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 高定存談讀書與寫作

2021-02-20 晉陝蒙文化聯盟
(一)關於讀書

寫作與讀書緊密相連,沒有讀就沒有寫。所以一併來說,講兩方面內容:

為何要讀書,讀什麼,怎樣讀。為何要寫作,寫什麼,怎樣寫。重點說說怎樣寫。

我讀書少,不成體系。寫東西半路出家,悟性又低,彎路走得多。自我總結是,打了半輩子籃球,沒有受過一天正規訓練;讀讀寫寫幾十年,從未得到過高人指點,全是自己瞎摸索。有一本書叫《你的誤區》,好像是美國人寫的,我看過以後有啟示。今天和大家交流,就說說我的誤區,給大家一點借鑑。

(序言)

讀書是生命的一種需要。

人生是一個立體,有長、寬、厚三個度。長度就是在世時間,活多久,這個基本不由自己,可以說是上天安排好的;寬度就是人生經歷,從事過的職業,走過的地方等等,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經見」。一個人經見多寡,一部分由客觀註定,一部分靠後天個人努力。人生的厚度,或者叫人生的高度,是指學識與思想,這個全靠後天學習而來。「人是會思考的蘆葦」,人與動物的根本差別就在於人有思想,而人與人的最大差別也還在於思想。有人很高,高到什麼,高山仰止。有人就很低了,有一個形容詞叫做淺薄,就是厚度不夠。讀書是思考的前提,不讀書很難思考。過去村裡人說,三輩子不讀書頂如真牲靈哩,話是難聽了一些,但道理卻還是有的。特別是在古代,無報紙、無電視,無網絡,交通又不發達,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只有書。

想一想,如果三輩子文盲下來,人眼中的世界和牛驢騾馬眼中的世界差別能有多大?看到的真是差不多。世界客觀上是一個世界,但在不同人眼中,差異就很大了。比如我們身邊這條黃河,文盲眼中就是一股水,春天減少了,變清了,秋天漲起來了,水裡有很多泥沙。如果他讀過一點地理,這股水就變成了一條完整的河,知道發源於青海,我們這裡是中遊……如果再讀一點歷史,就會知道這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等等,黃河就變得更加有意義。不讀書,只能看到世界一個很小很模糊的表面,生命沒有多少厚度。

可能有人說,不讀書淺薄那是過去了,現在信息傳播如此發達,不讀書讀網,讀手機,看電影,天下事也無有不知。但是這很膚淺。不讀書不思考,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暈頭轉向。現在讀微信的人最多,遠遠超過讀書的人。但鋪天蓋地的微信只是告訴人們一些表象,不去引導人們進行思考。有的微信更是宣揚一些毫不靠譜的東西,有頌揚文革的,有說中國製造出了新武器,三下兩下就能把美國打得趴下的,有說霧霾有害論是海外敵對分子和國內投機商人合謀製造的一場天大騙局……。可以想見,如果不讀幾本正經書,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只看微信和網絡,真要有什麼事情發生了,人連該往哪裡跑都不知道。


除過個體生命需要之外,讀書也是家庭的需要,有兩句古話:「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說的就是這個吧。保德民謠裡說「富貴無三輩」,就是不讀書的原因。讀書還是民族的需要,文化要延續,必須得讀書,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靈魂。如同人活一口氣,民族活的就是一個文化。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何處顯現自身的特色?一個民族,只要人口不滅絕,只要文化不消亡,縱使災難再大也不怕,都能扛過去,風雨過後是彩虹。如果文化一旦消失泯滅,這個民族就無根了,就消亡了。所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三家已不知所終,原因何在?半路上把文化丟了。

一、範圍要寬廣。文史哲要看,自然科學也要看。寫散文的更要看詩和小說。我讀過《時間簡史》,這幾天讀《萬物起源》,很受教益。如果能選到講自然的文學書籍,那再好不過,比如法布爾的《昆蟲記》之類。

