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2020-09-07 博沃思未來教育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在博沃思後臺留言說,

孩子在家嘴皮子可厲害了,經常可以把大人說得一愣一愣的,

可是一出門就秒慫,啥事都謙讓,而且是毫無原則的謙讓,自己很是費解。

但其實「窩裡橫」、「出門慫」,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通病,讓許多家長都感到十分頭疼。

那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在家裡就像一個作威作福的小霸王,大呼小叫,上躥下跳,父母一不如他的意就大發脾氣;

而在外頭,自家的孩子就畏畏縮縮,膽小怕事,活像只溫吞軟弱的小綿羊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就來聊一聊。

01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是對「窩裡橫」的一句話總結。

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原因。

1、窩裡橫的背後,是恃寵而「驕」

這尤其針對家庭「小霸王」,這類孩子要是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對誰都「霸道」,而是會「看人下菜碟」。

美國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是一個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直到五年級時才進學校讀書。

第一天上學,同學們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用球打他,喊他「醜陋的怪物」,嘲弄他的小辮子。

奧吉沒有反抗,甚至一句辯駁也沒有。

可一回到家,奧吉就怒氣衝衝地闖進姐姐房間,找到梳妝檯抽屜裡的剪刀剪掉自己的辮子。

姐姐關心地問他情況,他也不理睬,而是狠狠摔了下門跑出去了。

從來奧吉對老師和同學都彬彬有禮,以為好朋友欺騙了他,他十分痛苦,卻仍然沉默忍讓。

而奧吉在家裡不是這樣的,他會衝父母發脾氣,衝姐姐大喊:「給我出去!」

不止奧吉,很多孩子表現出來的窩裡橫,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家人都寵愛著自己。

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出無條件的讓步,這本質上會有一種「恃寵而驕」的味道。

孩子雖小,但潛意識裡有對風險的判斷,這種判斷決定了他在什麼場合採取什麼態度。

還有的孩子心裡也知道自己發脾氣是不對的,他之所以在家裡肆無忌憚;

是因為他確信家人會接納、包容他,他這麼做並無風險,也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很經常的,在外壓抑的情緒或者受到的氣,就會反過來在家裡更加頤指氣使。

孩子的表現是天性流露,也是情緒釋放,本來無可厚非,

但如果他習慣了以自我為核心,面對家人一味地任性、蠻橫,不管不顧地鬧脾氣,

總是把在外面被壓抑的情緒發洩到親近的人身上,顯然也不是一件好事。

歸其原因,是父母的寵愛。越是無原則嬌慣孩子的家庭,這種情況越會變本加厲。

父母的寵溺、縱容與妥協,很容易變成滋生「窩裡橫」的土壤。

2、社交能力弱

大家仔細回想,我們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到2歲左右,都是更加習慣和大人互動的;

尤其是熟悉的養護人,之後才會慢慢開始對其他小朋友感興趣。

心理學家有個解釋是說,這是一種低齡孩子的自保行為;

相對於其他孩子互動中的不確定,他們知道和成人互動的反饋基本上都是確定的。

比如,孩子去拿成人正在玩的玩具,大概率成人就會給孩子,甚至還會陪著孩子一起玩。

但孩子如果去拿其他孩子的玩具,基本上就會出現不肯給、起衝突等各種不確定性。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社交能力增強了,他們就不再害怕同齡孩子社交的「不確定性」,相反反而會享受這樣的探險過程。

這是孩子心理空間的伸展,和大運動發展一樣,從走到跑跳,不斷地提高。

但如果你發現孩子3、4歲以後,似乎仍然只能在家和成人互動,出門就完全「不行」了,那麼就需要審視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3、家裡有個大版的「外面慫」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家裡人,尤其是孩子的媽媽,或者經常帶孩子的那個人,就是成人版的「家裡橫、外面慫」。

這一點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媽媽在外處處明理、不爭不搶、「老實人」一個。

但問題是,她並不是真的不在意,而那些「不舒服」回家後就會發洩在自己的隊友身上。

這種社交模式裡的「兩面派」,也會影響孩子。

讓他形成一個錯誤認知,誤以為社交互動就是應該這樣,家裡不需要客客氣氣,收斂脾性,但出門就要客客氣氣。

02

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跟「窩裡橫、出門慫」截然相反的,是孩子在家乖巧、在外淘氣,用通俗說法就是「人來瘋」。

