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與讀書緊密相連,沒有讀就沒有寫。所以一併來說,講兩方面內容:
為何要讀書,讀什麼,怎樣讀。為何要寫作,寫什麼,怎樣寫。重點說說怎樣寫。
我讀書少,不成體系。寫東西半路出家,悟性又低,彎路走得多。自我總結是,打了半輩子籃球,沒有受過一天正規訓練;讀讀寫寫幾十年,從未得到過高人指點,全是自己瞎摸索。有一本書叫《你的誤區》,好像是美國人寫的,我看過以後有啟示。今天和大家交流,就說說我的誤區,給大家一點借鑑。
(序言)
讀書是生命的一種需要。
人生是一個立體,有長、寬、厚三個度。長度就是在世時間,活多久,這個基本不由自己,可以說是上天安排好的;寬度就是人生經歷,從事過的職業,走過的地方等等,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經見」。一個人經見多寡,一部分由客觀註定,一部分靠後天個人努力。人生的厚度,或者叫人生的高度,是指學識與思想,這個全靠後天學習而來。「人是會思考的蘆葦」,人與動物的根本差別就在於人有思想,而人與人的最大差別也還在於思想。有人很高,高到什麼,高山仰止。有人就很低了,有一個形容詞叫做淺薄,就是厚度不夠。讀書是思考的前提,不讀書很難思考。過去村裡人說,三輩子不讀書頂如真牲靈哩,話是難聽了一些,但道理卻還是有的。特別是在古代,無報紙、無電視,無網絡,交通又不發達,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只有書。
想一想,如果三輩子文盲下來,人眼中的世界和牛驢騾馬眼中的世界差別能有多大?看到的真是差不多。世界客觀上是一個世界,但在不同人眼中,差異就很大了。比如我們身邊這條黃河,文盲眼中就是一股水,春天減少了,變清了,秋天漲起來了,水裡有很多泥沙。如果他讀過一點地理,這股水就變成了一條完整的河,知道發源於青海,我們這裡是中遊……如果再讀一點歷史,就會知道這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等等,黃河就變得更加有意義。不讀書,只能看到世界一個很小很模糊的表面,生命沒有多少厚度。
可能有人說,不讀書淺薄那是過去了,現在信息傳播如此發達,不讀書讀網,讀手機,看電影,天下事也無有不知。但是這很膚淺。不讀書不思考,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暈頭轉向。現在讀微信的人最多,遠遠超過讀書的人。但鋪天蓋地的微信只是告訴人們一些表象,不去引導人們進行思考。有的微信更是宣揚一些毫不靠譜的東西,有頌揚文革的,有說中國製造出了新武器,三下兩下就能把美國打得趴下的,有說霧霾有害論是海外敵對分子和國內投機商人合謀製造的一場天大騙局……。可以想見,如果不讀幾本正經書,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只看微信和網絡,真要有什麼事情發生了,人連該往哪裡跑都不知道。
除過個體生命需要之外,讀書也是家庭的需要,有兩句古話:「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說的就是這個吧。保德民謠裡說「富貴無三輩」,就是不讀書的原因。讀書還是民族的需要,文化要延續,必須得讀書,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靈魂。如同人活一口氣,民族活的就是一個文化。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何處顯現自身的特色?一個民族,只要人口不滅絕,只要文化不消亡,縱使災難再大也不怕,都能扛過去,風雨過後是彩虹。如果文化一旦消失泯滅,這個民族就無根了,就消亡了。所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三家已不知所終,原因何在?半路上把文化丟了。
一、範圍要寬廣。文史哲要看,自然科學也要看。寫散文的更要看詩和小說。我讀過《時間簡史》,這幾天讀《萬物起源》,很受教益。如果能選到講自然的文學書籍,那再好不過,比如法布爾的《昆蟲記》之類。
寫作是一種積累,面寬了,積累才能厚重。如同壘東西,底盤大才能壘得高。讀書量要大,我前幾年每年讀五十來本,有人說好多,其實不多,比人家一些讀書人還少得多。
二、讀經典。何為經典,就是歷經很長時間還依舊流傳的那些書。這是一代又一代人給我們選出來的,是時間老人給選出來的。讀經典的原因,一是可以汲取無盡的營養,二是很多經典,作為一個讀書人是繞不過去的。比如四書、詩經、楚辭、史記、唐詩宋詞等等,作為一個讀書人,不讀是說不過去的。