寫作是一種積累,面寬了,積累才能厚重。如同壘東西,底盤大才能壘得高。讀書量要大,我前幾年每年讀五十來本,有人說好多,其實不多,比人家一些讀書人還少得多。

二、讀經典。何為經典,就是歷經很長時間還依舊流傳的那些書。這是一代又一代人給我們選出來的,是時間老人給選出來的。讀經典的原因,一是可以汲取無盡的營養,二是很多經典,作為一個讀書人是繞不過去的。比如四書、詩經、楚辭、史記、唐詩宋詞等等,作為一個讀書人,不讀是說不過去的。


經典如何讀?讀原著,再讀評介,或者同時讀,不能只讀評介不讀原著。不能被原著嚇住。我讀四書讀得遲,就是早先被嚇住了,一說四書五經,就想到窮經皓首。其實四書文字並不多,《大學》一千多字,《論語》一萬三千多字,《孟子》三萬四千多字,《中庸》也是三千多字。下功夫來讀,還是能讀過的。讀經典不能急,要慢慢讀,反覆讀。我讀《紅樓夢》《西廂記》大約有十多遍了吧。現在的古文都有注釋和翻譯,例如《古文觀止》就有譯註本。但注釋翻譯只是引路,不能代替原著。原著有些話一旦翻成白話就少滋無味。經典博大精深,過一兩年重讀,總會有新的收穫,可謂常讀常新。一本好書如何才算是讀好了?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讀到能把自己喜歡的一些段落背下來,終身受益,寫作中會不知不覺用上。一定要讀原著,評介是靠不住的。我認真讀過《論語》,讀的是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中華書局2012年版。同時還讀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張石山先生的《被誤讀的<論語>》、李零先生的《喪家狗》,同時還聽了《鮑鵬山講孔子》《於丹講論語》。在以上所說這些書中,大概於丹的最為流行普及,但恰恰是於丹的最不嚴謹,最不靠譜。《論語》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於丹熬製了一鍋心靈雞湯,又從《論語》樹上摘幾片葉子揉碎,撒在雞湯鍋裡,然後就吆喝,快來喝,這是《論語》湯。

我現在讀微信也很多,我經常提醒告誡自己,多讀經典,少讀微信,大家也應該經常這樣提醒自己。

三、讀喜歡的書。喜歡了自然能讀進去,讀進去就有收穫。有人說只讀喜歡的書,會不會像一個人只猛吃喜歡的食物,吃出毛病來?不會,且不說讀書畢竟和吃飯有差別,就是一樣了,也不會出毛病,因為喜歡會轉移。年輕時喜歡大氣磅礴感情洋溢的文章,正所謂少年作文,氣象崢嶸。隨著年齡增加,喜歡就慢慢向深沉轉移,再老一些就向平淡轉移。前兩天為講這個,我特意翻翻八九十年代我的文章抄錄本子,有古劍的《悼筆》、劉成章的《讀碑》《安塞腰鼓》、賈平凹的《好讀書》《一棵小桃樹》《閒人》《棋人》、高建群的《陝北論》,還有什麼《教師》《散淡》《以為》等小文章。早年間很喜歡過《我還沒有見過長城》《覓渡覓渡,度何處》,以為是天下第一等好文章,現在看,就不如當年那樣激動了。看見一篇文章一本書,喜歡得不行,那就反覆讀吧,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學習。《我與地壇》我讀過不知多少遍,聽朗誦也不知多少遍了。某一段時間喜歡一個作家,那就把他的作品收集起來一併讀。古文我喜歡史馬遷、曹操、陶淵明,最喜歡蘇軾,買過他的幾本集子。韓愈一般,不喜歡柳宗元,感覺他的文章不流暢,大約與我性格有關,喜歡水,不太注意山,或許生在北方,山看得太多了。現代作家我早先喜歡魯迅,現在也喜歡,喜歡過孫犁,喜歡過楊朔、賈平凹、梁衡、餘秋雨、豐子愷、史鐵生等,現在楊朔不喜歡了,餘秋雨的也不讀了,賈平凹的遇到讀一讀。梁衡的文章現在回頭看,有些顯得太用力,比如選在學生課本裡的那個《晉祠》,太錘鍊。有些文章又拔得太高,比如《大有大無周恩來》。現在讀得多的是沈從文和汪曾祺。先前讀這兩位的作品少,後來喜歡上了,就買了好幾本。也有別人說是精品,但我讀不進去的,最典型的是周作人,買過五六種版本,每二三年試著讀一回,還是讀不進去。當代作家最近喜歡野夫,有《鄉關何處》《看不見的江湖》。喜歡高爾泰的《尋找家園》,看過三遍。又弄來他的《草色連雲》,感覺讀來不如《尋找家園》。臺灣的喜歡龍應臺,今年讀過《大江大海》。山西的喜歡王祥夫,大同人,筆墨放得開,閒話說得好,買過他的《四方五味》《衣食亦有禪》。忻州作家喜歡楊遙,很年輕。


