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我家小孩竟然還有兩副面孔

2020-10-03 博沃思未來教育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在博沃思後臺留言說,

孩子在家嘴皮子可厲害了,經常可以把大人說得一愣一愣的,

可是一出門就秒慫,啥事都謙讓,而且是毫無原則的謙讓,自己很是費解。

但其實「窩裡橫」、「出門慫」,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通病,讓許多家長都感到十分頭疼。

那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在家裡就像一個作威作福的小霸王,大呼小叫,上躥下跳,父母一不如他的意就大發脾氣;

而在外頭,自家的孩子就畏畏縮縮,膽小怕事,活像只溫吞軟弱的小綿羊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就來聊一聊。

01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是對「窩裡橫」的一句話總結。

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原因。

1、窩裡橫的背後,是恃寵而「驕」

這尤其針對家庭「小霸王」,這類孩子要是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對誰都「霸道」,而是會「看人下菜碟」。

美國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是一個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直到五年級時才進學校讀書。

第一天上學,同學們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用球打他,喊他「醜陋的怪物」,嘲弄他的小辮子。

奧吉沒有反抗,甚至一句辯駁也沒有。

可一回到家,奧吉就怒氣衝衝地闖進姐姐房間,找到梳妝檯抽屜裡的剪刀剪掉自己的辮子。

姐姐關心地問他情況,他也不理睬,而是狠狠摔了下門跑出去了。

從來奧吉對老師和同學都彬彬有禮,以為好朋友欺騙了他,他十分痛苦,卻仍然沉默忍讓。

而奧吉在家裡不是這樣的,他會衝父母發脾氣,衝姐姐大喊:「給我出去!」

不止奧吉,很多孩子表現出來的窩裡橫,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家人都寵愛著自己。

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出無條件的讓步,這本質上會有一種「恃寵而驕」的味道。

孩子雖小,但潛意識裡有對風險的判斷,這種判斷決定了他在什麼場合採取什麼態度。

還有的孩子心裡也知道自己發脾氣是不對的,他之所以在家裡肆無忌憚;

是因為他確信家人會接納、包容他,他這麼做並無風險,也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很經常的,在外壓抑的情緒或者受到的氣,就會反過來在家裡更加頤指氣使。

孩子的表現是天性流露,也是情緒釋放,本來無可厚非,

但如果他習慣了以自我為核心,面對家人一味地任性、蠻橫,不管不顧地鬧脾氣,

總是把在外面被壓抑的情緒發洩到親近的人身上,顯然也不是一件好事。

歸其原因,是父母的寵愛。越是無原則嬌慣孩子的家庭,這種情況越會變本加厲。

父母的寵溺、縱容與妥協,很容易變成滋生「窩裡橫」的土壤。

2、社交能力弱

大家仔細回想,我們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到2歲左右,都是更加習慣和大人互動的;

尤其是熟悉的養護人,之後才會慢慢開始對其他小朋友感興趣。

心理學家有個解釋是說,這是一種低齡孩子的自保行為;

相對於其他孩子互動中的不確定,他們知道和成人互動的反饋基本上都是確定的。

比如,孩子去拿成人正在玩的玩具,大概率成人就會給孩子,甚至還會陪著孩子一起玩。

但孩子如果去拿其他孩子的玩具,基本上就會出現不肯給、起衝突等各種不確定性。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社交能力增強了,他們就不再害怕同齡孩子社交的「不確定性」,相反反而會享受這樣的探險過程。

這是孩子心理空間的伸展,和大運動發展一樣,從走到跑跳,不斷地提高。

但如果你發現孩子3、4歲以後,似乎仍然只能在家和成人互動,出門就完全「不行」了,那麼就需要審視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3、家裡有個大版的「外面慫」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家裡人,尤其是孩子的媽媽,或者經常帶孩子的那個人,就是成人版的「家裡橫、外面慫」。