經典如何讀?讀原著,再讀評介,或者同時讀,不能只讀評介不讀原著。不能被原著嚇住。我讀四書讀得遲,就是早先被嚇住了,一說四書五經,就想到窮經皓首。其實四書文字並不多,《大學》一千多字,《論語》一萬三千多字,《孟子》三萬四千多字,《中庸》也是三千多字。下功夫來讀,還是能讀過的。讀經典不能急,要慢慢讀,反覆讀。我讀《紅樓夢》《西廂記》大約有十多遍了吧。現在的古文都有注釋和翻譯,例如《古文觀止》就有譯註本。但注釋翻譯只是引路,不能代替原著。原著有些話一旦翻成白話就少滋無味。經典博大精深,過一兩年重讀,總會有新的收穫,可謂常讀常新。一本好書如何才算是讀好了?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讀到能把自己喜歡的一些段落背下來,終身受益,寫作中會不知不覺用上。一定要讀原著,評介是靠不住的。我認真讀過《論語》,讀的是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中華書局2012年版。同時還讀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張石山先生的《被誤讀的<論語>》、李零先生的《喪家狗》,同時還聽了《鮑鵬山講孔子》《於丹講論語》。在以上所說這些書中,大概於丹的最為流行普及,但恰恰是於丹的最不嚴謹,最不靠譜。《論語》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於丹熬製了一鍋心靈雞湯,又從《論語》樹上摘幾片葉子揉碎,撒在雞湯鍋裡,然後就吆喝,快來喝,這是《論語》湯。
我現在讀微信也很多,我經常提醒告誡自己,多讀經典,少讀微信,大家也應該經常這樣提醒自己。
三、讀喜歡的書。喜歡了自然能讀進去,讀進去就有收穫。有人說只讀喜歡的書,會不會像一個人只猛吃喜歡的食物,吃出毛病來?不會,且不說讀書畢竟和吃飯有差別,就是一樣了,也不會出毛病,因為喜歡會轉移。年輕時喜歡大氣磅礴感情洋溢的文章,正所謂少年作文,氣象崢嶸。隨著年齡增加,喜歡就慢慢向深沉轉移,再老一些就向平淡轉移。前兩天為講這個,我特意翻翻八九十年代我的文章抄錄本子,有古劍的《悼筆》、劉成章的《讀碑》《安塞腰鼓》、賈平凹的《好讀書》《一棵小桃樹》《閒人》《棋人》、高建群的《陝北論》,還有什麼《教師》《散淡》《以為》等小文章。早年間很喜歡過《我還沒有見過長城》《覓渡覓渡,度何處》,以為是天下第一等好文章,現在看,就不如當年那樣激動了。看見一篇文章一本書,喜歡得不行,那就反覆讀吧,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學習。《我與地壇》我讀過不知多少遍,聽朗誦也不知多少遍了。某一段時間喜歡一個作家,那就把他的作品收集起來一併讀。古文我喜歡史馬遷、曹操、陶淵明,最喜歡蘇軾,買過他的幾本集子。韓愈一般,不喜歡柳宗元,感覺他的文章不流暢,大約與我性格有關,喜歡水,不太注意山,或許生在北方,山看得太多了。現代作家我早先喜歡魯迅,現在也喜歡,喜歡過孫犁,喜歡過楊朔、賈平凹、梁衡、餘秋雨、豐子愷、史鐵生等,現在楊朔不喜歡了,餘秋雨的也不讀了,賈平凹的遇到讀一讀。梁衡的文章現在回頭看,有些顯得太用力,比如選在學生課本裡的那個《晉祠》,太錘鍊。有些文章又拔得太高,比如《大有大無周恩來》。現在讀得多的是沈從文和汪曾祺。先前讀這兩位的作品少,後來喜歡上了,就買了好幾本。也有別人說是精品,但我讀不進去的,最典型的是周作人,買過五六種版本,每二三年試著讀一回,還是讀不進去。當代作家最近喜歡野夫,有《鄉關何處》《看不見的江湖》。喜歡高爾泰的《尋找家園》,看過三遍。又弄來他的《草色連雲》,感覺讀來不如《尋找家園》。臺灣的喜歡龍應臺,今年讀過《大江大海》。山西的喜歡王祥夫,大同人,筆墨放得開,閒話說得好,買過他的《四方五味》《衣食亦有禪》。忻州作家喜歡楊遙,很年輕。
四、非經典書如何讀,包括雜誌。我的體會是,放慢一拍。不追著看新書,要看舊書。我也問過好幾個作家如何讀書,他們一致給的建議是少讀活人的書,多讀死人的書。現在很多書評都靠不住,都是商家炒作,包括一些年度好書榜。要等到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以後才有定論。書有很多,只讀經典,只讀一流書也不行,一是不可能都選得準,二是只讀「高大上」的書起不了步,看著人家寫得那樣好,自己連筆也不敢往起拿了。看一些雜誌,看見上面文章也一般般,他能寫,我也能寫,這樣可以鼓起我們動筆的勇氣。另外,有比較才有鑑別,好文章和次一些的文章對比著來讀,可以提高鑑賞力,可以總結得失,提示自己少犯同類毛病。讀書如吃飯,五穀雜糧都吃一吃,各類書都看一看,只是方法要得當。比如讀雜誌,我走過彎路,覺著花錢訂回來,不讀有些浪費,有些可惜,於是硬著頭皮,要把雜誌從頭到尾讀一遍。現在想,讀了才更是一種浪費,浪費了時間。還有一些書也是,感覺買回來就應該讀。現在改過來了,雜誌上有好文章就讀,不好只看一眼,甚至一本雜誌不看一篇也是有的。有些書買回來不喜歡,自嘲一下自己沒眼力,上了書商一次當,然後果斷扔掉,毫不可惜。還有一些書,速讀一下即可,一天一本也行。
五、如何應對手機和電腦。我的做法,好的放到電腦上甚至列印出來讀,一般的就不費那個眼神了。但說歸這樣說,要分開哪是好的哪是次的,也還費眼神。聽書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我這幾年聽過的書也有幾十本了吧,前一段聽《靜靜的頓河》,120集,李野墨朗讀,很好。這一段聽《紅樓夢》。電子閱讀器調書方便,不用花書款,也是不錯的選擇。
六、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要動筆,至少也要勾畫一下,讀完以後記一個帳,日後翻檢。我有一個書帳,在大學時就記著,每一本書佔據半頁筆記本,上面記著讀書時間、書名、作者、出版社、頁碼、價格等信息。然後簡要寫幾句內容,讀過的收穫。也有隻記一句的:看過無所獲。
回想我的讀書經歷,彎路很多,也是條件所限。正在讀書年齡沒有書,現在書多得讀不完,但記不住了。有牙時候沒鍋盔,有鍋盔又沒牙了。
明天發布第二節《為何要寫作》
敬請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