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聽一首歌,而且我覺得你要關注我~
西塞羅說,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做思想準備,因為研究和沉思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使我們的心靈脫離軀體。心靈忙忙碌碌,但與軀體毫無關係,這有點像是在學習死亡,與死亡很相似。抑或因為人類的一切智慧和思考都歸結為一點:教會我們不要懼怕死亡。的確,理性要麼漠不關心,要麼應以滿足我們為唯一的目標。總之,理性的全部工作在於讓我們生活得舒舒服服、自自在在,正如《聖經》上說的那樣。因此,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思想,儘管採用的方法不同,卻都一致認為快樂是我們的目標,否則,它們一出籠就會被攆走。誰能相信會有人把痛苦作為目標呢?
在這個問題上,各哲學派別的看法分歧僅僅是口頭上的。「趕快跳過如此無聊的詭辯」,過分的固執和糾纏是與如此神聖的職業不相符的。但是,不管人們扮演什麼角色,總是在演自己。不管人們說什麼,即使是勇敢,瞄準的最終目標也都是快感。「快感」一詞聽來很不舒服,但我卻喜歡用它來刺激人們的耳朵。如果說快感即極度的快樂和滿足,那勇敢會比其他任何東西更能給人以快感。
勇敢給人的快感強健有力、英武剛毅,因而那是嚴肅的精神愉快。我們應該把勇敢稱作快樂,而不像從前那樣叫做力量,因為快樂這個名稱更可愛、更美妙、更自然。其他低級的快感,即使無愧於快樂這個漂亮的名稱,那也該參與競爭,而不是憑特權。我覺得,那種低級的快感不如勇敢純潔,它有諸多的困難和不便。那是曇花一現的快樂,要熬夜、挨餓、操勞和流血流汗,尤其是種種情感折磨得你死去活來,要得到滿足無異於在受罪。
千萬別認為,這些困難可以作為那些低級快感的刺激物和佐料,正如在自然界,萬物都從對立面中汲取生命一樣;也絕不要說,困難會使勇敢垂頭喪氣,令人難以接近、望而卻步,相反,勇敢產生的非凡而完美的快樂,會因為困難而變得更高尚、更強烈、更美好。有人得到的快樂與付出的代價相互抵消,既不了解它的可愛之處,也不知道它的用途,那他是不配享受這種至高無上的快樂的。
人們反覆對我們說,追求快樂困難重重,要付出艱辛,儘管享受起來其樂無窮,這豈不是說,快樂從來也不是樂事嗎?他們認為人類從來也沒有辦法獲得這種快樂,最好的辦法也只滿足於追求和接近它,卻不能得到它。可是,他們錯了,汲汲於我們所知的一切快樂,這本身就是件愉快的事。
行動的價值可從相關事物的質量上體現出來,這是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勇敢之上閃爍的幸福和無上快樂填滿了它的條條通道,從第一個入口直到最後一道柵門。然而,勇敢的豐功偉績主要是蔑視死亡,這使我們的生活恬然安適、純潔溫馨,否則,其他一切快樂都會暗淡無光。
因此,所有的規則都在蔑視死亡上面相遇匯合。儘管這些規則一致地引導我們不怕痛苦、貧窮和人類其他一切不幸,但這同不怕死不是一回事。痛苦之類的不幸不是必然的(大部分人一生不用受苦,還有些人無病無痛,音樂大師色諾菲呂斯活了一百零六歲卻從沒有生過病);實在不行,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可以一死了之,這樣一切煩惱便可結束。
但死亡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們怕死,就會受到無窮無盡的折磨,永遠得不到緩解。死亡無處不在,「猶如永世懸在坦塔羅斯頭頂上的那塊巖石」,我們可以不停地左顧右盼,猶如置身於一個可疑之地。
人們常常誤入陷阱,這是不足為怪的。只要一提到死,人們就倏然變色,大多數人如同聽到魔鬼的名字一樣心驚膽戰、惶恐不安。
現在就操心如此遙遠的事,是不是有點荒唐?這怎麼是荒唐!年老的會死,年輕的也會死。任何人死時同他出生時沒有兩樣。再衰老的人,只要看見前面有瑪土撒拉,都會覺得自己還能活二十年。再說,你這可憐的傻瓜,誰給你規定死期了?可別相信醫生的胡言亂語!好好看一看事實吧。按照人類壽命的一般趨勢,你活到現在,夠受恩寵的了。
你已超過常人的壽命。事實上,數一數你認識的人中,有多少不到你的年齡就死了,肯定比到這個歲數時還活著的要多。就連那些一生聲名顯赫的人,你不妨也數一數,我敢保證,三十五歲前要比三十五歲後去世的多。基督耶穌一生貴為楷模,但他三十三歲就終結了生命。亞歷山大是凡人中最偉大者,也是在這個年齡時死去的。
死神在哪裡等待我們,是很難確定的,我們要隨時隨地恭候它的光臨。對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對自由的熟思。誰學會了死亡,誰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靈,就能無視一切束縛和強制。誰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件壞事,誰就能泰然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
我反覆對自己說:「未來的一天可能發生的事,今天也可能發生。」確實,意外或危險幾乎不可能使我們靠近死亡。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即使這個最威脅我們生命的意外不存在,尚有成千上萬個意外可能降臨我們頭上,我們就會感到,不管快樂還是焦慮,在海上還是在家裡,打仗還是休息,死亡近在咫尺。一個人不會比另一個人更脆弱,也不會對未來更有把握。
死亡能解除一切痛苦,為死亡犯愁何其愚蠢!
你經歷的一切,都是向生命索取的。這其實是在損害生命。你的生命不懈營造的就是死亡。你活著時就在死亡中了,因為當你不再活著時,你已經死了。
抑或,你更喜歡活過後才死,但你活著時就是個要死的人。死神對垂死者的打擊比對死者更嚴酷、更激烈,也更本質。
你若已充分享受了人生,也就心滿意足,那就高高興興地離開吧。
假如你沒有好好利用人生,讓生命白白溜走,那麼失去生命又有什麼要緊?你還要它幹什麼?
生命本無好壞,是好是壞全在你自己。
你活了一天,就看到了一切。一天就等於所有的天。不會再有別的光明和黑夜。這個太陽,這個月亮,這些星星,這一切布局曾照耀過你的祖宗,還將沐浴你的子孫。
你的生命不管何時結束,總是完整無缺的。生命的用途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長,卻幾乎沒活過。在你活著時,要好好地生活。你活了很久,這在於你的意願,而不在於你活的年頭。你曾認為,你不懈地前往的地方,永遠也走不到嗎?可是,哪條路沒有出口呢?
世界萬物不是都和你同步嗎?許多東西不是和你一起衰老嗎?在你死去的那一刻,多少人、多少動物和生靈也在與世長辭!
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明白了一個道理:生與死沒什麼區別。因此,當泰勒斯被問及他為什麼不死時,他聰明地回答說:「因為都是一樣的。」
作者
蒙田(1533.2.28-1592.9.13),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蒙田隨筆全集》、《蒙田義大利之旅》。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這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
點擊文字,即可獲得更多優質閱讀
史鐵生 | 病隙碎筆
老家的庭院 | 今日重看童年擦肩而過的生命與死亡
勇敢做自己,哪怕註定向死而生
新書訊·肆一|寂寞太近,而你太遠
陳粒|新民謠時代裡,散發著暗色的奇妙能量
林清玄:在複雜的世界裡,做一個簡單的人
【紀念海子】今天我們不關心人類,只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