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散樂浮雕:大音希聲傳唱唐韻風流

2020-12-23 河北新聞網

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散樂圖 (資料片)

關注入選《國家寶藏》第二季的河北國寶

著名的石雕之鄉曲陽,盛產優質的大理石材,石雕藝術源遠流長,歷代皆有佳作。1995年,西燕川村附近發現五代時期大墓,出土兩件精美的漢白玉彩繪浮雕作品,內容分別為散樂與奉侍,雕刻技法精湛,人物形象生動,頗具大唐傳統風韻,被考古學和美術學界公認為古代雕刻藝術的優秀之作。

山腰間的五彩洞室

西燕川村位於曲陽縣城西北30公裡處,屬於低山丘陵地帶,村西有一座海拔600餘米小山,當地傳說山上有古墳墓,因此被稱作墳山。

1994年夏天,墳山山腰間突現盜掘深洞,後經查實是一座古代大墓被盜挖,當地文物部門隨即對古墓進行現場保護。1995年,考古人員對這座大墓進行了正式清理,墓內隨葬文物因盜掘已幾近一空,但墓壁存留了精美的壁畫和石雕藝術作品,因而在古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古墓位於墳山南坡中腰,坐北向南,北依山峰,南望山谷。現存地面已無墓丘痕跡,只見山石裸露,雜草叢生。但據調查,古墓之上的地表原本建有封土丘,後來遭人為破壞夷平。古墓的地下結構非常堅固,屬於大型方形石室墓。墓室空間巨大,通長12餘米,寬近5米,高4米左右,分前、後雙室,兩側並附帶小耳室,墓壁及券頂均用長方形或方形石塊壘砌,表面用白石灰抹平。

根據墓內出土的墓志銘,墓主名王處直,生前跨晚唐與五代後梁兩個朝代。唐時任易、定、祁等州節度使,後梁時又加封北平王,駐守今易縣到定州一帶,實質上屬於割據一地的地方軍閥。王處直死於923年,次年葬於曲陽仰盤山(即今墳山)。因此,西燕川大墓的年代非常明確,屬於五代後唐初年,考古學者名之為「五代王處直墓」。

王處直墓的最大特色是壁畫與石雕藝術。墓室四壁及頂部繪滿彩色壁畫,頂部的內容為天象與星辰,四壁則為侍者、山水、花卉、花鳥、雲鶴等。引人矚目的是在甬道兩側、前室四壁及後室側壁,原本鑲嵌有18塊漢白玉石雕,其中盜墓者盜走10件(追回2件),考古發掘時存留8件。這些石雕作品包括甬道的武士、前室的十二時辰、後室的奉侍和散樂等,均為著色彩繪的浮雕。前室四壁所嵌入的十二時辰浮雕,與頂部的天象圖緊密毗連,構成一幅天象與時辰渾然相合的天文圖。這種設計雖源於唐代墓葬傳統,但將石雕像嵌入墓室與壁畫相結合的方法,應是五代時期本地域墓室藝術的創新。

該墓的壁畫內容與石雕形象相互配合,平面圖像與立體浮雕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奇特的造型藝術形式。由王處直墓墓門進入墓室,但見四壁繪畫斑斕華麗,其間嵌入的浮雕栩栩如生,兩者交相輝映,恰如一間五彩洞室,更似一條絢爛的畫廊。

彩繪散樂浮雕

王處直墓分前、後兩室,後室主要放置墓主棺槨。後室的四壁繪有壁畫,其中東、西兩壁的前段下部,各鑲嵌一塊漢白玉彩繪人物群像浮雕,東壁浮雕的內容為奉侍,西壁浮雕的內容為散樂。兩塊浮雕均呈長方形,規格亦相同,長136釐米、高82釐米、厚17-23釐米。奉侍人物浮雕主要反映日常侍奉之場景,侍女們或持瓶託盤,或捧盒執扇,髮型多姿,衣著飄逸,儀態溫淑嫻雅。散樂人物浮雕則突出表現伎樂場面,樂女們吹奏彈撥,節奏韻律猶聞其聲,生動再現了古代音樂藝術之實況。因此彩繪散樂浮雕不僅成為王處直墓的標誌性文物,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經典之作。

彩繪散樂浮雕群像,共計15個人物,其中樂女13人,分列為前後兩排。前排5人,由右至左依次所演奏的樂器為:箜篌、箏、琵琶、拍板、大鼓等。後排7人,其中右端第一人似為指揮,其次由右至左依次所演奏的樂器為:笙、方響、答臘鼓、篳篥、橫笛等。樂女群像均作立姿,頭飾高髻簪花,面部豐腴圓潤,身著披帛長裙,儀態飄逸優雅,演技嫻熟端莊。整體群像宛若一幅伎樂現場的影像截圖,眾樂女樂感韻律一致,神態沉靜專注,悠揚樂聲猶在耳旁。