但其實,這兩種表現都是一種情緒上的訴求。

以前聽過一個解析:

孩子窩裡橫是由於對外界缺乏自信,

而人來瘋則是渴望來自外界的認同。

他感到沮喪、難過,又或者緊張、興奮……正因為有這些情緒的發生,引起孩子行為上的變化。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1、制定明確規則,拒絕溺愛

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從孩子到成人,一直欺負妹妹蘇明玉,稍不順心直接上手揍她,可是他對外人,卻又是一副謙卑有禮的模樣。

大哥蘇明哲的表現則較為隱性,他文質彬彬,時刻以蘇家長子自居,但遇事時張皇失措,只會一口一個「失望」。

妹妹蘇明玉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蘇家的男人,都是窩裡橫!」

兩個哥哥之所以變成這樣,和蘇母的溺愛不無關係。

溺愛,造成規則的喪失,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想讓孩子正確地融入社會,首先要糾正他的錯誤認知,不偏寵、不放縱,讓他知道窩裡橫並不能解決問題。

2、培養孩子的抗挫力與社交能力

不久前,中國香港七歲女孩吳若彤反駁「中國病毒言論」火了,她落落大方地站在鏡頭前,用流利的英文闡述對新冠病毒的見解。

她說野生動物全世界都有,沒人知道病毒的出處。

大家不應互相攻擊,而應該團結起來,因為防疫是地球上每個人的責任。

小小年紀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表述有力,被香港被媒體稱為「香港未來的希望」。

吳若彤家裡還有個弟弟,父母經常帶他們出去玩,參加各種活動,兩個孩子都長得陽光自信。

情緒與智力不同,除了天賦,後天的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見過世面、眼界開闊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抗挫能力與社交能力。

想修正孩子的「出門慫」,要多給他製造出門的機會,鼓勵孩子與人打招呼交朋友,進行社會活動,學著表達需求。

讓他在探索同伴關係的過程中構建自信。

3、父母以身作則,表裡如一

孩子最先在家庭中學習情緒,並天生喜歡模仿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雙面人,在外面溫文儒雅,對所有人和藹可親,而回到家中,就肆意釋放負面情緒,不尊重家人,惡言惡語。

這對孩子產生極為不好的影響,孩子有樣學樣,在外唯唯諾諾,在家為所欲為。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想要孩子表裡如一,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孩子一起做情緒的主人。

那些埋怨孩子「窩裡橫、出門慫」的父母,不妨先審視一下自己的日常行為,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事,給孩子提供一個更理想的成長環境。

03

尊重性格的差異性

最後,也是提醒大家,除了學習上面的引導方式,也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性。

因為其實社交互動並沒有絕對標準,每個人都是在探索自己舒服的度。

孩子或許就只是比較慢熱,對這些事情也沒那麼在意,樂於分享罷了。

但如果家長過度解讀孩子的行為,從第三方視角來看,也許孩子就是「慫」。

但這些該讓孩子知道的社交原則、換位思考,我們都需要儘早地告訴孩子。

因為一個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方向在哪裡後,她才有了選擇的權利。

這裡也是提醒大家,孩子是個獨立的人,別總用我們的標準來評判他們的行為,不妨多和他們聊聊。

育兒,最本質的就是,提供「上路」的基本裝備,剩下的交給孩子自己去闖;

但時刻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光永遠追隨,我們也永遠在這提供幫助。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