這一點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媽媽在外處處明理、不爭不搶、「老實人」一個。

但問題是,她並不是真的不在意,而那些「不舒服」回家後就會發洩在自己的隊友身上。

這種社交模式裡的「兩面派」,也會影響孩子。

讓他形成一個錯誤認知,誤以為社交互動就是應該這樣,家裡不需要客客氣氣,收斂脾性,但出門就要客客氣氣。

02

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跟「窩裡橫、出門慫」截然相反的,是孩子在家乖巧、在外淘氣,用通俗說法就是「人來瘋」。

但其實,這兩種表現都是一種情緒上的訴求。

以前聽過一個解析:

孩子窩裡橫是由於對外界缺乏自信,

而人來瘋則是渴望來自外界的認同。

他感到沮喪、難過,又或者緊張、興奮……正因為有這些情緒的發生,引起孩子行為上的變化。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1、制定明確規則,拒絕溺愛

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從孩子到成人,一直欺負妹妹蘇明玉,稍不順心直接上手揍她,可是他對外人,卻又是一副謙卑有禮的模樣。

大哥蘇明哲的表現則較為隱性,他文質彬彬,時刻以蘇家長子自居,但遇事時張皇失措,只會一口一個「失望」。

妹妹蘇明玉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蘇家的男人,都是窩裡橫!」

兩個哥哥之所以變成這樣,和蘇母的溺愛不無關係。

溺愛,造成規則的喪失,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想讓孩子正確地融入社會,首先要糾正他的錯誤認知,不偏寵、不放縱,讓他知道窩裡橫並不能解決問題。

2、培養孩子的抗挫力與社交能力

不久前,中國香港七歲女孩吳若彤反駁「中國病毒言論」火了,她落落大方地站在鏡頭前,用流利的英文闡述對新冠病毒的見解。

她說野生動物全世界都有,沒人知道病毒的出處。

大家不應互相攻擊,而應該團結起來,因為防疫是地球上每個人的責任。

小小年紀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表述有力,被香港被媒體稱為「香港未來的希望」。

吳若彤家裡還有個弟弟,父母經常帶他們出去玩,參加各種活動,兩個孩子都長得陽光自信。

情緒與智力不同,除了天賦,後天的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見過世面、眼界開闊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抗挫能力與社交能力。

想修正孩子的「出門慫」,要多給他製造出門的機會,鼓勵孩子與人打招呼交朋友,進行社會活動,學著表達需求。

讓他在探索同伴關係的過程中構建自信。

3、父母以身作則,表裡如一

孩子最先在家庭中學習情緒,並天生喜歡模仿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雙面人,在外面溫文儒雅,對所有人和藹可親,而回到家中,就肆意釋放負面情緒,不尊重家人,惡言惡語。

這對孩子產生極為不好的影響,孩子有樣學樣,在外唯唯諾諾,在家為所欲為。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想要孩子表裡如一,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孩子一起做情緒的主人。

那些埋怨孩子「窩裡橫、出門慫」的父母,不妨先審視一下自己的日常行為,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事,給孩子提供一個更理想的成長環境。

03

尊重性格的差異性

最後,也是提醒大家,除了學習上面的引導方式,也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性。

因為其實社交互動並沒有絕對標準,每個人都是在探索自己舒服的度。

孩子或許就只是比較慢熱,對這些事情也沒那麼在意,樂於分享罷了。

但如果家長過度解讀孩子的行為,從第三方視角來看,也許孩子就是「慫」。

但這些該讓孩子知道的社交原則、換位思考,我們都需要儘早地告訴孩子。

因為一個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方向在哪裡後,她才有了選擇的權利。

這裡也是提醒大家,孩子是個獨立的人,別總用我們的標準來評判他們的行為,不妨多和他們聊聊。

育兒,最本質的就是,提供「上路」的基本裝備,剩下的交給孩子自己去闖;

但時刻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光永遠追隨,我們也永遠在這提供幫助。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

