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2020-12-19 青瞳視角

作家、學者止庵的《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發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作者止庵與嘉賓——編劇史航,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與到場讀者進行了分享。

《沽酌集》收錄止庵文章54篇,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 」

止庵:讀書不是一個扶貧項目

作為一對嗜書、寫書、編書、講書的老友,止庵和史航首先分別從作者和讀者的角度,來談《沽酌集》。

「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止庵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內容。「這個書不是一本新書,是一本以前出過的書,一個20年前的書。現在來讀的話——確實我在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自己認真讀過一遍,也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這個書沒有過時,還是像一本新書一樣,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誇獎。因為我讀了好多別人的文章,我就希望一個書能夠有生命力,能夠活得長一點,能夠和當時寫的時候的人交流,也可以和5年以後的人交流,可以和10年以後的人交流,20年以後的人交流,或者更長的時間。其實這個確實是寫的時候的一點野心,或者說一點志向。」

針對目前市面上書很多,尤其是新書,而時間有限的情況,止庵分享了他的閱讀觀:「我的讀書觀就是一句話,從第一頁第一行第一個字開始,讀到最後一頁最後一行最後一個字讀完,讀完然後再說,這是我的讀書觀。就是你沒有讀完這本書,嚴格說就根本不能討論這本書。」在止庵看來:讀書必須得勢利眼,做什麼事都不能勢利眼,讀書得勢利眼。「我覺得讀書這個事勢利眼一點錯沒有,讀書不是一個扶貧項目。確實作為作者來講,咱們也不是指著誰說不讀你書就你就餓死了。」

史航:要去讀一些可以節省生命的書

史航則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自己的選書喜好:「人生的閱讀時間如果是個定額的話,你還是要去讀一些可以節省生命的書。什麼是節省生命的書?在我比較信任一個人的情況下,他對一本書的隻言片語的評價,就讓我可能決定我先經過誰、後經過誰或者繞行誰,所以這個是一個節省生命的事。就是因為他,讓我去讀一些什麼書的人,在中學時代是汪曾祺,因為汪曾祺在一個序言裡邊給我安利了兩個人,那兩個人後來就是我特別愛讀的西班牙的阿索林和中國的廢名。我也因為讀金庸小說的前言後記,關注到他提到的另外一些作者。我覺得這算是我經過他節省了生命的人,止庵這本書也是可以節省我生命的一本書。」

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作為一本談讀書的隨筆,《沽酌集》非人云亦云、不就書論書,而是結合人生閱歷、世情世事發散開去,其見解獨到,很有一番意趣,愛書、讀書之人定會從中獲得不少趣味和啟發。

《沽酌集》新序

文/止庵

今年我滿六十歲,向來不過生日,這回也不例外,只請人刻了一個「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閒章,蓋在送給朋友的書上,算是一點紀念。此語出自《莊子·則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宣穎《南華經解》:「不囿於故也。」「化」就是不恃,不滯。《莊子·寓言》復云:「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可見《莊子》這書駁雜,文章非出一人之手。這裡孔子自是虛構的,就連蘧伯玉也未必是真人真事。《淮南子·原道訓》云:「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仿佛這個人每隔十年就要感慨一番似的。

回過頭去說《莊子》那句話,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定的,絕對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也應該用這副眼光看待自己。不能順著這個意思來說六十如何,因為到了六十一又該說六十「非」了,以後一年一年都可以這麼想,無論站在什麼歲數說話,一準都是錯的。那麼姑且不論對錯,只對活過的年月稍事回顧罷。說來無非讀書、寫作二事。嘗著《插花地冊子》一書專講讀書經過,此外又有隨筆集十餘種,多是讀書筆記一類,這本《沽酌集》也包括在內,是以無須贅言。我最初有志走文學這條道兒,大概到三十四歲為止,所寫的東西留下的只有一部小說集《喜劇作家》,還有一首長詩《如逝如歌》,附在《插花地冊子》卷末。三十歲起寫隨筆,此外又有《樗下讀莊》《老子演義》《神拳考》《周作人傳》等幾種專門的書。五十五歲寫成《惜別》,路數稍有變化,即如該書編輯當初所說又轉回文學了,以後的《遊日記》和《畫見》也屬於這一路。記得有一次談到周氏兄弟,嘗謂二人差異之一是美學上的。哥哥激越,弟弟沉鬱,哥哥長於審美感受,弟弟偏重人生況味。他們都對我有重大影響,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的《畫見》稍稍接近魯迅,《惜別》稍稍接近周作人。迄今出版了二十幾本書,至於編訂的周作人、張愛玲和魯迅的作品篇幅更大,也算兢兢業業,但幹的事情似乎夠多的了。「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此後或許稍稍換種活法,寫點自娛自樂的東西,至於付梓與否並無所謂。所擬張愛玲評傳、唐詩審美研究、魯迅傳記等題目,雖然做過不少準備,大概不會寫了。