相關焦點

  •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我家小孩竟然還有兩副面孔
    那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在家裡就像一個作威作福的小霸王,大呼小叫,上躥下跳,父母一不如他的意就大發脾氣;而在外頭,自家的孩子就畏畏縮縮,膽小怕事,活像只溫吞軟弱的小綿羊?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就來聊一聊。
  •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窩裡橫的孩子,多半出自3種家庭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這天,安安帶著兒子下樓玩,兒子還特意拿了新買的玩具,說想和小區裡面的小夥伴一起玩。安安像往常一樣,坐在涼亭和別的媽媽一起聊天。但她突然想起,今天沒給孩子帶水,於是去超市買了一瓶水打算給兒子送去。
  • 在家裡是"小霸王",出門溫順"小綿羊",窩裡橫寶寶讓人無奈
    今日問題:在家小霸王,為何出了門就變成小慫包了呢?你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對外永遠都是好脾氣,好性格,回到家就瞬間轉換角色,說話刻薄,做事消極。甚至是將外面受到的所有不悅全部轉換成負能量,暴躁的釋放在家人身上?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即使是小孩子也會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出門乖寶寶,回家小霸王。
  •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留言說,孩子在家嘴皮子可厲害了,經常可以把大人說得一愣一愣的,可是一出門就秒慫,啥事都謙讓,而且是毫無原則的謙讓。我正好和我們團隊的想想媽媽聊起這件事,她說她孩子也有這個趨勢,家裡倒也是不橫,但出門就異常乖。
  •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外是小慫包?家長要牢記幾個教育重點
    孩子有時也是具有兩面性的,他們在家稱王稱霸,在學校就只會認慫。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外是小慫包,只會窩裡橫。說實話,父母也挺難理解的,孩子繼續這樣下去,恐怕難有出息。在家他就是老大,誰也不能管,稍不如意就大吼大叫,不把大人看在眼裡。可同樣是這個孩子,出門連「阿姨、叔叔」都不敢喊,想交朋友還會詢問大人的意見,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屁都不敢放一個,這不是純粹的「窩裡橫」嗎?
  •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窩裡橫的孩子,多半出自3種家庭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只見兒子帶去的玩具都被其他孩子搶走,而兒子則像是被罰站一樣就看著他們玩。不但如此,兒子的手上還拿著另一個小朋友的書包,寶媽非常不解,明明兒子在家裡的時候是一個說一不二的小霸王,怎麼一出門就變成了小慫包了呢?
  • 在家稱霸王,出門小慫包,怎麼搞定窩裡橫寶寶?
    最近在後臺收到很多來信,問道:寶寶在家裡活潑的不得了,甚至還敢跟爸爸媽媽發脾氣,為什麼出了門就像個小貓咪一樣,不敢主動跟人打招呼,甚至躲到媽媽背後不敢出來?面對讓人頭疼的「雙重人格」寶寶,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了!
  • 孩子出門就變「慫包」,家長以為是「認生」,實際問題比你想得大
    導讀:孩子出門就變「慫包」,家長以為是「認生」,實際問題比你想得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出門就變「慫包」,家長以為是「認生」,實際問題比你想得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在家小霸王,出門變慫包?「兩面派」的娃如何搞定?「悅寶課堂」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找我聊天,說到孩子時忍不住吐槽起來:在家裡就是個「小霸王」,對長輩們總是大呼小叫,有一點不順心就會發脾氣,甚至還動手打人;出了門又變成「小綿羊」,不愛打招呼沉默寡言,在遊樂場或是幼兒園被小朋友搶東西也不吭聲,只會哭。
  • 窩裡橫的孩子,常常在外被欺負,心理專家:要給孩子找到宣洩點
    最讓一些家長接受不了的就是,孩子在家中很驕縱任性,但是一出門卻變成了慫包,試問誰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表現的膽小不敢說話呢?但是反觀現在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毛病,在家裡是小霸王,出門就成了做什麼都慫的慫包。
  • 「在家橫的飛起,在外秒變慫包」孩子的性格養成,多半和爸爸有關
    今日話題:孩子窩裡橫的性格和爸爸本身真的有著太大的關係我們去評價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從他的性格說起,其實好的性格真的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家長們也總會把教育的重心放到孩子的性格養成方面,但事情卻並沒有家長想像的那樣簡單,有些時候父母們往往耗費了大量的心血,但孩子的性格卻絲毫沒有改變。