四、非經典書如何讀,包括雜誌。我的體會是,放慢一拍。不追著看新書,要看舊書。我也問過好幾個作家如何讀書,他們一致給的建議是少讀活人的書,多讀死人的書。現在很多書評都靠不住,都是商家炒作,包括一些年度好書榜。要等到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以後才有定論。書有很多,只讀經典,只讀一流書也不行,一是不可能都選得準,二是只讀「高大上」的書起不了步,看著人家寫得那樣好,自己連筆也不敢往起拿了。看一些雜誌,看見上面文章也一般般,他能寫,我也能寫,這樣可以鼓起我們動筆的勇氣。另外,有比較才有鑑別,好文章和次一些的文章對比著來讀,可以提高鑑賞力,可以總結得失,提示自己少犯同類毛病。讀書如吃飯,五穀雜糧都吃一吃,各類書都看一看,只是方法要得當。比如讀雜誌,我走過彎路,覺著花錢訂回來,不讀有些浪費,有些可惜,於是硬著頭皮,要把雜誌從頭到尾讀一遍。現在想,讀了才更是一種浪費,浪費了時間。還有一些書也是,感覺買回來就應該讀。現在改過來了,雜誌上有好文章就讀,不好只看一眼,甚至一本雜誌不看一篇也是有的。有些書買回來不喜歡,自嘲一下自己沒眼力,上了書商一次當,然後果斷扔掉,毫不可惜。還有一些書,速讀一下即可,一天一本也行。

五、如何應對手機和電腦。我的做法,好的放到電腦上甚至列印出來讀,一般的就不費那個眼神了。但說歸這樣說,要分開哪是好的哪是次的,也還費眼神。聽書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我這幾年聽過的書也有幾十本了吧,前一段聽《靜靜的頓河》,120集,李野墨朗讀,很好。這一段聽《紅樓夢》。電子閱讀器調書方便,不用花書款,也是不錯的選擇。


六、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要動筆,至少也要勾畫一下,讀完以後記一個帳,日後翻檢。我有一個書帳,在大學時就記著,每一本書佔據半頁筆記本,上面記著讀書時間、書名、作者、出版社、頁碼、價格等信息。然後簡要寫幾句內容,讀過的收穫。也有隻記一句的:看過無所獲。

