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妨讀讀閒書,為成長打底

2020-08-30 濰坊恆德實驗學校

生命不息,閱讀不止!古人曾說,「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對於教師來說,讀書不僅是足不出戶遍覽世界的絕佳方式,也是專業成長的重要路徑。而不同的讀書「姿勢」的背後,正是我們走向專業進階的三個階段……

以著名學者孫紹振教授的《讀書的三種姿勢》一文為最佳。他所說的「躺著讀」「坐著讀」和「站著讀」與我所想的「三種姿勢」不謀而合。但孫教授所說的「三種姿勢」是「實指」,而我所謂的「姿勢」都有一定的寓意,虛實兼有。

1

姿勢之一——「躺著讀」

應該提倡廣大教師經常性地「隨便翻翻」, 鼓勵他們讀些「閒書」,尊重他們的「閱讀生活」。

「隨便翻翻」語出魯迅筆下。「閒書」和「閱讀生活」也有出處,溫儒敏教授的《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從「呂叔湘之問」說起》談到,應「容許學生讀『閒書』,尊重他們的『語文生活』」。

大多數教師日常事務繁雜,工作很累,沒有必要總是「端著」。在勤勉工作之餘或間隙,隨意讀點兒與專業、教書或有關或無涉的「閒書」,這就是一種生活常態,也是他們在緊張的日子中舒緩節奏、享受閒暇的一種姿態。這是在為後續工作做積存能量的準備,抑或他們還會將先前的享受體驗「遷移」到師生相處的情境中、課堂教學的場域裡,那麼又何樂而不為?

周國平先生也反對刻板的清教徒生活。他還在《孔子的灑脫》一文中寫道,「即使是正經書,也不妨當閒書讀」,推崇夫子「古之學者為己」——「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態度」。他甚至將夫子「君子不器」一說詮釋為「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麼器,做個什麼家呢,只要活得悠閒自在,豈非勝似一切?」

更何況,閒書之中也一定有一些啟智、冶情、益趣、勵志的東西,它們亦會悄然化作一種知識營養乃至精神滋養潤澤教師的心智,最終幫助其提升教育理解,優化教學行為,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善莫大焉的好事?

對「閒書」,我覺得最理想、最舒適的姿勢就是「躺著讀」。軀體的「躺」如果還不至於影響視力、損害身體,固無不可。這裡的「躺」主要是指其引申義或比喻義—— 一種非常放鬆、愜意而「灑脫」的心理、心態。毫無疑問,較為高深或艱澀的理論著作不宜這樣讀,讀了可能也無益;而那些較為簡單明了、不需要太過耗神的文字(譬如教育散文、隨筆),則完全可以這樣讀。

其實,只要是好的或者說不壞的東西,即便不曾讓人「奮起」,也不至於使人沉淪,並且多少有些益處。「躺著讀」,常常就是教師踏上專業成長之路的第一級臺階。

2

姿勢之二——「坐著讀」

我倡導「沾芝麻打油式」的閱讀,認為這種閱讀方式最能改變我們較為膚淺的心智狀態,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

唐弢在《瑣憶》中寫,魯迅先生鼓勵青年說:「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澄清……也許還是淺點好。」我們確乎常能看到一些並不高深、不免清淺的教師遵循教育常規,摯愛學生,認真教學,工作效果不錯,成績較好,他們也是學校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當然,正如美國教育哲學家喬治·泰勒所說:「那些不應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膚淺的。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好也好得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

一味率性而讀、「閒(讀)不成體(系)」的教師終究難逃清淺甚至膚淺的境地,也不可能「做成」最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創造最優異的工作績效。在較大程度上,深度決定貢獻度,一個更多地憑藉感覺、經驗和一般性教育體悟與理解從事教育實踐的人,不大可能抵達理想的教育境界。

從教師讀書的視角看,要使上述「不可能」成為可能,我們就要有一架「閱讀(思維)鑽探機」,要在自己平素的一些體悟、理解中擇取既有意思也有意義的那些思維點,就此深掘。我把它通俗而形象地稱為「沾芝麻打油式」的閱讀。

「芝麻」是散點呈現的,或者以靈感的方式「閃現」,但就此打出的「油」卻是垂流成線抑或平鋪成面的……通過即小見大、由淺入深的閱讀,我們會發現,自己至少在某個小小的問題(域)上有了一點兒智慧,有了一點兒洞見,這些能使自我專業水平產生一些量的嬗變乃至質的蛻變。