  • 在家「小霸王」出門「膽小鬼」,孩子兩面派,原因或在家長身上
    其實兩面派的群體不止有成年人,還有孩子,很多家長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像個小霸王,我行我素,誰也管不住,但一出去就成了乖寶寶,不愛說話,也比較怕人。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愛踢踹玩具、揮霍調味料、在茶几上亂塗亂畫、玩媽媽的化妝;可孩子到了外面之後,卻秒變「乖乖女」、「兩面派
  • 有的孩子在外面很慫,在家裡卻是小霸王,育兒師:家長作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家裡的第一位,小傢伙們享受著獨一份的特權,父母們對孩子身上的"小霸道""小任性"也並不反感,於是在父母的默認中孩子成了家裡的"小霸王"。可是在集體社交生活中,這些家裡的"小霸王"反倒表現得沒有那麼"恣意"了,他們身上更多時候表現出的是很"慫"的一面。孩子如此的"兩面派"也著實令父母們摸不著頭腦。
  •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外是「慫包」,都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窩裡橫」不單單指大人,還指孩子 。有的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小霸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全家三代人都圍著他一個人轉,孩子每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但是,一旦出去跟小朋友玩,或者到了學校跟同學玩,就唯唯諾諾,膽小怕事。
  • 在家大魔王,在外乖寶寶?孩子「雙面性格」的成因思考及對策
    近日收到一位家長的來信,信的內容寫到:我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我的孩子叫天天,隨著天天長大,發現天天性格越來越矛盾,在家裡和在外面完全兩個樣,明明面對客人時都彬彬有禮,可是在私底下,卻不聽我和他爸爸的話,怎麼都管教不好,為什麼孩子在不同的人面前性格相差會這麼遠呢?老師有什麼辦法引導孩子嗎?
  • 為什麼孩子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白兔?原因竟在這兒!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孩子?在家天不怕地不怕,妥妥的小霸王,一旦家裡來了客人或到了幼兒園,就變成一個做事畏手畏腳的小白兔。想過嗎,在外面乖巧懂事的孩子怎麼一回家就難侍候了?其實,形成這樣結果,無非下面3步造成的。1.
  •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慫包,我家孩子怎麼是個「兩面派」?
    孩子會發現他在家的招數不管用了,只能乖乖聽話。這樣孩子任性、自我的性格還是得不到改善。3、多帶孩子出門窩在家裡的孩子就像一個小霸王,出門之後很難融入到新環境裡那裡有很多同齡的孩子,自己的任性行為只會招來其他小朋友的不滿和疏遠。所以經常帶孩子和同齡的孩子玩耍,有助於改善孩子的性格,適應不同的關係模式,更利於社交能力的提升。
  • 你的孩子是在學校乖乖仔,在家小霸王的「兩面派」嗎?
    小編的小侄女在家時是「無法無天」的小霸王,但是聽說到了學校,就變成可憐巴巴的「小鵪鶉」啦!還可能是孩子本身性格慢熱,是一個天性上比較怕生和牴觸社交的人。成年人在到達新環境後也需要適應一段時間,更何況孩子本身更加敏感,對於周邊環境變動的應激也更強烈,在沒有學會「如何正確社交」的情況下,當然會害怕。
  • 在家橫行霸道,出門膽小內向?窩裡橫的孩子就得這麼治
    那就是娃在家的時候,是個「作天作地」的小霸王,誰都不服,每天都是雞飛狗跳,根本不存在母慈子孝的時刻。但是一出門孩子立馬就變成了小慫包,膽小畏縮,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更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兒,總是躲在家長身後。
  •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為啥孩子只會「窩裡橫」?
    01 你家孩子有「窩裡橫」現象嗎?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寫到自家孩子出去玩時,常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一聲不吭,但是回到家裡卻儼然是一個小霸王,對全家人下指令,要求全家人必須服從他的命令。不管是作為小孩還是大人,蘇明成在家裡仗著有母親為他撐腰,多次欺負妹妹,但一到外面就變成了一個點頭哈腰的男人,極具反差。不少網友也留言說家裡孩子窩裡橫的現象很嚴重,在家裡玩具隨便玩,叫他收拾也不收拾,一副不管不顧的模樣。但是一到外面,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一直跟在家長身後,不敢離開家長,也不敢上前和小朋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