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陳思和:書好壞的關鍵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你怎麼讀

2020-12-19 取次花叢懶回顧H

近幾年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網絡上逐漸出現一些所謂的「爆文」,這些文章傳播力大,閱讀量高,作者往往也相應有不錯的收入。

然而也逐漸聽到一些聲音,說心靈雞湯式讀物沒有用,過時了,爆文會更加吃香。而且根據讀者喜好來看,好像更多人喜歡後者。

那麼,該如何看待這兩者呢?

有一次,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先生做客《開講啦》嘉賓,有人問道:

「陳館長,請問你是如何看待心靈雞湯式的讀物和XX平臺上閱讀量巨大的所謂爆文呢?對青年人來說是好是壞呢?」

陳思和先生回答:

「是好是壞就要問看的人,有的人看了這個心靈雞湯得到激勵,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也很多。開卷有益,打開任何一本書其實對你都有用,但問題看你怎麼讀,也可能一本好書,被你讀壞了也可能。問題都不在爆文,不在心靈雞湯,不在書本身,是在你怎麼領悟,怎麼去理解。」

真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先生一語中的,只要是合法的內容,重點不在於書或文章的本身,而在於你怎麼讀,怎麼理解和有什麼領悟。

實際上這兩者本身概念就不同。「心靈雞湯」通常是指內容或所表達的意義都比較積極樂觀,夠給人的內心帶來安慰的作用。「爆文」則通常指閱讀量巨大的文章,而且有的「爆文」中同樣包含了「心靈雞湯」類的內容。

所以如果將這兩者放在一起比較,顯然缺乏客觀性和合理性。

再看古代聖賢,多少人都是讀著那些被歸為心靈雞湯的文章或故事長大的,例如對於李白而言,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愁苦中與早自己200年的謝朓樓產生了共鳴,任世事浮沉,終究還是有人懂自己,這對他來說何處不是一種安慰和鼓勵。

記得我有次寫了蘇東坡經歷「烏臺詩案」之後的起落,結果有人抬槓說:「現在說勵志的心靈雞湯有什麼用?一點都不現實。」還有一次寫了莫言先生小時候渴望上學的故事,又有人吐槽:「少講點心靈雞湯,有毒。」

當然,這只是少部分聲音,絕大多數人都能夠從中產生共鳴,受到啟發。而那少數反對的聲音,如果能夠靜下來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也就不至於說出這樣的話來。

可是他們一開始就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雞湯式的故事就是沒有用,自然也很難從中得到收穫。而實際上,「心靈雞湯」只是一個詞,代表一類內容而已,決定它是褒義或貶義的,全在於我們自己怎麼想怎麼看。

但這樣來說雞湯就都是好的嗎?不,還是在於你怎麼看。有位情感諮詢師曾有這樣的經歷:

有天她和一位客戶通話,那位客戶是位孕婦,因為丈夫晚歸而懷疑他有外遇。卻來自一篇雞湯文中的「一個愛你的男人在你懷孕期間,每天都會按時回家陪你,絕對不會晚歸。」

這說起來確實讓人哭笑不得,晚歸是一種結果,但理由卻有千萬種,在沒有弄清楚的情況下就隨意下定論顯然不符合情理。

類似的還有「相信你的人不用解釋,不相信你的人解釋也沒用!」這句話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程度。有些人了解你,知道你的為人處世,所以就算你不用解釋他們也相信你。

可是如果是不熟悉或不信任你的人,或者存在什麼誤會,該溝通還是要溝通,該解釋還得解釋。如果你溝通解釋之後無效,那你大可問心無愧。可如果還沒溝通就說出這句話,那麼就不是這句話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解讀的問題,也是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而已。

爆文也是同樣的道理。它之所以能夠成為爆文,往往是和我們密切相關或者是關注度十分高的內容。然而人們因為不同的經歷和經驗,不同的思考方式,對爆文的解讀也不同。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有時候可以在一些爆文的評論區看到有人在爭辯,並不是他們無聊,而是他們對該文章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然而人類有的時候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喜歡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感受來判斷事物的好壞,並且形成一種「這樣才對,那樣不對」的認知,進而產生一些偏執的行為。

這種偏執的程度不亞於螞蟻的行為。

有一種螞蟻死了以後屍體會釋放出一種帶有味道的激素,其他螞蟻聞到之後會合力將那具屍體抬出蟻穴之外扔了。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E.O.威爾遜(E.O. Wilson)對此進行研究,他將這種激素塗到了活螞蟻身上,結果令人出乎意料,不管那隻螞蟻如何掙扎,它的同伴還是把它抬出去扔了。

