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酌集》:這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2020-12-25 海右讀書

止庵先生《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沽酌集》收錄止庵先生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或是書人書事,或是借題發揮,舒展自然中見性情,內斂平淡中見積澱。

「沽」,買酒也;「酌」,飲酒也。以「沽酌集」為書名,是因為止庵先生覺得,買書、讀書,「就中意味,與沽酒自酌約略相近。若說不足與外人道未免誇張,總之是自得其樂。至於偶爾寫寫文章,到底還是餘緒,好比閒記酒帳而已」。

關於《沽酌集》——

這裡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止庵先生是著名作家、學者,有《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等著作,並曾編訂周作人、張愛玲作品。在12月3日晚舉行的線上新書分享會上,止庵詳細談了《沽酌集》以及自己多年讀書、寫作的心得體會。

止庵表示,自己讀書寫作多年,迄今已經出了十幾本隨筆集,寫了七八百篇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數是讀書所得」,「有點像讀書筆記」,但止庵不願意叫「書評」,「因為面對大量經典作品,我們其實說不出好壞或者不配去說」。當然也不是單純的有關書籍的介紹性文字,「因為那樣的文字不值得保存,沒有出書的價值」,「大體而言,這些文章都是因為讀書而起的感想,有的與書有關,有的只是借題發揮」。

《沽酌集》當然可以歸入止庵的這一類與讀書有關的隨筆中。但它又有自己的特點,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止庵說,自己原本讀書寫文章,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和先秦哲學、歷史領域,但《沽酌集》涉及的面比較寬,「既談藝術、思想,也談飲食、家居、旅行、服飾等等」。另外自己過去讀書、寫作,大部分都是經典名著,但這本《沽酌集》不同,「裡面涉及的書有大約一半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書,有些書甚至可以不讀,但為什麼還要寫?因為我對這些題目感興趣。比如一本有關歐洲洗浴文化史的書,書只是由頭,我想寫的是跟浴室有關的故事。另外諸如談時尚、箱包、靴鞋、內衣諸篇,都是如此。總的來說,如果不是因為讀這些書,我還真想不起來寫這些文章,所以書會促使你思考。而且有本書在那兒,你寫起來就像在和作者聊天、商量,比一個人在那兒自說自話舒服多了。」

止庵認為,聊天的方式是寫隨筆的最好方式,「隨筆歸根結底需要一种放松的態度,一種與人交談的態度。當然聊天不是閒聊,必須要有內容」。

關於寫作——

「讓文章的生命更長久一些」

止庵覺得, 文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剛寫出就過時了的,這些文章沒必要收到書中,另一類是可以收到書中的。而書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出版後三五年就過時的,另一類是很多年不過時的,「不過時的書,例子很多,從詩經到先秦哲學,兩千多年了。近代、當代的書也有一些這樣的書,『五四』那一代人的書,現在依然可讀。」

概而言之,「時文」容易過時,「非時文」的生命則會長久一些。所以止庵認為,對於寫文章而言,才華、知識和修養都很重要,獨特的視角也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意識,「那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寫文章之前就要想一想,你寫的這篇文章究竟有沒有生命力」。止庵坦言,因為自己開始寫隨筆、傳記類文章時已是三十歲之後,所以想法已經「比較穩定」,而且當時自己還另有一份職業,始終處於業餘寫作狀態,「起先一周工作六天,只能在星期天寫文章。時間這麼少,我就沒必要寫那些馬上會過時的文章了,寫的時候總是希望文章的生命能長久一些,所以每寫文章都會儘量做充分的準備。」止庵說,自己寫的這些文章,總的來說可以冠以「小品文」的名目,「小品」自然不是「大品」「巨著」,「但我多年的志向是,寫的雖然是小品,但準備的時候卻要用寫『大品』的態度對待,也就是說,我寫的文章,要有小品的形式和態度,但卻要用寫論文的方式來準備。比如我寫的一篇關於法國作家羅伯·格利耶的文章,只有三千字,但我讀羅伯·格利耶卻讀了有二百萬字。寫文章就像用桶取井水,井一定要比桶大,你內心必須有一井水才能往外打一桶水。」

另一個方面,止庵認為對寫文章而言,作者的思考也特別重要,「寫一篇文章,你得首先把它給想透了,得把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都盡全力去想到底」。經過自己深刻思考之後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和傳播知識性的文章不一樣,止庵說,「很多人批評我不愛看網文,其實這是有原因的,網文總是道聽途說,用的二手、三手甚至四手材料,而且往往出錯,但好文章一定要用一手材料而且要深入思考。一篇文章,你要讓它不過時,怎麼著也得有一點是自己的獨特發現。」

對於語言,止庵也主張儘量不要用時髦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會不斷有舊的詞語消失,新的詞語誕生,但是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需要時間的沉澱,如果用很時髦的語言,很可能不久就會被淘汰了。所以寫文章我還是覺得應該用相對恆定的語言。」

