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網絡上逐漸出現一些所謂的「爆文」,這些文章傳播力大,閱讀量高,作者往往也相應有不錯的收入。
然而也逐漸聽到一些聲音,說心靈雞湯式讀物沒有用,過時了,爆文會更加吃香。而且根據讀者喜好來看,好像更多人喜歡後者。
那麼,該如何看待這兩者呢?
有一次,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先生做客《開講啦》嘉賓,有人問道:
「陳館長,請問你是如何看待心靈雞湯式的讀物和XX平臺上閱讀量巨大的所謂爆文呢?對青年人來說是好是壞呢?」
陳思和先生回答:
「是好是壞就要問看的人,有的人看了這個心靈雞湯得到激勵,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也很多。開卷有益,打開任何一本書其實對你都有用,但問題看你怎麼讀,也可能一本好書,被你讀壞了也可能。問題都不在爆文,不在心靈雞湯,不在書本身,是在你怎麼領悟,怎麼去理解。」
真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先生一語中的,只要是合法的內容,重點不在於書或文章的本身,而在於你怎麼讀,怎麼理解和有什麼領悟。
實際上這兩者本身概念就不同。「心靈雞湯」通常是指內容或所表達的意義都比較積極樂觀,夠給人的內心帶來安慰的作用。「爆文」則通常指閱讀量巨大的文章,而且有的「爆文」中同樣包含了「心靈雞湯」類的內容。
所以如果將這兩者放在一起比較,顯然缺乏客觀性和合理性。
再看古代聖賢,多少人都是讀著那些被歸為心靈雞湯的文章或故事長大的,例如對於李白而言,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愁苦中與早自己200年的謝朓樓產生了共鳴,任世事浮沉,終究還是有人懂自己,這對他來說何處不是一種安慰和鼓勵。
記得我有次寫了蘇東坡經歷「烏臺詩案」之後的起落,結果有人抬槓說:「現在說勵志的心靈雞湯有什麼用?一點都不現實。」還有一次寫了莫言先生小時候渴望上學的故事,又有人吐槽:「少講點心靈雞湯,有毒。」
當然,這只是少部分聲音,絕大多數人都能夠從中產生共鳴,受到啟發。而那少數反對的聲音,如果能夠靜下來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也就不至於說出這樣的話來。
可是他們一開始就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雞湯式的故事就是沒有用,自然也很難從中得到收穫。而實際上,「心靈雞湯」只是一個詞,代表一類內容而已,決定它是褒義或貶義的,全在於我們自己怎麼想怎麼看。
但這樣來說雞湯就都是好的嗎?不,還是在於你怎麼看。有位情感諮詢師曾有這樣的經歷:
有天她和一位客戶通話,那位客戶是位孕婦,因為丈夫晚歸而懷疑他有外遇。卻來自一篇雞湯文中的「一個愛你的男人在你懷孕期間,每天都會按時回家陪你,絕對不會晚歸。」
這說起來確實讓人哭笑不得,晚歸是一種結果,但理由卻有千萬種,在沒有弄清楚的情況下就隨意下定論顯然不符合情理。
類似的還有「相信你的人不用解釋,不相信你的人解釋也沒用!」這句話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程度。有些人了解你,知道你的為人處世,所以就算你不用解釋他們也相信你。
可是如果是不熟悉或不信任你的人,或者存在什麼誤會,該溝通還是要溝通,該解釋還得解釋。如果你溝通解釋之後無效,那你大可問心無愧。可如果還沒溝通就說出這句話,那麼就不是這句話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解讀的問題,也是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而已。
爆文也是同樣的道理。它之所以能夠成為爆文,往往是和我們密切相關或者是關注度十分高的內容。然而人們因為不同的經歷和經驗,不同的思考方式,對爆文的解讀也不同。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有時候可以在一些爆文的評論區看到有人在爭辯,並不是他們無聊,而是他們對該文章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然而人類有的時候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喜歡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感受來判斷事物的好壞,並且形成一種「這樣才對,那樣不對」的認知,進而產生一些偏執的行為。
這種偏執的程度不亞於螞蟻的行為。
有一種螞蟻死了以後屍體會釋放出一種帶有味道的激素,其他螞蟻聞到之後會合力將那具屍體抬出蟻穴之外扔了。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E.O.威爾遜(E.O. Wilson)對此進行研究,他將這種激素塗到了活螞蟻身上,結果令人出乎意料,不管那隻螞蟻如何掙扎,它的同伴還是把它抬出去扔了。
這個特點對於本身就比較固執、不善於接受他人意見的人來說會更加明顯,他們很有可能通過和人爭辯、冷嘲等方式來證明自己,並讓這種認知不斷得到固化,直到下一次他們受到不同的衝擊並且有所領悟時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想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實你對事物的理解完全在於你如何理解和看待,對心靈雞湯式的文章和爆文是這樣,對不同類型的書籍也是這樣,對眼底的事物、對人生這本書的判斷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