十幾年前,我還是中學語文教師。我一貫酷愛作文教學,有一天靜下心來,忽然想,這麼多年我的作文教學較為成功的原因何在,腦子裡於是迸出「對話」二字。

是的,幾乎每一個成功故事或失敗案例的背後都藏著這兩個字,或者與它有正向或反向的關係。我決計圍繞「對話」「對話教學」和「作文對話教學」等語詞進行深掘式專題閱讀。當時相關書籍資料有限,網際網路尚未普及,我如唐代韓愈所說,「爬羅剔抉,刮垢磨光」,把所能找到的與上述語詞有關聯的東西都一網打盡,再加以篩選、甄別。

我由此知道,孔子、蘇格拉底開創了中西方「對話教育」的先河;哲學家馬丁·布伯著有《我與你》一書,「對話」的思想在其中有顯著的位置;王尚文教授有語文對話教學方面的專著……

有的我一路上溯,滿目是落英繽紛之秀麗,如細讀《論語》;有的我無法見其全貌,只能窺其大概,推想「美輪美奐」之壯美,如布伯的經典之作。之後我再回過頭去看,竟發現自己已經走出一段挺遠的距離。至少在「作文對話教學」方面,我有了一點兒稍具深度的體系性建構與思考,隨後發表《「對話」,為我贏得了成功》一文。在新一輪課改之前,普通教師初步建立起「對話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框架,此類情形極少,這應歸功於「沾芝麻打油式」的閱讀過程和閱讀歷練。

說「沾芝麻打油式」閱讀為「坐著讀」,意思顯然不是不可以躺著讀或站著讀,我想強調的是,要有耐性和坐功,耐得住寂寞,安心披沙剖璞,靜心寸積銖累,這或許還不是專業發展上顯氣象、攀高峰的行為,卻是它的前奏和序曲。

3

姿勢之三——「站著讀」

最理想的閱讀方式(之一)是「先籃後菜式」閱讀,它能把我們所獲的知識結構化,實現內在聯結,最終化為我們的「思想」。

「籃」再怎麼先,畢竟還是在後的,因為沒有菜的存在,就沒有籃存在的必要。我說「先籃後菜」,指我們在擁有了一些「菜」(一定的知識與涵養)的基礎上,漸漸形成一個較大的思想框架,再在這一框架之下,有意識、有方向、有秩序地選擇和組織新的知識及思想素材「厚植」其中。

古人批評一些食而不化的讀書人為「兩腳書櫥」。「先籃後菜」者絕不會成為這樣的角色,因為他們在「讀得多」之外還「讀得巧」。他們通過有機的組織、吸收與改造,使原有的「客觀知識」化為自己的「主觀思想」,進而成為有思想的實踐者,或者付諸行動的「思想者」。

不難發現,我所謂的「站著讀」,實則強調一種較高的視點,一種俯瞰的視角,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氣度。毫無疑問,這些非一般教師所能擁有的,專業上比較成熟乃至純熟的人才可能擁有,「有境界則自成高格」(王國維語)。我們可以把前面說的「沾芝麻打油」進一步形象化地比喻為「瓶式學習」。很顯然,「籃式學習」的格局更大、收益更多,「瓶」不過是「籃」中之物。既如此,我們還真的非「站著讀」不可。

《可見的學習:對 800多項關於學業成就的元分析的綜合報告》一書中這樣寫道:「適當的心智框架與恰當的行為組合在一起會帶來積極的學習效應。」我有一種「閱讀自信」:我的腦子裡有著許多大小不一、嵌套式的格子,我把廣涉而後優選的知識次第放到合宜的區間裡;它們不斷「完形」我的心智框架,而這框架又和我越來越具有專業品質的課堂觀察、研究與指導行為融合在一起,我的「學習效應」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好。「閱讀自信」之中其實蘊藏著一些理論與行動自信,而它們也只能為「站著讀」「昂首走」的人所擁有。

「躺著讀」所獲往往是「點狀」知識,「坐著讀」所獲則多為「線狀」和「面狀」知識,唯有「站著讀」所獲才是包羅萬象、自有氣象的「體狀」知識,只有這樣的知識才足以洞開教師專業發展的天地。我自知離這番天地相去不可以道裡計,但至少比起我作為新手教師、作為略有智慧的成熟教師等的階段要近一些。最關鍵的是,「站著讀」還使我在個人事業的仲秋季節(50歲應該是這樣的季節)不至於「望峰息心」,甚至不時澎湃出青年人才有的理想和熱情。

