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謝其章談讀書與寫作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不對是說是,不對是說非,不對非說是,不對非說非。」止庵在臺上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哲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主辦的「『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向隅編》《出書記》讀書沙龍」近日在北京彼岸書店舉行,《向隅編》《出書記》的作者止庵、謝其章與現場讀者交流關於讀書的心得。

 

    讀書猶如交友,要聽從內心的聲音

 

    止庵是隨筆與傳記作家,有《惜別》《周作人傳》等20餘部著作,新書《向隅編》是其隨筆集,書中共收錄了43篇隨筆,從竹林七賢談到魯迅與廢名,從魯迅研究心路體會說到個人的讀書、購書經歷,文章似淡實美。謝其章早年愛好藏書,近年勤於撰述,新書《出書記》為其作品集。謝其章15年中出書20種,箇中酸甜苦辣,自難盡述,於是便有意寫作一本講述出書經歷的書,書中收錄了作者隨筆20篇,忠實記述了他的書從選題策劃、文章寫作到書籍裝幀等各方面的細節,尤其體現出期間書業變遷、兩代書人的勤苦自勵。

 

    兩位愛書人結緣已久,因為書再次聚首,談起如何讀書自然有很多要說的話。止庵說:「我老覺得讀書是一個特別實在的事情,是精神食糧,跟吃飯某些地方很相像。但是讀書跟吃飯還是有區別,不管吃山珍海味還是窩頭,都充飢;讀書不一樣,有的書能充飢,有的書不僅不能充飢,還耽誤事。」

 

    關於如何選擇閱讀書目,止庵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讀書是自己的事情,具體讀哪本書,除了自己沒有人能決定,但讀書確實應該讀比你水平高的書才能充飢。「讀書的樂趣,就是碰見好多比我們高明的人,人跟高明的人打交道,就有獲益。無論是古代人,抑或外國人寫一本書,通過這本書跟他認識,這是多好的一件事。」謝其章在一旁補充道:「讀書要有自己的主見,不管愛看瓊瑤,還是愛看於丹,再勸也沒用。你本身喜歡看什麼就堅持。」

 

    浮躁的年代從哪裡獲得獨立之精神

 

    時下社會多浮躁之氣,當天到場的讀者們對當今都市人表面迷茫實則浮躁的狀態表示擔憂,紛紛向二位提問如何培養獨立精神。

 

    止庵說自己受《莊子》的影響比較深,「我20歲時跟你想的一樣,大家都浮躁,我也浮躁,整天焦慮。我花了很長時間讀莊子的書,這對我來講是很重要的事。獨立什麼?其實是獨立於定論,獨立於這個世界上大家口口相傳的東西。」但是這個定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止庵認為,不論什麼事情都要追本溯源,研究探討清晰自由的定義是什麼,形成一個自己對自由獨立精神的定義,也就是說在既有的是非標準之外要重新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是非標準,雖然過程比較困難,但是十分重要。在止庵的眼裡這個準則就是從《莊子》中體會到的那句話「不是是,不非非,不是非,不非是」。

 

    而在謝其章的眼裡這個時代缺陷和好處並存,他拿自己做例子認真地回答:「《出書記》原來叫『自由之路』,我們這個時代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但有一個好處以前沒有——可以選擇。時代給你選擇,你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你可以自由選擇行業,可以選擇工作的時間。」

 

    寫作等於態度加技巧

 

    兩位作家均著書二十部有餘,多年來在寫作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臺下一位書迷向二位提問寫作要成竹在胸,還是邊寫邊琢磨。

 

    止庵認為首先要有文字基礎:「先想明白要說的是什麼,基本邏輯關係理清楚,必要的材料得準備齊。」之後是態度問題:「寫作的時候要想著周圍站著高明的人,監視著你,不能投機取巧,不能糊弄,這個高明的人最好是自己。」最後對於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大量共享的特徵,止庵認為寫作要講究創新,敢寫別人沒寫過的,要有自己獨到的內容。

 

    而謝其章認為寫作還要注意技巧問題,要下「死命令」:「寫不下去的時候,限定每天寫五百字,不寫五百字不睡覺。」聊天容易激發思想,止庵趣說家中電話百分之九十的話費都產生自和謝其章的聯絡中「零碎的思想,特別機智的話一般都在聊天中出現,說得比較通俗就是抬槓長學問」。

 

    同樣的問題,止庵和謝其章你一言我一語,一破一立,有贊同有反駁,不為迎合而一致。他們相互打趣時,書迷朋友也會心一笑。在場的讀者朋友被兩位真摯誠懇、充滿智慧碰撞的對談所打動,在撥開雲霧時不禁微笑鼓掌。

 

    (本報北京3月29日電 本報記者 張 焱 本報通訊員 侯 力) 

 