相關焦點

  •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那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在家裡就像一個作威作福的小霸王,大呼小叫,上躥下跳,父母一不如他的意就大發脾氣;而在外頭,自家的孩子就畏畏縮縮,膽小怕事,活像只溫吞軟弱的小綿羊?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就來聊一聊。
  • 在家裡是"小霸王",出門溫順"小綿羊",窩裡橫寶寶讓人無奈
    今日問題:在家小霸王,為何出了門就變成小慫包了呢?你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對外永遠都是好脾氣,好性格,回到家就瞬間轉換角色,說話刻薄,做事消極。甚至是將外面受到的所有不悅全部轉換成負能量,暴躁的釋放在家人身上?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即使是小孩子也會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出門乖寶寶,回家小霸王。
  • 有的孩子在外面很慫,在家裡卻是小霸王,育兒師:家長作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家裡的第一位,小傢伙們享受著獨一份的特權,父母們對孩子身上的"小霸道""小任性"也並不反感,於是在父母的默認中孩子成了家裡的"小霸王"。可是在集體社交生活中,這些家裡的"小霸王"反倒表現得沒有那麼"恣意"了,他們身上更多時候表現出的是很"慫"的一面。孩子如此的"兩面派"也著實令父母們摸不著頭腦。
  • 在家「小霸王」出門「膽小鬼」,孩子兩面派,原因或在家長身上
    其實兩面派的群體不止有成年人,還有孩子,很多家長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像個小霸王,我行我素,誰也管不住,但一出去就成了乖寶寶,不愛說話,也比較怕人。朋友的孩子在家裡愛踢踹玩具、揮霍調味料、在茶几上亂塗亂畫、玩媽媽的化妝;可孩子到了外面之後,卻秒變「乖乖女」、「兩面派
  •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外是小慫包?家長要牢記幾個教育重點
    孩子有時也是具有兩面性的,他們在家稱王稱霸,在學校就只會認慫。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外是小慫包,只會窩裡橫。說實話,父母也挺難理解的,孩子繼續這樣下去,恐怕難有出息。在家他就是老大,誰也不能管,稍不如意就大吼大叫,不把大人看在眼裡。可同樣是這個孩子,出門連「阿姨、叔叔」都不敢喊,想交朋友還會詢問大人的意見,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屁都不敢放一個,這不是純粹的「窩裡橫」嗎?
  •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窩裡橫的孩子,多半出自3種家庭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這天,安安帶著兒子下樓玩,兒子還特意拿了新買的玩具,說想和小區裡面的小夥伴一起玩。安安像往常一樣,坐在涼亭和別的媽媽一起聊天。但她突然想起,今天沒給孩子帶水,於是去超市買了一瓶水打算給兒子送去。
  • 在家稱霸王,出門小慫包,怎麼搞定窩裡橫寶寶?
    最近在後臺收到很多來信,問道:寶寶在家裡活潑的不得了,甚至還敢跟爸爸媽媽發脾氣,為什麼出了門就像個小貓咪一樣,不敢主動跟人打招呼,甚至躲到媽媽背後不敢出來?面對讓人頭疼的「雙重人格」寶寶,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了!
  • 孩子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是性格原因還是家庭互動出了問題?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留言說,孩子在家嘴皮子可厲害了,經常可以把大人說得一愣一愣的,可是一出門就秒慫,啥事都謙讓,而且是毫無原則的謙讓。我正好和我們團隊的想想媽媽聊起這件事,她說她孩子也有這個趨勢,家裡倒也是不橫,但出門就異常乖。
  •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有兩副面孔怎麼辦?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其實孩子也會有兩副面孔,當然和兩面派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孩子都是純真的,他們的兩副面孔並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心,只是一種由內而發自然而然的表現形式。 強強的媽媽每次說到這個兒子就一臉的無奈,在家裡強強簡直是個小霸王,想要什麼就必須立刻得到,否則就在地上撒潑耍賴。誰說話他都不聽,只要有一點不順心,立刻就會表現出來,直到父母妥協為止。