關於讀書——

「不從眾、不趨時、不受惑」

在《沽酌集》中,止庵收錄了一篇《關於自己》的長文,回顧了自己讀書和寫作的歷程,文中寫道:「從根本上講,我把閱讀視為對於真理和創造的一種認同過程。所以一再聲明,自己真正的興趣是讀書,偶爾記錄感想,不過是副產品罷了。」

多年讀書,止庵覺得,如何選書十分重要,「道理很簡單。比如我快62歲了,假如我能活到80歲,我還有18年時間讀書,一年讀50本的話,18年還能讀900本。數量有限,選什麼書讀當然重要了。」

那該怎麼選書?止庵覺得不能光追著新書來讀,而是要多選那些被時間淘洗後仍然活著的書來讀,「我自己有『三不讀』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不從眾;二,不趨時,也就是不趕時髦;三,不受惑,也就是不要受別人的蠱惑。」在《話說兩種讀書態度》一文中,止庵進一步舉例:張愛玲在《燼餘錄》裡寫到日軍侵佔香港時,「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場現形記》。小時候看過而沒能領略它的好處,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擔心能夠不能夠容我看完。字印得極小,光線又不充足,但是,一個炸彈下來,還要眼睛做什麼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止庵說,「李伯元幾十年前寫的《官場現形記》,顯然與張愛玲那時的處境毫無關係。我覺得如此才得讀書真諦,讀來也才有意思,才能真正領略它的好處。——我們常說開卷有益, 這個益不能理解得太現實了。」

當然,止庵也認為,讀書很自由,沒有什麼書是非讀不可的,因此沒有必要硬逼著自己去讀自己不感興趣的書,「我對商業類的書、養生保健類的書以及農業、軍事科技類的書就實在不感興趣」。不過同時,止庵也反對在讀書上故步自封、畫地為牢,「應該讓自己的視野更寬廣一些」。

至於讀書的方法,止庵非常認同維吉尼亞·伍爾夫在《我們應該怎樣讀書?》中所表述的觀點,那就是讓自己在讀書時成為一個「普通讀者」,具體說來,即伍爾夫所言:「顯而易見,書是分門別類的——小說、傳記、詩歌等等——我們應該有所區別,從每一類別中選取該類別能夠給予我們的好東西。然而很少有人問書到底能為我們提供些什麼。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以一種模糊和零散的心緒拿起一本書進行閱讀,想到的是小說的描寫是否逼真,詩歌的情感是否真實,傳記的內容是否一味擺好,歷史記載是否強化了我們的偏見,等等。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能夠擺脫這些先入之成見,那麼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不要去指使作者,而要進入作者的世界;儘量成為作者的夥伴和參謀。如果你一開始就退縮一旁,你是你,我是我;或者品頭論足,說三道四,你肯定無法從閱讀中獲得儘可能多的價值。相反,如果你能儘量地敞開心扉,從最初部分開始,那些詞語及其隱含之意就會把你帶入人類的另一個奇異洞天。深入這個洞天,了解這個洞天,接下來你就會發現作者正在給予或試圖給予你的東西是非常明確的、非常實在的。」對此止庵說:「伍爾夫所說擺脫成見,實為讀書的前提,否則看得再多,也毫無用處。一卷在手,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這本書,還有關於它的各種說法,諸如評價、解釋之類,這些東西擋在眼前,可能使人難以得窺真相。」敞開心扉去閱讀,然後獨立、深入地去思考,才是讀書所應該有的態度。

