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是說是,不對是說非,不對非說是,不對非說非。」止庵在臺上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哲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主辦的「『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向隅編》《出書記》讀書沙龍」近日在北京彼岸書店舉行,《向隅編》《出書記》的作者止庵、謝其章與現場讀者交流關於讀書的心得。
讀書猶如交友,要聽從內心的聲音
止庵是隨筆與傳記作家,有《惜別》《周作人傳》等20餘部著作,新書《向隅編》是其隨筆集,書中共收錄了43篇隨筆,從竹林七賢談到魯迅與廢名,從魯迅研究心路體會說到個人的讀書、購書經歷,文章似淡實美。謝其章早年愛好藏書,近年勤於撰述,新書《出書記》為其作品集。謝其章15年中出書20種,箇中酸甜苦辣,自難盡述,於是便有意寫作一本講述出書經歷的書,書中收錄了作者隨筆20篇,忠實記述了他的書從選題策劃、文章寫作到書籍裝幀等各方面的細節,尤其體現出期間書業變遷、兩代書人的勤苦自勵。
兩位愛書人結緣已久,因為書再次聚首,談起如何讀書自然有很多要說的話。止庵說:「我老覺得讀書是一個特別實在的事情,是精神食糧,跟吃飯某些地方很相像。但是讀書跟吃飯還是有區別,不管吃山珍海味還是窩頭,都充飢;讀書不一樣,有的書能充飢,有的書不僅不能充飢,還耽誤事。」
關於如何選擇閱讀書目,止庵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讀書是自己的事情,具體讀哪本書,除了自己沒有人能決定,但讀書確實應該讀比你水平高的書才能充飢。「讀書的樂趣,就是碰見好多比我們高明的人,人跟高明的人打交道,就有獲益。無論是古代人,抑或外國人寫一本書,通過這本書跟他認識,這是多好的一件事。」謝其章在一旁補充道:「讀書要有自己的主見,不管愛看瓊瑤,還是愛看於丹,再勸也沒用。你本身喜歡看什麼就堅持。」
浮躁的年代從哪裡獲得獨立之精神
時下社會多浮躁之氣,當天到場的讀者們對當今都市人表面迷茫實則浮躁的狀態表示擔憂,紛紛向二位提問如何培養獨立精神。
止庵說自己受《莊子》的影響比較深,「我20歲時跟你想的一樣,大家都浮躁,我也浮躁,整天焦慮。我花了很長時間讀莊子的書,這對我來講是很重要的事。獨立什麼?其實是獨立於定論,獨立於這個世界上大家口口相傳的東西。」但是這個定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止庵認為,不論什麼事情都要追本溯源,研究探討清晰自由的定義是什麼,形成一個自己對自由獨立精神的定義,也就是說在既有的是非標準之外要重新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是非標準,雖然過程比較困難,但是十分重要。在止庵的眼裡這個準則就是從《莊子》中體會到的那句話「不是是,不非非,不是非,不非是」。
而在謝其章的眼裡這個時代缺陷和好處並存,他拿自己做例子認真地回答:「《出書記》原來叫『自由之路』,我們這個時代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但有一個好處以前沒有——可以選擇。時代給你選擇,你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你可以自由選擇行業,可以選擇工作的時間。」
寫作等於態度加技巧
兩位作家均著書二十部有餘,多年來在寫作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臺下一位書迷向二位提問寫作要成竹在胸,還是邊寫邊琢磨。
止庵認為首先要有文字基礎:「先想明白要說的是什麼,基本邏輯關係理清楚,必要的材料得準備齊。」之後是態度問題:「寫作的時候要想著周圍站著高明的人,監視著你,不能投機取巧,不能糊弄,這個高明的人最好是自己。」最後對於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大量共享的特徵,止庵認為寫作要講究創新,敢寫別人沒寫過的,要有自己獨到的內容。
而謝其章認為寫作還要注意技巧問題,要下「死命令」:「寫不下去的時候,限定每天寫五百字,不寫五百字不睡覺。」聊天容易激發思想,止庵趣說家中電話百分之九十的話費都產生自和謝其章的聯絡中「零碎的思想,特別機智的話一般都在聊天中出現,說得比較通俗就是抬槓長學問」。
同樣的問題,止庵和謝其章你一言我一語,一破一立,有贊同有反駁,不為迎合而一致。他們相互打趣時,書迷朋友也會心一笑。在場的讀者朋友被兩位真摯誠懇、充滿智慧碰撞的對談所打動,在撥開雲霧時不禁微笑鼓掌。
(本報北京3月29日電 本報記者 張 焱 本報通訊員 侯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