相關焦點

  • 止庵:「沽酒自酌」說讀書
    在12月3日晚舉行的線上新書分享會上,止庵詳細談了《沽酌集》以及自己多年讀書、寫作的心得體會。  止庵表示,自己讀書寫作多年,迄今已經出了十幾本隨筆集,寫了七八百篇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數是讀書所得」,「有點像讀書筆記」,但止庵不願意叫「書評」,「因為面對大量經典作品,我們其實說不出好壞或者不配去說」。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止庵說:「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 」​​​​最近,值《沽酌集》新書出版,作者止庵與編劇史航也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 止庵《沽酌集》:自斟獨酌,品書論道
    1、只做過讀書一件事的止庵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多麼豪氣的一句話,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一卷書,一壺酒,立志仗劍走天涯的書生形象。但等見到止庵老師照片之後,卻發現形象上有很大的偏差。止庵老師非常有學者範,儒雅,沉靜,一雙眼睛仿佛能看透世間的一切。
  • 《沽酌集》:這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在12月3日晚舉行的線上新書分享會上,止庵詳細談了《沽酌集》以及自己多年讀書、寫作的心得體會。止庵表示,自己讀書寫作多年,迄今已經出了十幾本隨筆集,寫了七八百篇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數是讀書所得」,「有點像讀書筆記」,但止庵不願意叫「書評」,「因為面對大量經典作品,我們其實說不出好壞或者不配去說」。
  • 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沽酌集》止庵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 《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止庵:讀書不是一個扶貧項目作為一對嗜書、寫書、編書、講書的老友,止庵和史航首先分別從作者和讀者的角度,來談《沽酌集》。「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
  • 止庵《雲集》:「在躁競的年代裡,做個自適其適的人」
    起心動念想讀止庵的書,源於前段時間刷到他和史航的對話談,關於閱讀與寫作的態度,讓我看完很是受益匪淺。
  •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唯暮年所譯 識者當知之
    「唯暮年所譯,識者當知之」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的出版  1965年4月26日,80歲的周作人在遺囑中提到他翻譯的古希臘思想家、諷刺散文作家路吉阿諾斯的作品選《路吉阿諾斯對話集》:「餘一生文字無足稱道,唯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五十年來的心願,識者當自知之。」
  • 止庵發表新書《沽酌集》:「讀書是抵抗孤獨的一種方式」
    與此同時,史航指出,《沽酌集》也不僅僅是一本談論書的書,談閱讀觀寫作觀的書,而且是一本自我剖析的標本。止庵從一本書開始,談論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最後把自己當做一個個圖表在文中呈現出來。「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跟熟人、生人,跟半生不熟的人,跟貌熟假生的人,他是怎麼打交道的?通過他的評論其實都能看出來,這特別好玩。」
  • 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內江本土作家談讀書寫作
    為引導市民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本報特專訪了我市幾位作家,分享他們閱讀、寫作的故事。曹永勝:寫作要關注民生民情,彰顯人文關懷曹永勝是我市青年作家,他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舌尖上的毒》於2012年12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一出版便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 70年後,長孫周令飛與學者止庵「還原魯迅」
    今天是魯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紀念日,全國各地都在舉行相關的紀念活動,搜狐讀書頻道特意請來了魯迅的長孫周令飛先生,以及知名學者、出版人止庵老師。聊一個大家都會關注的話題:70年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談論魯迅?先請兩位老師跟我們的網友打聲招呼吧。   周令飛:各位網友大家好!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比如福樓拜寫的《包法利夫人》就特別能體現「天看」,包法利夫人的問題就在於愛看書,本來無知地活著挺好,結果非要讀書,然後開始憧憬浪漫生活,並且想過浪漫生活,報復就來了。張愛玲的「天看」不是一個多麼新鮮的意思,但是一個特別徹底的意思。我問過同輩作家「這東西你敢寫嗎」,有人說沒想到,有人說不敢這麼寫,這麼寫會罪讀者。
  • 「世界讀書日」有獎徵文36號/劉光兵:《 結緣書話》
    在那篇文章中,宋先生談了他所集藏的一些書話作品及讀書話的感受。我讀後並不明白書話是什麼,以為書話就是像《讀書》雜誌那樣,對各種書籍的評論,所以並沒留下太深的印象。    一年暑假,我到南師大參加論文答辯。師大旁邊有一個舊書店。一天午後,我正在那兒一排排舊書裡翻翻撿撿,猛然一本黃底白字,裝幀精美的書籍印入眼帘。我仔細一看,封面寫著:餘時書話 姜德明著,心頭忽地一亮。
  • 【第5期】書生教慧|《餘映潮談寫作藝術》讀書報告
    道 不 遠 人                      段  煜《餘映潮談寫作藝術》是水魚老師組織編寫的《名師作文課》叢書中的一本。這本書在案頭放置很久了,最近拿來仔細品讀,獲益良多。文章內容貼近教學的實際,都是餘老師深入研讀教材後,總結和沉澱出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 美學散步 葉朗:談讀書和學位論文的寫作
    談讀書和學位論文的寫作葉 朗今天我談兩個問題。一個是談讀書,一個是談學術論文。每個人都要讀書,做文化工作的人尤其要讀書。同樣,每個人都要寫文章。當然文章的性質不一樣,有理論性、學術性的文章,有文學性的文章(詩歌、小說、散文),有實用性的文章,有長篇大論,有短文章、小文章。
  • 第一節 ‖ 高定存談讀書與寫作
    (一)關於讀書寫作與讀書緊密相連,沒有讀就沒有寫。所以一併來說,講兩方面內容: 為何要讀書,讀什麼,怎樣讀。為何要寫作,寫什麼,怎樣寫。重點說說怎樣寫。 我讀書少,不成體系。寫東西半路出家,悟性又低,彎路走得多。自我總結是,打了半輩子籃球,沒有受過一天正規訓練;讀讀寫寫幾十年,從未得到過高人指點,全是自己瞎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