還有,從「躺著」到「坐著」,再從「坐著」到「站著」,也恰似人類生命的進化史,在「讀書姿勢」的「進化」中,教師抑或讀書人的精神人格也在悄然崛起。

相關焦點

  • 允許孩子享受讀「閒書」的自由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閱讀的出發點主要是滿足自己的興趣,帶有「娛樂」的成分,他們渴望讀自己喜歡的書,而不一定是被指定的書。孩子能隨心所欲讀「閒書」,無異於在浩瀚的書海之中遨遊,他們在閱讀中發現愛讀的書籍,這是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好方法。從這個角度考慮,「閒書」不「閒」。
  • 暑期閱讀不妨來點「自助餐」
    ■暑期閱讀建議 教師篇又是一年盛夏時,成為亮麗文化風景的教師暑期閱讀即將拉開大幕。假期是為師生休養生息準備的,不過作為讀書人的教師,閱讀正當時。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也會有「一千種閱讀」。可以啃讀。
  • 閉門讀閒書
    小時候家裡窮,買書沒有條件,我就四處打聽誰家有可讀的書,然後去借,莫言說的為了讀書替人家推磨的事我也幹過,只不過他是推磨,我是割草。壞三家有一本沒有皮的《響馬傳》,我想看,我就向壞三借。壞三說,給我割一糞箕子草,我就借給你看一天。我說,說話算數?他說,算數,不算數沒爹裡。我給他割了,他又嫌草帶根,還得鍘一遍,說好的一天減為半天。我說,半天就半天!我從吃過午飯開始看,一直看到俺娘喊我回家喝湯才看完。
  • 閒讀書,讀閒書,一種好活法------從農民工圖書館臨別留言說起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改變命運而讀書,為提高學習成績而讀書,等等,等等,哪一款都不適合吳桂春。因為熱愛而熱愛,他沒有功用目的。因為外在的原因不得不離開書和圖書館,就像要與熱戀了十二年的情人分手,「百般不舍」「餘生永不忘你」,這纏綿的深情令人動容,讓人深思。 一般人讀書,因為很有必要,不讀不行。自己不願讀,家長會逼著讀,老師會逼著讀。
  • 當你煩躁時,讀讀王維這首詩,「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他曾寫下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其中「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10字,治癒了世人1000多年。這首詩名為《青溪》。王維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隋朝的樂官,王氏家族是唐朝的五大望族之一,而他的母族則是另一望族博陵崔氏。。
  • 帕慕克之於伊斯坦堡,或如老舍之於北京,了解亞洲不妨讀讀這些
    想要了解亞洲,不妨先讀讀這些書。《耶路撒冷三千年》講的便是這座城市的故事,作者以時間順序,圍繞三大宗教對「聖城」的角逐,以幾大家族的興衰更迭為主線,從猶太人來到迦南,到基督教與穆斯林之間的十字軍東徵,再到今日的巴以衝突,講述了不斷易主的耶路撒冷城的前世今生。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共同呈現出這座城市三千年的瑰麗歷史。
  • 【書享一刻】以書為友,做幸福的書香教師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一句話:「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尤其是書裡面有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說的是一位女教師,給作者寫信說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深有感觸。我們在工作時也會時常抱怨,覺得自己為了教育教學從早忙到晚,非常辛苦。尤其是當各種雜七雜八的事情,都堆積在一起時,更是如此。
  • 【教師筆記】中小學老師要讀的幾本「老書」
    【教師筆記】中小學老師要讀的幾本「老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2日 23:36 來源: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但作為教育者,我還是要堅定地說:教師要讀書,要讀那些影響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的書。正是由於「久違」了這些教育著作,正是由於我們深陷於有限的、狹隘的教育經驗主義,才導致了今天中小學的落後狀態。日本人年平均讀書40本,韓國人年平均讀書7本,而中國人年平均讀書0.7本。這怎麼能行呢?我們必須改變這種不讀書的狀況,才有國民整體教育文化素養的提高。
  • 吳晗:講人話的書要多讀,講鬼話的也不妨讀讀
    有了鬼的故事;自然也有說鬼話的書。從《太平廣記》所引的《靈鬼志》,到《太平御覽》,《太平廣記》都專門有幾卷講鬼的。 清朝有幾個人特別喜歡講鬼故事,一個是蒲松齡,他寫了《聊齋志異》;一個是紀曉嵐,他寫了《閱徽草堂筆記》,還有一個是袁子才,也喜歡講鬼。
  • 語文天地:看「閒書」為什麼不能提高語文成績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有人說,你們中文系真是爽,可以看閒書。天曉得,我們中文系看書,那都是有規定的,大部分時間基本上都是在看老師要求看的書。有的書就算不是老師指定的,但是寫論文要用,只能一本本啃下來。真的算閒書的,大概就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了,但是如果我寫金庸的論文,這就不是閒書了。工作之後,也是圍繞著教學和研究需要讀書,可以算得上閒書的也很少。
  • 你贊成孩子讀「閒書」嗎?回答是「不」,學生課外閱讀怎麼操作?