彩繪散樂浮雕的整體設計精巧,群像構圖疏密得當、錯落有致。樂女造型既注重演奏姿態與樂器配合的伎樂之容,又生動描繪勾勒出樂女們的雍容華貴之貌。樂女群像不僅是盛唐以來音樂藝術的真實寫照,也是權貴豪門奢侈生活場景的一個側影。

在雕刻技法方面,彩繪散樂浮雕有不少創新之處。在構圖設計上,將樂女形象作寫實描繪,又把群像作整體浮雕,猶如一幅完整的寫實繪畫。在雕刻技法方面,採用多層次的高浮雕,立體感突出,線條與塊面結合巧妙,粗細疏密得當。人物面部精雕細琢並磨光,手肘姿態準確精細,而衣裙部分則疏放勾勒。浮雕雕刻完工後,根據不同部位再施以各色彩繪。雕刻線條塊面與五色彩繪相得益彰,樂女群像生動傳神,極具動感與情態。

王處直墓出土的彩繪散樂浮雕,無論是整體設計與表現內容,還是雕刻及裝飾技法,在唐代至五代的石雕藝術中均屬上乘經典之作。

王處直的清譽

墓志銘對王處直的生平作了簡要記載。王氏家世顯赫,唐朝末年,王處直兄長王處存擔任義武軍節度使,駐守易、定等州。900年,王處直接替其兄職位,繼任義武軍節度使,成為河北地區很有實力的軍閥。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建立。王處直歸附後梁,繼續擔任義武軍節度使,並被加封北平王,易州、定州一帶成為王處直的割據地區,具有很強的獨立性。921年,王處直主動退位讓賢,將節度使之位傳於養子王都,自己則退隱養閒,吟詩賞景,寄情山林。923年,王處直去世,年六十一。墓志銘的文末對王處直評價說:「公素尚高潔……公之清譽,千古一賢矣!」

按照墓志銘的說法,王處直似乎性情高古,自願讓位於王都。據此,再觀察王處直墓內的壁畫與浮雕內容:四壁的山水、樹石、雲鶴、花鳥,室頂的日月星辰天象,後室的奉侍與散樂等享樂場面,很似王處直所希求的清雅退隱環境。但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在《舊唐書》《舊五代史》等史籍中,關於王處直卻是另外一種記載。921年,王處直與長子王鬱合謀抗敵事宜,並允諾將來傳位於王鬱。王都得知此事後,憤而不平,將王處直囚禁,並捕殺其子孫及部下,繼而代王處直之職位。兩年後,王處直憂憤而死。因此,墓志銘所載,當存在多處隱諱之偽辭。究其原因,墓志銘的執筆者系王都的親信,當然要為尊親者諱恥。而且,王處直墓的建造,也應是在王都的主持下完成的。

王都自幼被王處直收養,頗受溺愛,成年後又被委以重任,位居節度副使。但終因爭權奪位,父子反目,王處直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王都負責處置後事,為養父修建了豪華的墓室,並命人撰寫了歌功頌德的墓志銘。王都如此所做,難道是內懷愧疚、良心發現之舉?因無可靠確鑿的歷史記載,對於王都的真實動機,只能略作一些推論。比較合乎情理的可能性大致是:王都妥善處理王處直後事,完全是出於維護自己的地位和聲名之需。

王都的成長與權位完全來自於養父王處直的栽培,離開這一背景將如無本之木。即使在王處直已死、王都順利繼任節度使之後,仍舊需要王處直的背景和影響。因此,王都便將自己裝扮成王處直合法繼承人的形象,隆重為養父舉行葬禮,修建高規格墓地,以此掩人耳目、塞人口舌。墓誌盛讚王處直的清譽,實質上就是彰顯王都的賢明。如此這般,不僅能博得孝道之嘉名,還可騙取輿論方面的擁護。此外,王都在心底很可能還存在另一個隱情:借高規格葬禮來安撫冤死的鬼魂,以化解對己身不利的影響。簡言之,就是將喪葬事宜世俗功利化,名為死者之榮,實為生者之利。這也是當時流行的社會心理和葬俗之制。

不管王都出於何種動機,一個客觀的結果是:王處直的墓室建造華麗,裝飾有精美的壁畫和石雕。王處直長眠在五彩斑斕的石室洞窟內,身旁兩側分別是彩繪奉侍和散樂浮雕,侍女們恭敬服侍,樂女們優雅取悅。王都的初衷或許是安撫養父不安的魂魄,讓他在另一個世界靜心享樂,但未料如此則將珍貴的壁畫與石雕藝術佳作傳之於今世。這一結果,應該算是王處直身後最大的聲譽,而非王都假意吹捧的所謂清譽。

