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2020-12-22 湘湘愛旅行

來源標題: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

「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12月5日,在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的新書發布會上,止庵這樣介紹這本書:「這個書不是一本新書,是一本以前出過的書。一個二十年前的書,現在來讀的話——確實我在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自己認真讀過一遍,也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這個書沒有過時,還是像一本新書一樣,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誇獎。因為我讀了好多別人的文章,我就希望一個書能夠有生命力,能夠活得長一點,能夠和當時寫的時候的人交流,也可以和五年以後的人交流,可以和十年以後的人交流,二十年以後的人交流,或者更長的時間。其實這個確實是寫的時候的一點野心或者說一點志向。」

今年我滿六十歲,向來不過生日,這回也不例外,只請人刻了一個「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閒章,蓋在送給朋友的書上,算是一點紀念。此語出自《莊子·則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宣穎《南華經解》:「不囿於故也。」「化」就是不恃,不滯。《莊子·寓言》復云:「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可見《莊子》這書駁雜,文章非出一人之手。這裡孔子自是虛構的,就連蘧伯玉也未必是真人真事。《淮南子·原道訓》云:「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仿佛這個人每隔十年就要感慨一番似的。

回過頭去說《莊子》那句話,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定的,絕對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也應該用這副眼光看待自己。不能順著這個意思來說六十如何,因為到了六十一又該說六十「非」了,以後一年一年都可以這麼想,無論站在什麼歲數說話,一準都是錯的。那麼姑且不論對錯,只對活過的年月稍事回顧罷。說來無非讀書、寫作二事。嘗著《插花地冊子》一書專講讀書經過,此外又有隨筆集十餘種,多是讀書筆記一類,這本《沽酌集》也包括在內,是以無須贅言。

我最初有志走文學這條道兒,大概到三十四歲為止,所寫的東西留下的只有一部小說集《喜劇作家》,還有一首長詩《如逝如歌》,附在《插花地冊子》卷末。三十歲起寫隨筆,此外又有《樗下讀莊》《老子演義》《神拳考》《周作人傳》等幾種專門的書。五十五歲寫成《惜別》,路數稍有變化,即如該書編輯當初所說又轉回文學了,以後的《遊日記》和《畫見》也屬於這一路。

記得有一次談到周氏兄弟,嘗謂二人差異之一是美學上的。哥哥激越,弟弟沉鬱,哥哥長於審美感受,弟弟偏重人生況味。他們都對我有重大影響,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的《畫見》稍稍接近魯迅,《惜別》稍稍接近周作人。迄今出版了二十幾本書,至於編訂的周作人、張愛玲和魯迅的作品篇幅更大,也算兢兢業業,但幹的事情似乎夠多的了。「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此後或許稍稍換種活法,寫點自娛自樂的東西,至於付梓與否並無所謂。所擬張愛玲評傳、唐詩審美研究、魯迅傳記等題目,雖然做過不少準備,大概不會寫了。

關於六十歲還有一句更出名的話,即《論語·為政》裡孔子所云「六十而耳順」。鄭玄《論語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朱熹《四書集注》:「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都強調一種辨識能力,相比之下,未免不及焦循《論語補疏》講得親切:「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捨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是說雖有簡擇,但不復自設障礙。孔子這話要放到他那一整段話裡來理解,此前「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還主要是自家在下功夫;「耳順」較之「不惑」,正是不僅「隱其惡」,還要「揚其善」。要經過「六十而耳順」,才能達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至此則內外和諧,打成一片。然而與《莊子》所言相反,孔子一生步步都是進境,對「吾」始終是肯定的,只是由「是」至於更「是」而已。孔子的話或者可以用來鼓勵自己,《莊子》的話則不妨當成提醒聽也。

記得有朋友對我講,有些書沒必要讀完。我說,有些書沒必要讀;有必要讀的就應該讀完。讀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我指的是閒讀書,若是搞研究之類當然不是這個讀法;而且我覺得不必讀的,別人或許以為正需要大讀而特讀,此亦人各有志,無意強加於人。讀書這件事,可以打兩個比方,一是旅遊,有人每到一處拍張照片就走,也有人精心挑選地方,住下細細體會;二是交友,有人「勝友如雲」,也有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的看法,讀書不必求多,而是享受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的樂趣。