  • 在家小霸王,出門變慫包?「兩面派」的娃如何搞定?「悅寶課堂」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找我聊天,說到孩子時忍不住吐槽起來:在家裡就是個「小霸王」,對長輩們總是大呼小叫,有一點不順心就會發脾氣,甚至還動手打人;出了門又變成「小綿羊」,不愛打招呼沉默寡言,在遊樂場或是幼兒園被小朋友搶東西也不吭聲,只會哭。
  • 孩子出門就變「慫包」,家長以為是「認生」,實際問題比你想得大
    導讀:孩子出門就變「慫包」,家長以為是「認生」,實際問題比你想得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出門就變「慫包」,家長以為是「認生」,實際問題比你想得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鄧倫曬照刮鬍子,鬍子拉碴顯憔悴,和平時完全是兩副面孔
    這個春節雖然假期超長,但是大家為了響應少聚集、不出門的號召,紛紛待在家裡,這樣的結果就導致每天吃了玩,玩了睡,不僅人長胖了許多,而且對個人形象也不在意了,和平時出現在眾人面前完全不一樣。明星鄧倫也是一樣,中午的時候,他曬照刮鬍子,鬍子拉碴顯憔悴,和平時完全是兩副面孔。
  • 小米這款螺絲刀竟然有兩副面孔!
    之所以說它有兩副面孔,是因為它可以在電動和手動之間完美切換。你如果想要享受拆卸東西的那種樂趣,那麼它就是一款傳統的螺絲刀。若你想要追求快速利落,它就化身為科技先鋒,幫你「手到釘除」。嫻靜如姣花照水,行動則雷厲風行,可以這麼比喻了。而它確實也有高顏值,鋁合金的機身顯得科技感十足,炭黑色的螺絲刀頭充滿了工業重金屬感。
  •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窩裡橫的孩子,多半出自3種家庭
    家中「小霸王」,出門「小慫包」誰知這一去,竟然看見了兒子被欺負的一幕。不但如此,兒子的手上還拿著另一個小朋友的書包,寶媽非常不解,明明兒子在家裡的時候是一個說一不二的小霸王,怎麼一出門就變成了小慫包了呢?
  • 有兩副面孔,雙重人格的4個星座
    但這四個星座的人有兩副面孔,或者說有雙重人格,他們心裡想的不一定是臉上表現出來的,甚至他們隱藏真實的自己,讓你根本不知道哪樣的他們是真正的他們。1,水瓶座:擅長隱藏自己水瓶座的人看似有時候天馬行空的亂想,但他們很清楚什麼叫做現實,他們很實際,不管做什麼都會考慮現實因素,只不過他們很擅長用不著邊際的想法來隱藏真實的自己,估計很少有人會覺得他們有兩副面孔吧,但他們的確有兩副面孔,有雙重人格,也許都是真實的他們,也許都不是,就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時候在想什麼。
  • 婆婆人前人後兩副面孔,3歲兒子一句童言無忌,婆婆瞬間紅了臉
    所以從一個小孩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來他家裡人品行如何,家庭關係如何。 大人們雖都說童言無忌,可每每孩子說了些什麼,卻也是會從孩子的話中,猜測到孩子家人的態度。
  •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慫包,我家孩子怎麼是個「兩面派」?
    但是小王發現兒子到了幼兒園,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細心的父母應該會發現,孩子在家蠻橫也不是針對所有人。一般只會選擇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大人,特別是老人家。孩子會發現他在家的招數不管用了,只能乖乖聽話。那我們在家裡也要延續這種習慣,別去破壞這個規律。
  • 奶爸帶娃防媽媽,人前人後竟然兩副面孔,網友:卑微寶爸在線帶娃
    奶爸獨自在房間裡帶娃,媽媽敲門和不敲門進去,爸爸竟然兩副面孔最近一段視頻走紅網絡,媽媽由於有事情,所以讓寶寶跟著爸爸在臥室待了一會,等到媽媽忙完了之後就將走進了房間,想著爸爸帶著寶寶會不會出什麼「么蛾子」,趕緊大步流星的去臥室,沒想到走到臥室門口,媽媽發現門竟然是關著的。
  •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外是「慫包」,都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有的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小霸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全家三代人都圍著他一個人轉,孩子每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但是,一旦出去跟小朋友玩,或者到了學校跟同學玩,就唯唯諾諾,膽小怕事。【1】經常呆在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