大唐餘音與大宋先聲

《國家寶藏》再現彩繪散樂浮雕場景 (資料片)

以彩繪散樂浮雕為代表的王處直墓壁畫與石雕,是五代時期繪畫和雕刻藝術的經典佳作。但如果從墓主生平經歷、墓葬形制及葬俗、壁畫內容及風格、石雕形象及技法等方面一一細究,王處直墓的壁畫與石雕藝術,具有濃厚的大唐風韻,應屬於晚唐藝術範疇的典範作品。

王處直原本晚唐重臣,大半生為唐皇室服務。王處直的養子王都,也是成長在晚唐時期,深受大唐文化薰染。王處直下葬時,唐朝滅亡已經十七年,當時正值後梁甫滅的後唐初年。但無論後梁還是後唐,其建立者均是晚唐舊臣,其所傳承的文化還是以大唐文化為主體。因此,王處直墓的建造時間雖在後梁與後唐之交,但無疑是在晚唐文化的環境裡完成的。這一點在墓志銘裡最為突出,志文不僅開篇即稱「大唐」,並繼續沿用唐昭宗的年號「天祐」。由此說明,王都遵守了王處直生前的意願,仍將其定位於唐臣。

在主觀的思想意願和客觀的文化環境相互影響下,王處直墓室的設計完全沿襲了晚唐的傳統風格。墓室形制為前後雙室並附帶耳室,四壁及頂部滿飾五彩壁畫,內容也是晚唐盛行的天象、雲鶴、花卉、奉侍、伎樂等,尤其是侍女和樂女等人物的形象,既雍容華貴,又豐腴圓潤,當是典型的唐風遺韻,可稱得上是大唐餘音綿長悠遠。

然而王處直墓室壁畫與石雕藝術的價值與意義,絕不僅僅限於傳承唐風遺韻,其最突出的亮點是創新,並因此開創下一個時代即宋代墓室藝術的先河。最大的創新之處就是將漢白玉浮雕像嵌入墓室四壁,並將其與壁畫內容毗連,壁畫之中含有雕刻,雕刻之側關聯繪畫,兩者互相襯託並融為一體,因此成為獨特的複合型造型藝術。墓室前室的十二時辰浮雕與天象圖相連,象徵日月星辰與時光的流逝。後室的奉侍和散樂浮雕與花鳥樹石圖相襯,刻意表現奢華愜意的日常生活。而奉侍與散樂群像,由於浮雕藝術的自身特點,使得侍女與樂女的形象遠較壁畫更顯得立體感突出,栩栩如生恰似身臨其境。這種新穎的墓室藝術形式,顯然與曲陽一帶豐富的大理石資源和悠久的石雕藝術傳統相關,應是石雕之鄉的傳統藝術氛圍,醞釀滋生了將石雕與繪畫融合為一體的複合藝術新形式。

王處直墓的石雕具有兩個鮮明的藝術特色:即浮雕群像和著色彩繪。奉侍和散樂石雕均屬於高浮雕群像,其整體設計猶如一幅繪畫,需要總體構圖與層次配合,而將浮雕技法用於表現人物逼真形象並酷似於繪畫,確屬於一種精妙高超的藝術創造。在雕刻完工後,漢白玉浮雕又著色加飾了彩繪,使得雕像既完全類似繪畫,但又優於繪畫而具有凸顯的立體感。這種彩繪浮雕人像,正是宋代流行的彩繪磚雕人物的先聲。因此,以彩繪散樂浮雕為代表的五代王處直墓室藝術,既上承大唐遺韻,又下啟大宋先聲,當之無愧是古代繪畫與雕刻藝術的經典之作。 (段宏振)