    溫儒敏教授在談到學生「閱讀」時還說:「讓學生多讀「閒書」。『閒書』是指規定讀的書之外的那些課外書,是學生自己根據興趣去選擇讀的書。現在很多家長、老師是不讓學生讀「閒書」的,怕耽誤學業。學生自己選書還要經過老師批准,怎麼可能還有興趣?家長、老師越是不讓孩子們讀「閒書」,就越是打壓閱讀興趣,語文素養也就不可能提高,考試也不見得考得好。」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如果我們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重新認識「無用」和「有用」,回歸本心,也會豁然開朗。莊子告訴大家:人生有兩種幸福,一種是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一種是儘量享受自己擁有的。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是大多數終其一生而孜孜不倦追求的,但是慾壑難填,人得到越多,痛苦越多。
  • 當我們身處逆境之時,不妨讀讀曾國藩的這3副對聯
    當我們身處逆境之時,不妨來讀讀曾國藩這3副對聯。人生不順時,反覆品讀曾國藩的這3副對聯,令人豁然開朗!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正如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所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智慧的古人在面對人生挫折磨難時,往往可以心胸豁達樂觀。
  • 如果遇到孩子讀「閒書」,你會怎麼辦?
    起初,林琳的父母還挺支持她讀這些書的。今年,因為臨近中考了,她的父母也焦急了,他們開始反對孩子讀課外書籍,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是所謂的「閒書」,在這緊要關頭讀這些書會影響學習。和林琳的父母一樣,多數家長把孩子閱讀的範圍鎖定在經典、名著之內,如果他們閱讀漫畫書、青春文學、網絡小說、科幻小說等自己選擇、和考試目標聯繫不緊密的書。
  • 噹噹推親子APP「讀讀DuDu」 解兒童閱讀困局
    對於所有關心親子閱讀的家長來說,4月21日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噹噹不僅啟動了第二屆「親子共讀21天計劃」,而且推出國內首款親子共讀APP「讀讀DuDu」,通過創造性的篩選功能,結合噹噹強大的選品編輯團隊,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推動國內家庭普遍缺失的親子閱讀,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閱讀的樂趣。
  • 推薦英語老師們都讀讀這本小書
    全書共,我推薦英語老師們都讀讀。我的推薦理由是:1)英語老師無論教什麼年齡段,我都建議要多讀全是英文的書。小說、名著、業務相關,別那麼挑,都讀一讀。一來保持學習的習慣,持續提升英文;二來給自己和教學找點樂子和靈感;2)這本書結構非常清楚,內容是有關教學的技能和心態,可以作為「教師的自我修養」對號入座繼而修行,離更優秀的老師更優秀的自己更進一步。下面是我的讀書筆記,也分享給你。
  • 當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當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1.陶淵明《飲酒》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提起陶淵明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筆下那個宛如仙境的桃花源,那是後世多少文人所嚮往的心靈樂土。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只有真正放空自己,讓心靜下來,擯除一切的雜念,才能聽到那看似無聲的「花落」,王維此時的狀態便是如此。他完全沉浸在這山光水色之中,忘卻了一切的煩惱。
  • 這4句話,治好了我在育兒路上一半的焦慮,你不妨也讀讀看
    而我也無形中成長蛻變成了一個育兒達人、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甚至還踏入了學習精神分析的奇妙旅程,從原先的生活軌跡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4句話,可能會讓減輕家長們的一部分焦慮,大家不妨讀讀看:第一句話:父母就是父母,不是孩子的諮詢師。
  • 閒門向山路 深柳讀書堂|讀書節之教師活動
    書中有春花秋月,書中有浩瀚海洋。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修身養性,是升華精神。自赤峰三中「深柳讀書堂」成立以來,讀書之勢浩浩蕩蕩,有家教寶典《傅雷家書》,有滿滿的《正能量》,體現人性輝煌的《島》,奇妙的《解憂雜貨店》,《那麼慢,那麼美》慢出美麗,慢出幸福.讀書使人見識廣闊,氣質高雅。
  • 跟著科學讀讀閒書|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將引力描繪得很浪漫
    浙江工業大學物理系的熊宏偉教授,想給大家介紹一位美國的傳奇科學家,並推薦他撰寫的兩本有中文翻譯版本的科普佳作——《弦理論》和《黑洞之書》。這位了不起的作者,名字叫史蒂芬·格布瑟。就算你是學不好物理的文科生,也不妨翻看這兩本通俗易懂的科普書,在這裡能窺見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發生了怎樣的思想碰撞。他是一位研究引力的美國傳奇理論物理學家,也是一名自小在父親帶領下成長起來的攀巖愛好者,同時還是一名酷愛鋼琴演奏的紳士。