新時報記者錢歡青

相關焦點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止庵的《沽酌集》就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裡面收錄的五十四篇文章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同時也有相當篇幅的文章是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止庵:「沽酒自酌」說讀書
    《沽酌集》收錄止庵先生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或是書人書事,或是借題發揮,舒展自然中見性情,內斂平淡中見積澱。  「沽」,買酒也;「酌」,飲酒也。
  • 止庵《沽酌集》:自斟獨酌,品書論道
    1、只做過讀書一件事的止庵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多麼豪氣的一句話,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一卷書,一壺酒,立志仗劍走天涯的書生形象。但等見到止庵老師照片之後,卻發現形象上有很大的偏差。止庵老師非常有學者範,儒雅,沉靜,一雙眼睛仿佛能看透世間的一切。
  • 止庵發表新書《沽酌集》:「讀書是抵抗孤獨的一種方式」
    作家、學者止庵新書《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2月5日,新書發布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止庵與老友史航進行了一場關於閱讀的對談,與到場讀者一起分享。《沽酌集》,止庵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徑須沽取對君酌」在《沽酌集》的原序中,止庵寫過這樣一段話,可以作為關於書名的解釋:「『沽』,買酒也; 『酌』,飲酒也。我取這個題目,好像做了酒鬼似的,其實不然。打個比方罷了。
  • 《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作家、學者止庵的《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發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作者止庵與嘉賓——編劇史航,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與到場讀者進行了分享。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沽酌集》止庵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這個感想其實是以書為由頭,然後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讀書者須得存疑,學會獨立思考方不立於危牆《沽酌集》告訴你答案
    《沽酌集》是止庵先生所著,止庵先生有多部讀書雜記出版,《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等著作,並編訂周作人、張愛玲作品。老先生對於周作人、周樹人及張愛玲在編訂過程中,有著獨到的見解。
  • 廣西師大社11月新書書訊丨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
    原創 新書書訊 廣西師大出版社 收錄於話題#廣西師大出版社32#廣西師大社新書書訊4#新書書訊6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一月一度新書書訊又來啦本月依舊沿襲傳統在此處與別處之間,旅行者帶回遠方的故事,收穫豐饒的生命。《沽酌集》著者:止庵《沽酌集》收錄止庵文章五十四篇,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
  • 止庵《雲集》:「在躁競的年代裡,做個自適其適的人」
    儘管網上瘋傳各種快速閱讀的方法,甚至建議對於某些致用類的書籍不必全讀,只撿部分有用的或是需要的閱讀即可,如此才能讓閱讀發揮最大的效益化。但我私心裡還是不太願意讓閱讀這件事兒也變得如此功利。因此,無意間看到止庵老師的讀書觀,還蠻受用的。
  • 止庵、謝其章談讀書與寫作
    兩位愛書人結緣已久,因為書再次聚首,談起如何讀書自然有很多要說的話。止庵說:「我老覺得讀書是一個特別實在的事情,是精神食糧,跟吃飯某些地方很相像。但是讀書跟吃飯還是有區別,不管吃山珍海味還是窩頭,都充飢;讀書不一樣,有的書能充飢,有的書不僅不能充飢,還耽誤事。」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張愛玲其實現在有這麼大的聲譽,主要是因為這個時期的作品。但那時她只有20來歲,後來實際上她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有些看法可能還是一致的,但寫法不太一樣了,所以有「晚期張愛玲」這樣的說法。說這些話是為了說明一下,否則單說《留情》是她最好的作品有些不妥。《傳奇》這部作品集,1950年代時張愛玲就把書名改成《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她以後再也沒有用過《傳奇》這個書名。
  • 讀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漫談我們的酒文化
    那祖千秋說,喝汾酒要用玉杯,因為唐人有句「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喝關外的白酒,比如說蒙古酒,遼東那邊產的酒,要用犀角杯,可以增香。喝葡萄酒要用夜光杯,唐人有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葡萄酒色紅如血,正好用嶽武穆詞激懷,「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飲梨花酒要用翡翠杯,杭州白樂天有詩句雲「紅袖織綾誇柿葉,青旗沽酒趁梨花。」
  • 醫生在產房裡面都聊啥?寶媽:有些奇葩話,別處聽不到哦
    導讀:醫生在產房裡面都聊啥?寶媽:有些奇葩話,別處聽不到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醫生在產房裡面都聊啥?寶媽:有些奇葩話,別處聽不到哦!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止庵VS史航:京都的氣象讓我們慚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他最初讀的是一本關於二戰的書。書中講到美國最後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原本是打算投在京都的,因為京都當時是日本的一個重要的軍工城市。而彼時美軍作戰部長的太太在京都住過很多年,她勸服自己的先生放棄了這一計劃。 川端康成的《古都》講了很多京都的記憶和京都郊外的事情,谷崎潤一郎的《細雪》則在開篇有一段關於京都賞櫻的描寫,這一切都構成了止庵的京都想像。
  •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唯暮年所譯 識者當知之
    這是周作人翻譯之始,從那時直到1966年沒有譯完的《平家物語》,周作人從古希臘文、英文、日文和世界語移譯各類文學作品,從事翻譯工作凡六十餘年。  周作人的翻譯,可歸結為兩個關鍵詞,一是直譯,二是白話。而這兩個特徵都是經歷了轉變而來的。從時間上說,周作人超過一個甲子的翻譯活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五四之前的兄弟合作,代表作是《域外小說集》,標誌著從意譯到直譯的轉型。
  • 70年後,長孫周令飛與學者止庵「還原魯迅」
    聊一個大家都會關注的話題:70年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談論魯迅?先請兩位老師跟我們的網友打聲招呼吧。   周令飛:各位網友大家好!頭一次上這種網絡直播,比較緊張,希望大家不要提很尖刻的問題,讓我回答不來!  止庵: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止庵,很高興通過這個方式和大家交流。
  • 沽渣汪的沽渣石——沂南縣辛集鎮常勝莊村行走紀實
    我國對姜石的應用,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主要作為礦物藥。集歷代藥典大成的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稱:『生土間,狀如姜。有五種,以色白而爛不磣者良』。『性鹹、寒、無毒。主治疔瘡、腫脹、水腫』等等。也有人用來泡水或沏茶,長期飲用可預防大骨節等地方病,並具健康益壽的功效,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這是《全國中草藥名鑑》、《中醫成功治療腫瘤》等文獻資料記載和論證的事情。」
  • 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詩,瀟灑自如,痛快淋漓,獨得飲酒真趣
    ——唐代: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飲酒,正應找李白那樣的人。絲竹歌舞,美人勸觴,觥籌交錯之際,何如對著山花,知心兩人,「一杯一杯復一杯」,既醉而退,不吝去留,那樣來得暢快。山公高陽池之醉,淳于髡一石之飲,都不及李白山中與幽人悠然對酌。飲酒之趣,無他,快我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