相關焦點

  • 漢代至隋代的百戲散樂
    但是,百戲散樂卻不絕如縷。曹魏時期出現了借題發揮、詼諧逗趣的《說肥瘦》及男扮女裝、嬉褻〔xie洩〕過度的《遼東妖婦》(見《魏書·齊王紀》裴注引司馬師《廢帝奏》)。蜀國則產生了搬演許慈、胡潛兩個博士互相猜忌、紛爭不已的《許胡克伐》。晉代出現了表現鴻門宴故事的《公莫舞》以及《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龜舞》、《背負靈嶽》、《桂樹白雪》、《畫地成川》之樂,還有逆行連倒、頭足入筥〔ju舉〕等。
  • 蔣藏本《唐韻》研究
    《蔣藏本〈唐韻〉研究》以唐代寫本《唐韻》殘卷(本書稱作「蔣藏本」)和《廣韻》等相關韻書音系的比較作為考察對象,重點研究蔣藏本體例的特點、音繫結構等問題。  這項成果通過研究蔣藏本本身材料與大量傳世文獻引用材料以及出土文獻中殘存部分,提出蔣藏本《唐韻》應當是開元本。蔣藏本《唐韻》的總韻數是204~205。合口韻部已經分出,嚴韻無上、去聲,栘韻不知有無。
  • 日本舞蹈,至唐以來,「舞樂」「散樂」就從中國傳入日本
    早在8世紀時,"舞樂""散樂"就從中國傳入日本。後來,舞樂發展為日本宮廷舞蹈,流傳至今。舞樂是一種貴族藝術,其種類大致分為儀式舞樂、軍事舞樂、"奔跑"舞樂及孩童舞樂4種類型。這種舞蹈通常是在舉行慶典時和特定日子演出,而散樂卻發展為表演藝術。散樂是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隋唐時期是重要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
  • 炫染彩繪堂-傑哥浮雕畫-向日葵
    大家好,今天傑哥給大家帶來的是浮雕畫-向日葵,我現在做的是淺浮雕,後期還會給大家帶來比較大面積的浮雕,配上手繪和噴筆彩繪,我相信出來的效果還是不錯的。浮雕其實不算簡單,需要手法靈巧再一個需要一定的空間思維和塑性能力。通過料的厚度,曲折面,向日葵的花瓣走勢來確定它的造型。
  • 小提琴家唐韻跨界演繹經典世界電影名曲
    日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唐韻的「海盜與法師」樂團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演奏集古典與流行,傳統與時尚,電影與搖滾完美跨界結合,震撼人心的饕餮盛宴音樂會。小提琴家唐韻將古典音樂與電影配樂完美結合演繹的激情澎湃,他帥氣的外形和動人心弦的琴聲都令觀眾印象深刻,收穫了觀眾的掌聲與喜愛。
  • 《DNF》大音希聲套怎麼樣 95級史詩特殊裝備套大音希聲屬性介紹
    導 讀 大音希聲套的具體屬性如何,有什麼特效?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牆體彩繪提升石筍山景區文化氣質
    {"title":"牆體彩繪提升石筍山景區文化氣質",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yongchuanqu/yongchuanquxinwen/2021-01-14/3578529.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
  • 天然浮雕砂巖---匠師細心雕刻的藝術財富
    華夏卓爾輝帆砂巖的產品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有砂巖浮雕、砂巖背景、砂巖雕塑、背景牆、砂巖壁畫等等藝術品,其他的還有藝術水泥花盆、缽磚雕塑噴泉、羅馬柱、門窗套,線條、環境雕塑、建築細部雕塑、歐式構件、園林雕塑、校園雕塑、抽象雕塑、名人雕塑、 塑模假山、景觀雕塑(裝飾雕塑、水景雕塑)等等,所有產品均可以按照客人的要求客人的圖案做任意著色、彩繪、打磨明暗、噴上自定顏色塗料,並可以通過技術處理使作品表面呈現粗獷、細膩、龜裂、自然縫隙等仿真石效果。
  • 猶遺寫韻軒中跡,留得風流後世看——女仙吳彩鸞與唐代功令的民間語境
    ……簫拙於為生,彩鸞為以小楷書《唐韻》一部,市五千錢為餬口計。然不出一日間,能了十數萬字,非人力可為也。錢囊羞澀,復一日書之,且所市不過前日之數。由是彩鸞《唐韻》,世多得之。歷十年,簫與彩鸞遂各乘一虎仙去。《唐韻》字畫雖小,而寬綽有餘,全不類世人筆,當於仙品中別有一種風氣。
  • 此壺富麗堂皇,是故宮博物院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繪壺
    蓋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紋。淺赭色調砂泥,布滿白砂點,砂泥顆粒較粗,但粗而不澀。   浮雕的柿蒂紋具有典型的晚明風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壺和宜興窯址出土的殘器中多有柿蒂紋裝飾的壺流或壺蓋。此壺浮雕的柿蒂紋周邊翻卷,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潔素雅的壺體增添了圓雕的神韻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清雍正,高11.5cm,口徑12×9cm,足徑8×9cm。   壺直口,略呈長方形。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原句:大白若辱;大方無隃;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國博這件裸體浮雕彩陶壺,越是看不懂,越是想研究
    國博裡的陶器,我已經寫過了「鷹形陶鼎」「人面魚紋彩陶盆」「舞蹈紋彩陶盆」「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船型彩陶壺」等。在同一批拍攝的展品中,只剩下這件「裸體浮雕彩陶壺」沒寫了。我們再回頭來看這件裸體浮雕陶壺,展籤上寫著,這件陶壺1974年出土於青海樂都柳灣的,屬於馬家窯文化,時間標的是約公元前3200-2000年,這個時間段涵蓋了整個馬家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