關於六十歲還有一句更出名的話,即《論語·為政》裡孔子所云「六十而耳順」。鄭玄《論語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朱熹《莊子集注》:「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都強調一種辨識能力,相比之下,未免不及焦循《論語補疏》講得親切:「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捨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是說雖有簡擇,但不復自設障礙。孔子這話要放到他那一整段話裡來理解,此前「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還主要是自家在下功夫;「耳順」較之「不惑」,正是不僅「隱其惡」,還要「揚其善」。要經過「六十而耳順」,才能達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至此則內外和諧,打成一片。然而與《莊子》所言相反,孔子一生步步都是進境,對「吾」始終是肯定的,只是由「是」至於更「是」而已。孔子的話或者可以用來鼓勵自己,《莊子》的話則不妨當成提醒聽也。

《沽酌集》前次出版,趕上我五十歲,在序言裡發過一番議論;現在過了十年,又寫了上面這些文字。書卻還是那本書,只是重新編排校訂過了。重讀一過,內容倒還新鮮。所收篇章幾乎都涉及讀書,不妨就此再說幾句。記得有朋友對我講,有些書沒必要讀完。我說,有些書沒必要讀;有必要讀的就應該讀完。讀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我指的是閒讀書,若是搞研究之類當然不是這個讀法;而且我覺得不必讀的,別人或許以為正需要大讀而特讀,此亦人各有志,無意強加於人。讀書這件事,可以打兩個比方,一是旅遊,有人每到一處拍張照片就走,也有人精心挑選地方,住下細細體會;二是交友,有人「勝友如雲」,也有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的看法,讀書不必求多,而是享受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的樂趣。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作家止庵對於魯迅的這一回答評價道:「魯迅的舉動,在我看來更接近於現在所謂消解,針對的是青年必讀書中的前提設定,即那個『必』字以及因訴諸公共媒介而對價值取向的一種規範。……魯迅的一生,都是反對設定前提和規範價值取向的。」
  • 《沽酌集》:這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止庵先生《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沽酌集》收錄止庵先生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或是書人書事,或是借題發揮,舒展自然中見性情,內斂平淡中見積澱。
  • 止庵:「沽酒自酌」說讀書
    《沽酌集》收錄止庵先生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或是書人書事,或是借題發揮,舒展自然中見性情,內斂平淡中見積澱。  「沽」,買酒也;「酌」,飲酒也。
  • 止庵《沽酌集》:自斟獨酌,品書論道
    是的,止庵老師讀得書實在是太多了,他出版的書也可以歸結為「關於讀書的書」,讀止庵的書可以感知到許多不曾發現之線索,能夠了解他對所讀之書非常獨到的見解。《沽酌集》是止庵老師的一部散文合集,其中包含了54篇文章,共分為三個部分。
  • 止庵發表新書《沽酌集》:「讀書是抵抗孤獨的一種方式」
    平生興趣甚少,菸酒茶均不沾,也不喜歡什麼運動,只買些書來讀;但我覺得就中意味,與沽酒自酌約略相近。若說不足與外人道未免誇張,總之是自得其樂。至於偶爾寫寫文章,到底還是餘緒,好比閒記酒帳而已。」與此同時,史航指出,《沽酌集》也不僅僅是一本談論書的書,談閱讀觀寫作觀的書,而且是一本自我剖析的標本。止庵從一本書開始,談論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最後把自己當做一個個圖表在文中呈現出來。「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跟熟人、生人,跟半生不熟的人,跟貌熟假生的人,他是怎麼打交道的?通過他的評論其實都能看出來,這特別好玩。」
  • 讀書者須得存疑,學會獨立思考方不立於危牆《沽酌集》告訴你答案
    《沽酌集》是止庵先生所著,止庵先生有多部讀書雜記出版,《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等著作,並編訂周作人、張愛玲作品。老先生對於周作人、周樹人及張愛玲在編訂過程中,有著獨到的見解。
  • 止庵、謝其章談讀書與寫作
