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家裡的第一位,小傢伙們享受著獨一份的特權,父母們對孩子身上的"小霸道""小任性"也並不反感,於是在父母的默認中孩子成了家裡的"小霸王"。
可是在集體社交生活中,這些家裡的"小霸王"反倒表現得沒有那麼"恣意"了,他們身上更多時候表現出的是很"慫"的一面。孩子如此的"兩面派"也著實令父母們摸不著頭腦。
寶媽擔心孩子入園後"太霸道",沒成想孩子第一天就被欺負了,老師:家長的問題
此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分享。杭州的王女士最近一直在為孩子入園的事而發愁。因為王女士和丈夫平時的工作都比較忙,所以不得不拜託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們疼愛孩子,可謂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
時間長了孩子的性格也變得越發的驕縱蠻橫,簡直就是家裡的"混世魔王"。王女士在送孩子入園前一度很擔心孩子的脾氣性格太過霸道,"如果總是在幼兒園裡欺負其他同學可怎麼辦啊?"
可是沒想到,孩子入園後的第一天居然就被同伴欺負哭了。在接到老師的電話時,王女士以為自己聽錯了,再三確認後才相信自家孩子真的被欺負了。王女士向老師吐槽說"我家寶寶在家裡可是個淘氣大王,真沒想到在外面居然成了慫包。
孩子這麼小還兩副面孔呢,打小就會窩裡橫!"老師聽後很無奈地表示"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比如說家長的教育原則不一致,那麼孩子很可能就會養成窩裡橫的脾氣秉性。"王女士一聽好像確實是這麼回事"家裡的老人太寵孩子了!"
孩子為什麼會"家裡橫家外慫"?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家裡橫家外慫"的孩子?
一、孩子為什麼會"家裡橫家外慫"?
1.家長教育原則不一致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無理取鬧"可以在父母中的一方發生作用後,孩子們便會"聰明"地故伎重施。孩子內心的尺度和邊界感被不一致的教育原則所幹擾。父母的權威受到了影響,在家裡也就更加"無法無天"了。
2. 孩子缺少必要的社交技巧
當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時,孩子更加的輕鬆自如,但是當他們到了一個相對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時,缺少必要的社交技巧的他們就很容易在社交環境中受挫,因為孩子會發現自己在家裡的那一套方法此刻完全行不通。
3. 父母的無底線寵溺
父母的過分驕縱寵溺讓孩子忘乎所以,對於行為分寸感、規則意識等方面都有所忽略。同時,孩子習慣了享受父母的庇護,自身處理問題的能力較為薄弱,當父母的庇護護之不及時,孩子們就會陷入到無助和恐慌之中,自然無法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當孩子身上出現"家裡橫家外慫"的行為表達時,父母應該對此引起重視,只有避開教育的誤區,恰當的進行幹預才能夠幫助孩子實現更好地成長。
2、 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家裡橫家外慫"的孩子?
1. 不給孩子貼標籤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兩副面孔"時,不要輕易地指責孩子,這種強勢地應對方式會讓孩子倍感壓力,同時這也是一種變相地貼標籤的做法。父母過激的應對方式反倒讓孩子身上的不當言行得到了強化,不利於行為糾正。貼標籤的暗示效應很有可能讓孩子"家裡橫家外慫"的行為表達更加明顯。
2. 多帶孩子參與社交活動
在社交活動中孩子會逐漸地學會一些社交方法和技巧,更加能夠發現自己行為上的不當之處。父母多帶孩子參與社交會有助於消除孩子對於新鮮刺激的恐懼,讓孩子更加能夠在社交中享受到交往的樂趣,讓孩子變得更加積極勇敢一些。
3. 適當地立規矩,明確行為分寸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可以給予孩子很多的包容,但是不可置否的是父母要懂得把握愛的分寸,讓孩子在規矩的約束中更加有行為分寸。懂得給孩子立規矩的父母更加能夠避免孩子"窩裡橫"的教育窘境發生。
看得出來,孩子身上蠻橫霸道或者是過於膽小懦弱的性格特點都不利於孩子的社交發展,同時也不利於孩子自我認知的建立。所以在父母為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中,教會孩子行為邊界意識以及必要的社交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大家對於孩子身上的"家裡橫家外慫"的行為方式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