這個特點對於本身就比較固執、不善於接受他人意見的人來說會更加明顯,他們很有可能通過和人爭辯、冷嘲等方式來證明自己,並讓這種認知不斷得到固化,直到下一次他們受到不同的衝擊並且有所領悟時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想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實你對事物的理解完全在於你如何理解和看待,對心靈雞湯式的文章和爆文是這樣,對不同類型的書籍也是這樣,對眼底的事物、對人生這本書的判斷也是這樣。

相關焦點

  • 《開講啦》:撒貝寧又調皮,復旦大學陳思和把水滸「吃」下去!
    最新一期《開講啦》請來的嘉賓是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他又會給我們講述什麼樣的精彩故事呢?在本期《開講啦》的舞臺上,主持人撒貝寧又調皮了!表示最喜歡《新華字典》,自己時不時就會拿出來看一看,因為在中央電視臺做主持人讀錯字是要罰錢的!
  • 不在於「怎麼讀」 而在於「讀什麼」
    如今,閱讀已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尋求知識、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捧書閱讀變成了「雲閱讀」,隨時隨地打開手機或電子閱讀器,「萬卷書」觸手可及……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其實,無論是翻閱書本還是線上閱讀,都是閱讀的打開方式,都能使人充實和愉悅。
  • 開講啦: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分享讀書經歷,一定要多讀書!
    最新一期的《開講啦》請來了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他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分享呢?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傅雷家書》對我影響至深,反反覆覆讀了三十多年!在本期《開講啦》的舞臺上,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表示,三十多年前買的《傅雷家書》對我影響至深,陳思和因為好奇才讀這本書,卻不料,翻開第一頁他就完全被震動了。《傅雷家書》裡嚴苛而又普通的感情,除了讓我動容,更讓我讀出了要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人。也讓他想到自己的父親,因為從小父親就支援西部建設不在自己身邊,所以他缺失父愛。
  • 復旦圖書館館長作客大學路「深夜書房」,陳思和:讀書就像找朋友,要...
    周四晚7時,大學路華燈初上,大隱書局的「深夜書房」讀書人漸多。在徐匯上班的陳先生一下班就迎著晚高峰擁擠的車流驅車前來;一群大學生下午從松江大學城出發,走出地鐵站時天色已暗。這一晚,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與讀者們有一個約會。
  • 李玫瑾教授:孩子成績的好壞,問題不在於智力,而在於注意力
    一旦孩子成績遲遲上不去,很多家長就開始懷疑自己家的娃是不是智力不行,天生不是學習的那塊料。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卻不這樣認為,她在講座中表示:「孩子成績的好壞,問題不在於智力,而在於專注力」! 這也不僅僅是李玫瑾教授的看法!
  • 復旦大學圖書館建館百年,如何建設面向未來的研究型圖書館
    《戊午閱書社》載於 復旦年刊,1919年第6期1924年《復旦圖書館計劃》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復旦大學圖書館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現任館長陳思和在報告中分析,進入新世紀,復旦大學圖書館物理空間的不斷增加,為充分利用圖書館功能和拓展圖書館概念提供了有力保障;國際交流的發展,海外人才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圖書館的品質;由單向性服務向多元性、複合性、主動性的服務形態轉變,滿足了不同面向的需求;資源建設內涵不斷拓寬,如印章、版畫等非紙書形態資源的加入,使得圖書館館藏更具特色;圖書與情報雙軌並行的發展
  • 復旦中文學科百年|一個有傳統的學科:有人、有書、有故事
    在場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陳允吉說起復旦中文系前輩的故事依然非常激動,而陳引馳回憶起陳允吉對自己的指點一度哽咽;朱立元說起當年自己是班長,陳尚君是學習委員,陳尚君則笑言自己考研究生也會心慌,選個副主任還落選了;陳思和說自己大二時的一篇論文經過陳允吉的推薦發表於《復旦學報》,當時激動不已,覺得自己頗有學習古代文學的慧根,不料老先生來了句「你別學古代文學,去學現代文學」,在場的學生們都聽笑了。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來源標題: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肥貓寫作攻略——金手指關鍵不在於如何牛逼,而在於如何限制
    4最麻煩的功法類金手指這個也很直觀,例如人家丹成一品,你丹成超品;人家元嬰練出一個,你練出一小隊,然後修煉速度還比人快;人家放火是凡火,你TMD是三昧真火……這些都是金手指,但麻煩在於不能光顧著飈武力值而寫崩了劇情5最不講理的種族天賦類金手指
  •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讀大學要「悟道」