【來源:北京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止庵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12月5日,在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的新書發布會上,止庵這樣介紹這本書:「這個書不是一本新書,是一本以前出過的書。一個二十年前的書,現在來讀的話——確實我在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自己認真讀過一遍,也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這個書沒有過時,還是像一本新書一樣,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誇獎。
  • 《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收錄止庵文章54篇,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沽酌集》:這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總的來說,如果不是因為讀這些書,我還真想不起來寫這些文章,所以書會促使你思考。而且有本書在那兒,你寫起來就像在和作者聊天、商量,比一個人在那兒自說自話舒服多了。」止庵認為,聊天的方式是寫隨筆的最好方式,「隨筆歸根結底需要一种放松的態度,一種與人交談的態度。當然聊天不是閒聊,必須要有內容」。
  • 止庵:「沽酒自酌」說讀書
    以「沽酌集」為書名,是因為止庵先生覺得,買書、讀書,「就中意味,與沽酒自酌約略相近。若說不足與外人道未免誇張,總之是自得其樂。至於偶爾寫寫文章,到底還是餘緒,好比閒記酒帳而已」。關於《沽酌集》——這裡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止庵先生是著名作家、學者,有《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等著作,並曾編訂周作人、張愛玲作品。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止庵的《沽酌集》就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裡面收錄的五十四篇文章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同時也有相當篇幅的文章是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作家止庵今年潛心考證張愛玲的創作與交往,目前發表了《也談夏衍與張愛玲 》《從<香港傳奇>到<傳奇>》等文章。今年再版的《雲集》一書中也收錄了止庵多篇討論張愛玲小說的文章。閱讀張愛玲作品以及相關資料是止庵的日課,他在朋友圈中不時發布犀利評論,其中不乏精彩論斷。由此,澎湃新聞近日對止庵進行了專訪,請他重點談論了《留情》這篇小說以及張愛玲不在左翼文學傳統中等問題。
  • 止庵、謝其章談讀書與寫作
    止庵在臺上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哲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主辦的「『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向隅編》《出書記》讀書沙龍」近日在北京彼岸書店舉行,《向隅編》《出書記》的作者止庵、謝其章與現場讀者交流關於讀書的心得。
  • 止庵《沽酌集》:自斟獨酌,品書論道
    1、只做過讀書一件事的止庵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多麼豪氣的一句話,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一卷書,一壺酒,立志仗劍走天涯的書生形象。但等見到止庵老師照片之後,卻發現形象上有很大的偏差。止庵老師非常有學者範,儒雅,沉靜,一雙眼睛仿佛能看透世間的一切。
  • 止庵《雲集》:「在躁競的年代裡,做個自適其適的人」
    起心動念想讀止庵的書,源於前段時間刷到他和史航的對話談,關於閱讀與寫作的態度,讓我看完很是受益匪淺。
  • 止庵VS史航:京都的氣象讓我們慚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京都》一書的獨到之處,在於作者對種種有關京都的傳言與俗說並不輕信,而是憑藉史家的訓練,在日本史的框架下對各景點的起源與變遷加以分析,以時空相結合的方式將京都呈現在讀者面前。4月20日下午,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著名編劇、影評人史航和著名學者、作家止庵一起,就《京都》一書、京都氣象和京都所引發的北京想像等話題,和讀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尤袤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當下的「讀書」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不過,也可以想像,書越來越多可能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為主要的是對高效、常識、知識的需求,以及不得不讀的書都有哪些,這些才是更為大眾所關心。我就常看到有列出「不得不讀書目」的文章,通常它們的閱讀量都不低。而其依據,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比如評分、口碑、趣味性或是知識性,又或是談資等等。
  • 孩子到底應該讀什麼?怎麼讀?專家建議來了→
    孩子到底應該讀什麼?怎麼讀?研討活動上,上譯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韓衛東認為,童書市場持續火熱,說明社會、家庭越發認識到兒童閱讀的重要性,優秀的閱讀,一定能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好奇心、探索精神,上海譯文出版社將出版更多反映中外兒童現實生活的優秀童書。中福會宋慶齡兒童發展中心趙小華認為,兒童精讀十分重要,要讓孩子通過閱讀經典作品,了解讀什麼?怎麼讀?讀了有哪些收穫?
  • 不在於「怎麼讀」 而在於「讀什麼」
    如今,閱讀已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尋求知識、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捧書閱讀變成了「雲閱讀」,隨時隨地打開手機或電子閱讀器,「萬卷書」觸手可及……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其實,無論是翻閱書本還是線上閱讀,都是閱讀的打開方式,都能使人充實和愉悅。
  • 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
    那麼問題來了,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很多同學會脫口而出:zhāng yǔ qí,綺為qi第二聲。對嗎?顯然不對。張雨綺不是李佳琦,所有的字典上,這個綺都只有一個讀音,就是qi第三聲。而這個字,正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綺。
  • 書應該怎麼讀(家長鬚知)丨有卷讀書
    讀書大家都會讀,關鍵是讀什麼書,書應該怎麼讀。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書未完,不看他書做事最好不要一心二用,讀書亦如此,讀書切忌急讀。如果書中內容興趣缺缺,則可以略讀,跳過不合適的地方即可,千萬不可囫圇吞棗的亂讀下去。而且書不讀完,就不要開始一本新的,最好不要幾本書一起讀,可以用不同的書互相借鑑,但是混搭的方式並不可取。正所謂一心不二用,讀書需專注。讀書講方法和讀書最搭的並非一杯咖啡,而是一支筆。
  •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唯暮年所譯 識者當知之
    直譯的本質意義在於,遵從原書原文的語法,不另外製造一種語言,不加入譯文的語言系統和習慣。周作人曾舉例分辨死譯、胡譯和直譯:lying on his back,譯成「臥在他的背上」便是死譯,譯成「坦腹高臥」是胡譯(意譯),直譯應該是「仰臥著」。  此後,周氏兄弟便被看作是直譯的代表,事實上周作人一生都是直譯派。1918年,周作人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為直譯是「最為正當」的翻譯方法。
  • 70年後,長孫周令飛與學者止庵「還原魯迅」
    他是浪漫的柔軟的第4頁:還原生活:精緻、緊張,非常講究,很有品位第5頁:還原拿來主義:那個時候魯迅就在提「拿來」,今天應該更寬泛地  止庵: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止庵,很高興通過這個方式和大家交流。  主持人:我們都是從小讀魯迅的文章長大的,各種試題考卷都少不了拿魯迅難為我們。記得小時候給魯迅下定義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三個詞的順序在答考卷的時候都不能顛倒的。
  • 哲學書到底怎麼讀丨②
    >哲學書到底怎麼讀丨①文/莫裡斯在上半部分的文章中,我通過「哲學著作不是商品」這個主張入手,介紹了哲學實踐是什麼的問題。 就拿上一篇文章的例子說,有人說「讀哲學是浪費時間」,這好像構成了對「讀哲學沒有價值」的一種論證。然後他就開始進一步地想,讀哲學書確實需要花很多時間,可見是一種浪費。 但他其實想說的是,「讀哲學本身沒有價值」,而對於沒有價值的事情,花一秒鐘自然都是浪費時間——因為(預先假設了)沒有價值,所以沒有價值,是典型的循環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