回想我的讀書經歷,彎路很多,也是條件所限。正在讀書年齡沒有書,現在書多得讀不完,但記不住了。有牙時候沒鍋盔,有鍋盔又沒牙了。

明天發布第二節《為何要寫作》

敬請關注——閱讀——

相關焦點

  • 止庵、謝其章談讀書與寫作
    由中央編譯出版社主辦的「『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向隅編》《出書記》讀書沙龍」近日在北京彼岸書店舉行,《向隅編》《出書記》的作者止庵、謝其章與現場讀者交流關於讀書的心得。謝其章15年中出書20種,箇中酸甜苦辣,自難盡述,於是便有意寫作一本講述出書經歷的書,書中收錄了作者隨筆20篇,忠實記述了他的書從選題策劃、文章寫作到書籍裝幀等各方面的細節,尤其體現出期間書業變遷、兩代書人的勤苦自勵。     兩位愛書人結緣已久,因為書再次聚首,談起如何讀書自然有很多要說的話。
  • 內江本土作家談讀書寫作
    為引導市民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本報特專訪了我市幾位作家,分享他們閱讀、寫作的故事。曹永勝:寫作要關注民生民情,彰顯人文關懷曹永勝是我市青年作家,他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舌尖上的毒》於2012年12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一出版便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 根據最新銀行定存利率,30萬定存選擇多少年比較划算?
    30萬選擇存三年期的比較划算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三年期的同比短期存款利率要高,同比長期存款資金流動性要強,自然是選擇適中的比較好,利息收入高,資金流動性比較強,所以選擇三年期的定存是最明智的。下面就以當前央行的基準存款利率為準,進行詳細分析與比較,為什麼30萬會選擇存三年期比較划算呢?
  • 程翔:讀書浸潤人生 | 評《溫儒敏談讀書》
    》(平裝本)商務印書館2020年2月出版ISBN:978-7-100-18021-4《溫儒敏談讀書》一經出版,便引起關注。讀書浸潤人生——評《溫儒敏談讀書》文/程翔《溫儒敏談讀書》一經出版,便引起關注。作者從學生、教師、社會三個層面來談讀書,貫穿其中的核心觀點是:讀書浸潤人生。
  • 開學後的第一節班會課 談超長寒假的收穫
    開學後的第一節班會課,我們都要談談在這個超長寒假中的收穫,要求人人發言,同學們從容鎮定,多數同學談抗擊疫情的所見所聞及自己的具體做法。有的談線上教學從開始的手忙腳亂,到後來的得心應手。有的講在抗疫情期間的讀書收穫,漢字魅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橫豎都有意,撇捺總有情,一筆一畫,內涵豐富啊!有的講抗疫情故事,觀點獨到,見解新穎,有自己的思考,頗有憂國憂民之大家風範呢!有的議生活小事,有自己的心靈感悟,感情真實而細膩,確實讓大家感動!有的抒發豪情壯志,努力學習,定不辜負師長厚望,定要好好珍惜這美好時光!
  • 【第5期】書生教慧|《餘映潮談寫作藝術》讀書報告
    初拿到餘老的《餘映潮談寫作藝術》一書,便被這精美的小詩吸引;翻開來,100個文題小巧清新、精妙絕倫。速讀一次,百篇小文,理趣相生;細讀多次,數篇構思,耐人尋味。正是這樣一個可愛、可敬、嚴謹、敬業的老人,堅持精細又頑強的寫作,將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都匯成文字,化為指引新人的標杆。再讀《餘映潮談寫作藝術》,書中字字珠璣,情意滿滿。我感喟於書後的「多年來,我喜歡行走在語文教學研究的無際雪原中,在深深的積雪下面探索美麗的神秘。於是,就有了這本《餘映潮談寫作藝術》」,可見其對語文教學的孜孜不倦,對文字書寫的情有獨鍾。
  • 美學散步 葉朗:談讀書和學位論文的寫作
    談讀書和學位論文的寫作葉 朗今天我談兩個問題。一個是談讀書,一個是談學術論文。每個人都要讀書,做文化工作的人尤其要讀書。同樣,每個人都要寫文章。當然文章的性質不一樣,有理論性、學術性的文章,有文學性的文章(詩歌、小說、散文),有實用性的文章,有長篇大論,有短文章、小文章。
  • 2020年銀行定存利率是多少,哪個銀行存款利率高?
    銀行定存利率2020年是多少呢?進入了新的年度,不少人非常關心存銀行的利率有沒有變化,畢竟事關自己的錢袋子,還是知道為妙。接下來康波財經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現在銀行定存利率是多少的問題。
  • 小學生讀書筆記寫作方法!(附格式)
