校的優勢資源,與附屬紅橋中學的思政課教師們同備一堂課,通過了解大學生的中學歷史基礎,有的放矢地準備開學第一堂課,力爭將思政課真正上到學生的心坎裡。馬克思主義學院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主任高京平教授以「把握『四史』的價值意蘊,加強理想信念」為題首先作專題示範課。
  • 智慧教學課堂提升思政課效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推動思政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化發展成為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必然選擇。不久前印發的《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建設一批國家級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