    人民網上海9月12日電(記者姜泓冰) 「有了愛才知道美,有了美你才知道奉獻」「來到大學,更重要的是一個悟道的過程」。12日上午舉行的復旦大學2014年本專科新生開學典禮少談專業學習,聚焦愛心、傳統、大道等價值觀主題,校長楊玉良更是直截了當地告誡學生:「僅僅靠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又有尊嚴地生活」。
  • 作家無名氏早期手稿「落戶」復旦大學圖書館
    11月29日,彭正雄把這些文獻資料全部捐贈給復旦大學圖書館特藏中心。11月29日,無名氏好友、臺灣文史哲出版社社長彭正雄(右)將所藏無名氏文獻資料全部捐贈給復旦大學圖書館特藏中心。左為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積極搶救手稿,將對其進行電子化「印蒂現在四十一歲了。他四十年的生命奔流,一剎那間,變成空白。
  • 讀書 不在於讀了多少書 而在於你從書中吸收了多少知識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讀過一些書,只不過最早讀的書是紙質書,現在科技發展了,手機電腦的出現及各大讀書網站的盛行,又出現了電子書,使人們的選擇又多了一項,可以從電腦手機上讀書或者聽書。那麼,讀書多真的有用嗎?
  • 讀《道德經》:領導力不在於怎麼說,而在於怎麼做
    會後,小組在一起總結這個論壇的學習收穫,有位組員說了段金句:「中國的論壇,在臺上講的是怎麼想;日本的論壇,在臺上講的是怎麼幹。 雖然這兩位學家也發生過不少管理觀點的論戰,但在一個基本點上,兩位相當一致——好的管理不在於怎麼說,而在於怎麼做。 戴明博士最反對的一件事就是在工廠貼滿各種海報、標語,他呼籲要揚棄口號,認為口號只代表「管理者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只能增加員工心中的懷疑和反感。
  •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晨之計在於讀
    我一天的好心情是從晨讀開始的,在我看來,晴天雨天皆為天,風聲雨聲也淹沒不了讀書聲。「晴天看晴,雨天看雨」,晴天雨天都是看書天,這是我早已養成的習慣,就似很多男人看到馮程程,檔部就會有反應一樣。我和媳婦每月都會買回和借來一些新書,家裡的書就似家裡的米一樣,從未「斷炊」過。
  • 陳思和接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昨日,早報記者從復旦大學方面獲悉,葛劍雄教授將不再擔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一職,新任館長由陳思和教授接任。  復旦大學圖書館在《關於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調整的通告》上寫道:「日前,經復旦大學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復旦大學圖書館葛劍雄館長因任期期滿,不再擔任館長職務,將返回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續任教授;任命陳思和教授為圖書館館長。
  • 二本大學畢業適合幹什麼,關鍵在於自己怎麼幹
    剛畢業的大學生還算不上是人才。只有你幹出點名堂和成績後,才算得上是個人才。大學生出來幹什麼工作的都有,二本畢業的也一樣。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能否幹出點名堂,不在於你有什麼文憑,全在於你怎麼幹。文憑雖然在有的時候不可或缺,但是,文憑不是決定性因素,要想在職場上取得成功,主要因素還是在於大學生自己,高文憑並不等於高水平,高文憑並不等於能力強,文憑並不能保證你在職場上勝出。另一方面,文憑只是個標籤,並不等於能力強在職場中大學畢業的人群中,有能力強的,有能力弱的;有取得成功的,有平平庸庸的;有出類拔萃的,有默默無聞的;還有不少比不上沒有大學文憑的人的。
  • 生物怎麼才能學好,關鍵不在於死記硬背!
    生物怎麼才能學好,關鍵不在於死記硬背!把高中生物當成一個純粹的理科去學是不對的。特別是進入高三,理綜合卷以後,一些生物不好的學生學生將生物當成化學、物理一樣去刷題,或者在刷理綜卷的同時順帶刷刷生物,只會讓缺漏越攢越多。
  •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績好壞,源頭不在於智商,專注力是關鍵!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曾表示:「孩子成績的好壞,問題不在於智力,而在於專注力!」其實表明這個觀點的不僅僅是李玫瑾教授一個人,早在90年代時,美國心理學博士謝剛就曾用20多年的研究證明了這一觀點,研究結果表明:智商決定孩子的上線,學習的專注度、方式和習慣才決定孩子的下限。
  • 差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距,真不在於智商,而在於這些關鍵細節
    老師透露: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不在於智商,而在於其它方面貝爾該上四年級了,是個活潑得有些過頭的小姑娘,從小到大都很機靈,記憶力也不錯,媽媽以為她上了小學會是個挺省心的孩子,沒想到二年級以前還能跟上,到了三年級就開始成績下滑。媽媽也找不到原因,干著急。
  • 婆媳處的好不好,關鍵在於一個人
    其實婆媳能不能處理好,關鍵在於一個人,你嫁的男人他本身是什麼態度。老公給力,沒有處理不好的婆媳關係;老公不給力,只有鬧的天翻地覆的婆媳。說到底,婆媳關係不還是一個家兩個女人的戰場,而夾在兩個女人中的男人呢?他去哪了。有的男人是索性躲起來,能躲多遠躲多遠,把一個家扔給兩個女人,讓他們吵去,很不負責任。婆媳能不能處理好,關鍵在於老公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