    匯長說:語文離不開寫作,寫作離不開閱讀,閱讀就得做筆記,小學階段讓孩子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幫助
  • 教師節活動:2016小學教師節讀書活動實施方案
    8、通過實施讀書工程,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充滿生機和活力、與現代化教育相適應的教師隊伍。  三、讀書方式  1、個體研讀。每天保證半小時以上的研讀,精讀的力爭讀深、讀透,讀有思考,讀有感受,並且要讀寫同步,每月至少寫好兩篇有質量的讀書筆記。  2、集體閱讀。寫摘記、談感受、談收穫、談疑惑。  3、交流匯報。
  • 我的讀書與寫作/尹燕忠
    尹燕忠實散文系列 《我的讀書和寫作生涯》 作者:尹燕忠 我是平陰縣安城鎮讓莊鋪人,曾在欒灣鄉安城鎮幹過文化廣播組織秘秘書民政辦事處等工作。 全家六口人,共存書7000餘冊。 存名人字畫40餘幅。作家創作談9冊。 我讀書1000多冊,瀏覽粗讀500多冊中外古今名著,寫讀書筆記1300多篇達百萬多字。 我家書的來源一是作家朋友贈書,方南江,趙峰,展恩華,宋俊忠,雷慶龍,張強等先生先後贈我了不少好書,包括他們們自己的著作。
  • 名家談寫作|王鼎鈞:記敘的技巧——直敘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銀行爭搶跨年資金 國庫定存中標利率攀升
    臨近年末,國庫定存利率「水漲船高」。12月7日,人民銀行公布了最新一期規模為1000億元國庫定存的招投標結果,此次1個月期國庫定存的中標利率為4.02%,較上次3個月期國庫定存的中標利率高出31個基點。國庫定存利率是市場化招投標的結果,代表市場對資金面的預期。
  • 都2020年,為什麼還有人在存定存?原因「曝光」,都是為了「它」
    隨著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升高,手上擁有的錢也是逐漸多了起來,而銀行作為我國最大的金融機構,自然成為了老百姓的第一選擇。把錢存在銀行,第一是安全性比較高,不用擔心錢放在家裡不安全,第二是因為把錢存在銀行還能有一筆利息收入,但不得不說,儲戶都是有逐利性的,當有更好的理財渠道時,銀行只能退居二線了。
  • 平安銀行上浮2、3、5年期定存利率 彰顯不一樣的吸儲優勢
    原標題:平安銀行上浮2、3、5年期定存利率 彰顯不一樣的吸儲優勢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效果在銀行間慢慢顯現,近期股份制銀行中的「急先鋒」平安銀行出臺了「2、3、5年期人民幣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上浮政策」,即將市民最常見的「定存利率」上浮了。
  • 名家談寫作|鬱達夫: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名家談寫作|林語堂:寫作的藝術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讀書筆記分享:《學會寫作》
    注意:格式化寫作並不會禁錮我們的寫作創意,只是提供一種有規律的行文方式。畢竟靈感是靠不住的,只有持之以恆的訓練才是真正的秘訣,早點享受時間帶來的複利。關於如何利用社交原動力做傳播,我總結出用戶轉發分享一篇文章的5個動機。(1)表達觀點,比如《所有不談錢的老闆都是耍流氓》。
  • 年利率高出定存不少,購買需要注意什麼?
    眾所周知,大額存單之所以火,主要有兩大方面原因,一是理財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不保本了;二是雖然利率要市場化,但是由於行業自律的存在,因為定存的年利率依然沒啥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推出N年不慍不火的大額存單,在2018年就火了:它屬於一般性存款產品,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50萬元以內本金都是安全的。
  • 讀書寫作心法10:為什麼我勸你要多寫讀書筆記?
    原因有三:第一:從記憶原理來看你有沒有發現,倘若你不動手寫一寫。轉眼間,你剛才所學的內容全忘光了。這不僅僅是你腦子不好使,而且是你高估自己自己的記憶力。再加上,大腦本身也有自己的記憶偏好。它會自動記憶和過濾一些信息。好了,現在你簡單了解完大腦特徵。接下來,你該如何去對付它呢?方法有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動手,記下自己所思、所想、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