    止庵說:「我老覺得讀書是一個特別實在的事情,是精神食糧,跟吃飯某些地方很相像。但是讀書跟吃飯還是有區別,不管吃山珍海味還是窩頭,都充飢;讀書不一樣,有的書能充飢,有的書不僅不能充飢,還耽誤事。」     關於如何選擇閱讀書目,止庵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讀書是自己的事情,具體讀哪本書,除了自己沒有人能決定,但讀書確實應該讀比你水平高的書才能充飢。「讀書的樂趣,就是碰見好多比我們高明的人,人跟高明的人打交道,就有獲益。無論是古代人,抑或外國人寫一本書,通過這本書跟他認識,這是多好的一件事。」
  • 閒讀書,讀閒書,一種好活法------從農民工圖書館臨別留言說起
    閒讀書,讀閒書,與因前途、功名不得不讀書的區別,在我看裡相當於酒與糧食、鮮花與蔬菜、愛情與傳宗接代的差別。糧食、蔬菜、傳宗接代,是維持生命和延續生命之必需,講究的是實效;而酒、鮮花、愛情,則非必需品,沒有,不傷大體,有了,更有滋味,講究的是熱愛和美。 閒讀書,讀閒書,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活法。 首先,閒讀書,就是有閒了就讀書,讀書是打發閒暇時間的方式。
  • 止庵《雲集》:「在躁競的年代裡,做個自適其適的人」
    起心動念想讀止庵的書,源於前段時間刷到他和史航的對話談,關於閱讀與寫作的態度,讓我看完很是受益匪淺。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作家止庵今年潛心考證張愛玲的創作與交往,目前發表了《也談夏衍與張愛玲 》《從<香港傳奇>到<傳奇>》等文章。今年再版的《雲集》一書中也收錄了止庵多篇討論張愛玲小說的文章。閱讀張愛玲作品以及相關資料是止庵的日課,他在朋友圈中不時發布犀利評論,其中不乏精彩論斷。由此,澎湃新聞近日對止庵進行了專訪,請他重點談論了《留情》這篇小說以及張愛玲不在左翼文學傳統中等問題。
  • 允許孩子享受讀「閒書」的自由
    孩子讀「閒書」真的會影響成績嗎?家長該不該阻止?如何處理孩子學習和看「閒書」的關係?看「閒書」是浪費時間嗎林歡是北京市海澱區一所示範校讀高三學生,雖然即將參加高考,但她每天仍舊延續多年來讀「閒書」的習慣。
  •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唯暮年所譯 識者當知之
    「唯暮年所譯,識者當知之」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的出版  1965年4月26日,80歲的周作人在遺囑中提到他翻譯的古希臘思想家、諷刺散文作家路吉阿諾斯的作品選《路吉阿諾斯對話集》:「餘一生文字無足稱道,唯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五十年來的心願,識者當自知之。」
  • 止庵VS史航:京都的氣象讓我們慚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京都》一書的獨到之處,在於作者對種種有關京都的傳言與俗說並不輕信,而是憑藉史家的訓練,在日本史的框架下對各景點的起源與變遷加以分析,以時空相結合的方式將京都呈現在讀者面前。4月20日下午,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著名編劇、影評人史航和著名學者、作家止庵一起,就《京都》一書、京都氣象和京都所引發的北京想像等話題,和讀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 如果遇到孩子讀「閒書」,你會怎麼辦?
    林琳是一位讀初三的女孩,她非常喜歡讀書,經常去圖書館裡借一些課外書籍回家,只要有時間,她便會翻上幾頁。起初,林琳的父母還挺支持她讀這些書的。今年,因為臨近中考了,她的父母也焦急了,他們開始反對孩子讀課外書籍,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是所謂的「閒書」,在這緊要關頭讀這些書會影響學習。
  • 閉門讀閒書
    後來上了初中,有一點零花錢,我就每個月騎自行車到60裡外的縣城新華書店去買一本書,也不拘什麼書,可著手裡的錢買,所以那時候讀的書也雜:文學書,科學書,歷史書,都讀,甚至無線電維修、怎樣養豬、怎樣種大棚等,也讀。我初中畢業不想上高中,立志開一個無線電維修部,就是受那時讀書雜的影響。
  • 廣西師大社11月新書書訊丨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
    《旅行之道:來自路上的啟示》著者:[美]保羅·索魯譯者:張芸《旅行之道》是寫給所有文學讀者的漫遊指南,也是一部隨身攜帶的格言集錦、袖珍書單和回憶錄。旅途中包含無數可能,也時刻暗藏陷阱,但你只有親自出發才會知道。
  • 教師不妨讀讀閒書,為成長打底
    應該提倡廣大教師經常性地「隨便翻翻」, 鼓勵他們讀些「閒書」,尊重他們的「閱讀生活」。「閒書」和「閱讀生活」也有出處,溫儒敏教授的《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從「呂叔湘之問」說起》談到,應「容許學生讀『閒書』,尊重他們的『語文生活』」。大多數教師日常事務繁雜,工作很累,沒有必要總是「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