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22日是中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當天,在南京農業大學,一堂以「尊稻」為主題的特色思政課在教工食堂開講,師生們圍坐餐桌前,聽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丁豔鋒教授、李剛華教授從微視頻《穠味思政·尊稻》說開去,講述一粒稻米背後的故事。
「稻米養育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中國人的祖先最早挑選出優質的野生稻,並進行馴化種植,幾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滲透著稻作文化的氣息,……」李剛華首先從中華文化烙刻的稻作基因說起,通過生動的故事與案例,串聯起稻香裡的文化自信、稻田共作背後的生態理念、稻苗生長為何重在拔節孕穗期,以及中國近年來先進的水稻種植與栽培技術如何擔負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任,藉助線下講授與線上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在豐收節裡與青年學生一同談文化、論擔當、話人生。
尊稻,尊的是什麼?在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水稻栽培學教授丁豔鋒看來,這場師生圍坐一桌、氣氛活躍的坐而論「稻」,尊的是農耕文化之道、尊的是生態和諧之道、尊的是民生溫飽之道、尊的是厚德育人之道。
在現場,教授們還與學生分享了自己的導師、「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創始人、凌啟鴻先生,80多歲還躬耕一線、視察稻田,影響著一代又一大代「新農人」將新技術、新知識投身實踐、服務社會的動人故事。
丁豔鋒表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蘊涵人民情懷的好事,是一件能夠提升億萬農民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的喜事。
丁豔鋒認為,南農師生以特色思政課的方式慶祝豐收,內涵豐富、意義特殊,一是有助於激勵師生在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事業中肩負責任、勇擔使命,在弘揚農耕文化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科學技術,用硬核科技助推農業發展。其次,在豐收節發布稻作課的課程思政視頻,圍繞專業課程特色,尤其利用青少年成長過程和作物生長周期規律性的互相映照,實現價值觀教育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目的在於引導青年學生立「農之為大、為國為民」的大愛大德,倡議農業高校樹「知農愛農、頂天立地」的時代新人。丁豔鋒還以「翹起來是空癟的穀子,垂下的飽滿的穀子」的生動比喻,勉勵青年學子俯身大地、謙遜為人。
南京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四學生楊弘毅表示,尊稻視頻立意高遠、娓娓道來,從稻作文化中的文化自信說到了「東方神稻」的世界擔當,看後倍感振奮和自豪。經歷了今年疫情的洗禮,我們倍感農民的艱辛,同時也意識到現代農業科技的重要意義,作為農業高校的學生,我們要以身作則、發揮表率,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厲行節約,珍惜每一粒糧食,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南農大農學植物實驗班大四學生林淳昊表示,現場授課中聽到了一場生動的傳承故事,稻裡有「道」,這個「道」是以凌啟鴻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求真務實、無問東西、耕讀傳家的奉獻精神,也是師兄、80後新農人黎泉身上所展現的將所學投諸所用、用科技守護一方良田的奮鬥精神。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樣的精神將激勵我們,做一株成熟灌漿、壓低了頭的飽滿稻穗,在充滿希望的田野向下紮根、在現代農業的廣闊天地俯身躬耕。
「尊稻」課上,李剛華教授還帶來了不同品種的大米,與在場學生共同品鑑。
據了解,從「尚茶」到「尊稻」,南京農業大學通過打造「穠味思政」課程思政品牌,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搭建起農業特色的立德樹人載體,立體化、藝術化、多元化地呈現專業課程中所承載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
交匯點記者 張宣 通訊員 楠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